1、第六单元过关检测卷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一、认一认,连一连。(10分)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
2、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
3、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二、把下面图形的序号填在相应的()里。(12分)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
4、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三、小猴手里的钥匙分别可以打开哪扇门?(连一连)(9分)四、按要求填一填。(1题3分,其余每题2分,共9分)1从左边起第()个是球,第()个和第()个是正方体。2从右边起第()个和第()个是正方体。3球的左边是(),球的右边是()。4把左边的5个图形圈出来;在从右边起第5个图形上画“”。五、请把每题中不同类的圈出来。(每题2分,共6分)1. 2. 3. 六、数一数,填一填。(每空2分,共16分)1( )个( )个( )个( )个2( )个( )个( )个( )个七、找规律,画一画。(写序号)(每空1分,共8分)123八、选一选。(每题2分,共6分)1()最容易滚动。2由5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是()。3常见的魔方的形状是()。九、将拼图与它所用的材料连起来。(12分)十、想一想,如何分类?(12分)分法一:_分法二:_答案一、二、三、四、13162383圆柱长方体4 五、123六、1412422266七、123八、123九、十、分法一:;点拨:这是按形状分。分法二:;点拨:这是按颜色分。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