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959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本试卷共八道大题,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卡共3页,请用2B铅笔把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其他试题答案请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的答题卡一并交回。第 卷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尚书记言直录,不别方语雅言,亦不加裁剪;春秋记事简洁,如新闻标题一般;后世文学家对这两部著作推崇倍至,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至国语左传,记言记事写人

2、,尚裁剪,重技法,且开始出现与史无关而于文有益的“闲笔”,其叙述之高明,言语之醇美,较之尚书春秋,非止一箭之进。到战国策,夸张失实之处俯拾皆是,很多记述都是出于文学的考虑,而难以史学的标准衡量,最突出的便是“床笫之私”“密室之谋”之类情景的记述。发展到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史记出现,这两方面性质同时达到了最高水平,“ ”,言其史传之成就,“ ”,言其文学之成就。然而从汉书开始,便预示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即“ ”性质的加强,和“ ”性质的减弱,这一趋势也就意味着“史传”与“文学”的分离独立,后世的史传著作便很难再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了。材料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智者的游戏。春

3、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周边戎狄蛮夷迅速强大,各诸侯国身处忧患之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只有利用强大的军队去征服别国。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毋庸质疑,春秋战国的历史是血染的历史,是白骨堆积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时代的主旋律,这里有流芳千古的浩然正气,也有滑稽可笑的荒唐闹剧。虽然说“春秋无义战”,但是,战争却有自身规律。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造就了一大批擅长指挥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

4、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个兵家荟萃、群星璀璨的兵法盛世。兵家思想正是这一时期战争智慧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奇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他全面总结了以前的战争经验,分析、论述了作战原理,提出了军事上许多杰出的命题,揭示了认识和指导战争的普遍性规律。内容丰富,见解精辟,不仅对当时的战争有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而且还深远影响了后世乃至当今的军事思想。战争离不开外交。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人物,被称为“纵横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却往往能取得奇效,纵横家多出身贫贱

5、,苦难的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比如苏秦“悬粱刺股”。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地600里;蔺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直至完璧归赵。纵横之士智勇双全,且不乏仁义之辈,他们的机智和勇敢,一直被后人敬仰。1. 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A. 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文学 史传B. 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史传 文学C.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传 文学D.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文学 史传2.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

6、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出自此书。B. 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定,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此书。C. 史记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D. 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最早记载于汉书,班固在传记后称赞苏武“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3.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横线词语注音或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 推崇倍至 俯拾皆是 血(xi)腥B. 毋庸质疑 流芳千古 滑稽(j)C. 群星璀璨 朝秦暮楚 荟(hu)萃D. 悬粱刺股 完璧归赵 精辟(b)4. 下

7、面各项中成语与相关人物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 秋毫无犯刘邦B. 厉兵秣马弦高C. 狡兔三窟冯谖D. 虚左以待信陵君【答案】1. C 2. A 3. C 4.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填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通过辨析来确定答案。本题中,考生要通读材料一,把握其中的内容,然后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所要填的内容。材料一主要讲史传文学的文学性和史学性,所填第一空主要讲史记的史学性,应填“史家之绝唱”,第二空讲其文学性,应填“无韵之离骚”,后面的第三空与第四空与前面第一第二空相对应就分别填“史传”和“文学”。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

8、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通过分析比对,确定最佳答案。本题中A项,“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应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通过分析比对,确定最佳答案。本题中A项,“推崇倍至”应为“推崇备至”,“血(xi)腥”中的“血”应读(xu );B项“毋庸质疑”应为“毋庸置疑”, “滑稽(j)”中的“稽”应读(j);D项 “精辟(b)”中的“辟”应读(p),“

9、悬粱刺股”应为“悬梁刺股”;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文化常识和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来通过比对,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表述错误。成语“厉兵秣马”既来自于典故中“束载、厉兵、秣马矣”,指准备战斗 。出自秦穆公招兵买马,准备进攻郑国。生意的商人弦高知道该后告诉了郑王。所以厉兵秣马的不是弦高,而是秦穆公。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填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通过辨析来确定答案。二、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王之蔽甚矣B. 行李之往来,共其

10、乏困C. 辞决而行D.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然后调动知识储备,通过分析比对,确定正确的答案。本题中A项没有通假字;B项“共”通“供”;C项“决”通“诀”;D项“倍”通“背”;故选A。6.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 沛公居山东时B.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 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然后调动知识储备,通过分析比对,确定正确的答案。本题中A项,山东,古今异

11、义,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B项,非常,古今异义,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特别C项,夫人,古今异义,古义:那个人;今义:妻子D项没有古今异义;故选D。7.下列各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而 夜缒而出 因人之力而敝之B. 乃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C. 以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之财D. 所以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遣将守关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A项“而”,前一个作连词,表修饰;后一个作连词,表转折,却。B项“乃”,前一个作副词,才;后一

12、个作副词,于是。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D项“所以”,前一个是用来的意思;后一个是的原因。故选C。8.下列各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 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 常以身翼蔽沛公B. 却秦而存赵 沛公军霸上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孟尝君怪其疾也D. 皆谦而礼交之 秦师遂东【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文言文中词类活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然后调动知识储备,通过分析比对,确定正确的答案。本题中,A项,闲,使安宁;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B项,存,使保存;军,名词作动词,驻军;C项,美,形容词意动,认为美;怪,形容词意动,认为奇怪;D项,礼,名

13、词作状语,以礼仪;东,名词做动词,东行;故选C。9.对下列特殊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籍何以至此 宾语前置B. 欲呼张良与俱去 状语后置C.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判断句D. 而如姬最幸 被动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然后调动知识储备,通过分析比对,确定正确的答案。本题中A项,“何以”应为“以何”,宾语前置句;B项“与俱去”应为“与之俱去”,省略句;C项“我为鱼肉”中“为”表判断,属于判断句;D项“幸”表被动,属于被动句;故选B【点睛】以上的选择题,都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特殊句式等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14、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注重平时的积累,通过调动知识储备,进行分析比对,最后确定得出答案。10.下列对课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公子拉着侯生坐上座位,逐一夸赞宾客们B.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欠款都收齐了吗?怎么回来得这么快呀C. 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D.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的品格体现在哪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

15、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A项,该句把关键词“引”和“遍赞宾客”译错。正确的是:“引”:“请”;“遍赞宾客”:“逐一向宾客介绍侯生”。该句意思是:公子请侯生坐上座,逐一向宾客介绍侯生。故选A。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11.在横线上写出原文语句(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令初下”就有“_,_”的大好局面。(邹忌讽齐王纳谏)(2)左传刻画的烛之武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临危受命,夜说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_,_。” (烛之武退秦师)(3)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_,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

16、秦师)(4)在鸿门宴上范增对项庄说:“若入前为寿,寿毕,_,_,杀之。”(鸿门宴)【答案】 (1). 群臣进谏 (2). 门庭若市 (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 敢以烦执事 (5). 朝济而夕设版焉 (6). 请以剑舞 (7). 因击沛公于坐【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如“谏”,“庭”,“版”。12.下列对名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形象地阐

17、明了一个人要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经得起环境考验的道理。B.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出身在一个“烂包”的家庭环境中,虽然从书中看到了更辽阔的世界,但还是像哥哥一样安于农村清贫的生活。C. 红楼梦贾府四姐妹名字中的“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预示了人物不幸的命运,表达了作者的同情。D. 王熙凤深得贾母和王夫人信任,是贾府的实际施政者,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注重平时的积累,通过调动知识储备,进行分析比对,最后确定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但还是像哥哥一样安于农村清

18、贫的生活”表述错误。根据原著可知,孙少平虽然出身贫苦,但是他却不向困难低头,更不甘心做一名农民,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故选B。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3.微写作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50字。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红楼梦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你会选择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并简要陈述推荐理由。在文学经典中,经典人物往往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令人难忘。请从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孙少安或红楼梦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几个人物中选择一位,描绘最能突出其特点的一个场景。要求:有细节,有描写。【答案】1、推荐内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

19、府推荐理由: 本回仅七千余字,作者不但为我们勾画了林黛玉未来的生活环境贾府,而且向我们介绍了林黛玉和贾府的主要人物。 作者始终让我们随着黛玉的脚步走,借助黛玉的眼睛观察,虽然处所多,场面多,人物多,我们并不感到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同时由于作者着墨浓淡相宜,行文详略得当,因此,不但线索清楚,而且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无论写景,定物,还是写人,作者都是根据需要精心安排,或轻描淡写,或精雕细刻,值得推荐阅读。2、红楼梦中关于王熙凤出场的描写: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林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着,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

20、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蛎螭璎珞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分析:红楼梦用极浓笔调写了王熙凤的出场,文章先写她爽朗的笑声与不受约束的语言,后才写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这样强调了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又刻画了一个笑里藏刀、极有计谋的凤姐形象。这样一来,王熙凤第一次出场,马上

21、就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叫人再也不会忘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鉴赏能力和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请题干要求,然后,按照要求,结合以前阅读的名著内容和情节等,完成微写作训练。题目一选取自己最熟悉的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按照:推荐书+精彩章节或片断+阐述理由的格式概括推荐内容,语言要逻辑严密、表达准确,可以围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手法特点等角度阐述。题目二选取自己最熟悉的作品中的人物,结合人物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具体描写一个场景,要有细节、有描写。答题思路:说明喜欢某名著里的某人物+场景、细节描写,语言要逻辑严密、表达准确。第 卷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

22、完成下面小题。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

23、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故徙前将军广。广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24、。”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注释】大将军青:指卫青。食其:指赵食(y)其(j)。悛悛(xn):敦厚笃实的样子。14.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 裨:副的B 胡

25、虏益解 解:和解C. 以为李广老,数奇 数奇:命数不好D.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复杂不顺的过程15.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避之数岁 广之将兵B.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 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C. 士以此爱乐为用 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D. 胡虏易与耳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16.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李广)因为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B. 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 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他们,箭如雨一样落下C.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军队的向导阵亡了,又有人迷失了道

26、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D.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17.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这些诗句说明李广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表达了后人对李广景慕之情。结合本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并分析李将军令人敬佩爱戴的原因。18. 用斜线(/)给文末画曲线的部分断句。【答案】14. B 15. B 16. C 17. 善于骑射,体恤士卒,英勇善战,爱惜名誉(或说“自尊”、“担当”都可)。 18.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27、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中B项,翻译有误。“胡虏益解”译为:匈奴军才渐渐散开。 故“解”译为“散开”。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代词,他/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代词,他的;C介词,因为;介词,用。D动词,应对;介词,和,跟;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句义的理解翻译的能力。解

28、答此类题目,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然后据此来分析比对,确定答案。C项翻译错误。正确的翻译为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亡:通“无”,没有。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联系上下文来概括得出答案。本题要求概括李广受人爱戴的原因,实际就是性格分析,注意根据文中的事件概括性格,重点抓住文中的“善骑射,杀首虏多”“

29、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军中自是服其勇也”“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概括其“善于骑射”“体恤士卒”“英勇善战”“爱惜名誉”特征。【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该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口”这里为名词,作主语,其前断句;“辞”为名词,作“道”的宾语,其后断句;“及死之日”为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前后断句;“天下知与不知”为主语,其后可断,突出主语;“彼其忠实心”为偏正性名词短语,作主语,其前断句;“也”为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曰”后断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两句俗语,为“曰”的内容,

30、中间断句,其后断句;“可以喻大也”的主语承前省,为“此言”,其前断句。句子断句为: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句子翻译为: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

31、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 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

32、起。李广-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 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过了两年,李广以郎中令官职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

33、,行军约几百里,匈奴左资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的土兵都很害怕,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骑马往勾奴军中奔驰。李敢独自和几十名骑兵飞奔,直穿匈奴骑兵阵,又从其左右两翼突出,回来向李广报告说:“匈奴敌兵很容易对付啊!”士兵们这才安心。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杀死了好几个,匈奴军才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军吏士兵都面无人色,可是李广却神态自然,更加注意整顿军队。军中从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 李广不久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

34、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领兵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顺便向李广和赵食其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卫青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

35、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 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使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小题。曲江二首

36、(其一)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注释】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代著名游览胜地。翡翠:翠鸟。物理:事物的道理。19.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初春景象,先是一片春花飞落,然后是万万千千飞花,愁情被引爆。B. 颔联继续描写春花飘落,诗人愁情递增,就如同借酒浇愁,反而更添愁苦。C. 颈联写曲江景象,翠鸟在原来人住的小堂上筑巢,石麒麟倒卧在坟墓之旁。D. 这首律诗描写诗人在曲江池畔观落花、赏春景,由此引发感慨,自然真切。20. 本诗颈联寄寓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以下诗句没有寄予“

37、物是人非”感慨的是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B.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C.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D.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21.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答案】19. A 20. A 21. 作者看到大自然美好的春天即将逝去(伤春惜春),想到万物兴废本也是自然之理(物是人非),因此反思自己的人生,觉得应该把握当下,不要被虚浮的外物所羁绊,要学会享受人生的快乐(享受人生)。【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请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意象

38、,抓关键词来把握诗歌的情感和内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A项“首联写初春景象”表述错误,因为根据意象“落花”可以确定应该是暮春景象,体现的是伤春之情。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把握的能力。解答首先审请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意象,抓关键词来把握诗歌的情感和内容。本题要求选出体现物是人非情感的诗句,A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描写的是大漠风光,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国情怀。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关键句抓意象知人论世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

39、情感。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本诗首联写暮春景象,先是一片春花飞落,然后是万万千千飞花,愁情被引爆;颔联继续描写春花飘落,诗人愁情递增,就如同借酒浇愁,反而更添愁苦;颈联写曲江景象,翠鸟在原来人住的小堂上筑巢,石麒麟倒卧在坟墓之旁;尾联写作者看到大自然美好的春天即将逝去(伤春惜春),想到万物兴废本也是自然之理(物是人非),因此反思自己的人生,觉得应该把握当下,不要被虚浮的外物所羁绊,要学会享受人生的快乐(享受人生)。这首律诗描写诗人在曲江池畔观落花、赏春景,由此引发感慨,自然真切。由此可概括总结出答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

40、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

41、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七、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书香何来文学阅读对于一个民族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总是说要“建立书香社会”。书籍,真的是有香味的吗?一般来说,我们年轻的时候,闻到的书香更多也更浓烈一些许多人还记得好不容易得到一本书,喜欢得不得了,除了看,还要不断地嗅,觉得它真的是香极了。那时将纸页贴在鼻子上闻到的美好气息,并不完全是一种错觉。墨和纸张纤维的气息,那来自于原野大地的气质被提

42、留出来,吸进了肺腑,令人兴奋而愉悦。纸和墨都是好东西,是大地上长出来的阳光下的生命。大地上的植物经过很多环节,最后转化为书,也等于是另一种形式的开花结果。它的香味更深地藏在了里边,我们一遍遍读书,打开它,也就是在享受它的气息。眼下我们谈到阅读难免会有一种忧虑,就是读者越来越少,以前那种万人争读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好像真的出现了阅读危机。其实,我们尽可以放心,这世上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这种阅读,读者是永远存在的,人类这个与生俱来的嗜好并没有改变。问题在于其他,比如说阅读的形式改变了。网络上的小说一个月就能达到几十万几百万的点击量,杂志、报纸、书籍的出版也增加到前所未有的数量。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后,

43、印数是一两万十几万不等,而放到网上,短短的时间内点击量就能达到几十万。这又使我们不免疑虑:纯文学作品在短时间里,会有几十万的阅读量吗?原来,为数不少的人也就是用鼠标点开看一下,然后就走掉了。他们只是“到此一游”而已。有深度的阅读少了,浮光掠影的阅读多了。据统计,当下的纯文学印刷量已经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翻了好几倍,而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教育程度的普及与提高,不同程度上使总的阅读量都较前大为增加了。看来对文学阅读的忧虑,主要是因为缺少高品质的阅读者。现在的阅读大半是闻不到书香的。这除了因为匆促的浏览,不能感受文字深处的蓄藏,还因为更多是从荧屏上阅读的缘故。比起印刷的书籍,电子技术生成的文字离大地生长

44、的意义相隔太遥远了。从荧屏上捕捉一些信息还可以,要慢慢揣摩文字就困难了。所以,现在知道很多消息的人随处可见,而保持了个人思考力的人却不多。大家都在说潮流中传来传去的见解,并没有多少自己的主意。看来我们从离开了书籍之后,也就从根本上告别了“书香”这个概念。不过,当我们真的离开荧屏回到书籍,那又会怎样?现在打开一份杂志,翻阅书店或街摊上摆放的一些读物,情况也并不美妙。对不少人来说,这些读物里面会散发出刺鼻的气味。本来是很好的纸印出来的,应该有书的香气,可是由于上面印的是许多不洁的内容,等于藏纳了污垢,这让我们从哪里去找书香?一个留恋美好阅读的人,除了自己要苦苦寻觅好书,还要同时忧虑这个世界。他常常

45、想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忧虑,可是渐渐发现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实用主义盛行,到处是只问实利,不问手段。他们痛苦地发现,有许多人为了商业利益,正不断推广文化垃圾,而优秀之作却没什么影响力。那些适应商品社会游戏规则、沉醉其中的人会名噪一时,而那些深沉的阅读者,在群众中却显得很不合时宜。急功近利型的写作,让那些对时代对读者对自己都有承诺的人感到越来越疲惫,因为日复一日的磨损,无论对肉体还是精神,都是严重的消耗。文明之地不是以金钱多少来界定的,幸福之地也不是这样来界定的。有人说庸俗与否只是个人的事情,并不妨害别人。其实哪有这样简单?庸俗的人一旦管理了一个社区,他就会让全社区按他的低级趣味运行,到处散发

46、出庸俗的气味。这样的地方,我们还怎么能闻到“书香”?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这辈子能到一个大地绿色蓬勃、人们手不释卷的地方去生活,那个地方不需要十分富有,但那里的人群是能够安静读书、不吵闹别人的。是的,爱读书的地方一般都是绿色较多的,日子也安稳富裕。说到底,书香扑鼻之地,也就是人类生存的幸福之地。(取材于张炜书香何来)22. 对下列成语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浮光掠影 掠: 掠过B. 名噪一时 噪: 广为传扬C. 急功近利 近: 近处的,目前的D. 手不释卷 释: 解释2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人们年轻的时候嗅觉灵敏,更容易闻到墨和纸纤维的气息,感

47、觉书“真的是香极了”。B. 据统计,当下纯文学的阅读总量比以前大为增加,但这不意味着阅读质量也比以前大大提高。C. 作者认为依赖现代传媒(比如网络)的阅读,不利于引发人们的思考力,很难建立书香社会。D. 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当下人们阅读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创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的期望。24.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他们只是“到此一游”而已。书香扑鼻之地,也就是人类生存的幸福之地。25. 通观全文,说说题目中的“书香”包含了哪几层含义。26. 作者认为,从荧屏上阅读,难以慢慢揣摩文字。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联系实际,说明你的理由。【答案】22. D 23. A 24. 很多人在网上阅

48、读纯文学作品欠缺深度阅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否定。人们多读好书,创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25. 答案要点:书籍里蕴藏的植物的气息书籍里散发的墨和纸张的气味读书过程中读者的思考书籍中美好的内容书中蕴涵的作者对时代的关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6. 例:我同意这种观点,从荧屏上阅读容易给人带来视觉疲劳,因此为了急于完成阅读便不再仔细揣摩文字;另外从荧屏上阅读还会受到外界干扰,阅读中很可能受电子产品的吸引,出现广告、收到邮件等打断阅读,因此无法揣摩文字。荧屏上匆促的阅读让人无法保持思考力,难以揣摩文字。【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然后调动知

49、识储备,通过比对,得出正确的答案。本题中D项“释”解释错误。成语“手不释卷”的解释为手不离书。所以“解”译为“放开”,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阅读文本,确定答题区间,通过比对,来找出答案。本题中A项“作者认为人们年轻的时候嗅觉灵敏,更容易闻到墨和纸纤维的气息,感觉书真的是香极了”表述错误。文本中正确的表述是“一般来说,我们年轻的时候,闻到的书香更多也更浓烈一些”,故选A。【2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抓关键词,然后从表层和深层角度来分析句子的含义。本题中,第一个句子应该抓住关键词“到此一游

50、”,联系上下文“原来,为数不少的人也就是用鼠标点开看一下,然后就走掉了”、“有深度的阅读少了,浮光掠影的阅读多了”可知,答案为:很多人在网上阅读纯文学作品欠缺深度阅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否定。 第二个句子应该抓住关键词“幸福之地”“ 书香扑鼻之地”,联系全文,“ 书香扑鼻之地”指多读好书,而“幸福之地”这个词语应该指的是“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所以整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人们多读好书,创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25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解答此类题型,要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来分析。本题中通观全文,说说题目中的“书香”包含了哪几层含义。根据文本“那时将纸页贴在鼻子上闻到的美好气息,并不完全是一

51、种错觉。墨和纸张纤维的气息,那来自于原野大地的气质被提留出来,吸进了肺腑,令人兴奋而愉悦。纸和墨都是好东西,是大地上长出来的阳光下的生命。大地上的植物经过很多环节,最后转化为书,也等于是另一种形式的开花结果。它的香味更深地藏在了里边,我们一遍遍读书,打开它,也就是在享受它的气息。”从表层上分析“书香”表层含义应该是指书籍里蕴藏的植物的气息书籍里散发的墨和纸张的气味;根据文本“现在的阅读大半是闻不到书香的。这除了因为匆促的浏览,不能感受文字深处的蓄藏,还因为更多是从荧屏上阅读的缘故。比起印刷的书籍,电子技术生成的文字离大地生长的意义相隔太遥远了。从荧屏上捕捉一些信息还可以,要慢慢揣摩文字就困难了

52、。所以,现在知道很多消息的人随处可见,而保持了个人思考力的人却不多。”可概括更深层的含义:读书过程中读者的思考;根据文本“对不少人来说,这些读物里面会散发出刺鼻的气味。本来是很好的纸印出来的,应该有书的香气,可是由于上面印的是许多不洁的内容,等于藏纳了污垢,这让我们从哪里去找书香?”可以概括出“书香”的第四层含义:书籍中美好的内容;根据文本“文明之地不是以金钱多少来界定的,幸福之地也不是这样来界定的。有人说庸俗与否只是个人的事情,并不妨害别人。其实哪有这样简单?庸俗的人一旦管理了一个社区,他就会让全社区按他的低级趣味运行,到处散发出庸俗的气味。这样的地方,我们还怎么能闻到书香?”可以概括出第五

53、层含义:书中蕴涵的作者对时代的关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对作者的观点有一个明确的把握,然后再明确自己的观点,并联系实际来分析理由。本题中,要求“作者认为,从荧屏上阅读,难以慢慢揣摩文字。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联系实际,说明你的理由”,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意。然后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说明理由即可。根据文本“现在的阅读大半是闻不到书香的。这除了因为匆促的浏览,不能感受文字深处的蓄藏,还因为更多是从荧屏上阅读的缘故。比起印刷的书籍,电子技术生成的文字离大地生长的意义相隔太遥远了。从荧屏上捕捉一些信息还可以,

54、要慢慢揣摩文字就困难了”以及“原来,为数不少的人也就是用鼠标点开看一下,然后就走掉了。他们只是“到此一游”而已。有深度的阅读少了,浮光掠影的阅读多了”并结合实际生活,可以概括理由:从荧屏上阅读容易给人带来视觉疲劳,因此为了急于完成阅读便不再仔细揣摩文字;另外从荧屏上阅读还会受到外界干扰,阅读中很可能受电子产品的吸引,出现广告、收到邮件等打断阅读,因此无法揣摩文字。荧屏上匆促的阅读让人无法保持思考力,难以揣摩文字。【点睛】关于解答文章题目的意蕴,首先要注意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其次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和象征意义,再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

55、旨意义。第 卷八、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27.作文语言可以充分表达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语言也可以影响他人的情绪甚至决定。请以“语言的力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答案】语言的力量无论是商场中的一声道谢,还是公交车上的一声道歉,无论是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还是对亭台楼阁的品味欣赏,无论是信徒口中虔诚的喃喃细语,还是领袖们慷慨激昂的演说,都是给人力量、给人温暖的话语。那一字字凝成、一句句织就的语言,创造了无限的美好,给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语言的魅力使无数人为之倾倒。语言是有力量的。它如阳光、如净水、如花朵,环绕在我们身边,创造出遍地的芬芳。语

56、言是有力量的。它可以陶冶情操,化解尴尬。周总理面对外国记者尖酸刻薄的提问时,那从容不迫诙谐幽默的回答展现了语言的力量;林肯为了保守国家机密,那既不使朋友难堪,也不伤害友谊的回答展现了语言的力量;美国独立战争时宣传海报上那句“既然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激励了无数人冲向战场,奋勇拼搏,直指灵魂的话语同样展示了语言的力量。语言是有力量的,它可以传情达意,让人沉浸美的意境中。多少人,因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而陶醉;多少人因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沉思;多少人,因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勾起浓浓的乡愁。曹植一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激励了多少将

57、士;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发了多少文人志士的共鸣;谭嗣同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激发了多少革命党人的斗志语言是有力量的,语言之美无处不在,让语言变得有力量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中,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无论何人何事,或多或少都会给人启迪,积累起来,你的语言便会一天天变得有力量。谈话时,你的严谨、你的认真、你的幽默,都会让你的语言变得更有力量。让他人分享你的快乐,并用美好的语言表达出来,你会更加快乐。语言本身就拥有不尽的力量,发现这种力量,创造这种美,你会发现生活竟如此美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写作能力。本题是命题作文。解答此类

58、题目,要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来确定立意的角度。本题中,关键词是“语言的力量”,关键句是:语言可以充分表达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语言也可以影响他人的情绪甚至决定,这也是在强调语言的力量。所以由此可以确定立意的角度,围绕“语言的力量”展开立意即可。同时因为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国际化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而本材料正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切合,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能引导考生深入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本题适合写成议论文。谈语言作为传播媒介的作用,可先从正面论证,列举一些使用语言交流成功的例子。再从反面出发,列举因语言运用不当,沟通失败伤害他人的事例。正反对比,能

59、增强说服力。最后从如何获得这种语言的角度谈具体方法,照应题目。立意的角度: 1、用语言创造美2、言为心声3、语言的力量4、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5、一言九鼎重如泰山6、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狮写作素材:1、曾听过这样一句话:“言为心声,语为人镜”。意思是说:语言是心灵的载体,一个人的修养可在举手投足间流露,映照着其心境的善恶。的确,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语言中,看出其道德品质。语言文明为人高尚者,受人尊敬;语言粗鲁为人粗俗者,为人不齿。2、有文化有涵养的人,往往懂得沟通的技巧,善于运用语言来温暖人心,增添生活情致。有人曾这样问过著名文学家大仲马,您为什么可以泰然地步入晚年?他不以为然地说,我花尽一生的时光

60、才活到今天。大仲马轻松而风趣的回答,令人深思。胸怀宽广的人,往往拥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感悟。智慧与经验为他们建起一座阳光花房,使他们的心灵愈加阳光,富有哲思。3、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曾婉言拒绝过一位希望采访他的女记者:“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他以巧妙的比喻,恰如其分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不但没有失去风度,反而凸显了自己的内涵和智慧。4、无知而又愚昧的人,往往语出伤人,言语中折射出自己的粗鄙和愚钝。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请客,等了很久客人都没有到齐,他十分着急,便说道:“该来的怎么还没来?”虽然出于无心,但此话一出,却把其他来客都气走了。这个故事正说明文化素养低的

61、人,在与人沟通时常常会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而造成此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知识文化的欠缺。5、大师有言:“语言,要像阳光、花朵、净水。”语言是传达感情、沟通交流的工具,但是如果运用不当,虽然无心,也会成为伤人的利器。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我们能在自己的心里产生光明的见解、芬芳的思想、洁净的观念,形成阳光、花朵、净水般的语言,与他人共享,就能拥有一段丰美的人生。写作结构: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有层递式、并列式、对照式等。本文可采用层递式结构,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层次来写。首先分析什么样的语言是有力量的语言,接着论述为什么要拥有这样的语言,最后深入探讨形成这种语言的途径,即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思考,提高个人修养,洁净自己的心灵等方式实现,并回扣论点,收束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