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71411 上传时间:2024-06-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0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2022届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课题2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题2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知识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1春秋时期的大变革(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2)春秋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国君公室的衰微:国君称“王”,卿大夫强宗崛起,并夺位政变。(2)变法运动的兴起: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知识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1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2)生产工具:铁器出现。(3)土地

2、制度: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4)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导。3商业: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商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如范蠡和吕不韦。,特别提醒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

3、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构图解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信息提取: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促进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早期儒学(1)孔子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2其他学派(1)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反映了春秋时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面对社会动荡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庄子继承和发扬老子的学说,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反映了战国时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试图调和社会矛盾的愿望。道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2)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安定,建立公平社会的愿望。(3)法家: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等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

5、者富国强兵的要求,受到统治者的推崇。知识点四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战国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2.汉字(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2)成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3绘画(1)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2)成就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4文学诗经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

6、语言质朴,现实感强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楚辞创始者屈原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代表作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离骚构图解史孔子的思想体系信息提取:“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图中既有通过“中庸”和“礼”实现“仁”,又有“仁”的外在体现。知识延伸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图示构史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信息提取:诸子百家互相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策略。图示历史从甲骨文至篆文的演变信息提取:上面图片反映了我国的汉字向着简单化、实用性发展的趋势。知识延伸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7、(1)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为后来的现实主义诗歌提供了范例。(2)诗、赋艺术表现手法被历代诗人不断学习和发展,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特有的民族艺术特色。(3)诗经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确立了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关注新教材新观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3)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老子的朴素的唯物史观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3

8、百家争鸣的实质、地位及影响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4儒家学派的历史观(1)“春秋笔法”:儒家思想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社会经济基础,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真正原因经济运行。因此他们只能用那套陈腐的仁义道德观念去剪裁历史事实。一旦王朝兴盛,他们便齐声赞颂皇上英明,大臣贤良,是施行儒家的仁义礼教的结果;一旦王朝灭亡,他们便咒骂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因此,儒家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

9、是经过裁剪的历史,是不完整的。(2)厚古薄今:孔子主张“厚古薄今”,他要求人们效法夏商周的奴隶制“法先王”,要人们“克己”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礼”。(3)道德理想主义: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以“内圣外王”为君主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虽然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无法实现。但是,它却为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提供了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使中国古代君主制带有“开明”的色彩。关键能力素养提升主题探究史学新论多维讲练大突破探究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学术前沿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特点史学新论春秋战国时的大商人都出于中原地区。这是当时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同时,大商人无一例外都与政治有密切

10、的联系,或把政治经验运用于经商,或以财富换取政治地位,封建社会大商人的这一特点,自始就已表现出来了。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思维激活作者认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商人都出于中原地区。大商人和政治联系密切。关注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与繁荣。考题研析2020江苏卷,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

11、已经转移到南方命题立意以考古出土的青铜农具,转换思维考查先秦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时空定位商代的青铜农具,无使用之痕关键点拨题干材料只是提到近年在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不能说明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农具种类较齐全,但不能说明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答案史料实证史料一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经,此其分事也。墨子非乐上史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解读(1

12、)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特点。(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也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历史解释1多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

13、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关系及家庭和睦的观念。2古代手工业的经营状态经营形态生产经营模式产品及流向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日用品不投放市场直到明代前

14、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投放市场明中叶以后在一些部门占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业的一种副业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产品投放市场稳定了小农经济,在近代破产唯物史观辩证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政治转型: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和集权。(2)经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15、(3)思想转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完成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探究点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术前沿1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史学新论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思维激活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中国学术文

16、化发展呈现明显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2“百家争鸣”及特点史学新论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诸子的理论虽然各成一家,但在其学说的立足点及关注对象方面又有趋同之处,如在其学说中体现出来的入世精神及对于基本伦理、哲学问题的关注,等等。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思维激活“百家争鸣”局面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产物。不同学派之间既相互批驳又相互吸收,共同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考题研析2020江苏卷,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

17、,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命题立意以墨子提出的治理天下的思想主张切入,考查墨家学派兴起的原因时空定位墨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关键点拨“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大意是:评价统治者,要看统治者有没有维护百姓的利益,再结合“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可知,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利益答案史料实证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

18、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解读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层说明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社会转型。(2)史料二反映

19、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是本史料的核心语句。“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探究(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2)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历史解释“百家争鸣”中的治国理念及历史影响(1)主要治国理念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

20、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2)历史影响“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家国情怀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

21、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变法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课题随堂演练12021临汾市统考诗经周颂载芟中记载“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

22、耦其耘,徂隰徂畛”;礼记月令也有记载“命农计耦耕事”。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A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B使用耦犁进行耕种C开展精耕细作的农业 D进行集体耕作22021四川凉山一模商人直到春秋晚期还只是封建领主的家臣;而市场、商品和货币都还不普遍,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商业的需求很少 B贵族们生活的自足C自然经济的影响 D商品经济还没出现32021贵州贵阳高三摸底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其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凸显宗教、亲族关系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规范人们

23、的行为准则4春秋至战国前期,先后形成了儒家学派、墨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收录各家学说的著作如吕氏春秋等。这说明()A“百家争鸣”的结束 B思想兼容的出现C各学派间的诘难 D国家统一的实现5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A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62021四川德阳模拟墨子到齐国,有位朋友劝他:“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墨子答道:“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

24、,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这反映出墨子()A崇尚耕战治国 B反对儒家仁义C赞同小国寡民 D倡导实干精神直通高考微讲座1考法一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主干知识,常考常新1命题点:西周的分封制2017全国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命题点:西周的文化传统2016全国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

25、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考出深度考政治对文化的影响,考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第2题知识延伸题眼颇具隐含性,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传承”考法二 创设新情境灵活考查商周政治制度3.命题点: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2019全国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关键点拨:由“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

26、多为兄终弟及”到“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增加了“代”的概念,分析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听课笔记4命题点:商朝的建立2018全国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3题传统考点早期政治制度,商代王位的继承考出新意以兄终弟及继承王位,说明王位继承方式除传子外,传承方式增多第4题选材易懂材料浅显,以夏桀残暴无道创设情境,没有阅读障碍角度新颖暗

27、含热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考法三 创设新情境灵活考查精耕细作下的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5.命题点: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2018全国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注:图中所有要素为今内容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关键点拨:本题把文字信息与地图信息结合起来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准确的解读,凸显了实物史料的研究价值,并以崭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引领中学历史教学。解答时应注意把题干文字和铁器发现地分布情况结合起来分析。听课

28、笔记6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2017全国卷,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5题时空定位时间定位于战国以前;空间定位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边疆地区。从时空信息的结合上可知,当时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集散地,铁器集中分布于这一区域正是这一历史史实的表现第6题开阔视野春秋战国时代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范蠡、子贡“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兴起背景下的富商大贾陶、曹、鲁“天下之中,诸侯四通”的地理位置考法四 综

29、合考查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的先秦文化7.命题点:从儒学经典认识儒家思想的渊源2016全国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关键点拨:首先应明确“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再分析“五经”与儒家思想及论语的关系。听课笔记8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科技文化的特点2018全国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

30、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9命题点:汉字的发展演变2017全国卷,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7题价值引领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增强民族自信心第8题传统文化对墨子中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以此创设情境,体现了对考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第9题历史解释字形的书写由繁到简,体现的是文字使用的频繁,更

31、深层地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广泛待考视角预测考向一 从日常生活中分封制、宗法制遗存角度命题分封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密切,中国姓氏的起源中,很多起源于封国,如宋、鲁、郑、陈等姓氏。中国很多地名的简称也起源于西周时诸侯国的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宗法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深远,如尊祖敬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修家谱、祭祀祖先等习俗。凡是试题中涉及“封邦建国”“拱卫王室”“朝觐述职”等信息的,首先要联想到分封制。凡是强调血缘关系和亲情观念、涉及“宗庙”“祠堂”“族谱”等信息的,首先要联想到宗法制。1命题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家国天下”特色2021陕西宝鸡一模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

32、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A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B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C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D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2命题点: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清明公祭黄帝陵”清明公祭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盛典。近年来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已逾百万人次。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这一盛典()A念祖思亲,加强宗族间的互动与联系B追本溯源,弘扬光大民族精神C传承孝道,增强汉文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D共建精神家园,有

33、利于国家的统一考向二 从先秦制度创新的角度命题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善于创新的民族,古代中国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政治制度。解题时可以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3命题点:全面认识西周分封制的作用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风俗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一做法()A加强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民族交融C强化了人伦秩序 D发展了小农经济4命题点: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2021太原市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

34、这表明在传统社会()A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B家庭伦理道德至上C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D尊卑观念根深蒂固考向三 从“百家争鸣”的角度命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解题时应以发展的眼光审视“诸子百家”的思想。5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材料体现了()A孔子“仁”的主张 B孟子“仁政”思想C墨子“兼爱”思想

35、 D老子“无为”思想6命题点:百家争鸣的社会反响史载,孟子到过齐、宋、滕、鲁、魏诸国,所游说的诸侯达数十人,出游之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并且在齐国位列客卿,可见其声势之浩大,地位之隆宠。材料表明()A孟子学说符合诸侯意愿 B儒家思想成为时代主流C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D士在战国时代十分活跃真题导练【例】2018全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

36、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

37、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关键点拨:根据材料,逐条分析材料可知,从时间看,种植大豆历史悠久;从区域看,经历了由北方向南方的推广过程;从大豆的价值看,既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又有改善土壤等作用,价值广泛;从推广者来说,有民间,又有政府参与,各方合力。并根据材料“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等信息概括。(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关键点拨:从材料时间,可以得出经济全球化推动物种交流;从大豆本身的价值看,它被美国人接受并认同;从美国的自然环境看,有适宜大豆推广的区域;从大豆与工

38、业化的关系看,工业化推动了大豆种植,大豆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关键点拨:从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有利于世界文明交流等角度作答。规律总结技法指导如何阅读材料完成试题要求(1)按照顺序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例如上题的出处信息“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提醒我们要用“中国经济史”的内容回答本题。(2)带着问题读材料。例如上题中要围绕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阅读文字材料。(3)注意材料中的关键、核心词语。例如上题中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引入北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等核心词语。(4)文字材料要仔细阅读,注意材料分为几个层

39、次,表达的关键信息,获取有效信息,规范作答。针对训练“百家争鸣”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带其弟子同入稷下学宫。众人推举学界名流来担任学宫的祭酒,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荀子在学宫三为祭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他扬弃以往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吸收春秋以来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天道观,构建其天人关系学说。张秉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40、。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韩非子(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齐国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荀子改造而成的“天人关系说”。(15分)(2)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10分)课题2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考题研析C史料实证提示(1)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41、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2)因素:有利因素:农民的辛勤劳动;耕作工具的不断改进;政府的重视。不利因素:自身的脆弱性;自然条件的制约。探究点二考题研析B史料实证提示(1)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课题随堂演练1解析:材料是对当时农业生产劳动场面的描述,与土地利用率无关,故A项错误;耦犁出现在汉代,不符

42、合材料中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耕作技术,不能反映出精耕细作的特征,故C项错误;材料“千耦”“计耦耕事”反映出当时农业实行集体耕作,故D项正确。答案:D2解析:题干提及商人是领主的家臣,没有专业化,商品交换为物物交换,这反映商业不发达,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选C项;商业交换的媒介不是货币,而是物物交换,说明当时有一定的商业需求,排除A项;商业交换主体是贵族或者部落,排除B项;原始社会末期,商业就出现了,排除D项。答案:C3解析:根据“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可知,孔庙祭祀之礼具有利用礼仪教化维护统治的作用,故A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孔庙祭祀之礼虽凸显

43、宗族和亲族关系,但这并不是其主要作用,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孔庙祭祀之礼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D项错误。答案:C4解析:“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收录各家学说的著作如吕氏春秋等”体现战国后期出现思想兼容的趋势,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C项错误;国家统一的实现有赖于秦灭六国,故D项错误。答案:B5解析:材料中老子“少私寡欲”与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对君子的要求,不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的现象,故A项错误;要求统治者控制欲望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老子与孔子思想均要求君主控制欲望,说明先

44、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C项正确;老子与孔子要求统治者控制欲望不会直接导致贵族社会的瓦解,故D项错误。答案:C6解析:据材料“子独自苦而为义”“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从墨子举的例子来看,由于多人空谈,不事生产,导致耕者更加努力地从事生产,可知墨子主张民众要做实事,提倡实干,故选D项;依所学,法家主张耕战治国,而墨家主张“非攻”,反对战争,排除A项;依所学,墨家主张“兼爱”,超越儒家血缘基础上的仁义,而非反对仁义,排除B项;依所学,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思想主张,与墨子思想不相符,排除C项。答案:D直通高考微讲座1已考视角讲练1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分封王族

45、等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从而使周的文化影响覆盖其所辖之处,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A项正确;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并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局面,B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称为王畿,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到贵族的世袭特权问题,D项错误。答案:A2解析: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有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正确。答案:B3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商朝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继承方式以父死

46、子继为主,这反映出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故选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无法体现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周时期王位继承情况与君主寿命长短无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兄终弟及体现了兄弟大家庭之间的权力继承,父死子继体现了父子小家庭之间的权力继承,与前者相比,血缘纽带关系更加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B4解析:从材料中的“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可知,材料强调商汤的仁德之心赢得了诸侯的拥护,这是商汤成功的原因,A项正确;夏商时期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而不是强调生态环境

47、保护,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治国理念是夏商更替的主因,D项错误。答案:A5解析:从图片中能看出当时黄河流域铁器分布广泛,而当时的江南及新疆地区只是小部分集中分布,联系所学可知,当时黄河流域是主要的农耕区,这说明铁器的分布与社会的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故选D项。答案:D6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错误;C项的“决定”描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D项错误。答案:A7解析:“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

48、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答案:C8解析:墨子中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的记载或论述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项正确。答案:C9解析:文字的发展演变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使文字由繁到简

49、,故A项正确。答案:A待考视角预测1解析:根据材料“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可以得出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故D项正确。答案:D2解析:“中华民族的盛典。近年来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不是局限在“宗族间”层面上,而是“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故A项错误;“中华民族的盛典”,体现了中华文明传承,故B项正确;“中华民族”不能等同于汉文明,故C项错误;“海外华人华侨”拜祭黄帝陵目的是弘扬民族精神,不是

50、直接促进国家的统一,故D项错误。答案:B3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尊重当地原有风俗和法令制度,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可知,这种做法有利于民族之间关系的友好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故B项正确。分封制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人伦秩序强调的是君臣父子间的尊卑等级关系,与材料反映的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所述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4解析:材料中既体现家庭观念也体现了国家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中既体现家庭观念也体现了国家观念,故B项错误;“忠孝同义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明显反映“家国一体”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强调等级,故D项错误。答案:C5解析:

51、材料重点讲了君主要好好对待老百姓,让人民过得更好,国家安定太平,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故B项正确;其他思想家主张与材料不符,故A、C、D三项错误。答案:B6解析:孟子的学说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符合诸侯的意愿,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成为时代主流是在西汉,故B项错误;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据材料“孟子到过齐、宋、滕、鲁、魏诸国,所游说的诸侯达数十人,出游之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并且在齐国位列客卿,可见其声势之浩大,地位之隆宠”,可以得出士在战国时代十分活跃,故D项正确。答案:D高考非选择题25分大题高分导练真题导练【例】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

52、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12分)(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8分)(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5分)针对训练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带其弟子同入稷下学宫”“众人推举学界名流来担任学宫的祭酒,国君不直接

53、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荀子的“天人关系说”,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特点:兼官学与私学于一体;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国君不直接干预。(9分)学说: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6分)(2)主张: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任答三点)(6分)影响: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造成暴政,激化矛盾。(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