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64593 上传时间:2024-06-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讲到,“商汤前后,夏、商、周是三个大小不同的民族并立,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后人所想象的那种君臣隶属关系。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这说明A. 周公东征前国家尚未正式形成B. 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D. 世袭制到周公以后才逐渐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从题目关键词“商汤前后”“ 民族并立”“地位是平等”可知相互之间并立平等关系,“周公东征”“创立分封制”“君臣上下隶属”逐渐形成,可知此时

2、形成了君臣上下隶属关系,相比较商汤前后并立平等关系,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故C项正确。夏就是第一个国家,在周王东征以前已经建立,故A项错误。分封制只是形成君臣上下隶属关系,层层分封,无法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主要依靠宗法制来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 世袭制从夏朝开始,故D项错误。所以选C。2.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此记载说明A. 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B. 青铜制造业比较落后C. 尊卑有序的政治特征D.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结合

3、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宗法礼乐制度,天子与诸侯间存在明确等级尊卑秩序,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反映了西周君臣的等级划分,并非强调统治者生活腐化,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西周青铜业制造发达,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区域间经济发展失衡现象,排除。3.“夫大块(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A. 道家B. 墨家C. 儒家D. 法家【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和薄葬,A选项符合题意。墨家主张薄葬,但是和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无关,B选项排除。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和民本思想,

4、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结合各派思想主张即可得出答案。4.汉初,刘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吴芮的封地,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中央管辖的十五个郡主要在关中地区,大致相当于秦国范围。这反映了汉初郡国并行制A. 尊重各地原有传统B. 阻碍社会经济发展C. 实现中央垂直管理D 迅速形成地方割据【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现象是刘邦推行郡国并行的时候,“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故推断分封时尊重各地原有传统,因此A选项正确;材

5、料中未体现出这样分封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为此B选项错误;郡县制是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而非郡国并行,为此C选项错误;D选项的表述不准确,不符合史实,郡国并行并未迅速形成地方割据,而是到了汉景帝时才出现了七国之乱。5.汉书、后汉书及主要汉碑中现在所能找到的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这一情况说明当时A. 察举制不能有效选拔人才B. 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C. 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加强D. 中央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依据是“孝廉”,根据“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

6、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说明推荐人才,总是以名门大族为先,七成以上官员是高门大户人家,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故B正确;察举制打破了血缘关系的限制,有利于选拔人才,A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反映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并非依据血缘世袭的贵族政治,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才的选拔问题,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察举制的影响分析解答。6.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

7、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A.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B.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门下”在发展过程中权力在不断加大,到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使丞相的的权力逐渐削弱,故C正确;AB两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根据所学可知,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行使丞相职能,到明朝时期废丞相、设内阁,丞相才退出了权力中枢,故排除D

8、。故选C。7.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B. 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C. 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D. 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可知,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明确信息可以判断是活字印刷或雕版印刷,排除A项;B项说法材料无法

9、体现,排除;材料“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说明书坊类型为私营手工业,排除D项。8.文学作品往往也能反映当时的某些历史现象。唐诗题宇文褧山寺读书院中说:“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亦云:“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这表明当时A. 儒生出世倾向明显B. 民间书院发展迅速C. 儒释道三家同质化D. 存在思想融合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草阁连僧院”“如炼仙家九转丹”可知,唐朝书院中的诗句反映了儒家思想受道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体现出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草阁连僧院”反映书院

10、和僧院相邻,无法体现儒生出世倾向,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间书院发展迅速,排除B;材料反映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趋势,并非儒释道三家同质化,排除C。9.五代后周世宗诏曰:“(东京)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宜令所司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先立标识今后凡有营葬并草市,并须去标识七里外。其标识内,候宫中擘画(划分),定军营、街巷、仓场、诸司公廨院,务了(除此之外),即任百姓营造”。由此可见,当时东京城内A. 邸店难以满足商帮需求B. 商品交易受官府直接监管C. 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D 草市场所由政府明确划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认识。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

11、与材料中“五代后周世宗诏曰”不符,故A项错误。官府直接监管,与材料中“其标识内即任百姓营造”不符,故B项错误。因为“(东京)坊市之中,邸店有限”,所以才有“京城四面先立标识其标识内即任百姓营造”,这表明商业活动不受坊市限制,故C正确。“草市,并须去标识七里外”与材料中“当时东京城内”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宋代商业的发展10.著名学者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中提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这表明明清时期晋商徽商A. 重视道德操守看淡商业利润B. 商业资本成

12、为经济运行主流模式C. 传统观念固化影响商业发展D. 缺乏制度的保障而导致发展困难【答案】C【解析】据材料“徽商、晋商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明清时期晋商徽商在商业运营中依赖传统道德约束,而不是现代化的法制保障,说明传统观念固化影响商业发展,故C项正确;徽商、晋商也重视商业利润,不是看淡商业利润,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传统道德约束在商业中的作用,不是说明商业资本成为经济运行主流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徽商、晋商发展困难,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

13、”,学生应该可以正确理解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属于传统文化观念的表现,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1.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C.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D.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漕运线路的变化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和经济重心南移有关,反映的是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故选C项;漕运线路的变化不仅与经济重心南迁有关

14、,也与政治中心变迁有关,A项不全面,排除;国家疆域的扩大不是漕运线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关中自然环境恶化是唐代以前影响漕运线路的原因,唐宋以后经济政治中心都迁移出关中,故排除D项。故选C。12.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A. 棉纺织业开始兴起B.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C.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D. 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可以得出题干所述时间未清代,而棉纺织业开始

15、兴起是在元代,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新的生产关系进行阐释,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故C项排除;据材料中“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表明纺织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故D项正确。点晴:解题时需要理解纺织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联系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综合分析。13. 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

16、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据万历十五年编写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

17、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答案】(1)(8分)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2)(9分)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出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3)(9分)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

18、制,实行“海禁”政策。【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1)根据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回答第一小问: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明朝后期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可以依据材料信息概括:“(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2)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归纳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气象:农作物引进新品种,蚕桑、棉花普遍种植;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繁荣,商帮出现。明清时期的封建政府依然固守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3)该问要求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概括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

19、内容:(日本)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中国开始遭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一方面武力抵抗外来侵略,另一方面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明朝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业的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备考分析】该题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综合考查了明朝中后期的历史,其中戚继光抗倭、葡萄牙侵占澳门、玉米、甘薯等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都属于初中历史的知识点。复

20、习中应加强必修模块之间的整合,并兼顾初中历史部分内容。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

21、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征。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

22、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这多个学派。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总结:综上所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示例二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

23、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提出了人民主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

24、、积累的踏实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做主巨大贡献。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围绕题中信息作答,主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关注要求是提炼出一个观点和阐释,提炼观点是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阐释是对观点进行叙述、分析原因和简单的影响。首先文化观点主要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也可以引申出保守

25、性和幵放性并存等特点。文化的范围是广泛的,材料圈定了一个范围是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儒家思想,考生可根据平时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思考,从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特点、影响、启示等角度作答;也可脱离此范围,从文化的其它内容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作答,但是应该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这一主题,并与材料有较紧密联系。其次阐释:第一步叙述过程要能够结合史实、史论结合,第二步要说明所述观点出现的原因,第三步要说明简单的影响。【点睛】本题属于典型全国卷开放题型中情景创设类型题。即通过创设新情境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命题者对此不作评判性界定,由学生选定论证的切入点。解答这类试题时,只要学生能够围绕提出论

26、点进行有效论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15材料 1925年的洛迦诺会议,是英美帝国主义扶植德国,复活德国军国主义的个重要步骤,是“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德国统治集团和垄断资产阶级图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抵制和破坏战争赔偿,以图实现恢复其世界大国位之野心,施展了各种手段。其中之一是使用通货膨胀这个武器。他们通过帝国行,大量发行没有任何担保的纸币,以弥补国家预算赤字,结果造成马克大量贬值,通货急剧膨胀。到1922年,德国政府更进一步走上公开抵制赔偿的道路。德国工业巨头斯汀纳斯带有几分挑衅的口吻说:德国工业家纵使冒着鲁尔被占质的危险,也要拒绝缴付赔偿。1923年5月,德国政府正式要求重新讨论

27、赔款问题。同时德国的民族主义分子还在群众中煽动复仇主义情绪摘编自于忠洛迦诺会议和洛迦诺公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迦诺公约与凡尔赛体系的关系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力图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的具体举措。【答案】(1)关系: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对凡尔赛体系所做规定的一次调整。影响:它暂时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同德国的关系;稳定了欧洲秩序;为德国恢复政治大国地位提供法律依据;促进了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任意三、点)(2)措施:大量发行货币,实行通货膨胀;拒绝缴付赔偿;煽动复仇主义情绪;1936年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9年正式宣布废除洛

28、迦诺公约。【解析】(1)本题属于分析归纳并结合所学类设问,“关系”从“洛迦诺公约与凡尔赛体系调整”角度来回答;“影响”结合所学从“欧洲秩序的稳定以及德国政治地位恢复”角度回答。 (2)本题属于归纳概括类设问,依据材料中“使用通货膨胀”、“公开抵制赔偿”、“煽动复仇主义情绪”以及两次大战期间德国具体挑战洛迦诺公约的措施来回答即可。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张之洞(18371909),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任封覆大支的时间内,直接指挥中法战争,反对撤兵议和;中日甲午战争中,提出了“迁都、勤王、借款、购规”的正确主张;辛丑事变中,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造径解决争端。实业方面,

29、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提出“图自级,脚外待,战利权,存中学”的主张,另外一件是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螺丝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就近代工业化企业,把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他力主广开新学、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等,构建了一个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域向州县的现代教育体系。纵观张之润的一生,毛泽东曾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态记张之洞。”摘编自范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发展民族实业的原因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的历史功绩。【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

30、危机空前加剧;清政府统治内部已危机重重。特点: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工业主导,教育先行;以武汉为中心逐渐辐射全省。(2)历史功绩:抵御列强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实业,奠定了工业基础;力主教育变革,推进社会转型;顺应时代趋势,促进近代潮流。【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等方面分析张之洞发展民族实业的原因。特点,据材料“督办芦汉铁路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等近代工业化企业,把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成立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等,构建了一个现代教育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种类、覆盖面、工业和教育、武汉为中心等方面回答其特点。(2)功绩,根据材料“直接指挥中法战争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态记张之洞”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抵御侵略、发展实业、教育变革、近代潮流等方面简要评价张之洞的历史功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