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背景明季“力役过繁,赋敛过厚”;据统计,明太祖洪武年间,全国大小武装起义达180多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争权夺利;退居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经常南下骚扰;倭寇不时侵扰沿海地区2.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二、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一)丞相制度的废除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朝廷设上、次二相,总理百僚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命之,往往病及国君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
2、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1.原因(1)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2)历史原因: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的教训;(3)具体原因:废行省,设三司使,宰相职权扩大;(4)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2.措施(1)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皇权兼并相权(2)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材料一: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材料二:见学思之窗P17页材料三: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来的奏章共1160件。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回答:明朝废除宰相制有什
3、么影响?3.影响(1)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易造成宦官专权;(3)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4)采取补救措施,内阁制应运而生。(二)内阁制的形成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的工作量空前巨大。内阁大堂2.过程时 期过程职权特点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级别低,很少参决政事明成祖内阁产生参与商讨军国大事地位上升,有衙署,参与机密事务明宣宗内阁发展有了票拟权地位更加重要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清代的批红材料一 明万历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神宗实录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
4、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皇明大政记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授之西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权(宦官)也。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制内阁制相 同不同地 位职 权对皇权作用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法 定非法定参与决策侍从顾问,无决策权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三、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保留祖制议政王大臣会议。2.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当时国家的议政和决策中心,皇权受到限制。(一)清初“一国两制”的中枢机构国初定制
5、,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每五日集朝一次,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昭梿啸亭杂录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清圣祖实录(二)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起草谕旨2.雍正:在宫内设军机处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各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这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隆宗门内军机处隆宗门内军机处军机处内景军机处内景(1)原因: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2)职能特征:跪受笔录,承旨传达,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3)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雍正:在宫内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帝内 阁南书房限限制制康熙另设康熙另设军机处限限制制传传达达政政令令雍正另设雍正另设皇权受限皇权受限皇权扩大皇权扩大皇权顶峰皇权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