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综合检测(四)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山西太原二模)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中方反对外国人入城,以致引发反入城风潮,说明清政府消极抗拒南京条约,故C项正确;材料是针对外国人能否入城的问题,与对外开放无关,故A项错误;外国人能否入城
2、与国家主权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南京条约,在通商的五口外国人要求入城符合条约规定,故D项错误。2(2017四川资阳二次诊断)1874年中日因琉球问题发生冲突,但很快达成协议。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在奏疏中说:“夫日本东洋一小国耳。新习西洋兵法,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藉端发难,而沈葆桢及沿海疆臣等,佥以铁甲船尚未购妥,不便与之决裂。是此次之迁就了事,实以制备未齐之故。” 文祥的奏疏()A促进了洋务运动兴起B希望政府在海防方面有所作为C增强了民众海防意识D为涉事人员妥协迁就寻找借口解析:选B。据题干可知,文祥认为增强军备实力是必要的,直接影响对日态度,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故A项错误;
3、材料并未提及增强海防意识,故C项错误;文祥认为一旦准备充分则不愿与日达成协议,故D项错误。3(2017广东汕头二模)下表反映了晚清有籍可查的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人才籍贯分布情况()省籍广东广西四川山东江西河北福建湖南江苏浙江贵州八旗湖北台湾安徽人数501123111828234162116此表可用于说明晚清()A地方政治派系林立B满洲贵族势力逐步被削弱C中体西用思想盛行D沿海与内陆开放程度有差异解析:选D。据材料中外交人才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而内地相对较少,说明沿海与内陆开放程度有差异,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外交人才的籍贯分布,不是说明地方政治派系林立,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籍贯与满洲贵族无关
4、,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提出的指导思想,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4(2017吉林延吉质量检测)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人评论说:“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这说明辛亥革命()A实现了民主革命目标B以反满方案为宗旨C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 D脱离了中国实际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可知辛亥革命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故选C项。材料与其是否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无关,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的宗旨是推翻满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是仅仅反满,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辛亥革命的效果有限,而不是脱离中国实际,故D项错误。5(2
5、017江西新余二模)1921年底至1922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回到上海后,建议中共加入到国民党之中,该建议立即遭到陈独秀的反对,但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上还是通过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A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解析:选B。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只有国民党是比较革命和民主的政党,中共认为两党合作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故选B项。当时中共力主进行国共合作,其出发点是扩大国共两党的影响力,A项错误;当时的中共尚没有自己的革命
6、武装和军事力量, C项错误; D项只是中共选择进行国共合作的客观作用而非主观和根本原因,排除。6(2017安徽“皖南八校” 三次联考)如图是1927年3月北京晨报上一幅题为“孔雀东南飞”的漫画。这一情形()A预示着中国政治格局正在发生重组B表明日本占据了我国北方大片国土C说明北伐战争改变了中国文化格局D加速了知识分子同工人相结合进程解析:选A。据题干图文,可知北伐胜利进军,很快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往武汉,与材料中“1927年3月北京”相符,故选A项。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
7、中“孔雀东南飞的漫画”借用古诗,但寓意是政治格局,故C项错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与材料中“1927年3月”“孔雀东南飞”不符,故D项错误。7(2017湖北七市(州)联考)1932年4月25日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发表谈话,宣称:“如左派之共产党与夫右派之国家主义派,只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则当许其结集政治团体,许其作政治竞争。”这反映了国民党()A释放出缓解国共关系的信号B放弃了围剿红军的政策C为应对国内舆论而故作姿态D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解析:选A。据题干“1932年”时间可知,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材料中“当许其结集政治团体,许其作政治竞争”表明缓解
8、的信号,故选A项。放弃了围剿红军,与“1932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符, 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为应对国内舆论,故C项错误;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与材料中“1932年”不符,故D项错误。8(2017福建质量检测)1934年,红七军团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从中央苏区向闽、浙、赣、皖诸省挺进,后与新红十军会师,开辟了浙闽边根据地。其意图是()A配合苏区第四次反“围剿”B缓解中央红军的军事压力C威胁苏杭等日伪中心城市D保护淞沪战场的战略侧翼解析:选B。据题干可知,为了“剿灭”红七军团开辟的新的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反动派不得不抽派军队前去镇压,这就会减少其在第五次“围剿”中的机
9、动兵力,从而有利于缓解中央红军在正面战场的军事压力,故选B项。9(2017山东潍坊二模)1939年,国民政府战时新闻局明令:表示全国团体时绝对禁用“国共合作”“组织国防政府”“阵线”等字眼,“抗日联军”“统一战线”“联合战线”等词语应统一替换为“团结抗战”。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A防止虚假信息动摇民心B削弱中共的政治影响C建立起高效的新闻体系D维护国共合作的局面解析:选B。据题干,从禁用的词语和替换的词语“国共合作组织国防政府阵线等字眼,抗日联军统一战线联合战线等词语应统一替换为团结抗战”可知国民政府战时新闻局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削弱中共的政治影响,故选B项。10(2017新课标全国卷模拟)抗战
10、初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以法币为基础发行根据地货币,保护法币的主体地位;配合物资战,对物资在根据地的输出和伪币的输入实行限制,对对外贸易实行控制;保护法币,使其沉于民间,防止被伪币套取。这些举措()A体现了国共团结抗日的精神B挫败了日寇对华经济侵略C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D体现了工农政权的性质解析:选C。据题干情境,中共推行的货币政策维持了法币的稳定,限制了伪币的输入;贸易政策能保证抗日根据地的物资供应,起到配合物资战的作用,这些措施均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故选C项。A、B、D三项都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11(2017陕西咸阳三模)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
11、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唯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A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B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C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D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解析:选B。据材料“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唯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可知英美两国舆论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这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不合题意, A项错误,故选B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1942年1月已经建立,故C项错误
12、;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12(2017山东青岛质量检测)1942年1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美国几乎放弃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取得的所有特权,随后英国等其他的国家纷纷跟进,与中国签订了类似条约。这些条约()A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结束B符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需要C意味着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被清除D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选B。为了巩固并扩大世界反法斯西联盟,英美等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在华特权,有利于激发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故选B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终结于新中国的成立而非抗日战争期间,故A项错误
13、;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被清除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故C项错误;在战争状况下,这些特权的放弃并不能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7安徽淮南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
14、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美各国原有的民族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这些国家利用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
15、,打着“传播文明”和为本民族“谋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摘编自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国人的觉醒等回答;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从中国国情、当时的民族观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从民族国家建立、近代化、民族意识觉醒及殖民侵略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一民族主义对中
16、国和材料二对西方的不同影响分析。答案:(1)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特点: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2)影响:促进欧美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亚非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认识: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易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应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学生如有其他认识,言
17、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4(2017内蒙古包头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内容20世纪80年代前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论著中,一般都以1937年为抗日战争的开端,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经历了“八年抗战”。人们也常常把1937年至1945年这段时间称之为“抗日战争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术界开始讨论把1931年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1990年后持“十四年抗战”观点的学者越来越多。人们在书写中国抗日战争史时也大多从1931年写起2015年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明确指出:“中国抗日战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经历了十四年艰苦曲折的斗争”
18、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讲话,表示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和世界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正确,史论结合。20分)解析:解答注意审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和世界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如果选取“八年抗争”观点,需要从国内抗日的全民族性和国际上中国反法西斯战场的地位角度进行分析;而如果选取“十四年抗战”的观点,则需要从国内抗战的延续性以及国际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角色进行作答。同时,无论是哪种观点,必须辅以必要的史实论据来支撑。答案:示例: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或抗日战争延续的时间是十四年。 论述:19311937年,局部抗战,战事主要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地。(东北抗日游击队、上海守军和全体市民、长城抗战和绥远抗战、国民党爱国官兵)。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有利于更全面、更完整地反映中国抗战的历史。19371945年,全国性抗战。(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全国各阶层民众)。这是局部抗战的延伸和发展,有力地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彻底战胜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