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班级: 姓名:破阵子春景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1.晏殊,字 ,晏殊的作品集称作 。2.“巧笑”出自 :“ , 。”3.“元是今朝斗草赢”中的“元”的意思是 。4. 晏殊的这首破阵子春景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触及到了其他词曲家很少触及的“少女题材”,完美地塑造了明快活泼、天真纯洁的青春少女形象。 这是一首以时序节令和风俗人情入词的佳作。词的上片既写节令特点,又描述了节令风物,写景状物融于一体。下片则以点见面,以二少女巧遇的情形来反映节令的场面和气氛。 “燕子来时新社”,新社,
2、即指春社,古时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古人在这一天会举很隆重的祭祀土神的仪式,场面十分热闹。社日,有春社和秋社之分,秋社是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燕子一般都是在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去,故古时也称燕子为社燕。因此作者抓住这一节令的特点,说明燕子飞来的时候也即是春社日到了。当然,也可理解为春社到了,燕子飞来了。 总之,这一句既是在状物,也是在写景。同样 “梨花落后清明”,也是既写景又状物,古载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一花信。春分三信,即为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故这一句既说明梨花落后,清明便也即将到来了。也能令人自然地联想到此时梨花盛开的
3、景色。 为使景物更加丰润,作者紧接着又写道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池畔点点青苔碧绿鲜翠,林丛叶下黄鹂的啾啭也显得清脆悦耳。 当词人正陶醉在这怡人的春色中时,眼前 “日长飞絮轻”,又见到随风轻轻飘飞的柳絮。而柳花,正是清明三信(桐花麦花与柳花)之一,再联想到白天也已逐渐显得长了,才骤然明白春已将逝。于是言语隐约间便流露出一些留恋春色的神情,也触发了一丝感叹时光流逝的情怀。 正当词人面对怡人春色而悄然神伤之时,见到了二少女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即西邻女和东邻女她们正好在采桑的路上相遇,只见东邻女面带美好动人的笑容,西邻女不明所以,心想 “疑怪昨宵春梦好”,一大早的是什么事
4、让她如此开心呢?莫非是昨夜里做了什么好梦来着,忍不住便用略带戏弄的口气问她 “原是今朝斗草赢”,东邻女听后笑道:哪里!哪里!莫胡说!人家刚才伙伴们玩斗草游戏时赢了,赢得好开心嘛!西邻女听后 “笑从双脸生”,不禁也乐了起来,于是二少女脸上荡漾出纯洁活泼的笑容,相挽而笑个不停地。 就这样,词人那悄然而生的神伤,立即被二天真活泼少女的笑挥走了,心中也燃起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唐宋词鉴赏词典中周汝昌解说此词时说:“不知缘何,我读大晏的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不自禁地联想到老杜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它们之间,分明存在着共鸣之点。岂为写景而设乎?我则以为正用景光以传心绪。其间
5、隐隐约约有一种寂寞难言之感,而此寂寞感,古来诗人无不有之,盖亦时代之问题,人生之大事,本非语言文字间可了,而又不得不一抒写,其为无可如何之意,灼然可见但,老杜为托之于丞相祠堂,大晏则移之于女郎芳径耳。倘若依此而言,上文才说的明快活泼云云,竟是只见它一个方面,究其真际,也是深深隐藏着复杂的情感的吧。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1.“踏莎行”中的“莎”读音是( )。2.“草薰风暖摇征辔”的句意是: 。3.解释“危阑”: 。【赏析】这首词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
6、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词的赏析。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7、”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
8、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
9、。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1. 解释词句杨柳堆烟:玉勒雕鞍:游冶:章台路:2.“雨横风狂”中的“横”读作( ),意思是( )。【赏析】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叠字之工,致使全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词人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描绘。“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是一组电影摇动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随着镜头 所指,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着一“. 堆”字,则
10、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一重。究竟多少 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曰“无重数”。“无重数”,即无数重。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 冶处”,宕开一笔,把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 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词的下片着重写 情,雨横风狂,催送
11、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只好把 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这两句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 今词论引)他的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这两句情感层次如下: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见花落 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 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
12、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 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第三层是花儿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 情。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象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在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这首词意境深远。词中写景写情,而景与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
13、了一个完整的意境。词人刻画意境也是有层次的。从环境来说,它是由 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 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过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评曰:“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唐宋词 选释)暮春时节,风雨黄昏;闭门深坐,情尤怛恻。个中意境,仿佛是诗,但诗不能写其貌;是画,但画不能传其神;唯有通过这种婉曲的词笔才能恰到好处地勾 画出来。尤其是结句,近人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也就是说,花儿含悲 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终鲜同情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