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周测06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39777 上传时间:2024-06-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周测0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周测0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周测0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周测0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周测0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周测0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周测0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周测0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周测0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周测0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周测0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周测0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周测0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周测0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周测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解析:该项不能体现民间婚俗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女大三,抱金砖”是民间对政府规定的一种附和,故B项错误;官方和民间赞成早婚,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下,对劳动力需求的体现,故C项正确;早婚,多子多福,都是农耕经济要求的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C2(2018泉州检测)据史料记载,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

2、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这说明隋朝()A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B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D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解析:材料没有南北经济的对比,不能推断北方的经济地位,故A项错误;隋亡之后,当时储备的物资仍然很丰富,反映出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故B项正确;社会财富只是大部分,而不是都集中到国家手中,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隋朝灭亡的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B3(2018濮阳市模拟)下图是宋至清(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数据整理)。下图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3、()A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B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C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D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解析: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只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因此A项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是粮食亩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是在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是粮食总产增加的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答案:B4(2018汕头模拟)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这表明当时汉王朝()A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B重

4、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C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D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导致“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表明汉朝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统治,故C项正确。答案:C5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代表着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这反映出中国古代()A实行对手工业者的集中管理B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最高C职业教育以师徒传承为主流D官营手工业生产带有季节性解析:对手工业

5、者的集中管理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最高与史实不符,技术水平最高的是官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表明手工技术的传承是师徒相传,故C项正确;官营手工业生产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C6(2018枣庄模拟)清代笔记中记载:“西山煤为京师之至宝,取之不竭,最为便利。燕地苦寒。冬时比户皆卧热炕,西山之煤价不甚昂,颇获利济”。这反映出()A北方的人口流动频繁B北京已成经济中心C北京采煤业较为发达D北京居住人口过多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对北京西山的煤矿的开采,不是人口流动,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强调北京与其他地区的

6、经济发展的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西山之煤价不甚昂,颇获利济”说明当时北京西山的采煤业比较发达,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当时北京居住人口多,故D项错误。答案:C7春秋时期的商人仍属于“工商食官”制度的范畴,商业组织以及与之相应的所有制形式“都多少带着(西周)土地所有制的性质”。这反映了()A春秋与西周社会结构具有同一性B周天子在地方有很大管理权C重农抑商政策起源于西周时期D春秋时工商业都属于官营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东周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根据题目中“春秋时期的商业组织以及与之相应的所有制形式都多少带着(西周)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得出春秋与西周社会结构具有同一性,故A项正确。答案:A

7、8唐朝后期,随着商业繁荣,有的节度使开始大肆从事商业活动;有的富商大贾则贿赂官员牒补列将,甚至能升于朝籍。这种状况说明此时()A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B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C阶级矛盾更加尖锐D存在官商合流的倾向解析:材料中“从事商业活动”但未涉及坊与市,故A项错误;材料中“有的节度使开始大肆从事商业活动”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故B项错误;未涉及阶级矛盾,与材料中“商业活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有的节度使开始大肆从事商业活动;有的富商大贾则贿赂官员牒补列将”表明节度使和富商大贾的固定角色发生一些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9(2018吉林调研)北宋仁宗景祐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

8、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A坊市界限被打破 B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C对外贸易的繁荣 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解析:蕃坊指的是外商聚居区而非区分商业活动区域的“市”和“坊”,故A项错误;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外国商人可在广州与当地居民杂居,可知当时对外贸易频繁与繁荣,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外商“开始”在华定居,故D项错误。答案:C10阅读下图,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A均田制满足了部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B均田制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均田制的推行加剧了土地兼并D均田制未根本

9、改变农民的处境解析:均田制将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与均田制配套的税收制度租调制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均田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均田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无地少地农民的处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11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在当时()A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B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C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D纳粟封爵为选官主要途径解析:材料中纳粟封爵仅是汉代富

10、商大贾做官的一种方式,不能体现出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故A项错误;材料纳粟封爵的本意为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但从其实施结果,可知农民不是真正的受益者,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政府遏制商人,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纳粟封爵仅是汉代做官的一种方式,不能体现其是主要途径,故D项错误。答案:B12(2018绵阳诊断)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A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解析:题干信息显示明初只许皇室公侯

11、使用的玉器、金银到明末普通富户也能使用,说明社会风尚有所变化,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尊富尚利的信息,故B项错误;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变化,故C项错误;明代经济结构并未出现转型,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秦汉以来,每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如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永嘉之乱”至南北朝、“安史之乱”至唐末五代、“靖康之乱”至元末,都有大批山西人外迁;而自明朝以来,无论是“大槐树移民”还是近代向内蒙古、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的移民,山西人都占有重要地位。山西同时也接收了大量外来移民,从夏、商、周时代频繁迁入的部族、封国和

12、宗族,从汉代开始的少数民族内迁,南方居民被强制北迁,北魏时大规模移民于代地,直到近代,大批外来移民在山西定居,与本地人融为一体,成为山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葛剑雄山西移民史序言材料二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率二三年一归省,其常例也。或命途蹇剥,或事故萦绕,一二十载不得归,甚或金尽裘敝,耻还乡里,萍飘蓬转,不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纪昀阅微草堂笔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西移民现象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引发移民的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清代山西移民出现的新情况并说明其影响。(10分)解析:(1)第一小问“山西移民现象

13、呈现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引发移民的原因”,有“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等战争和社会动荡;自然灾害、人地关系紧张带来的“大槐树移民”;戍边和开发边疆、民族融合带来的“向内蒙古、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的移民”。(2)第一小问“新情况”,材料二“山西人多商于外”,出现商业性移民。第二小问“影响”,人口的向外转移缓解山西人地矛盾;“耻还乡里”,改变山西社会风气;结合所学知识,从增加财富积累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答案:(1)特点:移民现象长期存在;移民形式多样;移民阶段性特征明显。(9分)原因:战争和社会动荡;发生自然灾害;山西人地关系紧张;戍边和开发边疆;民族融合。(

14、答出三点给6分)(2)情况:出现商业性移民。(2分)影响:缓解山西人地矛盾;改变山西社会风气;为移入地的开发作出贡献;促进清代商业发展;促进山西财富的积累。(任意答出四点给8分)14(2018武汉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2003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整个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陕西临潼下刘村秦始皇陵西刑徒墓秦始皇陵园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江西遂

15、川铁戟2件铁剑1把铁匕首1件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铁铤铜镞80件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751件,其中兵器1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神兵”真的存在吗根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实证。(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解析:从材料“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和“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可

16、总结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的观点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和“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运用相关史实进行阐释即可。答案:评分建议:观点(3分)阐述(8分)逻辑结构(1分)示例一:观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论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左传记载的晋国铸铁鼎,是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示例二:观点: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

17、铁器时代。论证:春秋战国时期,左传中记载的晋国铸铁鼎、河南三门峡虢季墓中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只表明了中国开始使用铁器以及冶铁术的发明年代。秦代铁兵器在秦军兵器中所占比例小,汉初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中的铁兵器占墓葬总兵器比例不足10%,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使用犁壁,西汉的高炉炼钢和炒钢技术,表明西汉中期我国铁器使用范围和冶铁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总结:铁器始用年代、冶铁术的发明年代和进入铁器时代的年代,这三者是有区别的。西汉中期,我国铁农具、铁兵器日益增多,冶铁技术也明显进步,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

18、分)1读下表,由表中所给的数据可知()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一览表单位:市斤/市亩朝代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全国粮食亩产87.8496.4894.9290.8483.28115.68156.24南方(稻区)64.3294.92136.32166.44231.24312.48资料来源:余也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A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南稻北粟”格局B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D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解析:在魏晋尤其是“永嘉之乱”时期,北方人口大量涌入南方,使得南方获得初步的开发和发展,农业重心开始出现南移的趋势,故B项正确。答案:B2(2018乌鲁木

19、齐诊断)唐代水部式规定:渠道上设渠长;闸门上设斗门长;渠长和斗门长负责按计划配水;大型灌区的工作由政府派员督导和随时检查;有关州县选派男丁和工匠轮番看守关键配水设施。发生事故应及时修理,维修工程量大者,县可向州申请支持。这实质上表明唐代()A重视灌溉水利资源的使用B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C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D为农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解析:唐代水部式的规定不仅是使用的程度,还注重利用与开发,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没有涉及生态环境,故B项错误;“完善”一词犯了程度失当的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水部式的规定,唐政府通过配水、督导、检查、维修等各方面为农业水利设施提供法律依据,故D项正确。答案

20、:D3明末清初,大陆居民特别是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其影响是()A打击了东印度公司在台残余B开始突破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C推动了台湾经济结构的转型D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解析:材料未体现东印度公司,故A项错误;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与对外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台湾经济结构转型,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可知闽粤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台湾,是有利于丰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故D项正确。答案:D4(2018唐山模拟)在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

21、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唐代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直到今天,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A是手工业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采取的自卫措施B由于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导致的特殊现象C保护了手工业工艺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D使官营手工业因此聚集众多高水平手工业工匠解析:根据材料“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祖传秘方”得出是手工业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采取的自卫措施,故A项正确。答案:A5古代兵书六韬记载了中原地区骑兵作战和铁制兵器广泛应用的史实,1972年在银雀山汉墓中出

22、土了该书的竹简残篇。隋朝以来正统书录大都认为该书乃姜太公所撰,而今人考证其为后世假托之作。其主要依据是()A墓葬年代 B兵书内容C书写材料 D官方著述解析:由于六韬的内容中有关中原地区骑兵作战和铁制兵器广泛应用的记载,而铁器在古代中国最早出现也是在西周晚期,这显然是作为西周初年不可能出现的史实,故B项正确。答案:B6(2018洛阳统考)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A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B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

23、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合并征收银两”“取消人头税”可知明清赋税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按亩折算缴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不会加剧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取消人头税”得出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明清经济政策的改变,故D项错误。答案:A7春秋时期晋平公自称,他门下的两千食客,就是靠每天收取都城的市赋来供养的。据此推测,当时()A重农抑商成为国策B商业税超过农业税C市赋成为税收主体D商业赋税征收沉重解析:重农抑商成为国策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故A项错误;商业税超过农业税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市赋成为税收主体不符合史实,春秋时期税收主体是农

24、业,故C项错误;“他门下的两千食客,就是靠每天收取都城的市赋来供养的”表明城市的商业税收繁重,否则供养不起这么多的食客,故D项正确。答案:D8汉初改变了秦朝“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的做法,“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任民经营盐铁,形成官府与私人均可经营的局面。汉初政策的变化()A是立足改善中央与地方关系B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是致力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属于社会财富再分配解析:材料强调对经济活动控制的减弱,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通过“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放松对民间的控制,从而达到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故B项正确;根据“形成官府与私人均可经营的局面”可知私人收入也有很大增长,故C项错误;

25、材料里描述对经济管制的放松,没有涉及社会分配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9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解析:读书人可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以及其他人通过其他技能而获得相应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取向不再是社会的唯一追求,社会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特征,故B项正确。答案:B10在中国古代,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但是,秦、汉、

26、唐、明都有过大规模没收豪富田产,强制豪富迁徙的事情。这说明中国古代()A实现国家对土地的绝对控制B没有完整意义的土地私有制C有效地抑制了大土地私有制D事实上以土地国有制为主导解析:封建国家虽然承认土地私有并允许土地买卖,但历朝历代的那些没收豪富田产以及强制豪富迁徙的做法,都充分暴露了古代中国从来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土地私有制,故B项正确。答案:B11(2018梅州市质检)“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

27、征解析:材料不涉及工商业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可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故D项错误。答案:C12明朝初年政府“命在京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每三日一次,校勘街市斛斗、秤尺,稽考牙侩(中间商)姓名,时其物价”。此举意在()A垄断城市商业贸易B强化重农抑商政策C维护市场公平交易D征税补充军费开支解析: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政府对商业的管理,不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明初政府设官校勘度量衡和核定物价,加强对商业秩序的管理,维护市场公

28、平交易,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合肥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

29、四川。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洪武元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元代的纸钞,因此铜钱的流通并不通畅。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但由于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摘编自何平世界货币视野

30、中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1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9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有关信息和所学可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意义”,根据第一小问中是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发展,推动政府货币改革,纸币便于流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交子”是我国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中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可得出结论。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

31、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飞钱、柜坊的影响);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10分)意义:推动政府货币改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6分)(2)变化:从民间私用到合法货币,再到主导货币。(3分)相同:多种货币并存;具有地域性;民间货币影响较大。(6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是某地古代的孔子圣迹(周游列国)图中的子路问津石刻画:有人说,这幅石刻画创作于汉代;也有人说,这幅石刻画再现了春秋时期历史风貌。你同意这些说法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2分)解析:首先摆明态度,关于这两种说法是持肯定或否定,很显

32、然通过画的内容和史实判断是: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然后说明理由,第一种理由针对“这幅画创作于汉代”纠正为“这幅画创作于唐代以后”。理由可以从图中的犁耕入手,图中是曲辕犁,结合所学可知道是唐时出现。针对第二种说法“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可纠正为“此石刻画虽然依据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所刻,但不符合史实”,理由可从一人拉犁、曲辕犁入手去证明。答案: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1)此石刻画应是雕刻于唐代以后而不是汉代的作品。理由:春秋时期虽出现了牛耕但当时的耕犁是直犁,石刻画中的曲辕犁在唐代才发明,因而此石刻画雕刻不早于曲辕犁普及以后的唐代。(6分)(2)此石刻画虽然依据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所刻,但不符合史实。理由:尽管牛耕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当时的牛耕使用的是多牛和直犁,东汉后才出现一牛拉犁,唐代才出现此石刻画中的曲辕犁,因而此石刻画带有明显的主观臆造性。(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