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案18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时间:50分钟满分:60分1(15分)千百年来,关于秦始皇的评说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始皇在“匡饬异俗”中,既在坚决用法律手段强制推行秦国原有的社会礼仪和规范,又在探索用儒家伦理纲常对社会进行教化,以期秦朝统治长治久安。但是,因为独特的历史环境和个人因素,其统治思想发生了严重倾斜,倒向“严而少恩”的法家一边,致使其用法过度,教化无力,“仁义不施”。同时,秦始皇没有充分考虑六国百姓对新的法律政令的认同与否问题而是雷厉风行地执行新法,急功近利。再加上秦始皇本人骄奢多欲,最终致使秦王朝暴虐而速亡,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令人遗憾的一章。党超“匡
2、饬异俗”:秦始皇重建社会文化新秩序的举措及其影响材料二 1975年,毛泽东曾对在他身边为他读书的芦荻说: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地评论。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以后,丧失了进取的方向,志得意满,耽于快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的压迫人民,无聊得很。中国网惊人妙语论帝王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匡饬异俗”理念的变化,分析秦王朝“暴虐速亡”的原因。(7分)(2)据材料二,指出晚年毛泽东评价秦始皇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8分) 答案(1)变化:从用法律强制,同时探索儒家教化,到倾向法家。原因:用法过度,教
3、化无力;忽略百姓的认同;执行新法,急功近利;秦始皇骄者多欲。(2)原则:一分为二,既要肯定秦始皇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也要认识到秦始皇的骄奢淫欲和残暴统治。进步作用:完成统一大业,开创政制规范,统一思想和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既在坚决用法律手段强制推行秦国原有的社会礼仪和规范,又在探索用儒家伦理纲常对社会进行教化”得出用法律强制,同时探索儒家教化,根据“倒向严而少恩的法家一边,致使其用法过度,教化无力”可知,倾向法家。原因:根据“用法过度,教化无力”得出用法过度,教化无力;根据“没有充分考虑六国百姓对新的法律政令的认同与否问题”得出忽略百姓的认同;根据“雷厉风行地
4、执行新法,急功近利”得出执行新法,急功近利;根据“秦始皇本人骄奢多欲”得出秦始皇骄奢多欲。(2)原则:根据材料“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地评论”可知,毛泽东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评价原则,既要肯定秦始皇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也要认识到秦始皇的骄奢淫欲和残暴统治。进步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在统一后的举措,如完成统一大业,开创政制规范,统一思想和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通过内战初期的战争实践,克伦威尔发现王军取胜的主要因素在于发挥了骑兵的优势,而议会军的缺点在于士兵缺乏作战的精神力量,士气不高,缺乏严格的军事训练,纪律涣散。针对此情,克伦威尔对军队
5、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重要改革:军队里的升迁按其军功大小而不按出身贵贱;利用宗教的感情,对军队实行精神教育,使其认识到打仗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金钱,更重要的是为了信仰,这种指导思想下选出的官兵多数是“虔诚的、正直的、敬畏上帝的”清教徒,在清教精神的鼓励下,作战非常勇敢;同时,对于士兵中出现的违纪行为则给予严惩;他还注意吸收三十年战争期间瑞典骑兵和鲁波特骑兵战术的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加以改造,使军队作战能力大为提高。经过改革的议会军在马斯顿荒原战役和纳斯比会战中大获全胜,为日后结束内战和夺取政权铺平了道路。摘编自康德民关于克伦威尔的评价(1)根据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军事改革的内容。(7分)(2)根据材料
6、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克伦威尔的军事改革。(8分) 答案(1)内容:奖励军功,淡化出身差异;利用新教,实行精神教育;严整军纪;提高军事技术。(2)简评: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击败王党,结束内战和夺取政权奠定基础;加速了清教的传播;提高了克伦威尔的声望,为他就任护国公建立军事独裁积累了资本;打破了封建等级观念,推动了英国近代军事制度的转型。解析(1)内容:根据材料“军队里的升迁按其军功大小而不按出身贵贱”可归纳出奖励军功,淡化出身差异;根据材料“利用宗教的感情,对军队实行精神教育”可归纳出利用新教,实行精神教育;根据材料“对于士兵中出现的违纪行为则给予严惩”可归纳出严整军纪;根据材料“他还注意
7、吸收三十年战争期间瑞典骑兵和鲁波特骑兵战术的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可归纳出提高军事技术。(2)简评:结合上述分析的改革措施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评价可从提高军队战斗力、促进清教的传播、提高克伦威尔的声望及推动英国近代军事制度改革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徐光启(15621633),松江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青壮年时期,一直到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举”以前,为家计所迫,大部分时间是一面学习和教书,一面种田,培养了他对农业试验的爱好。万历四十一年至四十六年,徐光启在天津屯垦主要是试种水稻,也栽培桑树、番薯、芜菁和胡麻。这期间他总结屯垦经验,撰写了北耕录宜垦
8、令和农遗杂疏等。天启元年(1621年),徐光启“以礼部右侍郎被阉党勤罢闲位”。这时徐光启已60岁,他苦于在政治上不能报效国家,即“沉酣典籍,栽莳花药”,开始编撰农政全书。文定公行实记述他临终时的情况说:“时病势益甚又草农书数卷,至十月初七日而长逝矣。”徐光启一生做了许多引种试验和栽培研究,大都是成功的,尤其是番薯和棉花的引种成功,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影响极大。摘编自毛佩琦主编中国大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能够成功编撰农政全书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编撰农政全书的历史意义。(9分)答案(1)原因:热衷于农业试验的兴趣和科学态度;政治失意、仕途坎
9、坷的刺激;农本思想社会氛围的影响;个人长期不解的努力。(2)意义:总结了丰富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现了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传统农业经济的继续发展。解析第(1)问抓住“大部分时间是一面学习和教书一面种田,培养了他对农业试验的爱好”“他苦于在政治上不能报效国家,即沉典籍,栽莳花药,开始编撰农政全书”“时病势益甚又草农书数卷,至十月初七日而长逝矣”等,据此概括作答。第(2)问抓住“徐光启在天津屯垦主要是试种水稻,也栽培桑树、番薯、芜菁和胡麻”。这期间他总结屯垦经验,撰写了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等“沉酣典籍,栽莳花药”“徐光启一生做了许多引种试验和栽培研究,大都是成功的尤其是番薯和棉花的引种成
10、功,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影响极大”等,据此分析作答。4(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陈芳允,“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英国无线电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毅然回国。他主持筹建了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主持脉冲技术研究室工作。1965年,陈芳允担任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圆满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卫星测量任务。他曾说“对于一项大的系统工程,从科研到开发到实用,我觉得没有比大力协同来做更重要了。”陈芳允还非常关注科技对生态的影响,1990年向中科院提交了关于建设中国灾害测报监控系统的建议的报告。陈芳允还兼任多所大学的教授和博导,并出版发行了无线电学、空间测控、数字通信、航天科技等多
11、部专业和科普著作。摘编自张劲夫请历史记住他们中国科学家与“两弹一星”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芳允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芳允体现的时代精神。(6分)答案(1)筹建和主持多个科研机构和项目;推动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防灾减灾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科学普及,培养科学人才。(2)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精神;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注重协作的团队精神。解析(1)贡献:根据材料“他主持筹建了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主持脉冲技术研究室工作”可归纳出筹建和主持多个科研机构和项目;根据材料“1965年,陈芳允担任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圆满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卫星测量任务”可归纳出推动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根据材料“1990年向中科院提交了关于建设中国灾害测报监控系统的建议的报告”可归纳出推动防灾减灾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根据材料“陈芳允还兼任多所大学的教授和博导,并出版发行了无线电学、空间测控、数字通信、航天科技等多部专业和科普著作”可归纳出推动科学普及,培养科学人才。(2)精神: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体现的精神主要有: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精神;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注重协作的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