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试题历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共计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这主要说明了周礼()A.立足本土,传统色彩B.博采众长,兼收并蓄C.绵延不绝,生命力强D.源远流长,继往开来2.佛教传入中国,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统治者开展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了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出现这一结局的原因是A.儒学实现突破,彰显文化自信B.君主
2、专制加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改变D.佛教颠覆传统观念,不为社会重视3.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唐朝时期,1达到了交通的巅峰B.2加强了西南与内地、中外之间联系C.唐朝中期后,3的交通地位下降D.4成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流通道4.唐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这表明当时()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B.中外文化互相借鉴C.西方文明领先世界D.文化交流内容广泛5.印刷术使快速、便宜且大量地生产文本成为可能。印刷史
3、话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翻刻印刷是指活字印刷B.当时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D.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转型6.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说成吉思汗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后一个部落大帝国,它是一万年来游牧民族部落文明世界战争的继承者。蒙古西征产生的影响是()历史作用具有双重性促进不同文明区的交流蒙古人西迁,与当地人融合,形成色目人建立了地跨欧亚的统一大帝国A.B.C.D.7.清朝的传统国策是严禁人民移居国外,视移民为弃民;1877年中国与西班
4、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规定中国可派员前往调查华工受虐待情形,两年后在古巴首都哈瓦那派驻领事。清政府的这一变化,反映出()A.清政府重视华工的利益B.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D.中国逐渐接轨近代世界8.大学的校训不仅代表着一个大学的风格,也呈现出它的办学理念。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这表明()A.中外大学教育理念相似B.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悠久C.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己任D.重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追求9.我国的长城等37处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的共同性是()作为重要的自然景
5、观,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必须保护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展现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阶段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A.B.C.D.10.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是()A.创造了古老的文字,文学作品中都有神话故事B.建筑艺术深受宗教影响,体现对来世的渴望C.依据河水涨落制定了历法,指导农业生产D.都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法律成就11.古印欧人的大迁移对欧亚大陆产生重要影响。古印欧人大迁移()A.推动文明区交融与扩展B.迁移持续时间短,但涉及范围大C.奠定了罗马帝国的版图D.迫使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12.英国学者查尔斯埃利奥特说;印度民族心
6、理特别喜爱宗教,并在宗教中获得充分表现,甚于任何其他国家。以下史实可以证明上述观点的是()形成众多的本土宗教诞生歌颂神明的诗集建筑艺术宗教色彩浓厚吴哥窟体现佛教和印度教的特征A.B.C.D.13.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雅典城邦时期的戏剧。早期的戏剧主要描写神的世界,公元前5世纪,戏剧中对人物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逐渐增多。这一变化说明()A.民主政治推动文学发展B.宗教信仰失去主导地位C.人文思想影响戏剧创作D.戏剧创作满足民众要求14.他(亚历山大)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希腊化表现在希腊文化中心发生了变
7、化促进希腊人和其他民族融合希腊文化的传播范围扩大被征服地区希腊化非常彻底A.B.C.D.15.以下是某同学的资料卡片上述史实,反映了()A.古代日本没有形成本土文化B.中华文化对古代日本影响深远C.日本对中国文化全方位吸收D.儒学对日本上层社会影响广泛16.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新约中的许多故事是希腊罗马古代神话的翻版;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A.是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B.推动欧洲近代科学产生C.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D.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17.阿拉伯文化和拜占庭文化都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为欧洲文化变革奠定思想基础B.是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C.都保存并传播了西方古典文化D.都重视法律建设维护统治18.在15-19世纪,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各地区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地迁徙,也有被迫地迁徙。其中表述正确的是19.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材料主要说明了()A.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B.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D.世界贸易推动资本流动20.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独特的建国历程,形成了美国特
9、殊的移民文化,这种文化成为美国的标志,在美国的整个发展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下列关于美利坚文化形成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英国文化占主导,特别是语言与英国几乎一样B.种族融合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C.独立战争过程中,美利坚人成为共同名称D.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促进了美国文化形成21.据统计,在16-20世纪间,6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820-1980年间,3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16-19世纪间,奴隶贸易将1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由此可知()A.人口迁移,促成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C.人口和族群变化推动文化多元
10、化发展D.欧洲移民分布范围广泛22.中国著名哲学家殷光海说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以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欧洲文化侵略导致亚非文化衰落B.实现了同化当地经济与文化的目的C.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文化的现代化D.完成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23.当欧洲革命圈闪闪发光之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也奏响了民族曲,并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震撼了帝国主义的后方。这场运动()A.促进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觉醒B.都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发生C.导致了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
11、D.无产阶级成为各国运动的领导者24.下表为19602000年美国人口增长中移民所占比例,据此可知时间A.20世纪60年代以来,移民主要来自东欧B.20世纪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吸引移民C.20世纪80年代开始,移民呈现高端化、知识化趋势D.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内在矛盾得到了有效整合25.2019年,联合国难民署发布了全球趋势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有近708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这一数字是20年前的两倍,比一年前增加了230万。表明()A.联合国难民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B.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无法解决C.难民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D.实现了跨区域人员的自由流动第卷(共计50分)二、非
12、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26.(20分)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现在,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
13、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材料二17世纪之后,茶叶开始了大规模的西行之旅。166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对华茶叶贸易专营权,自此中国茶叶大量出口到欧洲市场。与此同时西印度群岛糖业的发展为英国饮茶习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1730年,苏格兰医生托马斯肖特发表论文称糖不但可以遮掩苦涩之味道,使茶水更为适口,而且有清肺之良效,亦能增益肾脏功能。1774年,茶叶成为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一天也能喝上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
14、充能量,茶饮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4分)27.(18分)书院,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教育系统,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
15、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材料二虽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没有一个确定的日期,但一般认为,最早的大学建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在1100至120
16、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发展兴盛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书院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不同,并简要分析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勃兴带来的积极影响。(10分)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化传播受到文化的维模功能和适应功能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他的行动体系理论中,强
17、调了文化子体系的功能是维模,即模式之维护的功能。文化的维模功能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由于文化的这种功能的存在,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了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外来文化有利于维护本土文化模式,便容易被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营养补充到本土文化机体中去。如果外来文化对本土的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性,维模功能就会起文化警察的作用,竭力阻止外来破坏性文化的侵入。同时,在文化传播中,文化适应也反映了文化的一种选择性,它与文化维模原理密切相连。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文化圈中时,它必须适应这一文化圈的文化特色和接受能力等情况。没有这种适应.传播便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半途夭折。实际上,在
18、传播文化过程中,不仅外来文化要适应本土文化。而且本土文化也,要适应外来文化。两者彼此相互适应,没有这种相互适应,就无法达到文化的整合。摘编自人人文库网浅论文化与传播的相互影响请回答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试题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5DAAAC610ADDBA1115ABCAB1620DDCBD2125CCACC26.(1)特点历史悠久;功能多样;影响阶层广泛;同主流文化相互渗透;茶饮日益时尚化、大众化。(任答四点,每点2分,共8分)
19、(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茶叶贸易的垄断权。开展茶叶贸易;茶叶的补养功能和保健功能被认可;糖业促进了饮茶推广;茶叶走私贸易盛行;工业革命推动;上流社会的喜爱。(任答四点,每点2分,共8分)(3)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每点2分,共4分)27.(1)原因统治者的重视;社会相对稳定;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学术环境相对宽松;印刷术发展,有利于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承。(任答四点,每点2分,共8分)(2)不同办学目的欧洲为了培养专业人才;中国注重教化。办学地址欧洲主要在繁华都市;中国在偏僻山林。办学范围;欧洲大学具有国际
20、性宋元书院主要在国内。(每点1分,共6分)积极影响:有利于文化的保存、传播与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是现代大学的雏形。为大学的传统和组织形式打下了基础;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任答两点,每点2分,共4分)28.示例一论题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适应推动文化的自我更新。(2分)论述;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渐兴盛,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儒家学者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产生了宋明理学,推动儒学新发展。阿拉伯帝国兴起后,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继承和融合了古埃及、
21、希腊、罗马、西亚以及印度的文化,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8分)结论文化更新需要不断地取长补短,取长补短是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示例二:论题外来文化传播需要适应本土文化环境才能立足。(2分)论述.两汉之际,来自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当时传播的范围有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迎合民众的心理需要,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进行自我改造,并在隋唐时期最终实现了本土化,成为中国主要宗教之一。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埃及、波斯以后,为了维护统治,推行希腊化,但是注重融合埃及,西亚文化。在埃及,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推广波斯礼仪,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
22、婚。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和希腊文化的碰撤与交流.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与发展。(8分)结论;由此可见,外来文化的输入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文化交流就会遇到各种阻碍,外来文化只有适应当时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才能在原有文化圈中找到永久立足点。(2分)示例三论题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选择和自我保护作用。(2分)论述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西学进一步传人,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主要学习西方的技术;洋务运动时期,通过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翻译西方书籍,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这一时期学习西学,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主。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深入学习西方,由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传播了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8分)结论:综上所述,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仁人志士不断深化向西方学习,根据中国的国情和需要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2分)评分要求答案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