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36905 上传时间:2024-06-0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有且只有一个答案。)1.西周时期封建诸侯被授予对接收封域内的土著邦族进行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征收赋税、贡献土产等具体的日常治理内容。这一举措A. 维护了民族团结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削弱了周王权威D. 强化了地方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西周对地方诸侯赋予较大的权力,管理所在地的土著邦族,借此来强化西周对地方的统治,故答案为D项。对地方邦族的管理并不一定会维护民族团结,排除A项;中央集

2、权开始于秦朝,排除B项;对土著邦族的管理会维护周王的权威,排除C项。【点睛】西周的分封制相对于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来说,有利于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稳定统治范围。但分封制存在严重缺陷,即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导致分封制日渐瓦解和最终遭到破坏。2.有学者研究认为,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秦晋与戎狄邻,两国国君一般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据此可知,郡的设置A. 表明两国实现了中央集权B. 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C. 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D. 说明分封制已经趋于崩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3、“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可知,郡的设置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的需要,故选择B选项;秦朝才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A选项;秦朝设置郡县制之后才使郡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故排除C选项;分封制崩溃的标志是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承认,材料中并没有出现各诸侯的地位,故排除D选项。3.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对该图解读最合理的是A. 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B. 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域文化C. 地理阻隔导致文化圈之间相互隔绝D. 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可知,各种文化圈相互重合,文化互相融合,体现了春秋

4、战国时期文化发展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择D选项,排除C选项;这一时期文化相互影响,并不会造成政治分裂,故排除A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其他地域文化的表现,无法进行比较,故排除B选项。4.据左传)记载:西周时期,周公代表周王在祖庙举行“册命”典礼(“册”为分封仪式上太史手持的简册,“命”为写在册上的周天子旨令),颁布“授土授民”文告,如封伯禽于鲁,文告为伯禽之命。这说明西周A.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传统B. 以特有的律法形式建立诸侯国C. 通过血缘纽带巩固等级制度D. 保证了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周公代表周王在祖庙举行册命典礼,颁布授土授民文告,如封伯禽于鲁,文告为伯

5、禽之命”来看,周天子是通过法律形式建立诸侯国。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只提到伯禽一人,不能代表所有的诸侯,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通过血缘纽带巩固等级制度,排除;D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方法不能保证天子对诸侯的控制权,排除。5.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封于卫,周公作康诰酒诰等告诫他“元恶大憝(奸恶),矧惟不孝不友。”周礼中又强调“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 家族政治与道德观念结合B.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C. 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D. 社会秩序保持长期稳定【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元恶大憝(奸恶),矧惟不孝不友”、“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

6、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强调孝和父子兄弟之间的亲情伦理,将家族政治与道德观念相结合,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C选项错误,孔子首先提出以仁、礼为核心,包括孝悌、忠恕、智、信、勇、义等内容的道德范畴体系,初步建立起儒家的伦理学说,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说法片面,不合史实,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6.下表西周晚期周王的婚姻状况(部分)出嫁者所在国娶入者出嫁者所在国娶入者出嫁者所在国娶入者申姜中国周厉王齐姜齐国周宣王苏改苏国周幽王姜氏齐国陈妫陈国孟姜国番改番国丰妊单丰国褒姒褒国据表可知,西周晚期A. 一夫多妻制开始盛行B. 周王室通过政治联姻维系统治C. 周文化传播范围扩大

7、D. 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得到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上表显示周王的联姻对象有中国、齐国、番国等诸侯国,根据所学可知,周朝的统治者就是利用姻亲关系巩固和扩大以姬姓为首的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统治。故B项正确。一夫多妻制在西周以前就已经盛行,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周文化的传播范围扩大,故C项排除。西周晚期周王地位日趋衰弱,故D项排除。7.下表是汉代各地“铁官”所制铁器物证及铭文标志表。汉初到武帝时的变化反映出A. 冶铁业经营权力完成转变B. 冶铁业利润丰厚争夺激烈C. 官营是冶铁业的主要形式D. 汉武帝时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齐铁官”反

8、映了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齐国有自己的铁官,材料“河南郡、南阳郡、河东郡”反映了铁官属于郡,而不是属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齐铁官”到“河南郡、南阳郡、河东郡”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冶铁业经营权力完成转变,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冶铁业利润丰厚的问题,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官营是冶铁业的主要形式,而是反映郡国并行制到中央集权的变化,故C排除。8.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世家大族皆聚族而居,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坞堡地主经济;南方的庄园经济则跨州越县,“荫庇人口”,获得迅速扩张和发展。这反映出当时A. 宗法制度的复兴B. 小农经济的破产C. 门阀世族的出现

9、D. 中央集权的削弱【答案】D【解析】【详解】北方的坞堡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世家大族皆聚族而居形成的民间防卫建筑,南方的庄园则是由豪强地主建立,带有独立性、封闭性、自主性,坞堡经济与庄园经济的大量存在会与中央政府争夺劳动力,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威,故魏晋南北朝坞堡经济与庄园经济的发展,反映出当时中央集权的削弱,故选D;宗法制度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瓦解,复兴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错误;坞堡与庄园中农民的生产方式依然是男耕女织,经济形态依然是小农经济,故B项中“小农经济的破产”说法错误,排除B;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国就已出现门阀世族,故C错误。9.宋代规定,凡省试考官、州郡发解官和地方长官的子弟、亲戚乃至

10、门客,应试必须回避,另派考官设场屋考校,谓之“别试”。明代不仅规定亲属之间彼此引避,而且兄弟、同族也要避嫌。这表明A. 人才选拔机制趋向公平B. 官僚体制内部矛盾突出C. 宗法血缘纽带趋于瓦解D. 特权干预考试现象严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省试考官、州郡发解官和地方长官的子弟、亲戚乃至门客,应试必须回避”“不仅规定亲属之间彼此引避,而且兄弟、同族也要避嫌”来看,宋代此规定会减少亲属之间合流的嫌疑,表明人才选拔机制趋向公平化。故答案为A项。B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做法是为了公正的选拔人才,而不是统治阶级内部有矛盾,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瓦解代表着宗法血缘纽带趋于瓦解,

11、排除;D项材料所述做法是防止特权干预考试现象,不能说明当时特权干预考试现象严重,排除。10.史载,唐太宗曾告诉门下的黄门侍郎王硅,“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仿过误”,然,有人计较得失,甚者“护己之短”“苟避私隙”,长此以往,“亡国之政”。这说明太宗A. 认识到三省的缺陷和负面影响B. 对分散相权的错误做法的检讨C. 认为三省分权威胁到君主专制D. 为统一相权寻找合理客观原因【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三省制。材料“中书、门下,本拟相仿过误然,有人计较得失护己之短苟避私隙亡国之政”反映了三省制的弊端,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三省的缺陷和负面影响,故A正确;分散相权是为了加强皇权,并不是错误做法,故B

12、排除;三省分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统一相权的客观原因,而是说明三省的缺陷和负面影响,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然,有人计较得失护己之短苟避私隙亡国之政”,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三省的缺陷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1.明代采取分卷分地区科举考试的模式,南卷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南直隶北卷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隶、辽东都司、万全都司、大宁都司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南直隶三府(庐州、凤阳、安庆)由此可知,这一举措旨在A. 平衡各地区政治力量B. 缩小各地区间的经济差距C. 保证教育质量的均衡D. 扩大专制政权的统治基础【答案】A

13、【解析】【详解】明代采取分卷分地区的科举考试模式,将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相似的地方分在同一地区,有助于保障科举取士的公平以及平衡各地区的政治力量,故答案为A项。科举取士的公平和缩小各地区的经济差距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取士的公平并不会保证教育质量的均衡,排除C项;材料中明代科举取士的范围未变,只是采取了分区考试的方式,不能体现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D项。12.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这说明了明朝A. 君权与相

14、权矛盾不断激化B. 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C. 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D. 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内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了严重制约,皇帝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说明明朝中后期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相权不复存在;B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演进情况,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3.如表为“二十四史”中有关南朝梁武帝萧衍的相关纪传目录。据此可知史书相关纪传目录北齐魏收魏书卷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岛夷萧衍唐姚思廉梁书卷一本纪第一武帝上;卷二本纪第二武帝中

15、;卷三本纪第三武帝下唐李延寿南史卷六梁本纪上第六梁高祖武皇帝;卷七梁本纪中第七梁高祖武皇帝A. 正史记述比其它史作更可信B. 正史记述反映官方意识形态C. 史家以统一全国作为“正统”王朝标准D. 史家坚持“以成败论英雄”的传统史观【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正式的官方历史反映了官方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集团的要求,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正史不一定比其他史书记载可靠;C选项错误,统一全国并非是正统王朝的标准;D选项错误,材料看不出是否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史观。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4.据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出土的产品上往住刻有督造的机构、各级工官和生产者的名字

16、。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 工艺水平很高B. 生产规模庞大C. 部门分工细致D. 注重产品质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产品上刻上有关管理部门和生产者的名字,有利于加强对产品生产的监督,落实奖罚措施,明确质量责任,以保证产品质量,故D项正确。题干现象均与产品工艺、生产规模无直接联系,无法解释料材料现象,故排除ABC三项。15.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政策时期经济政策汉文帝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汉景帝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A.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B. 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C. 促进了盐铁官

17、营的实施D. 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措施在农业和手工业上还利于民,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特别是农业赋税的减轻,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制度,排除A;盐铁官营与材料中的“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说法相悖,排除C;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农业与工商业的比例问题,无法得出协调的结论,排除D。【点睛】本题学生只需要依据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即可作出判断,在阅读古文材料时从整体含义入手,不必拘泥于个别文字的意思。16.唐代宗诏令“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宋真宗时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最终宋徽宗以征收“侵街房廊钱

18、”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A. 宋代的法律体系比唐代更为完备B. “工商食官”的政策逐步受到削弱C. 商业发展不断冲击传统坊市制度D. 官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日趋严格【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可知,唐朝政府对于坊市制度的管理比较严格,“宋真宗时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的信息反映出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唐宋时期城市格局的变化说明商业发展不断冲击传统坊市制度,C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政府与坊市制度之间的关系,没有提到宋代的法律体系比唐代更为完备,故A排除;“工商食官”的政策与材料中坊市制

19、度被打破的信息不符合,故B排除;材料中体现官府对于商业活动控制的逐渐松散,故D排除。17.宋太祖在位时,颁行了商税则例,去除五代商税的“苛细之敛”;宋太宗时要求地方官清理商税“名目”,在新统治地区推行(商税则例)。这反映了北宋A. 重视市场管理的规范化B. 加重了商业税的征收C. 着力清除五代税制弊端D. 延续传统的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去除苛细清理名目”等可知,北宋立国后颁行了商税方面的法律以规范市场管理,故选A项。商税税则的出台是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材料并没有涉及对商业施以重税,反而是相对于五代时期减少了税收,B项错误;税则出台的主旨并非清除前朝税制弊端,C项错误

20、;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对商业发展的限制,D项错误。18.南宋时期临安城内各种“社”、“会”之类的组织十分常见。“社”大多为演艺人员组织,“会”则是从事市民文学创作的文人组织。与手工业组织相比,“社”“会”组织较少受到政府干预,且多属于民间自主的活动团体。这表明南宋时期A.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松动B. 艺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C. 市民阶层群体意识增强D. 经济发展刺激民主自治的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南宋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南宋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民间自主的活动,这其实是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阶层群体意识增强的表现;C选项正确;民间自主的活动团体主要是文人团体和演艺团体,和

21、重农抑商政策没有联系,A选项错误;南宋时期艺人的地位没有得到提高,B选项错误;城市民主自治在南宋并未出现,D选项错误。19.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 社会贫富分化的出现C.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D. 商品经济扩展到农村【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江南农村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可知,反映了从事农业的人少,从事商业的人增多了,这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扩展到农村。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判断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准是看是否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雇佣

22、关系的出现,排除;B项,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20.清政府在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布海令,解除“海禁”;次年又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认可民间商船来航通商。材料说明A. 清代闭关锁国的传统观点没有依据B. 外贸政策进行了调整便于各国朝贡C. 清朝解除“海禁”,与国家实现统一有关D. 清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清代顺治年间,为了防止沿海居民通过海上活动接济反清势力故实行“海禁”,材料中“清政府在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布海令,解除海禁;次年又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认可民间商船来航通商”表

23、明清政府解除“海禁”与清朝“统一台湾”密切相关,即与国家统一有关。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清政府的“海禁”政策,不是“闭关锁国”政策,不能得出“清代闭关锁国的传统观点没有依据”的结论,排除;B项,清政府调整外贸政策的根本前提是台湾实现与祖国内地的统一,在这一调整之下各国朝贡自然更加方便,并非是专门为了这一目的而进行的调整,排除;D项,材料体现了清政府解除“海禁”,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没有反映加强对外贸易管理的信息点,排除。21.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帐、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

24、和经验都包括在内。这反映了A. 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B. 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C. 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D. 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答案】D【解析】【详解】商业书籍在明清时期成为书市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内容专业详细,书种门类齐全,从中可以看出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商业书籍的发展更新,选项D正确;选项未体现政府政策,选项A排除;选项B“共同追求”表述绝对,排除;材料与印刷术无关,选项C排除。22.康熙二十五年,广东成立了专营外贸的“外洋行”,将外贸与内贸区分开来,洋商与一般商人区分开来。外洋行是清廷政治权力与对外贸易商业资本相结合的产物。从此,外洋行成为专门经管外贸的机构,

25、洋商(行商)也成为一种专门的行业。此种交易形式A. 旨在保证政府税收和对外防范B. 是清廷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C. 加剧了欧洲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 反映了传统朝贡贸易格局的变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外洋行是专门经管外贸的机构,是清廷政治权力与对外贸易商业资本相结合的产物,这样的外贸方式可以保证政府税收和对外防范。故答案为A项。闭关锁国是乾隆年间实行的“一口通商”的政策,排除B项。欧洲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朝贡贸易格局的变化,排除D项。【点睛】外洋行是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又称洋货行、洋行、洋货十三行。外洋行作为清代官设的对

26、外贸易特许商,要代海关征收进出口洋船各项税饷,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执行外事任务。23.战国后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这一趋势A. 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B. 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C. 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 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和所学可知,百家之学在互相诘难、批驳中彼此吸收、融合,在很多问题上逐步形成了共识,学术思想的发展呈现出趋同的态势,这与当时诸侯列国通过兼并战争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是一致的,故答案为D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排除A项;学

27、术思想的交融和趋同并不会阻碍其发展,反而更有利于其繁荣,排除B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朝,且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的地位,排除C项。24.张汤是汉武帝时实行严刑峻法的重要人物。司马迁评价“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将其列入史记酷吏列传。东汉初年的班固则评价“汤虽酷烈,及身蒙咎,其推贤扬善,固宜其后”,将其独立列入汉书张汤传。这一变化反映出A. 东汉执政理念存在去法家化倾向B. 评价历史人物受儒家思想影响C. 班固对张汤的评价比司马迁客观D. 东汉政治环境比西汉更加恶劣【答案】B【解析】【详解】司马迁认为张汤多诈,列入酷吏列传,班固肯定张汤推贤扬善,说明班固受儒家思想扬善从善思想影响,故B正确;材

28、料信息无法体现班固“去法家化倾向”,排除A;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张汤残酷,不能说明班固对张汤的评价比司马迁客观,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25.西汉武帝时期,废除了人才选拔中“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规定,代之以熟悉儒家经典的取士标准。这一变化A. 巩固了中央集权B. 中断了其他学派传承C. 强化了道德教化D. 推动了儒家势力的增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西汉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汉武帝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其他诸家的学说不在取士的内容之中,而儒家经典被列入其中,这样将推动儒家势力的增长,因此D选项正确;取士标准的变化和中央集权的强化关系不大,A选项错误;取士

29、标准的变化并未中断其他学派的传承,B选项错误;以儒家经典取士并不一定会提高道德教化,C选项错误。26.西汉中后期的儒家经典从解决现实政治问题逐渐转变为解释灾异、祥瑞和谶纬。这一现象表明西汉中后期A. 经学致用学风盛行B. 儒学日趋神秘化C.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D. 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答案】B【解析】【详解】西汉中后期统治者利用儒家经典来解释灾异、祥瑞和谶纬,附会神秘现象,导致西汉中后期儒学逐渐神秘化,故答案为B项。经世致用的学风盛行于明末清初,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与中央集权和统治危机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C、D项。27.下表是西汉列候分封情况一览表。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

30、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高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各朝所分封的功臣候与外戚恩泽候1391312132284143115101322士人出身的列侯80001341024615所占比例6%0005%4%29%32%13%40%46%68%A. 独尊儒术推行B. 宦官外戚专权C. 中央集权加强D. 重文轻武实施【答案】A【解析】【详解】由表格可知,汉武帝之后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明显呈现上升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措施有关,故选A。分封的功臣候与外戚恩泽候在表格中反映出的趋势是不断减少,故无法得出B项的结论,排除;加强中央集权是罢黜百家

31、独尊儒术的目的,不是具体造成变化的原因,排除C;重文轻武是宋朝加强统治的措施,而不是汉朝,排除D。28.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君子一心,万理完具。事物虽多,莫非在我。”由此,引申出“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的观点。这反映了A. 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思想B. 主观唯物主义的理学思想C. “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D. “发明本心”的求理方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君子一心,万理完具”“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中陈献章认为,人身虽居万物之中,但“心”在万物之上,因我思而万物在,这表明其力图以心学来革新程朱理学,建立超然万物之上的“自我”,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故D项正确;陈

32、献章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故A、B项错误;陈献章主张用内在的方法认识和把握“理”,而非“格物致知”,故C项错误。【点睛】“君子一心,万理完具”“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是关键信息。29.有人说,我国历史上曾提倡过科学,而科学所以不为人重视者,实因中国人太重实用。为什么我国民族太重实用呢?实由地理、社会、文化环境使然。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古代只注重实用导致科技落后B. 缺乏逻辑思维导致理论迟滞C. 地大物博的环境导致人们懒惰D. 固守农耕文明不利于科技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地理、社会、文化环境”指的就是中国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具有较高的封闭性和稳定性它不需要太高超与先进的技术

33、作为支撑,更多的是依赖经验的积累和人力的补充。在这一文明下人们更重视技术的实用性,而轻视纯粹的学理研究,这是导致中国科技发展迟滞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重视实用不代表“只注重实用”,我国古代也有纯理论建树;且该项只对应了材料的前半部分概括不全。故A项错误.“缺乏逻辑思维导致理论迟滞”与材料无关,材料主要讲因为地理、社会、文化环境导致中国古代不重视科学。故B错误。“懒惰”这一说法不妥当,未能点明真正的原因。故C项错误30.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

34、金。这反映了当时A. 婚姻自主较普遍B. 理学影响力有限C. 对外贸易较发达D. 市民阶层的扩大【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详解】理学家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反对妇女改嫁,材料中士大夫允许、帮助妇女改嫁,可知当时理学影响力有限,故B正确;虽然此时士大夫允许妇女改嫁,不过婚姻仍然是父母之命,缺乏自主性,故A错误;对外贸易和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材料体现是士大夫阶层,不是市民阶层,排除D。【点睛】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

35、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31.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则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造成其二人观点针锋相对根本原因是A. 两人代表的阶级不同B. 两人所处时代不同C. 两人官民身份不同D. 以上观点都不对【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郡县制的实施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更能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和维护社会稳定,这与刘禹锡所生活晚唐时期因为中央势力衰

36、微和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形成了巨大反差,所以刘禹锡更认同郡县制推行带来的好处。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社会黑暗,所以他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B项。AC两项与题干设问不相符合,排除;D项错误,排除。32.北宋政府允许儒家经典大量刻印,而对于天文图谶、明教经像、边机时务、法令、历书、会要、实录等图书则明令禁止出版。北宋政府此举旨在A. 引导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B. 垄断印刷行业的新技C. 完善科举考试的内容体系D. 使出版业贯彻国家意志【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北宋政府允许儒家经典大量刻印,而对于天文图谶、明教经像、边机时务、法

37、令、历书、会要、实录等图书则明令禁止出版”等信息可知,允许大量刻印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经典,而禁止一些图书出版,说明其目的是使出版业贯彻国家意志,D正确;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于唐代,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禁止民间印刷书籍,B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科举考试的内容,C错误。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33题22分,34题15分,35题15分。)33.会馆产生于明朝,盛行于清朝,是明清时代社会发展产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清时期伴随着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地区的工商业者就已经建立了会馆、公所等组织。从成员构成看,会馆大多对成员的地域籍贯有较严格的要求,主要是由同一籍贯的商人组成,

38、因而其名称往往都冠有地名。会馆起初只是同乡会性质的组织,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为同籍商人聚议商务贸易的行会性组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会馆作为同乡会,其基本职能就是“联桑梓,敦乡谊”,为流寓异地的同籍商人营造良好的乡缘人际关系。工商会馆的同乡联谊活动与商业经营联系密切,有力推动了工商会馆向市场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很多工商会馆到清代便已转化为定期的商品交易市场。同籍商人还通过会馆集议行规业律,规范商业行为,又通过会馆仲裁商业纠纷,制裁不正当竞争行为,体现了高度的商业自觉。加之,中国商人多数是力农致富,经商发家,对乡土有浓郁的眷恋情结,在异地发家后,他们往往通过“炫耀郡邑”,张扬故乡的文化,以为

39、自己争得荣耀和社会地位。会馆从不同层面综合反映了明清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与历史变迁。摘编自宋伦明清工商会馆的产生及其社会整合作用以山陕会馆为例(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会馆的产生原因及其显著特征。(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清时期工商会馆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原因: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浓郁的乡土情结。特征: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由同乡会变为行会组织。(2)论点方面论据方面论证方面一等明清会馆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未能实现社会转型。(1)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联络同乡,增进情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40、形成定期商品市场;限制不正当竞争,规范商业行为);张扬故土文化,增强凝聚力。(2)未能实现社会转型。容易形成地域隔阂和行业藩篱,不利于社会经济长远发展;未能转化为新的经济因素,实现社会转型。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二等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按点给分层次较分明,史论能结合。三等观点片面;按点给分要点式列举四等论点不合理;无论点按点给分要点式列举【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明清时期伴随着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地区的工商业者就已经建立了会馆、公所等组织”、“会馆大多对成员的地域籍贯有较严格的要求,主要是由同一籍贯的商人组成,因而其名称往往都冠有地名”可从传统手

41、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浓郁的乡土情结等方面指出明清时期会馆的产生原因及其显著特征。依据材料一“会馆大多对成员的地域籍贯有较严格的要求”、“会馆起初只是同乡会性质的组织,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为同籍商人聚议商务贸易的行会性组织” 可从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由同乡会变为行会组织等方面指出明清时期会馆的其显著特征。(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清时期工商会馆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首先明确观点,明清时期工商会馆的影响,然后结合史实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进行论证,结合所学从联络同乡,增进情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形成定期商品市场;限制不正当竞争,规范商业行为)、张扬故土文化

42、,增强凝聚力等方面论证其积极作用。从容易形成地域隔阂和行业藩篱,不利于社会经济长远发展、未能转化为新的经济因素,实现社会转型等方面论证其消极影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3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清代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历史时期,政府的粮食储备制度用于赈济的投入很大。公元1793年,乾隆发现,较之康熙年间的人口“计增十五倍有余”。并担忧:“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盖藏已不能如前充裕”。实际上早在康熙时代,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已经在南方一些地区有所显现。当时为解决北方粮食供应问题,朝廷不得不考虑在关外东北地区和蒙古地区发展农业生产。从此,东北的大片土地和

43、内蒙古河套地区成为新的产粮区。清代的农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但单产却高于明代,这源于南方的“一岁数收”,提高复种指数,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种植面积的扩大等。此外,马铃薯也在1705年左右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成为粮食的替代品。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后,浙江沿海兵民贩米出洋,大量出口导致浙江米价不断提高,为此朝廷下令:“商民除自用米粮外,严禁装载50石以上贩卖”。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定舶来米谷免税。此后乾隆时期又细化了进口政策。乾隆初,仅晋、鲁、豫、陕等北方4省的烧锅(酒厂),不计农民自酿估算,“城镇之坊,大小相折,以县四十为率,每岁耗谷已千数百万石”。于是,清政府下令4省永禁造酒,节

44、约粮食。摘编自刘坚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康乾时期的粮食问题及其应对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康乾时期应对粮食问题采取措施的影响【答案】(1)问题:由于灾害频繁;人口增多;开垦潜力枯竭,酿酒耗粮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等原因,造成人均耕地而积减少、粮食短缺储备不足的问题。措施:开垦边疆;精耕细作,提高单产,增加储备;扩大种植高产作物;禁止粮食出口,鼓励粮食进口;禁止用粮造酒。(2)影响:开发了边疆省份,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康乾盛世提供了物质基础;粮食储备用于赈济灾民,维护了社会稳定;但带有保守的重农抑商的思想;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

45、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清代康乾时期粮食问题及其应对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清代康乾时期粮食问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清代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历史时期”“较之康熙年间的人口计增十五倍有余”“每岁耗谷已千数百万石”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应对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当时为解决北方粮食供应问题,朝廷不得不考虑在关外东北地区和蒙古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复种指数”“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种植面积的扩大”“严禁装载50石以上贩卖”“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定舶来米谷免税”“清政府下令4省永禁造酒,节约粮食”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清代康

46、乾时期应对粮食问题采取措施的影响,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开发边疆省份、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影响和带有保守的重农抑商思想、限制了海外贸易发展的消极影响等方面来回答。3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1943年11月开罗宣言:“中美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第八条:“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可以领有之小岛在内。”材料二 第一条甲:日本与每一盟国间之战争状态,即告终止。乙:各盟国承认日本人民对于日本及其领海有完全的主权;

47、第二条乙: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及要求;第六条甲:各盟国所有占领军,应予本条约生效后尽早撤离日本。但本款规定并不妨碍外国武装部队依照或由于一个或二个以上的盟国与日本业已缔结或将缔结之双边或多边协定,而在日本领土上驻扎或留驻。1951年9月8日美国主持对日和约旧金山和约(1)根据材料,概括两则材料对“台湾及澎湖列岛”规定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简述美国对日本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变化的意图。【答案】(1)不同:材料一要求日本把“台湾及澎湖列岛”归还中华民国;材料二只要求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原因:材料一的规定是世界

48、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结果;材料二的规定源于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建立;美国试图制造两个中国、分裂中国;冷战和两大阵营对峙下,意识形态差别遏制中国。(2)变化:材料一美国是打败限制日本;材料二是结束占领、扶持日本。意图:服务于美国全球称霸的冷战政策;利用日本为朝鲜战争服务。【解析】【详解】(1)不同点,根据材料一“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材料二“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及要求”,即可从归还中华民国、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等方面概括两则材料对“台湾及澎湖列岛”规定的不同点。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新中国建立、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等方面分析其原因。(2)变化,根据材料一“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材料二“承认日本人民对于日本及其领海有完全的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打败限制日本、扶持日本等方面简述美国对日本政策的变化。意图,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全球称霸、朝鲜战争等方面指出美国变化的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