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史专题冲关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宜宾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24)西周“立礼义,等贵贱”,礼中又置乐,音乐配合不同礼仪,但强调天子、诸侯、卿等都是音符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所谓“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表明,礼乐的主要功能是()A聚集宗室功臣,巩固集权统治B辨别血缘亲疏,维护等级秩序C区分贵贱等级,促进社会和睦D和谐贵族关系,构建平等社会【解析】夏商周三代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据材料“立礼义,等贵贱”可知礼乐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等级秩序,与辨别血缘亲疏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等贵贱”“则上下和矣”可知礼乐的主要功能是区分贵贱等级,
2、促进社会和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等贵贱”不符,礼乐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等级秩序,而不是构建平等社会,故D项错误。【答案】C2(2017陕西省榆林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25)秦始皇宣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际所致,无不臣者。”汉高祖即位后为他父亲祝寿时说:“始大人尝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刘邦的二哥刘仲)力。今某产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这反映了()A刘邦开创的伟大基业远超秦帝国B秦汉为中国广袤疆域奠定了基础C统治者把全国土地看作是其私产D西汉继承并扩大了秦帝国的疆域【解析】刘邦开创的伟大基业远超秦帝国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秦汉为中国广袤疆域奠定了基础不是材料主旨,故
3、B项错误;根据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及材料中刘邦所说的“产业”得出统治者把全国土地看作是其私产,故C项正确;西汉继承并扩大了秦帝国的疆域材料不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C3(2017德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解析】材料说的是中国古代政区划界的原则的变化,没有涉及政区的数量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说明犬牙交错划界逐渐占据上风,因为以自
4、然地形划界是促成地方割据的重要的因素,统治者们有意识地采用犬牙交错,相互制衡的原则来划分行政区域,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4(2017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5)有学者指出“从汉朝到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能反映此材料观点的是()A魏晋九品中正制 B隋唐三省六部制C元朝设立中书省 D清朝设立军机处【解析】魏晋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
5、,与材料中的宰相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其中尚书省始于东汉时的尚书台,与中书省(原为内中省)和门下省原来都是皇帝的秘书侍从机构,主要是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发展到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符合材料“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故B项正确;元代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权力很大,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清代设立军机处表明君主制度发展到顶峰,此时宰相制度已被废除,故D项错误。【答案】B5(2017菏泽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2)吕氏春秋载:“古代圣王引导他的百姓从事农业,不仅是为了地理的出产,而且是为了陶冶他们的心志,持重就会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很少私下
6、发表议论,国家的法制就能确立,民力就能专一。”据此可知,古代统治者“重农”意在()A加强农业管理 B限制人口流动C灌输法制观念 D强化社会管理【解析】材料在说明古代统治者“重农”用意是层层递进的,最终达到强化社会管理的目的,加强农业管理在材料中有体现,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限制人口流动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灌输法制观念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强化社会管理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6(2017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二模)24)下表是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编制的北宋某一时期部分州县商税数额统计表,该表反映了()州县苏州杭州桂州(今桂林)陕州(今陕县)数额(单位:贯)5100082000660
7、022000A.自然经济开始逐渐瓦解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C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落后D北宋政府不再重农抑商【解析】近代中国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商税远超北方地区,反映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故B项正确;由材料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经济虽然不及苏杭地区发展好,但是远比桂林地区发展好,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看出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故D项错误。【答案】B7(2017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2月教学质量测评26)据记载,宋代有很多“不得已而粜者”的现象:“一谷始熟,腰镰未解,而日输于市焉。”明代也有类似现象,“一有收熟,视米谷如粪土,变谷为钱,又变钱以为服食日用之
8、需”。这些现象普遍出现表明()A农业面向市场 B政府不抑兼并C阶级矛盾尖锐 D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材料中宋代“不得已而粜者”说明当时农民生产并不是面向市场,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政府的不抑兼并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当时的阶级矛盾,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宋代和明代都将农产品积极投放市场,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8(2017黄山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6)明清时期,流入日本的白银约2亿两,流入美洲的白银约4亿两,其中经由马尼拉流入的及经由欧洲和美国流入的各约2亿两。当时大量白银的流动()A造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的破产B促成了亚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有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
9、展D冲击着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解析】我国的小农经济的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白银主要流入欧洲和美洲等地,并且亚洲国家主要是封建国家,因此并未促成亚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白银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动,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项正确;我国在明清时期仍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并未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答案】C9(2017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24)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这反映了当时()A南北方之间的
10、社会经济发展差异B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限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D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解析】诗经的内容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社会生活,黄河流域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楚辞反映的是楚地的社会生活,当时楚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黄河流域,故A项正确;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阻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A10(2017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24)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种道作主宰,更用不
11、着人力去造作安排。该思想()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老子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与材料中“天地万物,都有”相符,故A项正确;春秋尤其是战国时期,出现“诸子百家”,而老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是诸子百家中最早的之一,不可能批驳了诸子百家,故B项错误;重建等级社会与材料中“用不着种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不符,故C项错误;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与材料中“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1(2017九江市“十校
12、”高三第二次联考24)春秋战国开始,有这么一个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那就是从王权儒学转向皇权儒学,这一思想转向最终由“中华帝国制度的总设计师”完成。该“总设计师”首倡()A以德治民、爱惜民力B用“仁义”“王道”施政C法、术、势结合统治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以德治民,爱惜民力是孔子的主张,孔子主张恢复西周制度,没有维护皇权,故A项错误;仁义、王道是荀子思想,但荀子没有维护皇权的主张,故B项错误;法、术、势结合是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君主权威,体现儒学为皇权服务,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7烟台市高三3月高考诊断性考试26)王阳明认为:“天没有我
13、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王阳明意在强调()A万物皆有天理 B“灵明”是良知C人与自然的和谐 D“天人感应”思想【解析】材料中引文的大意为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我这样的人来认知,这个世界怎能存在呢?突出反映了其思想主张人心之灵明就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故不可在良知之外求天理,据此分析可知万物皆有天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灵明”是良知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人与自然的和谐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思想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陕西省百所名校第二次质量检
14、测)(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阶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权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西周、春秋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他们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外壳之中。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材料二中国的家族社会有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清末最后十年里,这一基础摇摇欲坠。儒家思想中诸如家庭忠义、孝道、贞节、三纲
15、五常等观念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的权利。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开始宣布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并把儒家教导的各种合理关系,斥之为过时的和封建的,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春秋时期家庭的主要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家庭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及其折射的社会发展趋势。(15分)【解析】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中“父权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血缘关系复杂、人数众
16、多、组织庞大”“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等信息概括;“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西周、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两个方面回答。第(2)问,“变化”根据材料“儒家思想已被西方思想代替”“个人拥有不能剥夺的权利”“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等信息回答即可。“原因”结合晚清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即可。“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清末的社会发展特点回答。【答案】(1)主要特点:人数众多;按照宗法血缘关系组成;父权家长制,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分支家庭、小家庭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不具有独立性。(6分,任答3点即可)历史背景:西周、春秋时期实行井田制,劳动者从事大规模的简单协作;西周、春秋时期实行宗法制,血
17、缘纽带与政治关系密切结合,并强化了大宗的特权地位。(4分)(2)变化:传统家庭价值观念逐渐被西方价值观念替代;个人权利意识增强,家长制受到挑战。(6分)原因: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6分)社会发展趋势:近代化。(3分,回答平等化、自由化、社会化、个性化、民主化、理性化等可酌情给2分)14(2017合肥市质量检测)(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有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变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
18、”被“分期论”取代。不过“停滞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壁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阅读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连续性”是材料的题眼、试题的主旨。首先围绕“连续性”拟定一个观点,然后围绕该观点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作一总结,只要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答案】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1分)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3分)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方面取得不断进步。(3分)思想文化:儒家学说产生后,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得以发展和更新,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3分)总之,中国历史在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