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考点指南】课标要求考纲考点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手工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发展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专题结构】【知识结构】【重点精析】一、中国古代农具农技的改进和耕作方式的演变农具农技耕作方式原始社会石制、骨制农具(石器时代) 商周时期以 _为主,青铜农具少(“金石并用”“青铜时代”)石器锄
2、耕(或“耜耕”“千耦其耘”)春战以来春战: 和 三国: 唐朝: 和 _ _(或“个体农耕,男耕女织”)(填空:刀耕火种 耒耜 铁制农具 牛耕技术 翻车 筒车 曲辕犁 铁犁牛耕)二、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1. 主要成就:著名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的漕渠、白渠、治黄工程、西域 。2. 历史背景:(1)客观: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离不开水利;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2)主观:统治者的重视。(3)制度: _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填空:坎儿井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三、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含自耕农经济和佃农经济)1. 出现时间:春秋时期(或“春秋战国时期”)2. 出现原因:(1)铁器和
3、牛耕技术出现(生产力);(2)土地私有制出现(生产关系)。3. 基本特征:(1)以 为单位,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2)具有封闭性、分散性、保守性、稳定性、脆弱性、落后性。4. 历史评价:(1)积极性: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农民生活比较稳定,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2)局限性:规模小,难以扩大再生产;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阻碍商品经济发展。(3)历史地位:农民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着,负担重,易破产。(4)历史认识: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小农经济是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物质基础;小农经济也是我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主要原因。(填空:家庭 男耕女织)四、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
4、中国古今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 制。(2)奴隶社会:土地 制(如井田制)。(3)封建社会:始终存在土地 制,偶尔存在土地国有制(如均田制、屯田制)。(4)1840-1952年:土地私有制。(5)1953-1956年后:土地 制(集体土地所有制)。2. 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1)井田制: 历程:商朝时出现, 时盛行, 时瓦解, 时废除。 内容:国王把土地层层分配给各级贵族世代享用,贵族不得转让与买卖土地。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瓦解: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 原因: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税制改革;战争破坏;分封制崩溃;。 废除:战国变法从法律上 了井田
5、制, 了土地私有制。(2)均田制: 时间: 。 内容:把国有土地按性别和年龄分配给农民使用,大部分土地只准使用不能买卖;受田农民须承担赋役;贵族和官僚也受田。 性质: 。 作用: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利于经济发展、赋役落实和抑制土地兼并。(填空:公有 国有 私有 公有 西周 春秋 战国 废除 确立 北魏-唐前期 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五、中国封建社会的两种经济现象1. 土地兼并:途径:买卖或强占土地。历程: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其中,两宋严重明清盛行。 病根: _。影响:影响税收;激化矛盾,引起动荡;导致租佃关系产生发展。对策:除 朝外,历代基本都予以限制(如均田、限田)。2. 租佃关系(租佃制):
6、原因: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多,人均土地减少。历程: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其中,两宋以来日益普遍化。影响:佃农所受剥削虽重,但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性和积极性逐渐提高,利于农业发展。(填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 宋)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中国历史上人口的流动1. 经济重心南移:(1)历史原因:中原汉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技术因素);南方社会环境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环境因素);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政策因素)。(2)历史进程:魏晋以前: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原);魏晋时期:南方大开发,南北差距缩小(起步阶段);隋唐前期:南北方共同发展(停滞阶段);中唐以后:南方加速发
7、展,渐超北方(加速阶段);两宋之际:经济重心最终移至江南地区(完成阶段)。(3)历史影响:导致文化重心南移;促使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分离;为后世南方经济(含海上贸易)的发展奠基。2. 人口流动:(1)历史原因:天灾、人祸(如战争)、经济、政策等因素。(2)流动方向:古代:主要是由北向南;部分汉人迁至边疆或海外。近代:破产农民流向城市和海外。新时期:由内地/农村/国内流向沿海/城市/海外。(3)历史影响:改变了人口布局;促进了迁入地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七、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自原始社会起,形成以 _为主、 为辅的生产格局;(2)自春秋起,形成 的生产模式;(3)自春秋起,农民实行
8、式的经营方式; (4)自宋代起,经济重心(即农业生产重心)由北方移至南方;(5)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于世。(填空:种植业 家畜饲养业 精耕细作 男耕女织)【高考真题】1.(2016年全国卷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2.(2016年全国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
9、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地主阶级公开地、疯狂地兼并农民土地,从而形成材料所反映的局面,故B项正确。在其它三项中,A项不符史实,明显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不符题意;D项并非导致材料现象的原因,因为朝廷允许土地兼并。3.(2016年全国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这个大考
10、点里的地主土地经营方式之一租佃制。材料大意是说明末江南农村佃农由勤劳温顺变得懒惰骄纵,地位提高。在四个备选项中,最易排除D项,因为明清时期农村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然后可排除B项,因为它无法解释题干现象;然后排除C项,因为材料只能反映出农村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不能反映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后可确定A项为合理答案,因为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吸引了部分周边农村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地区“用工荒”,地主对佃农不得不低三下四。【随堂练习】1. 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由此可见(
11、 )A. 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C. 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D. 农民社会地位低下2 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3 杜甫在自叹失意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地名)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诗里的“桑麻田”最有可能是( )A天子赐予的井田 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 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4北宋建立不久,宋太宗对宰相说:“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
12、!”这段话反映出北宋初期( )A社会秩序安定 B土地兼并严重C均田制推行 D井田制度得到恢复5. 阅读下表,据此无法推论的是( )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湖南云南汉1819451114111隋943111242唐321132244151812442029471(注:表中之数字,表示各朝代在各区域中治水事业活动之次数。)A. 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 B. 从汉代到唐朝疆域不断扩大C. 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D. 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参考答案1.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比较简单和基础,选B。2.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选B。土地私有制是战国时期通过各国变法而确立的,故A项错误;“冬陶夏耕”体现耕织结合,这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含自耕农经济和佃农经济)的重要特征,故B项正确;C、D两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易排除。3.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均田制,选D。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受田农民必须按规定种植一定数量的粮食和桑麻,故D项正确。5.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水利事业和经济重心南移,选B。本题为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表格信息无法得出从汉代到唐朝我国疆域不断扩大的结论,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其它三项推论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