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阿房宫赋赏析示例作家名片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馆校书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后世因此称他为“杜樊川”。杜牧工诗、赋、辞,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和同时代的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背景探秘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16岁继位,善于击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与宦官嬉戏终日,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
2、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曾有在长安洛阳兴修宫殿的庞大计划。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就写了这篇赋,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以古为鉴。小贴士赋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在形式上,赋字数不限,但以四、六言为主。赋一般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治。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
3、意是赋的特点。启迪智慧 1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提示: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作者认为是不爱民的结果。秦如能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统领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2本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提示: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富。这样描写,说明
4、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无以复加,而为此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3关于秦王朝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什么不同?提示: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相似的地方在于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身,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迅速,都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所不同:过秦论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过秦论以秦朝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