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修模块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3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命题特点考向研判考查趋向课标全国卷注重从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考查本讲的内容,突出对社会发展的借鉴意义。本讲考查内容以中国古代史为主,侧重于考查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材料较少,一般一到两个,以文字材料为主,较少采用一手史料尤其是整段的文言史料,通常以缩写、改写、摘编的方式呈现;设问形式较为固定单一,一般都是归纳特点、分析原因和意义等社会热点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通过改革激发社会活力是化解前进道路上难题和挑战的重要方法之一预测角度“三农”、“民生”、“政治制度建设
2、”、民族交融等角度是很好的命题切入点,可以给当今的社会改革提供借鉴知识排查教材深化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经济上,铁农具以及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其中法家学说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具体原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秦国落后于其他诸侯国,希望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
3、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2.内容措施内容影响以农求富废井田,开阡陌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续表措施内容影响以农求富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对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都有促进作用加强集权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维护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保证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制订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确立了新兴地主阶
4、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思想控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也破坏了传统文化改革旧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等进一步发展了封建小农经济,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3.评价(1)积极作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给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变法未与旧的
5、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思维点拨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合乎秦国国情;得到了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旧贵族的论战,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有利条件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长期的杂居相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2)社会矛盾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没有
6、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2.内容概况措施内容作用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度推行均田制与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健全了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度,严惩贪赃枉法者北魏吏治有所好转,缓和了社会矛盾,
7、巩固了政权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推行汉化措施迁都洛阳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打击了保守势力;为深化改革提供条件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崇儒学,推行汉制有利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3.评价(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思维点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交融的条件下进行的。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
8、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交融。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统治危机社会矛盾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积贫积弱局面: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出现,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2)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内容措施内容作用富国之法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盘剥,增加了政府收入免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打击了特权阶层,增加了
9、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土地好坏、多少收取赋税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抗灾,促进农业发展均输法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节省了费用,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强兵之法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治安,战时作战;实行连坐法维护秩序,兵农合一将兵法精简裁并军队,设专门操练军队的武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局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保马法民户可代养官马,政府减免部分赋税节省开支,提
10、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武器产量增加,质量改善续表措施内容作用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为官唯才用人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被委以重任3.评价(1)作用改变积贫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改善积弱局面: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教训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充满阻力,这要求改革者要信念坚定,毫不动摇。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维持。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思维点拨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调
11、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变法认可了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兼并,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很快被废除。纵联横合思维升华一、综合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三次改革的特点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创新,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决定的。2.从经济角度看,三
12、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商政策以及统一度量衡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的耕作方式;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改变积贫的局面。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强兵,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
13、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二、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推行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加速政权封建化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
14、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三、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的规律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王权的保障。2.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20
15、20全国卷,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
16、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2.(2019全国卷,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
17、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3.(2018全国卷,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
18、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模拟演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变法中,商鞅规定,尽全部努力从事耕织,而且收获量大的免除当服的徭役,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致贫者,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将农战二者结合在一起,奖励对外作战中的军功,并重建爵秩等次,以显尊贵。他认为国家应努
19、力使人民弱,如国民富了就不易驱使,人民应家无储积,一切余粮全部集中于国家;对于工商业,商鞅主张征收重税。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彻底摧毁了贵族对土地的世袭垄断特权,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为了巩固地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商鞅还通过赋役制度如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等,大力维护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由于商鞅追求的目的只有一个:不断征战,兼并对手,所以他不能将邻国视为贸易伙伴,秦国在商鞅死后三年(公元前336年)才开始使用铸币,与楚、齐等国在春秋末就有铸币相比,晚了好多年。摘编自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措施中体现的财经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财经思想的影响。2.(20
20、20河南洛阳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魏前期的法制,胡汉杂糅、重刑轻教。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深感“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高允、高闾等人,并多次参与修订大和律。他认为“营国之本,礼教为先”,首创北魏“婚律”,以诏令禁止同姓结婚;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规定若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等。同时,削减繁复和严酷的律令,用“恕死徙边”作为死刑减等之法,缩小连坐范围等。此外,他还注意谨慎选用掌刑狱大权之人,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送行监督。还从“治因事改”出发,告诫地方官应以利民为先,灵活运用德刑,要“导之以德,齐之以刑”。史称孝文帝“选三代(夏商周)之异礼,采二
21、汉(西汉、东汉)之典法。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但也因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差异等,出现“经义决狱的随意性”“故老前宦,为政多守往法,不能遵用新制”等,影响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效率。摘编自王琛孝文帝改革以后的北魏社会与法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3.(2020云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铜钱铸造量为历代之最,但民间常出现无钱可用的“钱荒”现象。铜钱的大量外流使北宋朝廷以严厉的刑罚展开“钱禁”,即严禁铜钱外流及毁钱铸器,但收效不大。王安石变法后,解除了“钱禁”。他认为,开放“钱禁
22、”有利于物资流入,以此“理财”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王安石废除“钱禁”后,铜钱毫无阻碍地外流,毁钱铸器的现象更为严重。“钱荒”现象更趋严重,百姓售出自己的大部分产品,仍不足以缴纳官府的免役钱。至宋仁宗年间,宋廷恢复了“钱禁”法令。据汪圣铎两宋货币史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出现“钱荒”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解除“钱禁”失败的历史教训。选修模块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3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参考答案(1)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2)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减少军费开支,
23、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解析第(1)问,由材料“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得出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由材料“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得出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由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并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得出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第(2)问,由材料“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得出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由材料“精简军队,压缩编制”“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
24、比原先减少30多万”得出减少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得出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2.参考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爵位制度的变迁。第(1)问,根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可知其反映的思想流派是法家思想;根据材料“此次改革仿照周礼”,可知曹魏末年的“五等爵”制反映的思想流派是儒家思想。第(2)问,根
25、据材料“奖励军功”,可知“二十等爵”制主要授予对象是军人;根据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制主要授予对象是官员。然后再从打破世卿世禄制,激发军队斗志和促进秦统一的角度来分析“二十等爵”制的作用;根据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等,可知应从壮大司马氏力量及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等角度来分析“五等爵”制的作用。3.参考答案(1)区别: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2)意义: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
26、对年号的改革。第(1)问,可先把材料分为两层,前者突出年序纪年制度的弊端,后者对应进行改革,由此可得出区别。第(2)问根据材料从对当时、后世及国际三个角度来分析。模拟演练1.参考答案(1)思想: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实行国富民贫的重税政策;开阡陌封疆,巩固地主土地所有制;注重战争需要,轻视货币作用。(2)影响:商鞅的财经思想指导了商鞅变法中经济、军事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维护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了统治;但是这一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负担,不利于商品经济(工商业)的发展。解析第(1)问,据材料“将农战二者结合在一起,奖励对外作战中的军功,并重建
27、爵秩等次,以显尊贵”可知奖励耕战,重农抑商;据材料“他认为国家应努力使人民弱,如国民富了就不易驱使,人民应家无储积,一切余粮全部集中于国家;对于工商业,商鞅主张征收重税”可知实行国富民贫的重税政策;据材料“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彻底摧毁了贵族对土地的世袭垄断特权,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可知开阡陌封疆,巩固地主土地所有制;据材料“不断征战,兼并对手,所以他不能将邻国视为贸易伙伴,秦国在商鞅死后三年(公元前336年)才开始使用铸币”可知注重战争需要,轻视货币作用。第(2)问,结合上问中的思想和所学商鞅变法时期的社会背景可知,商鞅的思想对其变法有指导作用,有利于维护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保障财政收
28、入等;同时根据所学的“重农抑商”相关知识点和其“一切余粮全部集中于国家”“轻视货币作用”的思想可知,他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负担,不利于商品经济(工商业)的发展。2.参考答案(1)特点:重用儒生,修订和完善律令;引礼入法,注意法治与伦理道德的结合;削减繁杂严苛的法令,趋向轻刑;注重法律的监督执行;法律运用利民为先,注重德刑。(2)评价: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借鉴。但由于官员的素质、文化差异及守旧官僚的抵制,影响了法律的适用效果,导致北魏后期法制的混乱。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高允、高闾等人,并多次参与修订大和律
29、”可得重用儒生,修订和完善律令;根据材料“营国之本,礼教为先,首创北魏婚律”可得引礼入法,注意法治与伦理道德的结合;根据材料“同时,削减繁复和严酷的律令,用恕死徙边作为死刑减等之法,缩小连坐范围等”可得削减繁杂严苛的法令,趋向轻刑;根据材料“此外,他还注意谨慎选用掌刑狱大权之人,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送行监督”可得注重法律的监督执行;根据材料“导之以德,齐之以刑”可得法律运用利民为先,注重德刑。第(2)问,根据材料“选三代(夏商周)之异礼,采二汉(西汉、东汉)之典法。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可得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借鉴;根
30、据材料“但也因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差异等,出现经义决狱的随意性故老前宦,为政多守往法,不能遵用新制等,影响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效率”可得由于官员的素质、文化差异及守旧官僚的抵制,影响了法律的适用效果,导致北魏后期法制的混乱。3.参考答案(1)铜钱大量外流;民间熔钱铸器严重;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铜产量跟不上需求等。(2)对改革复杂性认识不足;缺少配套措施;经济思想不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等。解析第(1)问,据材料“铜钱的大量外流”可得铜钱大量外流;据材料“即严禁铜钱外流及毁钱铸器”可得民间熔钱铸器严重;结合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货币的需求量可得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结合铸币所需的铜的产量不足可得铜产量跟不上需求等。第(2)问,据材料“铜钱毫无阻碍地外流,毁钱铸器的现象更为严重”可得对改革复杂性认识不足;结合开放“钱禁”后没采取配套措施可得缺少配套措施;根据材料“开放钱禁有利于物资流入,以此理财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结合当时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可得经济思想不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