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17644 上传时间:2024-06-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三历史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阶段特征本单元的断限从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到80年代中期。涉及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美国的霸权政策、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美苏争霸、殖民体系的崩溃、第三世界的兴起、亚洲经济的发展等。 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本单元是世界当代史的第一个阶段。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新格局。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从盟友转为敌人,从合作变为对抗的关系。随着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确立。1945年至50年代初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50年代初至70年

2、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美国对国际经济控制的削弱,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持续、深入的发展,使国际经济的联系不断增强,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集团和全球化的特点。知识线索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一、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西欧: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a军事: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b经济:工业:具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金融:具有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19

3、44年夏);基本特征:两个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苏联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a军事力量空前壮大。b在战争中扩展了疆土。(2)雅尔塔体系确立:条件:美苏在战争中形成的力量对比。雅尔塔体系: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具体内容(主要在雅尔塔会议确定,也包括开罗、德黑兰、波茨坦等会议确定的内容):a,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b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c,建立联合国。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了两分天

4、下的划分,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3)联合国成立:1945年春,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划建立联合国。1945年10月,联合国成立。(成立初期实际上为美国操纵)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等。联合国的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二、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1)对德:战后,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的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法西斯分子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同时,苏、美、英、法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分区占领,各国在各自占领区内实行不同的政策,美、英、法三国同苏联的矛盾加剧。(2)对日:日本投降后,美

5、国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美国出于自己利益,对一些曾经杀害许多中国人的日本战犯免于起诉。美国设法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三、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2)过程;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反苏反共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苏土关系紧张,希腊政府在共产党的打击下岌岌可危。1947年,美国以土、希受到威胁为由,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紧接着,又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1949年,美国拉拢加、英、法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约。1955

6、年,苏与东欧七国成立华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3)美苏的争夺:1949年,在美、苏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1950年,美国进行朝鲜战争并干涉中国内政。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美国(1)战后经济的稳定发展(二战后70年代初):原因:a大力拓展世界市场;b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c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表现:a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b70年代初,美国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比战后初期增加了一倍多。(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70年代初70年代中期)

7、原因:a.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b1973年,中东石油提价,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经济衰退。表现: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被位动摇。(3)经济:“滞胀”(70年代中期一70年代底):1975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通货膨胀严重。(4)经济复苏与繁荣(80、90年代):原因:a80年代,通过降低税率、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和减少政府干预等措施,扭转了经济颓势;b90年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充分利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经济。表现:a1982年底,经济开始复苏,此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

8、率显著降低;b90年代,经济增长加快,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递减,甚至出现盈余,呈现繁荣景象。2西欧(1)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繁荣:原因:a实行社会改革,调整政策,发展经济;b充分利用美国的支援;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d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表现:a50年代初,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b五六十年代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c.联邦德国经济发展尤其迅速。(2)联邦德国的崛起:a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实行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搞经济建设;b美国的扶持,援助;c制定可行政策,在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强调按市场规律运转,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9、;d联邦德国人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表现:a50年代,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期;b60年代初,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3)欧洲共同体:成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影响:随着力量的增长,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并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这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并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3日本(1)经济发展原因:战后,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

10、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的扶植和偏袒。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率。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军大批订货,刺激厂日本经济的发展。(2)表现:l955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以来,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80年代以后,经济稳步增长。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3)谋求政治大国地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希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70年代中期以后军费逐年增加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

11、4矛盾与问题(1)社会矛盾的缓和: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取历史教训,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以缓和社会矛盾,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存在的新问题:阶级矛盾仍然存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表面相对缓和,但贫富差距在拉大,阶级不满情绪也在增长。矛盾冲突时有发生。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的盛行就是典型。社会危机加深。种族歧视难以消除毒品泛滥、邪教横行,社会暴力愈演愈烈。极右势力沉渣泛起。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余孽难除。德国纳粹在80年代以后再度活跃。日本不断有人为侵略战争开脱企图重温军国主义旧梦。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战后初期的苏联(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2、从1946午起执亍第四个五年计划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1956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1946年的73,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国防工业方面1946年:建成原子反应堆,1949年成功爆炸丁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2)存在的问题:体制上,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口益暴露。国家政治生活中,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思想文化上,在抵制西方思想渗透和反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斗争中,在文艺界和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批判运动。许多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损害。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背景和建立:二战改变了国际形势,使帝国主义

13、力量遭到严重削弱。在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把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在苏军的帮助下。建立厂人民民主政权。(2)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专政。(3)主要人民民主国家: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民主德国。(4)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9481953年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东欧建立。这种体制为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经济曾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初步改变厂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随着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日趋暴露,为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三

14、、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1)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45年10月,蒙古举行全民投票;1946年初,中国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经过十多年的经济建设,到 1958年,蒙古由一个畜牧业国家转变为农业工业国,1959年,完成了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朝鲜半岛的分裂:日本投降后,苏美以北纬38度线为界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1948年8月,南部成立大韩民国;同年9月。北部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3)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1945年8月,越南人民进行了民族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不久,法国重新侵入

15、越南1954年,越南人民取得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法国被迫签署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越南北方获得解放。四、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新中国的诞生及世界历史意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世界历史意义:a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锁,开始逐步走L社会主义道路,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b,大大改变厂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及其作用:苏联、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很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厂外交关系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至此,苏联和东欧的民

16、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以及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蒙占等12国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对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到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五、苏联的改革和挫折(1)赫鲁晓大的改革:背景:a.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苏联政局一度动荡,后来,赫鲁晓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地位稳定下来。b.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听取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会后开展了批判斯大林的活动。改革内容:农业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工

17、业方面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结果: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失败。(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开始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某朴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工业方面,前期取得了某些成效,但仍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执政期间,军备力量大为增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六、东欧的变革(1)南斯拉夫:1948年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处境十分困难。摆脱了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自治体制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出现分散主义

18、和自由主义,民族问题也逐渐尖锐起来。(2)波兰:1956年发生波兹南事件。哥穆尔卡改革,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未取得明显成效,60年代末出现经济困难,长期无法摆脱困境。(3)匈牙利:苏共“二十大”后,人民强烈要求改革,裴多菲俱乐部十分活跃。国内反共势力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发动武装暴乱,酿成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仁达尔实行一些新的经济政策。从1968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4)捷克斯洛伐克:60年代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党内斗争激烈。1968年,杜布切克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捷共颁布行动纲领,捷进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新时期。8月,苏联出

19、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改革中断。七、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1978年底,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从此,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美苏争霸一、美苏争霸格局形成(1)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提出一套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2)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二、第一阶段(1)时间: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2)特点:既有缓和又有紧张时刻优势在美国。(3)缓和方面:a50年代中期,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签订对奥地利的和约。b苏联承认联邦德国。c1959年,赫鲁晓

20、夫第一次访问美国。(4)紧张局面:a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b1962年“占巴导弹危机”。三、第二阶段(1)时间:本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2)特点: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3)苏攻:a苏联加紧发展军事力量,常年保持巨额军费开支,不仅建成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还使洲际导弹数量多于美国。b,勃列日涅夫在欧洲用“缓和”战略麻痹西方的同时,在亚、非进行了一系列扩张活动,特别是1979年出兵占领阿富汗。(4)美守:a70年代的美国经济增长缓慢,陷于侵越战争泥潭。b.1969年尼克松任总统后,对外战略从进攻转为防御,从越南撤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21、c军事实力相对下降,同苏联就限制战略核武器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四、第三阶段(1)时间:20世纪80年代前期。(2)特点:美国强硬态度。(3)美强硬:a1981年里根任总统。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b立足局部战争,排挤苏联势力。c1983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用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苏联。五、第四阶段(1)时间:80年代中后期。(2)特点:苏全面收缩。(3)苏收缩表现:80年代中期起。戈尔巴乔夫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采取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等措施。放弃了70年代的扩张所得,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亚洲经济

22、的发展一、概况二战后。亚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很不平衡。二、东亚和东南亚(1)概况:从6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接着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它们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一跃实现工业化,引起世界瞩目。(2)新加坡:独立:原是英国殖民地,1959年获得自治后成为马来西亚联邦的一个州,1965年成为独立的共和国。经济措施: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根据国际形

23、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定社会秩序。结果: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成为现代化工业国。(3)韩国:60年代始,以五年计划确定经济发展日标。大力引进外因资本和技术,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不断调整发展战略,鼓励出口,经济稳定高速发展。(4)泰国、马来西亚等:80年代,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经济持续增长。(5)共同原因及存在问题: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问题: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经济发展风险增加。三、印度:50年代以来,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努

24、力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经过几十年奋斗,建立起部门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粮食基本自给,科技成就较大。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问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四、西亚(1)特点:发展方式有差别,速度不平衡,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2)概况:海湾地区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和伊拉克都是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同西方国石油垄断资本进行了长期斗争,1960年成立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0年代以后,冲破了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提高石油的价格,增加石油收益;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逐步建立起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同时,积极改善农业

25、生产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已迈人世界富国行列。伊拉克和伊朗是两个政治军事大国,也是石油生产大国,70年代以来,两国经济都有较大发展,但因人口多、消耗大,富裕程度较低, 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损害了两国经济发展。考点精讲120世纪70年代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动摇的原因,主要表现原因: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的根本原因。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成立了欧共体。70年代以来,欧共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并开始积极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希望在世界事务

26、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发生衰退。表现: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随着日本和欧共体政治地位的提高,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2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同日本及西欧关系的演变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1)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把日本纳入了美国的战略轨道。(2)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改变对日政策,开始扶植日本。1951年,美国操纵签订了偏袒日本的对日和约,结束了对日占领。(3)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

27、重要据点,美国大力扶植日本经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4)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与此同时,日本与美国的经济竞争日益加剧,有力地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演变:(1)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借以扶植和控制西欧各国。(2)随着冷战的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分裂德国的政策,在德国的西部扶植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3)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最终导致了欧洲两

28、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4)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有力地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3评价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农业人手,具有相当的现实性,符合苏联社会急待解决的政治经济矛盾的迫切需求。他的改革使苏联人民挣脱了斯大林某些教条的束缚,改革对于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改革都具有重要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他的改革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他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斯大林继承多于批判,对斯大林体制也是延续多于改革。同时,他又提

29、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这一切导致了改革的失败。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苏联原有的体制进行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他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并坚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在其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在其执政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4波兹南事件与匈牙利事件的异同相同点;从原因上看,同人民要求改变现行体制有关;都是照搬苏联模式的消极后果,都受苏共“二十大”的影响。从过程上看,都是发生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大规模的流血事件,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不同点:从

30、原因上来看,前者是国内矛盾激化的产物,而匈牙利事件是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共同勾结的结果。从性质上看,前者是人民内部矛盾;而后者则发展成为武装暴乱,从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敌我矛盾。从规模上看,后者的规模更大。从结果上看,甸牙利事件是匈牙利政府要求苏联出兵协助下平息的;而波兹南事件是波兰政府自己出动军队平息的。5苏共“二十大”产生的历史影响(1)破除了社会主义国家对斯大林模式的迷信。在苏共“二十大”后,苏联开展厂批判斯大林的运动,并先后出现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东欧也出现了波兰哥穆尔卡的改革、匈牙利卡达尔政府的改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改革;在中国,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中共开始探索适

31、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帝国主义乘机掀起了世界性的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巨大困难。在苏共“二十大”召开之后,东欧各国政局动荡,先后出现了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中国共产党不同意全盘否定斯大林,苏共开始推行反华政策,中苏关系逐渐破裂。620世纪80年代,苏联在美苏争霸中要转为全面收缩的原因和表现原因:从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上比较,苏联仍落后于美国。为了达到在军事力量方面领先的目标,苏联加大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程度。但实际上,苏联的军事大国地位缺乏相应经济力量的支撑,是不稳固的。美苏争霸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助长了国内社会矛盾

32、的激化,增加了通过改革来医治国内各种弊病的难度。表现: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核军备;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改善关系,并放弃了70年代扩张所获得的势力范围,放弃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这些地区。7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美苏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及原因第一阶段: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原因是它敌视社会主义的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苏中关系逐步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第二阶段: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是这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出于对外扩展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

33、中苏武装冲突,中国和苏联的国家关系严重恶化。第三阶段:从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同中国改善关系也是其中的一环。其原因是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特别是在美国售台武器等问题上矛盾突出,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推行强权政治。8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同点,存在的隐患,有益的启示相同点:抓住机遇,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据本国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参加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隐患:由于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的风险性不

34、断增大。启示: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大力弘扬科教兴国的思想;要坚持独立自主,不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9西亚产油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存在哪些问题,有益的启示特点:一是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70年代以后,海湾石油国家将石油工业全部或大部分资本收归国有,然后团结发展中国家的广大产油国,冲破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提高石油价格,增加收益。二是努力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逐步建立起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存在的问题:海湾地区的石油富国利用丰厚的石油利润建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而西亚的其他国家相对比较贫困,贫

35、富差距越来越大。西亚穷国和富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引入瞩目。启示:发展经济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必不可少的一项艰巨任务。10关于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和最终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的变化,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同盟国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它的核心是美苏关系,它的确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初步形成。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随着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美国推行霸权政策,遏制社会主义,扶植资本主义国家,形成资本主义阵营,特

36、别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确立。11两极世界的主要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格局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组成的世界格局。其特点主要是: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容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争利益的大局。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要作用。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

37、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12美苏争霸的重点为什么在欧洲?欧洲是美苏争霸的重点地区,欧洲历来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心脏,第二次世界大战把欧洲一分为二,西欧经济的崩溃将导致政治的动荡,因此,西欧的稳定和发展决定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命运。二战后,苏联的影响进入东欧和中欧。这样美苏首先在欧洲形成了完全对峙的局面。在政治上,谁控制欧洲就意味着谁具备了左右界格局的能力。在经济上,美苏两家的最大经济利益都在欧洲,美国的传统市场、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和对外文化援助都以欧洲尤其是西欧为主。苏联同在东欧有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在战略上,西欧是美国通向欧、亚、非大陆的门户和推进东欧的桥头堡。东欧则是苏联的屏障和安全带。

38、13英法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若干因素及其发展轨迹(1)三个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如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体现出的先进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适应。如垄断的出现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稳定。相对和平的环境,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活动。如美国的“柯立芝繁荣”。(2)四个条件:科技:科技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推动便是很好的证明。市场: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它的发展需要一个广阔的舞台,列强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过程实际上是争夺市场的过程。资本: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资本的主要方法一是靠残酷压榨国内人民,二是靠海外殖民掠夺;三是靠吸引外资和贷款。自由

39、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即是雇佣关系。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3)从英法美三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轨迹。从19世纪 ?o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经历三次繁荣,70年代后期出现了滞胀,但从整体看资本主义经济仍将继续显示出强大的活力。14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相同点: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而建立的。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而建立的新的国际体系。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形式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主要国家力量的消长而走向瓦解。不同点:凡

40、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多个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是帝国主义大国与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的崛起而瓦解;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之间的妥协必然随着一方的解体而瓦解。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15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1)原因:美国认为,战后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革命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大,成为它称霸世界的障碍。鉴于苏联的强大

41、,又不敢贸然越过咸时划定的双方的势力范围。同时美苏双方都不愿也不敢重燃战火。于是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2)表现及影响:杜鲁门主义。1947年,杜鲁门以维护美国安全为幌子,公然把干涉别国内政作为既定方针。这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马歇尔计划。它的实施帮助西欧恢复了经济,从而防止了革命的爆发,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它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北约组织的建立。其矛头针对苏联,实行集体防卫的原则,是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它是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概念阐释1布雷顿森林体系英美两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争夺国际金融领域霸权的产物。二战前,资本主义世界国际金融领域是以英镑为中心建立的国际货币体

42、系。二战后,英国的经济实力遭到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实力大增,美国迫切要求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制度,以巩固自己的霸权地位。1944年7月,美国邀请44个国家的代表在新罕布尔州的布雷顿举行了“联合国金融货币会议”,最终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此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并为此成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以稳定国际汇率和向急需外援的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投资。两机构均属联合国附属机构。中国是两机构的创始国。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两机构中的权利。该体系使美元获得了“等同于黄金”的特殊地位

43、。它是建立在美国的经济实力必须足够强大的基础上的,一旦美国的经济实力出现相对衰落,它就难以继续存在下去。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2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旨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的多边国际协定。早在二战结束以前,美英两国为了增强或保持自己在战后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地位,各自都提出了有关在上述领域进行合作的方案。1946年由美英等19个国家负责起草了联合国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但国际贸易组织因未获多数国家同意未成立。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同包括中国在内的23个国家共同签定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规定了各缔约国的权利和义务。到1994年,关贸总协定成员国已达105个,成员国之间的贸

44、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90,在国际经济和贸易中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和地位,被誉为“经济联合国”。1995年1月1日起,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关贸总协定。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1950年,台湾当局退出关贸总协定。1986年7月10日,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希望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地位。1999年11月15日,中美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中国在人世问题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2001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正式批准中国人世的申请。2001年12月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有所

45、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与垄断资本在经济领域内的结合,国家占有并支配垄断资本的核心部分,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发挥国家干预和调节功能,并通过福利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实现利润的再分配,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它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会使矛盾进一步加剧,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就是有力的证明。4欧洲共同体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一体化国际组织。它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形成的国家联合组织。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普遍发展,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日益突出,西欧各国因美苏争霸而要求加强合作以维护自身利

46、益,并希望改变欧洲长期战乱不已的局面。1951年,法、西德、意、荷、比、卢六国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7年六国又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并分别建立起共同体。1967年7月,上述三个组织合并,总称欧洲共同体。后来,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相继加入。其主要组织机构有部长理事会、欧洲理事会、执行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洲法院。欧洲共同体使西欧国际关系得到缓和和稳定,成员国经济实力大大加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成为与超级大国抗衡的力量,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5麦卡锡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于对苏联力量上升的担心,美国国内反动力量加强了对进步力量的打击,右派势力日盛。1

47、949年,苏联爆发了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美国失去了在中国大陆的控制,在野的共和党以此为契机向执政的民主党发动了进攻。1950年2月9日,共和党议员麦卡锡发表演说,虚构“共产主义威胁”和“共产党的渗透”,指责美国国务院中充斥着共产党人。他的演说得到了一些财团、反共组织和极右组织的支持,共和党也把他当作向民主党进攻的手段,在美国全国掀起了歇斯底里的反共运动,开始了麦卡锡的政治迫害。1950年3月,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幅漫画,在象征专门从事诽谤活动的圆形泥浆桶上写着“麦卡锡主义”几个字,由此“麦卡锡主义”成为麦卡锡政治迫害活动的代名词。随着麦卡锡活动的日益猖獗,后来居

48、然把矛头对向艾森豪威尔政府和美国陆军,终于引起了美国统治阶级的不满。1954年12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谴责麦卡锡的议案,麦卡锡丢掉了他在参议院的所有主要职务。学科综合概括近代以来几次国际关系的演变情况,分析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剖析:此题为学科内综合题,时间跨度大,涉及近现代几个世纪的历史,能够考查叙述、归纳、比较、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要求从宏观上归纳出几次大的国际关系格局,并能分析得出几次国际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从而认识其规律。从世界近代开始,世界格局大的演变有三次,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每次变动都是由于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关系均势

49、而出现的。 参考答案:变化:19世纪出现了第一个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维也纳体系,欧洲大陆各大国一度“势力均衡”,英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占了很大的优势,据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出现了英美争夺世界霸权的国际关系结构。英国虽然削弱了,但其仍保持住了海上优势和庞大的殖民地;美国虽然经济实力大增,但军事实力在英国之下。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出现了美苏两分天下的两极格局。这是由于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和苏联军事政治实力的增强造成的。原因:由上列叙述可知,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实力的对比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高考题例1.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霸主地位发

50、生动摇的表现不包括A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B美国开始改变战后初期对苏全面强硬政策C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D日本、西欧成为强大竞争对手(2003年全国)分析:本题A、C、D是错误项,操纵联合国表决机器阻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企图的失败、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在主要资本土义国家中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一花独秀到三足鼎立,都反映了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B项是正确项,该项内容发生在战后50年代中期。通过这一设问,考查考生对美苏关系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的掌握。答案:B2.下列关于20世纪后半期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各国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经济发展较平衡 B

51、六七十年代马来西亚和泰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C西亚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 D印度政府推行国营经济私有化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2004年江苏卷) 【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关于20世纪后半期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教材中有明显知识依托。依托教材史实可知,20世纪后半期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六七十年代新加坡和韩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而不是马来西亚和泰国,印度在经济发展中推行国营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并不是推行国营经济私有化的政策,故A、B、D项的内容皆可排除。C项关于西亚经济发展的内容符合事实。答案:C3.以下关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B总部都设在美国 C都曾经受到大国操纵 D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2004年江苏卷) 【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此题要求考生对两个历史事物的相关事实进行辨别,从题目给定的对象中,通过内容分析,找出符合两者共性特征的内容。联合国不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国际联盟的总部设在日内瓦;国际联盟是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不是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均受过大国的控制。因此,本题选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