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30练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05748 上传时间:2024-06-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30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30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30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30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30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30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30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30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30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30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30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30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就人类诗歌的起源而论,历史学与考古学的证据远不如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证据重要,因为前者以远古诗歌为对象,渺茫难稽;后者以现代歌谣为对象,确凿可凭。但从这两方面的证据看,诗与乐、舞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古希腊的诗歌、音乐、舞蹈三种艺术都起源于酒神祭典。在祭典中,主祭者和信徒们披戴各种植物枝叶,狂歌曼舞,助以竖琴等乐器。从这祭典的歌舞中后来演出颂神的抒情诗,再后来演为悲剧及喜剧。这是歌、乐、舞同源的最早证据。近代西方学者对于非洲、澳洲土著的研究,以及中国学者对于边疆民族的

2、研究,所得到的歌、乐、舞同源的证据更多。澳洲土著的考劳伯芮舞非常有名。这种舞通常在月夜举行。舞时诸部落集合在林中空场上,场中烧着大堆柴火。妇女们站在火的一边,每人在膝盖上绑一块袋鼠皮。指挥者手里执着两条棍棒,他用棍棒一敲,跳舞的男子们就排成行伍,走到场里去跳。指挥者一面指挥节奏,一面歌唱,声音高低恰与跳舞节奏快慢相应。妇女们不跳舞,一面敲着膝上的袋鼠皮,一面拖着嗓子随着舞的节奏歌唱。歌词的最大功用在应和跳舞节奏,意义并不重要。有意义可寻的大半也很简单,例如:“那永尼叶人快来了,他们一会儿就来了,他们携着袋鼠来,踏着大步来,那永尼叶人来了。”这是一首庆贺打猎的凯旋歌,我们可以想象到他们欢欣鼓舞的

3、神情。其他舞歌多类此。简单而狂热的情绪表现于简单而狂热的节奏。原始人类唱歌就必跳舞,跳舞就必唱歌,所以居住在南美的印第安人博托库多民族表示歌舞只有一个词。近代欧洲文ballad一词也兼含歌、舞二意。诗经的“颂”原训“舞容”,颂诗是歌舞的混合,痕迹也很显然。汉魏乐府有鼓吹横吹等篇名,都是以乐调命名诗篇。这些事实都证明诗歌、音乐、舞蹈在中国古代也是一种混合的艺术。这三种艺术中分立最早的大概是舞蹈。诗经的诗大半有乐,有舞的除颂之外似乎不多。楚辞九歌之类为祭神曲,诗、乐、舞仍相连。汉人乐府,诗词仍与乐调相伴,“舞曲歌词”则独立自成一类。就诗与乐的关系说,中国旧有“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的分别。“徒歌”

4、完全在人声中见出音乐,“乐歌”则歌声与乐器相应。“徒歌”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声音的曲折随情感的起伏,与手舞足蹈诸姿势相似;“乐歌”则意识到节奏、音阶的关系,而要把这种关系用乐器的声音表出。所以“徒歌”理应在“乐歌”之前。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其共同命脉是节奏。原始时期,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舞蹈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就日渐其远了。(选自朱光潜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有删改)材料二:我国古代诗词,诗与歌是互相结合的,早在原始社

5、会,诗与歌与舞便是一个整体,之后三者逐渐分开成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但诗与歌仍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诗经、乐府诗以及宋词元曲,无不证明诗与歌的联系一直延续。第一,诗、乐、舞合一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这三者没有单独分开。早期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力量一致便有了节奏的律动,肢体的扭动成为后来的舞,石器的打击声便是后来的音乐,喉咙发出的声音则是诗歌。第二,依词谱乐时期。这个时期先有诗,后谱成歌。文人创作出来的诗或者从民间采来的谣,再经整理,由从事音乐的部门谱成曲来演唱,即“声出于言”,先词后曲。诗经最初的形式便是民间的歌谣,可入乐。后经整理,又把部分诗重新谱乐进行歌唱,并把其按乐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6、诗经之所以能够配乐演唱,是因为其中的诗句大多有韵律和节奏,适合入乐。诗经中的诗歌有叠句,如“硕鼠硕鼠”;有重复如关雎;有重章如采葛等。兴盛于唐代白居易时期的新乐府“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此时的歌曲,由文人诗中选取精品来入曲。第三,倚声填词时期。自唐五代起至北宋初期以及元代是倚声填词时期,即“言出于声”。它是先有曲,再根据曲的韵律来填上适当的词。于是在词中出现了许多词牌名,如菩萨蛮、卜算子、渔家傲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韵律,而同一词牌的词尽管内容不同但是韵律相同。元杂剧的盛行则是回归了诗、乐、舞一体的形式,在舞台上,表演者不仅要借助语言来完成对话,同时也要配上歌唱的曲调和相应的动作。

7、元曲较之于宋词更加灵活,不必拘泥于字数的对应,中间也有掺杂俚语的情况,还可以根据词表现内容的多少,组织多个曲合为组曲。在元曲中,诗是曲的内容,曲是诗的形式。(选自朱哿诗与音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于诗歌的起源的研究,从现代歌谣得到的证据要比从远古诗歌得到的证据更为重要。B.古希腊的诗歌、音乐、舞蹈三种艺术,与中国古代的这三种艺术,原来都是合而为一的。C.在诗、乐、舞合一的原始时期,歌词都较为简单,意在配合舞蹈点明节奏,表现情绪。D.出现于依词谱乐时期的汉人乐府,诗词与乐调相伴,是由文人诗中选取精品来入曲。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8、 )(3分)A.诗经中的诗有舞的比较少,而楚辞九歌之类祭神曲,诗、乐、舞仍相连,可见九歌早于诗经中的诗。B.澳洲土著舞歌与他们的考劳伯芮舞类似,歌词的意义不重要,歌词的作用在于应和跳舞节奏,节奏简单而狂热。C.依声填词时期的宋词根据词牌曲子的韵律来填上适当的词,因此词牌限定了诗歌的韵律与内容。D.元杂剧舞台上,表演者有对话、歌唱和动作表演,这种诗、乐、舞一体的艺术形式也是三者同源的明证。3.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诗、乐、舞同源的一项是( )(3分)A.澳洲土著的考劳伯芮舞上,女子敲击袋鼠皮随着男子跳舞的节奏唱歌。B.居住在南美的印第安人博托库多民族表示歌与舞只有一个词。C.诗经中的“颂”字训释为

9、“舞容”,颂诗是歌舞的混合。D.除保存节奏之外,乐、舞、诗分别向着和谐、姿态、意义三方面发展。4.材料二是如何论述诗与歌二者之间关系的?(4分) 5.对于中国的“诗与乐(歌)的关系”,两则材料的论述有何异同?(6分)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普通的一天加西亚马尔克斯星期一清早,天气暖和,无雨。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六点钟就敞开了诊所的门。他是一位没有营业执照的牙科医生,每天总起得很早。他上穿一件花衬衫,颈部扣着一只金扣儿;下穿一条长裤,裤腰扎一根松紧带儿。他腰板硬实,身材细瘦,目光不轻易东张西望,像个聋子似的。他从玻璃橱里取出一只还在石青模子上装着的假牙,又把一束工具放在桌上

10、,像展览似的由大到小摆好。把所用的东西准备好后,他把磨床拉向弹簧椅。坐下来磨假牙。他好像没有考虑他在做的事情,手脚一直在不停地忙碌着,即使不使用磨床也一刻不停地蹬着踏板。八点过后,他停了一会儿,从窗口望了望天空,看见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他一面想着午饭前可能又要下雨,一面又继续干他的活计。他的十一岁的儿子的反常的叫声把他从专心致志的神态中惊醒:“爸爸!”“干吗?”“镇长问你能不能给他拔个牙?”“告诉他,我不在。”他正在磨一只金牙,把牙拿到眼前,眯着眼睛察看着。他儿子的声音又从小小的接待室里传来。“他说你在家,他听见你说话了。”牙科医生继续察看着那颗金牙,直到把活儿做完,把牙放在

11、桌上后才说:“好多了。”他又踏动了磨床。接着从一个小纸盒里取出一个安着几颗牙齿的牙桥,开始磨金套。那纸盒里盛着等着他做的活儿。“爸爸!”“什么事?”他的神情依然如故。“他说你要是不给他拔牙,他就让你吃子弹。”他停下蹬踏板的脚,把磨床从椅子前推开,把桌子下面的抽屉拉出来,驳壳枪就放在抽屉里。“哼!”他说,“让他进来对我开枪好了。”他转了一下椅子,让自己面对大门,一只手按着抽屉沿儿。镇长出现在门口。镇长已经把左脸刮光,右脸却有五天未刮了,看去又肿又疼。牙科医生从他那双黯淡无光的眼睛里看出,他准有许多个夜晚疼得不曾合眼了。他用手指把抽屉关上,温和地说:“请坐吧。”“早晨好!”镇长说。“早晨好。”牙科

12、医生说。当用具在沸水里消毒的时候,镇长把脑袋靠在了椅枕垫上,觉得好多了。他闻到一股冰冷的气息。这是一间简陋的诊室:一把旧木椅,一台脚踏磨床和一个装着圆形的瓷把手的玻璃橱。椅子对面的窗上挂着一幅一人高的布窗帘,当听到牙科医生走到他身边的时侯,镇长脚后跟蹬地,张开了嘴。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把他的脸扳向亮处。察看过损坏的白齿后,用手谨慎地按了按下颌。“你不能打麻药了。”“为什么?”“因为牙床化脓了。”镇长望了望他的眼睛。“好吧。”他说,露出一丝苦笑。牙科医生没有说话。他把煮用具的浅口锅端到手术台上,用凉了的镊子把用具夹出来,动作还是不慌不忙。然后用脚尖把痰盂挪过来,又在脸盆里洗了手。做这一切时,他一

13、眼也不看坐在椅子上的镇长。但是镇长却紧紧地用眼睛盯着他。那是一颗下牙床上的智齿。牙科医生叉开双腿,用热乎乎的拔牙钳夹住白齿。镇长双手抓着椅子的扶手,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脚上,觉得腰部一阵透心凉,但是他没有叹气。牙科医生只是扭动着手腕。他没有怨恨,更准确地说,他是怀着一种酸楚的心情说:“中尉,你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了。”镇长感到下牙骨上发出一阵咯吱声,他的双眼顿时涌满了泪水。但是直到确知牙齿拔下来他才舒了一口气。这时,他透过朦胧泪眼看见了拔下来的牙。在痛苦之中,他觉得那颗牙齿是那么古怪,他怎么也不理解那五个夜晚会使他受到那般折磨。他把身子俯向痰盂,嘴里喘着粗气,身上渗出了汗水。他解开了军衣扣,又伸手

14、到裤兜里摸手帕。牙科医生递给他一块干净布。“擦擦眼泪吧。”他说。镇长擦了擦眼。他的痛苦减轻了。牙科医生洗手的时候,他看见了残破的天花板和一个落满灰尘,挂着蜘蛛卵和死昆虫的蜘蛛网。牙科医生一面擦手一面走回来。“你要记住,”他说,“回去要用盐水漱口。”镇长站起来,没精打采地行了个军礼,大步向门口走去,军服的扣子也没扣。“给我记上账吧。”他说。“给你还是给镇公所?”镇长没有看他,关上门,在铁栅栏外面说:“都一样!”(选自外国微型小说300篇,有删改)【注】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百年孤独。其作品以描写混战动荡条件下的平民生活见长。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

15、一项是( )(3分)A小说题目为“普通的一天”,选取的材料也是拔牙这样的日常小事,小中见大,折射出了社会环境的恶劣。B镇长一出现,牙科医生儿子的反常叫声和医生的“我不在”陡升悬念,引人人胜,同时也引起读者思考医者患者之间的关系与可能存在的矛盾。C小说情节叙述显得简洁舒缓,但气氛营造十分出色,尤其是医生的手枪的出现,治病救人,竟需要持枪自卫,更加凸显了社会矛盾。D医生称镇长为“中尉”以及镇长行了个军礼,可见镇长就是一个凶狠残暴的军阀,医生救治了他的病痛,同时也感化了他的内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采用顺叙方式,用语简洁,不慌不忙,但却暗流汹涌,悬念迭生

16、,展示了作者非凡的叙事才华和富有张力的语言水平。B文章第三段的环境描写”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交代了故事发生时的天气特点,烘托出安详静谧的气氛。C文中三处画线语句,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反映出了医生从警戒,愤怒到决定为镇长治疗而经历了复杂纠结的内心活动。D本文的人物对话非常简洁,如话剧中对白,潜台词非常丰富,揭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令人回味无穷。8牙科医生从开始的不愿为镇长拔牙,到最终为镇长拔了牙,而且提醒镇长回去用盐水漱口,这是牙科医生对镇长的屈服吗?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4分) 9本文作者虽然是享有世界声誉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但本文却没有任何魔幻色彩,而是浓浓的批判现实

17、主义风格,请结合小说文本谈谈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指向。(6分) 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按照L.维特根斯坦的说法,语言体现了人们在世界中的存在状态及其对于世界的解释和态度。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活动中,创造性地发明并使用了“风”这一汉字,并在其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赋予“风”字繁多的衍生义、派生义、象征义、假借义、隐喻义,从而形成了一个由“风”字构成的活力充盈、生机盎然的“语义场”。“风”的本义指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即刮风下雨的“风”、风吹日晒的“风”。殷商卜辞中有许多关于风的记载,表明我们的古人对风的习性已经有了全面的把握。风有空间性,即“八方

18、之风”;风有时节性,即“四季之风”。不同方向、不同季节的风性质不同,对植物和动物生长的盛衰、损益也大为不同。中国古代社会作为一个早熟的农业社会,对于自然界的风有着悉心周到的观察、揣摩和理解。康熙字典中就曾收录了形容小风的“飉”、形容微风的“飀”、形容缓风的“颹”、形容高风的“飂”,以及形容不同风声的“飒”“飕”“颾”等文字。可以说,殷商时代黄河流域一个“土民”对于风的敏感程度,无疑要远远胜过现代城市商住大楼里的“白领”。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不同,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一体化的,人由天地自然孕育化生而成,“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管子内业)。因此,大地上、天空中的“风”,同样

19、存在于人体之内,人体内的“风”与天地间的“风”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感应,“天”与“人”是整合为一的。人的身体状况必然受到“风”的影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别开生面的创举,并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黄帝内经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素问卷一)中医经络学说所谓“风池”“风市”“风门”“风府”,都是人体中真实存在的“穴位”。传统中医学设立的“风科”,就是治疗因“风”而起的一些疾病的专科。在中国,从三皇五帝到唐宋明清,“风调雨顺”即意味着“物阜民丰”“盛世太平”,于是,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的价值取向、道德崇尚、文化习俗、审美偏好竟也全都和“风”联系在了一起,成了“风”的衍生物,被称作“世风”“时风”

20、“民风”“风俗”“风情”“风气”“风化”“风尚”;甚至一个朝代的国家法度、朝廷纲纪、民众心态、政府吏治也都被笼罩在“风”字头下,如“风宪”“风裁”“风纪”“风教”等,自然界的“风”便因此拥有了社会学、政治学的意蕴。事实上,“风”和“雨”对于那个时代的意义,差不多就等于“石油”和“煤炭”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动荡、战争与和平。此外,“风”与音乐歌舞、文学艺术的联系在中国历时亦十分久远。最为显著的例子,是诗经中“国风”的命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一个看似寻常的“风”字,竟成了诗经这部中国文学开山经典的首脑与灵魂。由诗经

21、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共同合成的“风骚”一词,在中国竟成为“文学艺术”和“文学才华”的代名词。“风”的语义场辐射到音乐、歌舞、诗词、绘画等诸多领域之后,便衍生出许多“风”字头的文艺学和美学的词汇,如“风雅”“风致”“风趣”“风韵”“风骨”“风格”等等。在以张扬个人的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为时代特色的魏晋南北朝,以“风”表述人物性情、品德、胸襟、才智等人格心理内涵的话语方式,几乎成了一种充塞整个知识界、文化界的审美偏好。此类例证,在世说新语昭明文选等典籍中比比皆是,“魏晋风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留下色彩绚丽的一页。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天地自然与世事人生存在于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之中。风调雨顺的风、世风民

22、风的风、风骚风流的风、高风亮节的风、风水望气的风、感冒伤风的风归根结底都是那个古老汉字“风”的衍生物,“风”的语义场辐射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农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等各个领域,将人类主体与其生存环境、将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融会贯通为一个和谐统一、生气充盈的系统。中华民族古典文化高度的有机性、整合性,由此可窥一斑。(摘编自鲁枢元汉字“风”的语义场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材料二:在当今形形色色的环境美学中,卡尔松和他的肯定美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引起了热烈的争论。什么是肯定美学?简要地说,就是一种主张所有自然物都具有肯定的审美价值的美学。卡尔松主张全部自然世界都是美的,而科学在自然审

23、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17世纪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以及随后发展起来的地质学和地理学,人们对自然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崇高的观念在对自然的欣赏中有了自己的位置,以前被认为只适用于对神的惊奇和敬畏,现在成了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19世纪的科学家,特别是达尔文将以前对生物标本的收集和命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使人们对生物的审美欣赏更为系统化了。从达尔文时期开始,人与自然连为一体的观念,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认识。生物学对美学这样远离精确自然科学的学科发生了革命性的影响。20世纪的生态学家强调应根据生态学知识来欣赏和评价自然,科学知识怎样和为何将自然世界变得美丽起来了呢?罗尔斯顿对这个问题给出

24、了初步的回答:生态学描述发现整体、和谐、相互依赖、稳定性等等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美。科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美,科学范式与和谐代替了无意义的杂乱,这些主张为生态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摘编自彭峰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早熟的农业社会,早在殷商时代,我们的古人对作为一种天气现象的“风”就已经有了全面的把握。B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一体化的,人由天地自然孕育化生而成,自然中的“风”因此同样存在于人体之内。C在中国古代,“风调雨顺”往往

25、意味着社会“物阜民丰”和国家“盛世太平”,自然界的“风”便拥有了社会学、政治学的意蕴。D“风”字是中国文学开山经典的首脑与灵魂,以“风”字表述人物人格心理的话语方式,是中国文化界一贯以来的审美偏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汉字“风”的语义场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缩影,通过解读“风”的语义场,可以懂得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B卡尔松认为科学在自然审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看法同样也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审美。C崇高的观念在西方曾经被认为只适用于对神的惊奇和敬畏,而在中国却广泛地存在于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中。D美学是一种远离精确自然科学的学科,生态

26、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为科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一项是( )(3分)A“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B“天有八风,经有五风。”C“物阜民丰”D“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西方现代科学支持下的自然审美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有哪些相通之处?(6分)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江边少年(节选)裘山山我曾经在十二岁的时候转学到一个小城。小城依江而建,江是大江,江上船来船往,是小城通向外界的重要枢纽,我们班因此有很多船工的孩子。他们的家在江边

27、一个山坡上,几排整齐的平砖房自下而上。据说是解放后政府为了让船工上岸而建的。之前的船工和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孩子们也不去上学。我去过那里,不是去玩儿,是去送成绩单。我进初中就当了班长,期末考试结束,成绩出来,考得不好的学生总是把成绩单撕了。班主任于是要我挨家去送,主要送后十名同学的。其中有几个,就住在坡上那些平房里。我的同桌刘大船家也在那儿。他的脸庞黑黑的,鼻头圆圆的,一点儿不帅,而且一到冬天就鼻涕不断。班主任让我和刘大船同桌,是希望我帮助他,那时候叫“一对一,一对红”。可是我连看都不想看他,更别提帮他了。谁和他一对红呀,他那么黑。他也不指望我帮他,他一上课就睡觉。不过我瞧不起他,不是因为他流鼻

28、涕和睡觉,而是另一件糗事:一开学学校打预防针。轮到我们班时,他撒腿就跑,班主任靳老师满操场追他,把他揪回教室,他一直发出瘆人的号叫,挥胳膊蹬腿的。后来是体育老师死死按住他,才把针打了。啧啧,亏他长那么高那么壮。我打针的时候,不但主动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我还敢盯着医生把针扎进胳膊里,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一天,我去给刘大船送成绩单,结果他妈妈狠狠地说了他一顿,我担心他妈妈会因为成绩的事情打他。第二天我看到刘大船,我小心翼翼地、又有些期待地问他,你妈打你了吗?他说,打啥子打?她敢!为什么不敢?我很好奇。他说,我比她强多了,她连加法都不会做,她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我说,那你爸呢?他说,我老汉儿在水上。他管

29、爸叫老汉儿,而且永远都是这句话:我老汉儿在水上。后来我读水浒,读到那个“水上漂”张顺,就会想起他老汉儿。不过我无法想象他老汉儿是个“浪里白条”,应该是“浪里黑条”才对。期末老师在班上念还没交学费的同学的名单时,总有他。“我老汉儿在水上。”他总是这样解释不交学费的原因,似乎理直气壮。我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其实那个时候的学费,一个学期就三元七角五,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后来,我们多上了门课,叫做“农基”,大概是希望我们以后去农村当知青时,可以顶点儿用。可我们这些

30、熊孩子,哪里会有那种自觉性,根本不想学。这门课又不考试,所以基本上是睡觉课,尤其是放在下午。有一次,我也脑袋发沉,想搁到书桌上闭会儿眼。可是我必须撑着,我是班长。几乎每个老师上课,都会盯着我讲。奇怪的是,刘大船没睡。往常这个时候,他早就进入深睡状态了,亮晶晶的哈喇子从嘴角缓缓淌下来。今天却精神十足,头还转来转去的,好像很着急似的。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接着我又加了句,你骗人。也许这么长时间,总听他说老汉儿水上,跟鱼一样,鱼怎么能上岸呢?他说,向毛主席保证。第二天一上学,刘大船就拿出了“证据

31、”:他先是去靳老师那儿交了上学期和这学期的学费,然后又找学习委员交了作业。前一件事他颇有些高调,大声地说,我们老汉儿喊我把两个学期的学费都交了!后一件事就有点儿偷偷摸摸了。他只是把本子往学习委员的桌子上一摆。哪知学习委员完全不理解他的心情,很大声地说:耶,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也交作业了嗦。刘大船瞪了他一眼,无奈地解释说:莫法,我们老汉儿昨天黑夜一直守着我做,做到半夜才让我睡瞌睡。如此,我确信水上漂真的回家了。看刘大船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也有点儿想我的“老汉儿”了。听妈妈说爸爸可能会在七八月份休假,那正是我们放暑假的时候。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小说出现

32、的“一对一”“一对红”“知青”“向毛主席保证”等词语,体现了文章的时代背景。B. “有什么大不了的”生动地写出了一个鄙视自己的同桌,为自己的勇敢而骄傲的小女孩形象。C. 刘大船上课经常睡觉,对学习不感兴趣以及成绩落后的原因是他父母丝毫不关心他的学习。D. 只因父亲要回来,平时喜欢睡觉的刘大船精神十足,这反映出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小说开头介绍了江边小城和山坡平房的情形,为刘大船的出场以及他父亲最终回家做了铺垫。B. 刘大船又高又壮,却害怕打针,文章用这样的对比体现出刘大船的性格存在缺陷,非常懦弱。C. 小说语言质朴,多用方言

33、,具有口语化色彩,这在我与刘大船的对话描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D. 小说用回忆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情节,让文章具有散文化风格,这一点与百合花类似。8、文章说:“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这句话体现出“我”怎样的微妙心理?(4分) 9、 文章以“我”的视角行文,有什么好处?(6分)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第330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1.D【解析】依词谱乐时期是“自唐五代起至北宋初期以及元代”,不包括汉代,所以“出现于依词谱乐时期的汉人乐府”错。2.B【解析】A项,“可见九歌早于诗经中的诗”的推论不准确,根据舞多与舞少,是不能推断出现的早与晚的。

34、C项,词牌只限定了韵律,并未限定内容。D项,文中说这种诗、乐、舞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回归,而不是同源的明证。3.D【解析】D项是说发展到后来三种艺术的分化,而不是在证明三种艺术同源。4.文章先点明了诗与歌是互相结合的,继而论述从先秦诗经到宋词元曲,诗与歌的联系一直延续。然后分原始社会、依词谱乐、依声填词三个时期分别论述诗与歌联系的形式。(每点2分)5.同:两则材料都认为诗与乐(歌)是同源的,而且最初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后来才逐渐分开成为不同的艺术形式。(2分)异:材料一论述了在中国,舞蹈分立之后,诗、乐的结合有“徒歌”和“乐歌”的分别,并且它们共同的命脉是节奏。(2分)材料二论述了在我国古代

35、诗词中,从先秦诗经、乐府诗到宋词元曲,诗与乐(歌)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2分)现代文阅读II6(3分)D(从最后一句“都一样”看出来镇长并没有被感化,依然公私不分,专横如故。7(3分)B(食腐动物“兀鹰”的出现大多预示着恐怖与死亡,结合下文矛盾冲突,可以看出表面上安详静谧其实是压抑沉闷,也暗示了下文气氛的突变。)8(4分)面对镇长的威胁,牙医并未屈服。(1分)起初牙医准备用驳壳枪自卫,但是看到镇长病容之后又表现出医者仁心的善良、宽容,这才决定治疗,手术后善意的提醒表现出对病人的关心。(2分)为镇长检查细致,谨慎,手术过程有条不紊,从始至终,医生尽职尽责,从容不迫,镇定自若。(1分)(因为这篇

36、小说是外国作品,社会背景并不清晰,答题不必盲目联系引申。)9(6分)作品批判了以镇长为代表的当权者的专横残忍,人性丑恶。(1分)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政府部门的混乱。(1分)镇长威胁要用枪打死牙医,而且镇长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可见其凶残至极,社会暴力横行,普通民众生命得不到保障;(2分)在镇长眼中,镇公所就是他的,他就代表镇公所,可见其大权独揽,专横跋扈,也反映了政府的腐败黑暗。(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得分。)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1.D(3分)解析:以“风”字表述人物人格心理的话语方式,几乎成了文化界的审美偏好,是在魏晋南北朝。2.A(3分)解析: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审美与科学

37、没有关系;C.崇高的观念在中国并没有广泛地存在于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中;D.科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为生态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3.C(3分)解析:“物阜民丰”只是对社会美好状况的形容,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4.先总说中华民族创造性地建构了“风”的语义场,(1分)再分说自然层面的“风”、社会层面的“风”、艺术层面的“风”和人格层面的“风”,(2分)最后总说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有机性和整合性。(1分)答出总分总关系和大意即可。5.第一,西方在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和地理学发展的支持下,对“无限的自然界”产生了审美反应;这与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自然界的敏感有相通之处。(2

38、分)第二,西方从达尔文时期开始,人与自然连为一体的观念,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认识;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与自然一体化的认识有相通之处。(2分)第三,西方的生态学描述发现整体、和谐、相互依赖、稳定性等等,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美;这与中国古代文化把天地自然与世事人生放置在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之中有相通之处。(2分)现代文阅读II6C(“丝毫不关心他的学习”错误)7B(“性格存在缺陷,非常懦弱”错误)8体现出“我”真不相信刘大船的话,刘大船的父亲长期在水上,孩子的生活费也没有交上,对家庭照顾很少,所以“我”不相信他会回来;体现出“我”不愿意相信刘大船的话,“我”自己的父亲还没有回来,刘大船那长期在外的父亲也不可能回来。(4 分)9使用第一人称,让文章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文章通过“我”与刘大船的交往,丰富了刘大船的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文章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叙事,突出文章主题,呼吁父母要对青春期的子女多加教育和关爱。(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