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别离黄遵宪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其中录有崔国辅的今别离。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对举。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所谓“今别离”,实际上可以视为与古代
2、别离(古别离)相对的现代别离,即是一种现代性离别体验。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别肠:惜别的心情;唐韩愈孟郊远游联句:“别肠车轮转,一日一万周。”既:已经。行止:偏指行动;活动。须臾:片刻。绸缪:连绵不断,情意殷切。柁:du同“舵”。绕指柔:本形容柔软之极,这里指轮船发动机转动灵活。打头风:逆风。石尤:即石尤风,
3、指打头逆风。倏:sh极快地,忽然。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杳:幽暗,深广。悠悠:遥远的,飘动的样子。一何:为何;多么。留滞:搁置;阻塞。不:fu古同“否”,不如此,不然。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这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本诗却选
4、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这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本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本诗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本诗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全篇集中突出了一个“快”字。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随着交通工具的现代化,现代人的时空制度改变了,时空高度压缩,而人的离愁别绪也就随之发生改变,变得比古人更为新鲜、丰富而复杂。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
5、,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人的以往经验赋予其应对古代车舟速度的能力。但愈是缅怀古时的时空自由体验,就愈会在现代境遇下体会到“不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须臾”、“及时”、“顷刻”三个时间词语的高密度重复出现,正突出了现代时间的迅捷变换特性。而时间的迅捷变换当然会催生出空间上的变化体验。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须臾”、“及时”、“顷刻”三
6、个时间词语的高密度重复出现,正突出了现代时间的迅捷变换特性。而时间的迅捷变换当然会催生出空间上的变化体验。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题旨:现代交通工具的快速度产生出一种神奇的“力”,它导致时空高度压缩,加倍地增生人的离别体验。黄诗中充分反映了现代交通工具的特点。黄诗中充分反映了现代交通工具的特点。马力巨大的“万钧柁”,不畏打头石尤风,决无“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可能性。黄诗中充分反映了现代交通工具的特点。马力巨大的“万钧柁”,不畏打头石尤风,决无“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可能性。迅疾:“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黄诗中充分反映了现代交通工具的特点。马力巨大的“万
7、钧柁”,不畏打头石尤风,决无“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可能性。迅疾:“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诗中充分反映了现代交通工具的特点。马力巨大的“万钧柁”,不畏打头石尤风,决无“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可能性。迅疾:“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郑谷:“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黄诗中充分反映了现代交通工具的特点。马力巨大的“万钧柁”,不畏打头石尤风,决无“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可能性。迅疾:“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李
8、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郑谷:“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只能有一个“快乘轻气球“(海上飞艇)的愿望而已。今别离之四则突出了由地球空间的阻隔而造成的相思错位:“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昨夕人君室,举手搴君帷,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举头见明月,明月方人扉,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今别离之四则突出了由地球空间的阻隔
9、而造成的相思错位:“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昨夕人君室,举手搴君帷,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举头见明月,明月方人扉,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时空制度转型是现代性转型的一部分,它给原来习惯于古代时空制度的中国人带来了全新的时空裂变体验相思错位。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
10、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论及黄遵宪对诗歌变革的贡献,自然不能忽视作为旧诗人,他以宽广的阅历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所带给古典诗歌内涵的增广和艺术的助益。论及黄遵宪对诗歌变革的贡献,自然不能忽视作为旧诗人,他以宽广的阅历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所带给古典诗歌内涵的增广和艺术的助益。他开阔了旧诗的新领地,或者说他发现了传统诗歌天空的新大陆。论及黄遵宪对诗歌变革的贡献,自然不能忽视作为旧诗人,他以宽广的阅历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所带给古典诗歌内涵的增广和艺术的助益。他开阔了旧诗的新领地,或者说他发现了传统诗歌天空的新大陆。还停留于对异邦风物新知的自然写真与客观描述,还没有涉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人文主义思潮,更不可能深入宇宙与人生、社会与自我的生存状态及精神自由的境界,来揭示人的现代意识与情怀。“其迹未化”。(钱萼孙梦苦诗话)“其迹未化”。(钱萼孙梦苦诗话)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读、品、感、悟读、思、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