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2、”,思想自由。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礼乐制崩溃 (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四、真题训练1.(2020全国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
3、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2.(2020全国卷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
4、共同原因是全国卷 商周贝币 春秋战国布币 汉五铢钱图5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货币由自然货币(贝币)向人工货币(布币)转变,由杂乱形态(春秋战国布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随着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故选B项;据所学春秋战国布币是铜币,而商周是贝币,与铸铁技术进步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货币形制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商品交易发展的需要,与审美观念不同无关,排除C项;春秋战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D项。3.(2020江苏卷,2).墨子提出治
5、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 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 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张,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
6、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4.(2020山东卷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
7、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5.(2020北京卷,1)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 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 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可知,冰鉴缶是贵族的礼器,且周礼中记载了其使用规范,故冰鉴缶的使用展示了贵族日常礼仪规范,
8、故选C项;根据所学,宗法制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夏、商、周被誉为“青铜时代”,青铜铸造工艺已经成熟,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新兴地主阶级是在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冰鉴缶的使用无关,排除D项。6(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
9、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7(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比
10、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 BCD【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简单大规模协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8(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
11、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项正确。9(2018北京高考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
12、”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的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的是军事征伐,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与题目中的“仁”的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项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项错误。10(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
13、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D项错误。11(2018.4浙江高考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
14、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尚贤、尚同”“节用、节葬”,该观点符合墨家思想主张。A项是儒家孟子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项正确;C项是儒家孔子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D项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12(2017海南高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解析】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涉及继承问题,属于家
15、族内部层面,而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礼器的使用,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强调的是封邦建国,属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制度,而材料只是涉及礼器的使用,属于社会礼仪规范层面,故B项错误;自商周以来,古代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诸侯使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享有的九鼎,诸侯的僭越破坏了礼乐制度对贵族日常行为礼仪的规范,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答案】D13(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大运河
16、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 BC D【解析】根据材料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可以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故正确;根据材料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可用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和手工业、商业情况,故正确;通往通州的大运河是元代修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14(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答案】B【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
17、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五、模拟训练1(2021福建福州二模1)辅佐商王成汤的伊尹,在西周时期作为良臣受到推崇。到了东周时期,伊尹又具有了庖厨、媵臣、间谍、谏臣、帝师等多种形象。这种变化()A源于伊尹自身的复杂经历 B开启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C折射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动 D顺应新兴阶级的争霸需要【答案】C【解析】商朝时期的伊尹到西周时期形象是良臣、春秋战国时期有“多种形象”
18、,这反映了春秋战国大变革的时代特色,故选C项;材料体现在东周以前没有那么多形象,排除A项;社会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开启百家争鸣的盛况,排除B项;材料中伊尹的一些形象跟争霸无关,排除D项。2(2021浙江杭州二模2)“_。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根据上下文意,可知划横线处作者的主要论点是()A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B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C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答案】D【解析】商汤和周武没有因循旧制而兴盛;殷纣夏桀没有及时改革而灭亡,这反映法家的变革精神,符合“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
19、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故选D项;效法古代不会有过错,遵循古时礼法不会有邪行,反对变革,排除A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大意是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这是老子的观点,排除B项;“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的大意是天底下办事的人,不能没有法则,这是墨子的言论,排除C项。3(2021浙江杭州二模1)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看,春秋战国时代以前,我国并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城市,而只能将其定位为城市的滥觞时期,即聚落、城堡、都城时期。下列不能为这一结论提供支撑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A富足的巨商 B繁荣的商业中心C“市井 ”商业区 D最早
20、的货币【答案】D【解析】商代已经使用“贝壳”做货币,与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不符,故选D项;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出现了富足的巨商,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出现了繁荣的商业中心,排除B项;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排除C项。4(2021江西八所重点中学高三4月联考24)管仲对齐桓公提出“九惠之教”,其中一项要求是对遭遇灾荒之年的农民进行“赈困”;秦律中规定“盗徙封”者(私自移动田界的人),要被施以“赎耐”(耐:剃去鬓发的刑罚)这从本质上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A国家与小农具有共生关系 B国家实现对土地的直接控制C各国倡导仁政和法治兼
21、顾 D农民对国家权力缺乏依赖性【答案】A【解析】据材料“对遭遇灾荒之年的农民进行赈困盗徙封者(私自移动田界的人),要被施以赎耐(耐:剃去鬓发的刑罚)”可知政府保护农民利益,从本质上说明了当时国家注意稳定小农经济,与小农具有共生关系,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国家没有直接控制土地,排除B项;材料中仅提及齐国和秦国,不足以代表“各国”,以偏概全,排除C项;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促使农民依赖国家权力,排除D项。5(2021福建泉州二模1)周武王先人古公的长子太伯到了江南后,遵从当地荆蛮习俗,“文身断发”,当了荆蛮的首领。其建立的吴国在春秋时被排除在“华夏”之外。这体现了春秋时期(
22、)A诸侯争霸激化民族矛盾 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冲击C文化认同高于血缘认同 D民族交融趋势逐步加强【答案】C【解析】虽然太伯的血统是高贵的,但遵从了荆蛮文化就不再被中原接受,这说明文化比血缘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故选C项;诸侯争霸指春秋时期奴隶主之间相互掠夺人口与财富,争取诸侯间的领导权的战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太伯是由于“遵从当地荆蛮习俗”而不被认可,与宗法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存在对蛮族的歧视与偏见,说明民族交融没有加强,排除D项。6(2021天津南开区一模14)近年来,洛阳市伊川县徐阳村发现了陆浑戎墓地。在墓地发现的车马坑和墓葬均有在其东北角或北部放置有牛、马、羊头蹄的现象,这种习俗与西
23、北地区戎人习俗类似。在大型墓葬中出土了一些青铜器,器身饰有夔龙纹、蟠螭纹等纹饰,特征与洛阳地区东周时期墓葬出土遗物相近,还出土了编钟、编镈、编磬等乐器。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戎人受到中原文化全面影响 B民族的交融发展C诸侯争霸战争的激烈与混乱 D贵族生活的奢靡【答案】B【解析】陆浑戎的墓葬既体现了“西北地区戎人习俗类似”,也体现了“与洛阳地区东周时期”也就是中原文明相似,所以反映了民族的交融发展,故选B项;材料反映戎人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但“全面”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陆浑戎墓葬的特点,并未反映诸侯争霸战争的激烈与混乱,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陆浑戎墓葬既体现了戎人的习俗,又体现
24、中原文明的特点,与贵族生活的奢靡无关,排除D项。7(2021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二模24)战国时期,魏、秦、赵、韩、齐等国普遍实行了新的任官制度,如秦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魏国“食有劳而禄有功”,韩国“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在授爵的同时,各国还大量赏赐田宅。据此可知,新的选官赐田制度()A提高了土地私有化的程度 B降低了军队战斗力C保障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巩固了自耕农经济【答案】A【解析】据材料“在授爵的同时,各国还大量赏赐田宅”可知,选官赐田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土地私有化,故选A项;据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可知有军功会提高社会地位,这一制度提高了军队战斗
25、力,排除B项;据所学新的选官赐田制度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冲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所述是选官制度,与自耕农经济无关,排除D项。8(2021河南平顶山、许昌、济源二模24)商周时期,统治者在祭祀活动中,人们特别注重对自己祖先的祭祀,以求祖先对政权的保佑。春秋时期,民众在祭祀祖先时已不单纯以血缘为依据。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表明()A宗法制度逐渐遭到破坏 B礼乐制度的渐趋世俗化C华夏认同观念日益加强 D神权观念具有深远影响【答案】C【解析】据材料“商周时期,注重对自己祖先的祭祀,春秋时期,出身于夷狄、合
26、乎中国的规范、受到祭祀”,可知春秋时期在祭祀祖先的同时,无论民族出身,还祭祀具有合乎“中国”规范的人,说明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故选C项;依所学,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是指出现小宗取代大宗、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等现象,这与材料中春秋时期祭祀范围不断扩大无关,排除A项;依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排除B项;材料中“对自己祖先的祭祀,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可知材料中祭祀对象为祖先和圣人,而不是神,因此不能体现神权观念,排除D项。9(2021天津部分区一模1)中国至春秋时期,在井田制下,“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实质上反
27、映了井田制()A导致了土地兼并 B妨碍了生产力发展C限制了人身自由 D促进了社会的转型【答案】B【解析】“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说明人民在耕公田时偷懒,耕私田都很勤奋,意味着井田制下人民的耕作积极性不高,故选B项;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并非井田制,排除A项;“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人民有耕私田的自由,人身自由并没有被限制,排除C项;井田制巩固了奴隶制度,不利于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10(2021湖南常德一模1)春秋时期,有些诸侯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结为联盟,抵抗夷狄(包括秦楚);楚国国君一直称王。公元前344年,齐
28、魏“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周王仍被尊为天下共主 B传统政治秩序走向瓦解C列国纷争推动社会转型 D华夏夷狄对垒由来已久【答案】B【解析】题干说到在春秋时期有诸侯国还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结盟,到战国时期则是自己“称王”、“相王”,这本身说明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了,故选B项;“称王”、“相王”说明诸侯自己称王,已经不承认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了,排除A项;题干不是说列国纷争,而是说各国诸侯自己称王或者“相王”,排除C项;题干不是说华夏夷狄之间的对垒,而是说“联盟”或者“相王”等彼此和平交往,排除D
29、项。11(2021北京丰台一模1)国语晋语言“工商食官。”春秋谷梁传谓“鱄(人名)织绚(丝织品)邯郸”,鱄是私营性质的小手工业劳动者。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同等)富”。这些现象说明()A手工业发展适应了兼并战争需要 B春秋时期工商食官制度已经消失C经济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D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官营手工业【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大意可知,三部著作分别记载了西周时期官营手工业制度、春秋时期出现私营小手工业劳动者、战国时期出现大工商业者,表明随着时代发展官营手工业制度逐渐瓦解,私营工商业不断得到发展,说明经济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故选C项;根据所学,春秋时期是争霸战
30、争,选项表述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A项;春秋时期工商食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出现瓦解,“已经消失”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仅能反映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不能说明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官营手工业,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2(2021河南郑州二模24)孟子指出儒家发展存在几次困厄:尧舜时期的洪水、周公时代的夷狄、孔子时代的礼崩乐坏,而困厄的解除,均有赖于先圣(尧、舜、禹)之力,并把承继先圣之功作为自己学术的终极目的。这说明()A孟子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 B儒家思想不断遭受到冲击C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点 D构建有序社会是儒家宗旨【答案】C【解析】据材料“困厄的解除,均有赖于先圣(尧、舜、禹)之力,并把承继
31、先圣之功作为自己学术的终极目的”可知孟子崇尚学问联系实际,解决“困厄”,体现其经世致用的追求,故选C项;材料侧重孟子学术的终极目的是解决“困厄”,并非突出孟子思想主张与儒学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侧重儒学发展困厄被解决后对孟子的治学启示,并非强调儒学受“冲击”,排除B项;材料重在强调孟子治学的追求,并非突出社会运行的规则,排除D项。13(2021云南昆明“三诊一模”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24)春秋时期,出现人才跨国流动现象。战国时,出现“客卿”一职,各国纷纷打破地域界限,不拘一格地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异国人才担任军政要职,成为时代鲜明特征。“客卿”的出现()A使人才异地任职成为惯例 B有利于私学的发展
32、C使 “尚贤 ”思想成为主流 D促进官僚政治形成【答案】D【解析】据材料“出现客卿一职,各国纷纷打破地域界限,不拘一格地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异国人才担任军政要职”可知“客卿”推动了各国选拔贤能担任军政要职,打破了血缘政治,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形成,故选D项;材料主旨意在说明选官制度的变革,不能证明异地任职成为惯例,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人才的流动,没有涉及私学的发展,排除B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百家争鸣,“尚贤”思想不是主流,排除C项。14(2021北京朝阳区一模1)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逐渐被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以下措施中体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是()奖励军功 什伍连坐制 推行县制 九品中正制A B
33、 C D【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按照贡献给予官职,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故正确;什伍连坐制是法律制度,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县的长官由国君任免,不得世袭,故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15(2021安徽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高三4月联考24)春秋时期,北戎侵齐,郑公子忽率诸侯联军救齐,有大功。战后齐侯委托鲁国给诸侯军队排序以便发放粮饷。本来郑有首功,应优先考虑,但因郑为伯爵,其位最低,鲁便按照王室分封的班爵将郑国排在最后。郑人怒,联合齐卫攻鲁。即使如此,鲁国也不为所动。这可以说明()A鲁
34、国的做法违背礼制 B军功对诸侯地位的影响巨大C春秋时期周礼的影响依然存在 D礼制开始遭受破坏【答案】C【解析】由题干可知,鲁国在战后发放粮饷过程中严格按照周朝礼制,坚持将位分最低的郑国放在最后,说明春秋时期周礼的影响依然存在,故选C项;据材料“鲁便按照王室分封的班爵将郑国排在最后”可知,鲁国的做法完全是按照周朝礼制,并无违背,排除A项;郑国军功最大,而在战后发放粮饷过程中因位分最低而排在最后,说明礼制对诸侯地位的影响比军功大,排除B项;鲁国坚持周朝礼制的行为,无法表明礼制遭到破坏,排除D项。16(2021四川凉山州二模27)论语里孔子弟子子贡讲了一段话。他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
35、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下面哪种说法与子贡所讲的涵义相一致()A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B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C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D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子贡认为贤者和不贤者都可以学习文武之道,王阳明认为圣贤和常人都有良知,与子贡的涵义相一致,故选A项;朱熹认为做学问,最优先的是深入探求规律;要想探求规律,关键还在于读书,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董仲舒主张讲求正义不谋求私利,彰明道义不计较功利,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王夫之认为只局限于自己所听到的,
36、则会失去自然的聪敏;只局限于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会失去自然的智慧,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17(2021四川凉山州二模24)管仲轻重甲强调:“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与此理念相符合的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竭泽而渔,焚薮而田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饥者得食,寒者得衣A B C D【答案】B【解析】据材料“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可知管仲主张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遵循自然规律,故正确;“竭泽而渔”违背自然规律,故错误;草木生长时节,不入山林砍伐,体现遵循自然规律,故项正确;“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故项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18(2
37、021河北石家庄一模1)春秋时期,楚国申叔时认为教育太子要使用的教材,除了“春秋”“诗”“礼”“乐”外,还应包括“国语”。他主张“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这说明申叔时()A注重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 B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C致力于建立官僚政治体制 D强调重新建构礼乐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可知申叔时注重对太子德政思想的熏陶,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材料侧重申叔时倡导从经典中学习治国之道,并非其思想的来源,排除A项;材料侧重太子教育内容,并非选官、管理体制,排除C项;礼乐制强调典章制度、规范,与材料“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
38、”不符,排除D项。19(2021福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适应性检测2)公元前356年,商鞅立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在秦国内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公元前350年,商鞅对此前制度进行补充:“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商鞅这一做法()A有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彻底瓦解了浓厚的宗法观念C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D有利于调节尖锐的社会矛盾【答案】A【解析】将原来的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家庭数量的增加使得政府征收的赋税增加,有效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A项;“彻底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家庭数量增加使得管理难度加大,不利于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排除C项;“
39、废井田、开阡陌”即授田于百姓的措施有利于调节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排除D项。20(2021福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适应性检测1)公元前259年,秦军向赵国都城邯郸发起猛烈进攻,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公元前257年,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秦军大败而归,损失惨重。邯郸之战()A蕴含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 B体现出合纵抗秦战略的重要意义C反映出诸侯征伐不断的历史环境 D折射了宗法制度瓦解的社会现实【答案】B【解析】邯郸被围使得赵国处境危急,应赵国请求,魏、楚两国合力与之抗秦,并取得大胜,说明东方六国之间的合纵策略对于抗击秦军进攻具有重要的意义,故选B项;邯郸之败延迟了秦国统
40、一六国的步伐,不利于统一大业的实现,排除A项;仅据邯郸之战一个战役不足以得出当时诸侯征伐不断的社会现实,C项存在以偏概全之嫌,排除C项;血缘关系淡化是宗法制度瓦解的表现,赵、魏、楚之间并无血缘联系,排除D项。21(2021湖北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3月教学质量测评1)郭沫若认为,战国时代的青铜器分为两种样式:堕落式沿袭传统、日趋简陋,多无纹饰;精进式则纹样繁多,工艺新奇,华丽写实。这两种青铜器式样的并存反映出()A新兴地主阶级思想意识的觉醒 B新旧艺术风格融合与创新C新旧力量和思想观念此消彼长 D中原与边疆民族文化交融【答案】C【解析】据材料“堕落式沿袭传统、日趋简陋”“精进式则工艺新奇”可推知,
41、从政治角度看,堕落式代表了日趋衰落的旧贵族,而精进式则代表了发展中的新兴地主阶级,新旧两种力量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故选C项;A项只能说明精进式青铜器的兴起,但无法反映堕落式青铜器的衰落,故不能完整概况材料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两种风格截然不同,且据材料“日趋简陋”可知,二者发展趋势也不同,因此并不存在“融合”,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两种青铜器的式样不同,而非地域差异,故无法看出中原与边疆民族的文化交融,排除D项。22(2021辽宁葫芦岛一模1)顾炎武曾说“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对这种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尚未瓦解
42、 B战国时期官僚政治正式形成C战国时期上流社会结构改变 D战国时期世官制已不复存在【答案】C【解析】由“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可知,战国七雄没有一个还把宗姓氏族放在眼里,说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已经与春秋时期诸侯国国君的那种宗族关系不同了,故选C项;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已经开始瓦解,排除A项;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官僚政治,但正式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项;世官制不复存在是在秦朝,排除D项。23(2021浙江高三模拟考试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随着西周的毁灭,封建体制的解体,演变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传统制度的崩溃,以及与其配合的伦理价值体系的破坏,导致了当时整个中国的大震撼。一时思
43、潮起伏,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开创了我国学术思想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摘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几个口号是怎样提出来的呢?它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的两座文化高峰,并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时期学术
44、局面的形成意义。(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初期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方针提出的时代背景。(5分)【答案】(1)文化高峰:儒家和道家。(2分)形成意义: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精彩的内容;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3分)(2)正确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或“双百”方针)。(2分)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3分)【解析】(1)第一小问文化高峰,据材料一“演变到春秋战国之际”可知,这一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得出
45、此时的两座文化高峰是儒家和道家。第二小问形成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入手,关于百家争鸣的形成意义可从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精彩的内容、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等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正确方针,据材料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可知,新中国初期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二小问时代背景,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据材料二“它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结合所学得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结合所学得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1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