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大安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9788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大安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吉林省大安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吉林省大安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吉林省大安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吉林省大安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2021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战国前,贵者称氏,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庖丁、匠石、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只是通称。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这说明,战国前A姓氏文化非常发达 B姓氏可以区别贵贱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婚姻讲究门当户对2据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至明仁宗,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这反映出明代A内阁始终不是中央正式机构B内阁严重威胁到专制皇权C大学土地位呈逐渐提高之势D内阁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2、3魏晋初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变种,察举的标准为家世、德、才三项。到南北朝时期,察举的方式开始由举荐向考试转变,并逐渐转向以考察儒家经典熟悉程度的文化考试为主,这说明 察举制推动了儒家文化传播 察举制为科举制提供某种借鉴 九品中正制扩大了选官范围 中央设置中正官以选拔官吏ABCD4有学者指出,从“封土建国”“封邦建藩”意义论之,“封建制度”在秦汉以降已经退居次要,而代之以“郡县制度”,郡县制遂成为秦汉至明清两千余年间中国君主专制政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者意在指出A郡县制助推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B秦汉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C分封制度自此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D郡县制成为官僚政治建立标志5宋太

3、祖在建国之初,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政”,号称“二府”。宋太祖的目的是A加强对官员的监督 B防止地方势力壮大 C削弱宰相军事权力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6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统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些甲骨上所记录的占卜文字即甲骨卜辞。卜辞记载内容丰富,包括祭祀征伐、田猎、农耕、畜牧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这说明,当时 A原始汉字开始出现 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C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D血缘宗法制度建立7西周时期,周王分封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又产生了众多卿大夫的采邑,采邑又被分成无数大大小小的禄田。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名字转变成了“氏”,中国人的

4、姓氏遍地开花。材料反映出A周王室注重强化宗法影响B宗法制削弱了分封制影响C中国的姓氏起源于分封制D分封制深刻影响姓氏文化8史载,宋孝宗的棋友赵鄂欲求外官,孝宗有意成全,却有顾虑说:“降旨不妨,恐外廷不肯放行。”在孝宗授意下,赵鄂向外廷相关官员请托,却被拒绝。据此可知A官僚体制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B内外朝制度在宋朝得到延续C宋代君主专制遭到了严重削弱D派系斗争加速政治生态恶化9西周的疆域大大超过以前的殷商,域内人口也大大增加。西周确立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模式,用分封制委派亲戚对所辖疆土进行管理,用宗法和礼乐制度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和权威。据此可知西周的治理措施A为后世大一统奠

5、定了基础B推动了礼乐制度的确立C维系了周王室的专制权威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10明代宦官组织直接归皇帝统辖,机构极为庞大,共设有二十四衙门。清初,将二十四衙门并为十三衙门。康熙时期,又将宦官划归内务府管辖,内务府的慎刑司对不法宦官有先拿后奏之权。清代这些举措 A杜绝了宦官对政治的影响B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C说明传统制度已趋于僵化D反映了专制制度的自我完善11唐代,许多寒士通过科举进入社途,他们显达后喜欢奖拔后进,如李逊李建兄弟“家素清贫”举进士而得高官。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建知贡举,“三十三人皆取寒素”。这说明科举制A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B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C专为社会下层而设计D使人

6、才选拔更加公平12西汉初年的丞相府规模宏大,府中设有百官朝会殿,可供朝廷举办各种大型政治活动,并采用“四出门”,与皇家宫室、宗庙陵园的形制相似。这从侧面反映出汉初A君相矛盾尖锐B外朝遭到架空C社会等级失序D丞相位高权重13商代设有专门的宗教事务官,如巫、等,与其他官员并列,是商代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西周时期宗教事务被纳入行政系统,宗教事务官的地位降低,不再成为单独的一类官员由此可见,西周 A抛弃了君权神授的观念 B治国思想较商代更理性C以宗法分封为制度基础D对外服的控制趋于强化14据“清华简”记载,“商邑兴反,四方祸乱未定,多侯邦伯,率去不朝”周公与周成王出兵平定叛乱后,“既迁殷民于洛邑,

7、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据此可知,西周A分封制宗法制的推行巩固了统治B大规模分封始于周公和周成王时C重视血缘关系对巩固统治的作用D对古代帝王后代都进行严格管控15西汉初期,国家如遇到重大事件,通过朝廷集体议事的形式来解决问题。朝议期间,丞相受皇帝委托作为朝廷议事会的领导者主持会议;朝议结東后,讨论结果作为皇帝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一现象 A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 B表明皇权受到相权威胁C有助于决策的合理化 D导致民主议事流程形成16.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实

8、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 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17.“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 C.郡县制D.察举制18.西周以来,国家一切政治、社会要事仪式都在太庙举行。而春秋时期,鲁国太庙因疏于维护而破败。这一变化反映了鲁国() A.封建治理体制确立 B.祭祀处于无足轻重地位C.宗法制度逐渐解体 D.因战争遭受了巨大破坏19.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

9、法制度 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 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20.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21.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A.隶书的全面推广 B.儒家思想的传播 C.边患危机的解决 D

10、.大一统思想的宣传22.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地区,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这表明()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23.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质量调研秦代规定:御史大夫可以代皇帝起草诏令,接受皇帝的差遣出使,监督百官并向上转达群臣奏议,当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时,御史大夫可以递补升任。由此可见秦设御史大夫的一个重要目的()A.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辅助君主处理朝政

11、C.参与国计制约相权 D.锻炼官吏储备人才2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6.汉、魏时,州、郡、县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

12、选择僚佐;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之人。隋朝这一举措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形成了抑制贵族的政治基础C.强化了政府对官员的监督 D.有效解决了官员的政治腐败27.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28.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

13、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29.北宋初期,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宋太祖为防大臣擅权,鼓励台谏官员弹劾大臣。这种权力结构设计()A.造成政风因循保守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杜绝了官场的腐败 D.减轻了财政负担30.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14、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二、非选择题31.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

15、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材料二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5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

16、改革的原因及措施。(8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8分)32.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

17、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8分)(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4分)(3)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