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末检测卷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商鞅变法中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唐宋明清几代法律都崇尚“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这些规定()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与巩固B.反映了平均主义盛行C.推动了生产工具的日益精细化D.表明了古代崇尚法治【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小家庭生产模式的存在和巩固,进而有助于促进与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B、C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A项。2.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政府组织召开盐铁会议,有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
2、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这反映了()A.盐铁官营严重损害了商人利益B.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深得民心D.工商业发展冲击了农业主体地位【答案】B【解析】从“总一盐铁”“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可知,盐铁官营使官民都获得一定的利益,故B项正确。3.据学者统计,资治通鉴中发表过重农言论或推行过重农措施的封建君主有52人之多。君主之所以如此重视,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A.兴衰关系着农民能否实现温饱B.是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模式C.稳定与否关系到封建政权安危D.是封建政府赋税收入的唯一来源【答案】C【解析】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治国措施,其根
3、本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按照这一标准衡量四个选项,符合要求的是C项。4.刘力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平民。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接近真实的是()A.为妻子买了一件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B.在长安夜市的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彻夜未归C.经营盐铁买卖,生意非常兴隆D.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答案】D【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汉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符合汉代史实,D项正确。5.(2019绵阳高一检测)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手工业生产形式,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图一的产品主要是茶叶和棉布B.手工工场最早出现在江南地区C.图一的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D.图二
4、现象出现于19世纪中晚期【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纺织业中开始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故B正确。6.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C.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答案】A【解析】17世纪荷兰成为海外贸易大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格劳修斯主张每
5、个国家在海洋上均可自由航行、自由贸易,实际上是在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辩护,故A项正确。7.下面是185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指数统计表。该表印证了()年份1850年1870年1890年1900年1913年指数9204159100A.科技对生产的作用日益凸显B.19世纪是世界工业增速最快的世纪C.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世界工业生产呈现不平衡发展态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工业生产指数明显增加,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科技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故A正确。8.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
6、域出现的新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答案】C【解析】从图片的穿着看,是改良后的旗袍,反映了中西结合的特点。9.下表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情况简介,对此理解有误的是()19世纪4090年代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期代表刊物外国人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序幕;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维新派时务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宣传维新思想新青年的创办;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A.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B.国人办报逐渐占据新闻产业主导地位C.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体现社会变革要求D.近代报刊
7、业的发展推动国人思想解放【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往后推移,19世纪90年代刊物多为维新派所办,20世纪初多为革命派所办,可以体现基本以国人创办为主,故B项正确。10.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A. B. C. D.【答案】A【解析】近代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均正确。11.“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
8、意”实际上是指()A.借助商品和市场进行调节B.实行余粮收集制C.允许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大中小工业国有【答案】A【解析】注意题目中的信息“新经济政策”“城市”“商店”,所以这里的“学会做生意”实际上就是强调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和价值规律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正确。12.据统计,美国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那时,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施;城里人贷款购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购买股票。1926年约有70%的汽车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对上述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刺激了经济虚假“繁荣”B.是经济危机爆发
9、的根本原因C.阻止了贫富差距扩大D.提高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答案】A【解析】分期付款这种方式增强了人们的购买力,刺激了经济的虚假繁荣,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故A正确。13.“作为总统批注任何公平竞争法规的条件,总统得规定保护消费者、竞争者、雇员和其他人员及促进公共利益的条目”此法律条款可能出自()A.全国工业复兴法 B.农业调整法C.全国劳工关系法 D.社会保障法【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要进行公平竞争,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内容是为了减少无序竞争,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实行公平竞争,有利于工业的复兴,故A正确;农业调整法是通过减少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农业得到恢复,故B错误;全国劳工关
10、系法是为了调解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故C错误;社会保障法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故D错误。14.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法案在国会讨论时,反对者声称,如果它得到通过,子女就将不再赡养父母,工人也会辞工不干。有人甚至认为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的著作中抄来的。下列与之直接相关的新政措施是()A.整顿财政金融 B.加强工业计划指导C.成立农业调整署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答案】D【解析】整顿财政金融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加强工业计划指导,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成立农业调整署,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反对者声称,如果它得到通过,子女就将不再赡养父母,工人也会辞工不干”表明新政的措施是建立社会保障制
11、度,故D项正确。15.下面是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通货膨胀变化表。这种情况促使()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工业生产下降幅度15.3%11.2%12.3%16.3%20.8%通货膨胀15.3%43.9%11.1%19.1%32.5%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政策作出调整B.欧美社会保障规模进一步扩大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D.欧美各国进一步增加关税壁垒【答案】A【解析】根据“19731975年”和工业生产下降幅度与通货膨胀的数据上升,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滞胀”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政策作出调整,故A项正确。16.下图是民丰造纸厂某一时期的股票,持有人是沙泳源,
12、董事长是张华墀。根据该图判断,沙泳源生活的年代应该是()A.19世纪90年代 B.中华民国初年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公私合营指的是19531956年三大改造过程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所以答案为C项。17.“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思想。”这一段材料描绘的历史事件是()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共产主义觉悟
13、”“公共食堂”“集体主义”等可判断这一段材料所描绘的历史事件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故C项正确。18.1986年的时代周刊写道: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源于他持续不断地推动中国的改革那些“持续不断”的改革中除“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外”还包括()A.发表南方谈话,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B.提出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推进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D.增强企业活力,稳步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案】D【解析】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中心转向城市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故D项正确。19.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从1957年
14、11月到2002年从未间断,成为上海市民生活变化的印证。账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 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 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7.75倍。这一账本是上海()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B.政治巨变的见证C.率先跨入小康生活的见证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答案】A【解析】据材料“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从1957年11月到2002年”可知,这反映了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故A项正确;家庭账本主要记载家庭收支情况,不可能反映政治巨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将上海与其他地区比较,不能说明上海率先跨入小康生活,故C项错误;家庭收支
15、情况也不能说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20.“作为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它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共舞,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它已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上述材料是某一文学作品中对某一个城市的描述,这个城市应该是()A.广州 B.上海C.深圳 D.珠海【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有效信息“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符合这些条件的城市是深圳。21.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1950年,纽约成为全球财富的中心。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C.关税及贸易总协
16、定的签订 D.美国经济实力独霸天下【答案】B【解析】题目要求回答的是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直接原因,只有B项符合。A项是外部原因;C项是贸易,只是经济的一个方面;D项是根本原因。22.“该组织成立的目的是要稳定各国的货币,以及监察外汇市场。它不会放款,然而,它有储备金供国家借用,以在短时间内稳定货币,所借款项必须于5年内清还。”该组织是()A.世界银行 B.关贸总协定C.亚太经合组织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答案】D【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要稳定国际汇率,以及监察外汇市场,向在国际支付出现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D项符合题意,故选D。23.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历史
17、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请你为右边的漫画选择合适的标题()A.迅速兴起的不结盟运动B.日益发展的北美自由贸易区C.不断扩大中的欧洲联盟D.艰难前行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答案】C【解析】依据漫画信息及所学可知,漫画中12颗星的旗帜代表的是欧洲联盟,其不断被推动而展开的版图反映了不断扩大中的欧洲联盟的主题。A、B、D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24.(2019安康高一检测)当前,加拿大、墨西哥、美国不仅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也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这一现象说明()A.北美自由贸易区迅速发展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自由贸易区C.区域经济集团化具有包容性D.美国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组织者【答案】C【解析】
18、材料反映的是三个国家同时属于两个不同的区域经济集团,并不是介绍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内容,故A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是自由贸易区的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介绍了三个国家同时属于两个不同的区域经济集团的事例,表明了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是具有包容性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美国是“组织者”的信息,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28题16分,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
19、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材料三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在政治上和经济
20、上的体现。(4分)(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4分)(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材料三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4分)【答案】 (1)方面: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完成了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转变,郡县制成为我国古代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2)经济:指商品经济。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郊和乡村间允许置市贸易;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3)论证:明清时期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
21、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在局部发达的一些生产部门存在;明清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经济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模式,陷于停滞状态。【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分别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并结合教材中关于宋朝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的相关内容分析;第二小问,结合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作答即可。第(3)问,结合明清时期经济上出现了新的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君主专制加强,对内经济上、对外政策上回答。26鸦
22、片战争后,作为第一批开埠通商城市的福州及其周边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到20世纪20年代,“栽种马铃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并且获利颇佳”。材料二建立原料基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工厂也是农业生产结构性变动的一个表现。福建沿海平原盛产蔗糖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票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该公司以高价采购甘蔗,“各乡闻风而起
23、,遂多种蔗,即以新洲而论,所种视往年增三分之一,各乡略同”。材料三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1万匹;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厂织制,织成的布再由染坊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以上材料均选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1)根据材料,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4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以上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4、(3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上述变化?(5分)【答案】 (1)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被卷入世界市场;出现了近代工业;农业生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2)开埠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3)开埠通商带来了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了开放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存了技术人员。【解析】 第(1)问分析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中“销往国外市场”、材料二中“建立原料基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工厂”、材料三中由“新兴的农家手工业”归纳出“特点”。第(2)问联系鸦片战争后中
25、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概括出“原因”。第(3)问从近代化的角度对经济的新变化加以阐述。27服饰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冠华丽、不遵规制者大有人在,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材料二民国后的社会舆论强调:“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但由于当时西式服装的主要原料是进口的,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民国政府在制定新的礼服式样时,保留了一款传统的中国服饰作为礼服,但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
26、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百度文库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材料三据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学校规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时必须穿西装,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不得不赊账三四百元(数月的薪水)置备一套西装,以解燃眉之急。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时称“淘西装”。邹韬奋经历(1)根据材料一指出服饰象征意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存在着哪些制约其流行的因素? (4分)(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出中国近代服饰变迁的主要趋势。(4分)【答案】(1)变化:服饰逐渐从身份的象征变成了财富的象征。原因:西方文明的冲击;社会经济的发展。(2)原
27、因:民国政府的推动;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或舆论。(任答一点即可)因素:保护民族工业的愿望;经济条件的制约。(3)趋势:从等级化到平民化;明显“西化”。【解析】第(1)问,“变化”主要根据材料一中“不遵规制”“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等信息分析概括;“原因”主要结合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史实分析。第(2)问,由材料二中“民国后的社会舆论”等信息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由材料中“保护民族工业”“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等信息概括制约流行的因素。第(3)问,材料中“不遵规制”“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等信息主
28、要反映出等级化到平民化,西装的流行反映出“西化”的趋势。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方的研究一般都同意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经济增长非常巨大,但60年代则不那么大。一位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估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人民币738亿元增长到1959年的人民币1 234亿元,增长了约70%。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之后,一直到1952年底,中苏两国有关部门陆续达成了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和改造50个重点项目的协议。19501959年苏联帮助中国新建、改建和扩建了400多个工业企业、车间和其他项目,其中有100个国防项目。195919
2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苏联单方面撤除对我国的所有技术合同。苏联对中国的工业援助资料材料三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年代主要内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1980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1982年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1983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198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
30、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5年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角度概括指出推动中国20世纪50年代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因素有哪些?(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什么外交方针?评价这一时期苏联
31、对中国的援助。(6分)(3)根据材料三大事记提到的历史事件,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6分)【答案】(1)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科学教育的发展。(2)外交方针:一边倒。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加强了新中国的国防力量;也是导致“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因素。(3)逐步推进,全面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解析】第(1)问要结合1952年至1959年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因素来回答。第(2)问从与苏联的结盟看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评价应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力量等角度辩证分析。第(3)问根据改革开放的过程,从改革范围、次序、重点等角度予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