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检测卷十三(第7-8单元)(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国内战争的破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D西方国家的封锁【答案】C【解析】19181921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和食物配给,导致人们生活困难,故选C项;苏俄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的,排除A项;国内战争在1920年已经结束,排除 B项;材料“农业总产量”下降和“日常生活用品”缺乏都是国内经济状况,其主要原因不
2、是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 D项。2据统计,到1921年2月,苏俄工人的工资中实物工资占到了工资总额的93.7%,国家银行也被取消。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当时()A推行实物配给制度B流通货币严重短缺C国内金融危机严重 D采取了新经济政策【答案】A【解析】1921年2月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放实物工资和取消国家银行属于该政策的一部分,故选A项;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定程度上取消了自由贸易而非货币的短缺,排除B项;材料现象引发了国内经济危机,排除C项;该现象源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D项。3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最能体现这一思
3、想的是()A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B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答案】A【解析】据材料“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可知承认市场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故选A项;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是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排除B项;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是坚持以计划经济为前提,排除 C项;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是计划经济的表现,排除D项。4斯大林针对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出在十年内缩短距离,必须建立工业化所需的社会组织形式,随后苏联短短几年内消灭了私有制和个体农民。这一做法()A消除了城乡之间的
4、差别B增强了国家动员能力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建立工业化所需的社会组织形式几年内消灭了私有制和个体农民”,可知公有制有利于提升国家的动员能力,故选B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城乡差别明显,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对农民索取过多,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单一的公有制,以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项。5斯大林为了加速工业化,不得不依靠农产品和原料出口来换取外汇,以支付机器设备等进口费用。这种做法()A合理地利用了世界经济形势B表明苏联的农业成就斐然C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D是农业
5、集体化的重要原因【答案】D【解析】苏联发展工业化的资本只能依靠农业,而个体化的农业生产显然不能满足计划性的工业化的资金和原料需求,所以,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通过计划生产来满足工业化的需求,故D项正确;材料的核心意思是“不得不依靠农产品和原料出口来换取外汇”,无法得出“合理地利用了世界经济形势”的结论,排除A项;出口农产品和原料并不能得出“农业成就斐然”的结论,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61930年,时任苏维埃外交官的亚历山大巴米尔纳在国外待了四年后回到苏联,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候。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
6、类食品。”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经济()A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B呈现模式僵化与衰退的景象C取消自由贸易导致生活水平的骤降D行政干预过多导致弊端显现【答案】D【解析】1930年斯大林模式正在形成,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导致民生萧条,故选D项;苏联的计划经济跟世界市场联系很少,受到危机影响不大,排除A项;“模式僵化与衰退”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排除B项;“取消自由贸易”是1918年开始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7下图是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该图说明苏联()A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B三次经济改革使苏联经济不断下滑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D斯大林模式推动
7、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答案】A【解析】20世纪20年代50年代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受到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三次经济改革始于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故B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推动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故D项错误。8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历史的教训中指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逐步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这里主要评价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赫鲁晓夫改革C新经济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B【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19181921年,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
8、改革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上台后逐渐被取消,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开始进行改革,故D项错误。9“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A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B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C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D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答案】D【解析】D项与“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相符,故选D项;赫鲁晓夫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体制,排除A、B两
9、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0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体现出()A指令性计划减少 B商品经济发展C计划体制的弊端 D公有制被打破【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时期重视发展重工业,并未体现出指令性计划的减少,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计划经济,不是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苏联的重工业发展而轻工业落后的局面,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问题,故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仍实行公有制,故D项错误。111970年苏
10、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说:“苏联就像一辆巨大的卡车,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同时另一只脚踩刹车”。这里的“踩刹车”意指苏联()A工业经济停滞不前 B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致力于发展核武器 D仍坚持传统的体制【答案】D【解析】“1970年”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此时处于经济大发展时期,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故A项错误;斯大林之后的前两次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 “加速器”是指致力于经济大发展,比如发展核武器,故C项错误;“踩刹车”是指前两次改革始终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12历史学家尤叶梅里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逝世时)苏联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
11、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直接导致这个超级大国灭亡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赫鲁晓夫改革C新经济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D【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故A、C两项错误;1964年,赫鲁晓夫改革告终,而材料中“这个超级大国灭亡”是1991年,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故D项正确。13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评述道:“这样,到80年代初,苏联的极权体制事实上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据此可得出()A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实现理论上的突破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
12、框架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D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因素【答案】C【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在1964年结束,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苏联极权体制丧失了民众支持,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不能全面体现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对苏联极权体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苏联极权体制衰落,可知苏联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故C项正确;斯大林模式长期得不到纠正,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141943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过程中,美国人怀特提出根据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本国的投票权;英国人凯恩斯则要求按照每国一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怀特与凯恩斯的主
13、张()A加剧了战后欧洲的紧张局势B体现了英美两国的利益诉求C削弱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D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强,美国提出按照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投票权,而英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下降,所以提出“按照每国一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二者的主张体现了各自的利益诉求,故选B项;材料中是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控制权问题的争议,并未加剧欧洲的局势紧张,排除A项;美国并未成为世界霸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不是为其奠定基础,排除D项。15某国际经济组织纲领称,该组织旨在“通过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成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
14、生产设施资源的开发”。该组织是()A欧洲联盟 B关贸总协定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银行【答案】D【解析】欧洲联盟是一个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而不是国际经济组织,故A项错误;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而不是“复兴与建设”,故B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而不是“复兴与建设”,故C项错误;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与材料组织的宗旨一致,故 D项正确。161971年12月,西方10国在美国华盛顿签订了史密森协议,协议规定:1盎司黄金的官价从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这表明()A美元不
15、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B西方国家出现金融危机C美元地位上升而黄金出现贬值D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答案】D【解析】从材料协议的规定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的原则被打破,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故选D项;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仍然是主要国际货币,而且材料并未体现美元在国际中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中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固定标准变了而无法体现西方国家出现金融危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元贬值,黄金的价格上升,排除C项。17. 1945年194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相继建立。这些机构的建立最能说明二战后()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6、的最终形成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D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答案】C【解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当今世界没有建立起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国际性经济组织的建立可知,二战后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故C项正确;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地区经济的合作,与材料中国际性经济组织不符,故D项错误。18. 2002年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货币。跨主权货币从此由思想变成了实践,“口袋里的欧洲”使欧洲人找到一种休戚与共、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材料主要说明()A西欧联系更加紧密 B欧洲政治一体化加快C欧洲实现主权统一 D西欧摆脱了美国控制【
17、答案】A【解析】欧元的诞生是欧洲一体化深入的表现,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而且欧元具有欧洲身份的象征,从而加强了民众的认同感,故选A项;欧元使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而不是政治一体化,排除B项;货币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欧元的诞生是欧盟各国出让部分国家主权的结果,不能说欧洲实现主权统一,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西欧摆脱美国控制问题,并且西欧摆脱了美国的控制说法错误(军事上依赖美国等),排除D项。19某文件规定“所有三国的国境对过境的陆上运输车辆完全开放。”这应该是哪一组织成立的文件()A欧洲共同体 B东南亚国家联盟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亚太经合组织【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所有三国的国境对过境的陆
18、上运输车辆完全开放”,可知这应该指的是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故选C项;欧洲共同体涉及欧洲二十多个国家,而不仅仅是三国之间的约定,排除A项;东南亚国家联盟涉及东南亚10个国家,没有完全的陆上运输通道,排除B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环太平洋各国经济联合组织,排除D项。20东亚经济的崛起,美国经济重心的西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经济上融入亚洲,这些结构性变化所产生的巨大合力直接推动()A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B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C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D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答案】B【解析】从地理范围上判断是亚太经合组织,故选B项;关贸总协定不是仅仅涉及以上这些区域,排除A项;上海合作组织没有
19、美国、澳大利亚等等,排除C项;北美自由贸易区仅仅是美加墨三国,排除D项。21下图为反映20世纪60年代的漫画自己组队。漫画所示国家“自己组队”的原因是()A东西方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B区域经济合作的日益发展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D成员国内政外交趋于一致【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可知,美苏之外的英法等国家试图摆脱美苏两极格局的控制,“自己组队”,结合所学19世纪五六十年代欧共体不断发展,实力增强,由此可知,这是基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的结果,故选B项;东西方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是19世纪50年代,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欧共体最初只是经济组织不是政
20、治组织,排除D项。22据资料统计,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达6.4万家,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额占世界直接投资额的90%,这说明()A跨国公司已垄断了世界经济B发达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激烈C世界各国贸易壁垒已被清除D跨国公司推动了全球化发展【答案】D【解析】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体现资本在全球自由流动,不等同于跨国公司垄断世界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跨国公司的国别,故B项错误;当今世界各国贸易仍旧存在贸易壁垒,故C项错误;跨国公司推动资本在全球自由流动,从而推动全球化发展,故D项正确。23世贸组织在其协定中有这样的规定:禁止成员国采用倾销或补贴等手段扰乱正常贸易的行为,并允许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贸易补
21、救措施,保证国际贸易进行。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A市场开放 B公平贸易C非歧视性 D自主自愿【答案】B【解析】材料“禁止成员国采用倾销或补贴等手段扰乱正常贸易的行为”是为了保障市场交易的公平,与市场开放无关,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强调公平贸易,与非歧视性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公平贸易,与自主自愿无关,故D项错误。241965年,世界上7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国家人均收入的19倍,而到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倍。材料说明世界()A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B现代化进程有先后C经济发展水平失衡 D经济多极化的形成【答案】C【解析】题干中最发达国家与最贫穷国家的差距由1965年的
22、19倍扩大到1995年的38倍,说明了当今世界中,发达国家和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失衡,故选C项;其他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25下图为中国财经报公布的2016年金砖五国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仍居世界经济主导地位B金砖国家成为多极化格局的一极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答案】D【解析】中国财经报公布的2016年金砖五国数据显示,人口总量、GDP总量、互联网零售额,均在世界范围内占重要地位,力量对比变化明显,故选D项;其他国家不能简单等同于发达国家,排除A项;多极化主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金砖国家主要侧重于
23、经济领域,排除B项;金砖五国在地域上并不毗邻,不属于区域集团,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1862年和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两项建筑横贯大陆的铁路方案。为鼓励私营公司向铁路投资,联邦政府实行了补贴制度。据统计,从18501871年,作为奖励措施,政府先后把1.75亿英亩的农田、牧场、森林及矿地赠给铁路大王们。另外,还给予铁路公司特殊的银行信贷便利,允许享有长期或短期的免税特权。在19世纪最后30年,美国全境铺设了四条铁路干线。1865年,美国有铁路35 000里,到1900年增加到25.9万里,约占
24、全世界铁路长度的一半。 摘编自徐鹰美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材料二: 十月革命后,苏俄把全国铁路全部收归国有,并建立了统一领导交通运输的交通部。国内战争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拨款恢复、改造旧线,同时兴建新线,到1928年苏联境内的铁路总长度达到76 887公里,同时在1920年通过的国家电气化计划指导下,开始了主要铁路干线的电气化建设。在前三个五年计划中,都把铁路建设作为重点发展部门。到1945年,全苏铁路通车里程已增加到112 900公里,比十月革命胜利初增加了60%。 摘编自纳波尔科苏联铁路运输发展史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末美国铁路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5、。(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与美国铁路修建模式上的差异。(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铁路修筑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4分)【答案】(1)表现:制定了铁路发展方案,完善了与发展铁路相关的金融与奖励制度,铁路干线里程大幅度提高。原因: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南北战争,维护了联邦体制,国家统一;政府的重视与鼓励政策;私人资本的壮大。(2)差异:从性质上,美国属于私营,苏联属于国有;从资金来源上,美国通过银行信贷,苏联是国家财政拨款;从政府作用上,美国政府制定方案、提供保障,而苏联政府通过计划来指导铁路建设。(3)意义:加强各地经济联系,促进沿线社会经济发展;
26、促进新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推动科技创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辐射作用,推动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1862年和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两项建筑横贯大陆的铁路方案”得出,制定了铁路发展方案;据材料一“为鼓励私营公司向铁路投资,联邦政府实行了补贴制度”“还给予铁路公司特殊的银行信贷便利,允许享有长期或短期的免税特权”得出,完善了与发展铁路相关的金融与奖励制度,据材料一“在19世纪最后30年,美国全境铺设了四条铁路干线。1865年,美国有铁路35 000里,到1900年增加到25.9万里,约占全世界铁路长度的一半”得出,铁路干线里程大幅度提高。第二小问,从19
27、世纪美国的政治、经济及国家政策等角度回答。第(2)问,从性质、资金来源、政府作用上等角度回答。第(3)问,从加强各地经济联系,促进沿线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新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推动科技创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辐射作用,推动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等角度回答。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
28、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材料三: 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整编自苏联兴亡史论(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中布哈
29、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6分)【答案】(1)深意: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表现: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2)主张: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3)原因: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目标;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普鲁士的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社会主义”得出,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列宁
30、曾提出”并结合所学,得出新经济政策。第(2)问,据材料二“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得出,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据材料二中“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并结合所学得出,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据材料二“他主张本国节约”得出,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据材料二“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得出,斯大林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 第(3)问,据材料三中“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得出,改革不彻底,据材料三“左右摇摆、朝三暮四”得出,没有明确目标,据材料三“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并结合所学得出,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
31、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 2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当流水一样滚滚而来的白银流入中国后,运出去的却是丝绸、瓷器、茶叶、蔗糖等。东西方之间的对决便输赢已定了。因为西方通过交易得到的是培育社会机能的营养中国民众的超额劳动甚至生命价值,而东方(中国)得到的只是维持生命活力的血液。白银在明朝中期以后的大量输入,扩大了大一统经济系统的容量,促进了生产的扩张与贸易的发展,使濒于热寂状态的社会经济重新焕发了生机。但毫无疑问,这是以对自然和人力资源的超限榨取为代价的。白银推动着经济的轮子飞转,像抽水机一样把底层的财富抽向高处,阶级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分化空前加剧,基层民众尤其是白银所灌溉不到的边缘
32、地区的民众陷入了一贫如洗的境地,遂使发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核心区因为得不到支持而迅速枯萎,最终导致整个民族在经济上沦为西方的附庸。摘编自李宪堂白银在明清社会经济中生发的双重效应材料二:1944年7月,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随后建立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现在的世界银行)。前者负责向成员提供短期贷款,目的是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提供中长期贷款促进成员经济复苏。这确立了美元和黄金挂钩及固定汇率制度,结束了混乱的国际金融秩序,为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手段,弥补了黄金的不足,提高了全
33、球的购买力,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20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西欧崛起的同时,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汇率的责任。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宣布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3年2月,美元进一步贬值,世界各主要货币由于受投机商冲击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至此完全崩溃。摘编自黄楠善变美元搞垮布雷顿森林体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10分)(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对二战后世界经济恢复的共同作用。(8分)
34、【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欧洲从美洲等地攫取大量金银;中国农产品和传统的手工业产品物美价廉;西方对中国丝绸、瓷器、茶叶、蔗糖等商品的大量需求。影响:传统手工业继续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资本主义萌芽枯萎,整个民族在经济上逐渐沦为西方的附庸。(2)共同作用: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促进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发展;促进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从而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明清社会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等并联系所学知识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当流水一样滚滚而来的白银流入中国后,运出去的却是丝绸、瓷器、茶叶、蔗糖”“白银在明朝中期以后的大量输入”“资本主义萌芽”“枯萎”“整个民族在经济上沦为西方的附庸”等和所学知识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结束了混乱的国际金融秩序”和所学战后世界金融体系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