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邢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第14课。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作为自古以农立国的农业大国,村落在我国有着悠久长远的发展历史。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把握村落发展的历史逻辑,不仅有助于揭示中华文化的源与流,夯实文化之基,更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滋养和智慧支持。村落的产生并非是伴随人类的起源就出现的,而明显是人类进化和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产物。群居作为动物性本能在人类进化过程
2、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特别是到了智人阶段,人类为了降低个体的生存难度,发展出了共同防御、共同发展的族群观念,因而基于血缘的聚众而居开始发生。只是由于人类起源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获取食物,需要频繁迁徙,才未形成长期的、固定的、规模化的居住点。而由于生存的驱动,人类开始积极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出大量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包括工具、器皿和制作它们的经验、技术,以及语言、制度、道德和原始信仰等。由此,动物性血缘聚众本能开始向社会性聚居意识转变。于是,地域空间上的居民点开始与作为社会单元的氏族组织重合,具有社会村落内涵的聚落随之产生。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使早期社会
3、从氏族进化为部落,部落又发展到部落联盟。建立在氏族组织之上的村落向群团化发展,并形成以城郭为中心的地缘一体化趋势。由此,国家应运而生。国家的出现,意味着跨地域、跨血缘、跨部落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建立。国家要维系和巩固这种关系,其前提和基础是对土地和人口的全面掌控。因此,村落就具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伴随国家对村落的实际认同,“村”的概念在东汉随之出现;到东晋南朝时期,朝廷文献中有关“村”的表述多了起来,大有取代其他称谓的趋势。水经注中名“村”的聚落有19处,表明“村”作为一种名称和地域概念在被广泛接受。至唐代,国家更是构建了“村坊分治”的行政管控体系。中国村落属于血缘型共同体。这个共
4、同体于宋代以后,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是村落的宗族化发展。不仅村民姓氏体现为一至两个明显的主姓,币且形成了以族规、家训和家法等为形式的宗法制度。其次是互助体系的形成。村民存在互帮、互贺、互助的道义成分与关系。再次是信仰的一致性。明清时期,村落中超越宗族范围的庙宇修葺和共同祭祀活动成为常态,体现出明显的村域整合意义。最后是村落治理的乡约化。乡约是村落自治及保障村民共同生活的一个重要制度。这些乡约对村民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行为,以及迎来送往、婚丧嫁娶等社会性活动做了规范性要求。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也意味着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世界的产生。除田赋摇役、战争动乱等不可抗拒因素外,村落较少与外界发生联系
5、,是一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的推进,近代以来的村落共同体正逐步转型与发展。(选自变迁与转型:中国村落发展的历史逻辑,胡彬彬 邓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村落历史悠久,把握村落历史发展逻辑,从中可看到中华文化的源与流。B.人类起源后,因为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域,为了获取食物,需要频繁进行迁徙。C.国家想要维护与巩固统治区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就要掌控土地和人口。D.乡约对村民日常行为和迎来送往、婚丧嫁娶等社会活动有约束,但这不是国家行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文首先提出了观点,
6、后文接着按村落的产生与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论证。B.第段阐述了人类群居生活的两个过程:一是基于血缘的聚众而居,二是社会性聚居。C.第段末尾阐述水经注中使用了大量的“村”字,论证唐代构建了村落的行政管控体系。D.第段阐述宋代以后中国村落的突出表现,给下文自给自足的封闭世界做了注释。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只要从村落发展的历史逻辑中获取文化滋养和智慧支持,就能够振兴乡村。B.人类开始改造其生存环境的阶段虽比智人阶段有进步,但这种改造行为目标较单一。C.氏族组织之上的部落联盟向村落的群团化方向发展,国家随之诞生。D.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化进程加快,村落也会转型与
7、发展,但其本质不会变化。(二)实用类文木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是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
8、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的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摘编白飞向太空的航程)材料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300次发射,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为例,2015年它以“一箭二十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
9、果达十几项。据介绍,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未来,比长征五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研制9.5米级的火箭箱体,也将带动国内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摘编自余建斌、王伟童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人民日报2019年4月1日)材料三: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11日报道,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是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承担了中国96.4%的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占中国发射总质量的99.2%。报道称,一组数字可以反映出
10、长征系列火箭的快速进步:自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至2007年6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鑫诺三号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100次发射用时37年,年均发射2.7次;再至2014年12月,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资源卫星,长征火箭第二个100次发射用时7.5年,年均发射13.3次;至2019年3月10日,长征火箭实现第三个100次发射,用了4年多时间,年均发射23.5次。报道称,尽管长征系列火箭也曾发射失败,尤其是2017年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第二次发射失败。但长征系列火箭接近96%的发射成功率,在世界上仍属于先进水平。而且,与前50次发射相比,长征系列火箭后250次发射的成功率
11、明显提升。在第三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共将225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高达97%。特别是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首次位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并创下世界航天发射的新纪录。报道称,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与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有密切关系。如果革弊兴利得当,这种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还是颇具竞争力的。报道称,这些年,中国航天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青年人才挑大梁的局面蔚然成风。不拘一格用人才也是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和保障。(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3月12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1970年4月2
12、4日,我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这为后来载人飞天计划打下了基础。B.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让我们战胜了载人航空路上的重重困难,让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宇航员送人了太空。C.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300次发射,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D.我国火箭技术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因此长征六号瞄准先进技术,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征火箭在2018年捷报频传,成功率进一步提升,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首次居世界第一,并刷新世界纪录。B.重型火箭长征九号比长征五号更大,更能带动国内新材料
13、、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C.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无论是从承担的发射任务,还是从发射航天器的总质量来看,都是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D.长征火箭在3个100次发射的发展历程中,从所用的时间、年均发射次数,均可看出它在快速进步。6.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航天科技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家乡的侧耳根 余道勇家乡有一野生植物,名为侧耳根。春天一到,它那蛰伏于大地土层的身躯,就冒出嫩绿红润的叶茎来,似乎是大地派到人间接收新春信息的信使。先是像荷叶一样卷曲的尖叶露出地表,紫红色的嫩茎拱出地面后,铺展成一片心形的单叶,颜色也由嫩
14、黄而紫红,由紫红而新绿;第一片叶子张开,其上又生一尖叶,逐渐铺展成上端尖下端凹的紫红色叶片。钻出地面十厘米许,侧耳根就有四五片紫红嫩绿的叶子,茎秆也呈现红白相衬的模样,红里透着白,白里透着红,像大地刚刚生出来的胖小子。惊蛰一过,万物苏醒。侧耳根是最早从地皮里冒出来打探春天气息的小精灵,只有它,才能听得懂天地语言,最先沐浴早春淅沥沥的小雨。也许就是因为它那竖起来的紫红色叶片,像是侧耳倾听天地之音的小耳朵,人们才把它叫做侧耳根吧?那轰隆隆的春雷声,就像是天地间的窃窃私语,然而,这些话语却早已被侧耳根倾听得清清楚楚。侧耳根,学名蕺菜,又名鱼腥草、折耳根,全株入药,有清热解毒之效。生于山边沟边、田埂地
15、头,其嫩根茎可食用,西南地区人民常作为蔬菜或调味品。在重庆近郊金佛山脚下,山民们对侧耳根可谓情有独钟。每到仲春季节,乡村的农民便挖来侧耳根,用背篓背到城里卖,可以卖个好价钱。城里的人,也常常周末去乡下踏青采风,顺便去溪沟涧边、山脚地头采挖侧耳根,一天下来,总有丰厚的收获。有时候,踏青累了,就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馒头,把侧耳根用溪水洗干净,拌一些油辣子就可以吃了。吃起来又香又脆。当然,最惬意的,还是把侧耳根带回家,与家人共享。吃不了的,也可以送给朋友亲戚,说一声这是在山间田头亲手采摘的,那亲情友情就更加浑厚了。完整的一株侧耳根,地上部分是紫红透白的,地下部分是雪白嫩脆的,再加点从山中采摘回来的野蒜苗
16、、柴胡尖,拌以辣椒油、山胡椒、花椒等佐料,不用炒不用煮,生吃,脆脆响,香从鼻入,味自香来,生津开胃,不觉食欲顿增。春天的餐桌上,当地人们都少不了这一道凉菜。侧耳根长在溪涧沟渠田野之际,林边地头之间,与其他杂草共生共荣,不仔细找不易发现。随着周边的地丁、繁缕相继地开放,侧耳根反倒淹没在草丛中。但人们认真寻获的一刹那,一眼就能够从这春天的新绿中获得惊喜。而且发现一株,可能就会发现一大片。采的时候,最好有一把小铲子,左手扯住地上的茎叶,右手把铲子伸到根部切断根须,一株带着寸把长根茎和紫红色茎叶的完整侧耳根便采摘完成了。采摘的时候,一定不能只顾着扯地上茎叶,这可能会扯断地下那截鲜嫩的根茎,就不是完整的
17、侧耳根了。侧耳根一年一枯荣,冬去春回,听惯大自然的风霜雨雪,也听惯天地间的万物私语。它深深扎根在土层中,哪怕冬雪摧残了茎叶,但蛰伏在大地之中的根茎,却能听懂天公与地爷的对话,在和风拂面的季节,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和美食的味道。夏秋季节,侧耳根开花结籽,茎叶被人们收割晒干泡茶喝,清热解毒消暑。冬天里,它坚强地孕育地下根茎,以待来年的发展。也许,在人类还没有诞生的洪荒年代,它就这么寂寞地倾听大自然和天地万物的呼吸。也许,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上,它也倾听过花草鸟虫的和鸣,倾听过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山歌号子。当隆隆的春雷响起,和风吹拂的时候,侧耳根就冒出地面,侧耳倾听万物的声音天地风云以及潺潺流水,还有勤劳
18、的人们上山劳作的号子和歌声,它在给人们送来一片嫩绿的同时,也送来一味可口的美食,传递着大自然对人间最美好的祝愿和厚爱。(选自人民口报,2019年J月27日)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直接点明赞颂对象“侧耳根”,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眼球。B.文章以写春天蛰伏于大地土层的侧耳根冒出叶茎始,以侧耳根冒出地面,侧耳倾听万物的声音终,脉络清晰。C.“乡村的农民便挖来侧耳根,用背篓背到城里卖,可以卖个好价钱”,这是乡村的农民喜爱侧耳根的主要原因。D.本文抒写了家乡受人欢迎、讨人喜欢的一种野菜,深情地抒写了它的味儿美,品质也美;文字优美,
19、富有诗情画意。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9.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借“家乡的侧耳根”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0、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传嘻公三十年)10.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B.夫晋,何厌之有 厌:讨厌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这里指秦伯11.下列文
21、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师: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泛指军队。B.公:古代最高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和“孤”相似。D.左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左丘明所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烛之武临危受命。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B.佚之狐慧眼识人。佚之狐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内心有点怨恨,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C.烛之
22、武能言善辩。在他的劝说下,秦国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而且派人帮助防守,将秦晋联盟巧妙瓦解,最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兵,郑国得以保全。D.秦、晋貌合神离。两国虽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却对秦严加防范。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分)(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雨 陈与义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
23、华地,西风吹客衣。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不是单纯地描写雨中景物,而是写动物、植物以及诗人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雨的喜爱。B.本诗首联即点出“雨”,说十日潇潇之雨,将炎热的夏天送走了。“潇潇”,小雨貌;“稳”,稳当,稳步。C.额联不写雨,写秋天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了,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D.颈联写诗人自己在雨
24、中的感觉。“一凉”“恩到骨”,写出了滴落在身上的秋雨带给诗人的冰凉透骨。15.这首诗隐含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谁主沉浮?”(2)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落日”来表情达意,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 ”和范仲淹渔家傲中的“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描写山中早晚景色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西方世界常常将“不同的”看成是“对立的”,认为这些要素相互矛盾,难以共
25、存。在历史发展的问题上,西方世界普遍认为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及其制度体系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佳途径,因而对其他的历史实践( ),甚至蓄意抹杀一些成功的道路探索。中国先贤对于“和”有着独特的哲学认知,我们倾向于从整体性的视野对“不同的”东西保持开放与包容,以 的胸襟兼容并蓄,从而实现“ ”“协和万邦”的稳定格局。( )。而这一观点,又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形成了理论上的呼应。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虽然有着内在的动力结构、相同的价值追求,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具体实践中,却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势态,呈现出不同的道路模式。马克思主义拒绝把历史道路看成是僵化的公式或模板,而是强调从辩
26、证与发展的视角出发,尊重各国的具体实际,坚持在多元发展中寻求共同进步。从事实上也可以看出,这种“ ”的发展格局已经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全新趋势,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更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启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屑一顾 海纳百川 同而不和 并驾齐驱B.视而不见 虚怀若谷 和而不同 并驾齐驱C.不屑一顾 海纳百川 和而不同 并行不悖D.视而不见 虚怀若谷 同而不和 并行不悖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相较于各元素之间的对立,我们更
27、看重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更加强调一种多样性的统一B.相较于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我们更看重它们之间的对立,更加强调一种多样性的统一C.我们更看重它们之间的对立,更加强调一种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D.我们更看重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而不是它们之间的对立,和多样性的统一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不仅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B.这不仅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启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C.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更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
28、提供了启示D.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更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启示20.下面是丹凤中学给退休教师的慰问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您的辛勤奉献,莫定了学校蓬勃发展的雄厚基础;您的鼎力相助,激励着学校好多孩子的健康成长;您的爱岗敬业,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年轻的教师。您为学校的发展尽了绵薄之力,您是丹凤教育的宝贵财富,是丹凤人民的骄傲。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我校的发展史上,记载着您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学校再攀高峰的征途中.仍等着您的关注和支持。在新的一年里,热诚欢迎“常回家看看”,为学校工作抛砖引玉。21.阅读
29、下面的诗句,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正怜火树千春奸,忽见清辉映月阑。(1)指出各诗句所写的传统节日。(每句1分,5分)(2)将所写诗句按其所描写的传统节日在一年中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1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而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说起钱钟书的满腹经纶,人们往往将其归功于他的天分高、记忆力强。其实,钱钟书学问的博大精深,更多来自后天手不释卷的苦功。钱钟书大学同窗许振德这样描述:在校时,以一周读中文经典,一周阅欧美名著,交互行之,四年如一日。每赴图书馆借书还书,必怀抱五六巨册,且奔且驰。且阅毕一册,必作札记代表他学术成就的管锥编,引述4000多位名家的上万本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汪洋恣肆,博大精深。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他进入清华后,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治学心得是:“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