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蚌埠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6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1.下表是关于先秦时期天命观念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反映出 主要记述引文出处“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 表记“天裴忱辞,其考我民”尚书 大诰“夫民,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A. 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已萌发B. 古代神权和王权的紧密结合C. 天命神权下人文精神的发展D. 古人对天的认知已趋于理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先鬼而后礼”意为重鬼神而轻视礼仪,“夫民,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意为人民是神的主人,所以圣明的帝王都是先治理好人民而后才致力于神灵,通过材料翻译不难看出古代中国由最
2、先强调“神”和“天”的作用,转而重视“圣王”和“民”,体现了天命神权下人文精神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由最先强调“神”“天”的作用,转而重视“圣王”“民”,体现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神权政治衰落,关注人的作用的世俗政治不断加强,体现了这时期天命神权下人文精神的发展,没有强调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天命神权下人文精神的发展,没有强调神权和王权的结合,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先秦时期天命神权下人文精神的发展,不能表述为古人对天的认知已趋向理性,D项错误。2.下图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解释合理的是Failed to download image
3、 : http:/qbm-images.oss-cn-A. 儒家思想不利于贵族政治发展B. 君主专制冲击贵族化发展趋势C. 颁布“推恩令”削弱贵族特权D. 政府集权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势先是上升后逐渐下降,联系所学可知,汉初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国实力增强,威胁了中央集权,后爆发“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促使贵族化趋势的弱化,说明政府集权促使贵族化趋势弱化,D项正确;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为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对贵族政治发展的不利影响,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
4、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贵族实力,因此应该是中央集权冲击贵族化发展趋势,B项错误;颁布“推恩令”削弱贵族特权是材料表象,不是所反映的问题,C项错误。3.吴钩在宋代大航海中写道:“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 “北界(辽)公私交易,使本朝铜钱”,南洋诸蕃国“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近代考古更是证明,以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越南,到属于阿拉伯与印度经济文化圈的南洋诸岛国,从印度半岛到波斯湾,到非洲东海岸,制作精良、信用良好的宋钱广泛流通,成为当时区域性的“硬通货”据此分析下列不属于宋钱成为区域性“硬通货”的原因A. 宋代的经济发达海外贸易繁荣B. 宋代时白银是主要的流通货币
5、C. 中华文化圈的对外影响力较大D. 宋代实施积极开明的对外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是在明代,B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南洋诸蕃国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到非洲东海岸,制作精良、信用良好的宋钱广泛流通”等信息可知,当时的中国与外界联系密切,经济发达,海外贸易繁荣,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南洋诸蕃国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到非洲东海岸,制作精良、信用良好的宋钱广泛流通”等信息可知,这时期中国与外界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并且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力较大,C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经济发达,海
6、外贸易繁荣,制作精良、信用良好的宋钱在国际上广泛流通,说明宋代实施积极开明的对外政策,D项不符合题意。4.明初规定“凡内外官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监察体系。由此可见明代监察制度A. 防止了官员的腐败B. 开始形成独立体系C. 利于政治风清气正D. 推动人才选拔公正【答案】C【解析】明代监察制度本质上仍然属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不可能防止官员的腐败,故A错误;材料没有将明代监察制度与其它朝代进行比较,不能说明明代监察制度开始形成独立体系,故B错
7、误;材料反映了明代监察制度的回避、更调原则以及十三道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的设置,这有利于官员政治风气的清廉,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故D错误。故选C。5.汪敬虞唐廷枢研究一文中提到,今火船往来中国者正多,获利亦巨,各国皆有轮船公司, 华人亦应回合公司,专造轮船运货出进,自取其利,勿庸附搭他国也,唐廷枢此举A. 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使列强的经济侵略暂时放松C. 与外国商战以抵制经济侵略D. 使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春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华人亦应回合公司,专造轮船运货出进,自取其利,勿庸附搭他国也”可知,唐廷枢强调制造中国轮船以运货进出,与西方国家抢市场,即与外国商战
8、以抵制经济侵略,C项正确;材料所述唐廷枢举措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是限制,A项错误;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与材料内容无关,B项错误;使得民族工业革命迎来短暂春天的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防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不是因为材料所述举措,D项错误。6.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清末新政改革了制度B. 汉族大地主势力上升C. 美国联邦制度的影响D. 列强将中国瓜分完毕【答案】A【解析】【详解】清末新政是清朝在20世纪
9、初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由于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因此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及信息可以判断出是清末新政改革了制度,A正确;材料未涉及汉族地主势力的上升,B排除;美国联邦制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材料未涉及,C排除;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D排除。故选A。7.“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戊戌变法B. 义和团运动
10、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ABC三项均不涉及“青岛问题”、“蔑视公理”,应排除;从“青岛问题未决”“强邻无理”等语句可知是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日本取得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而引发的五四运动,故选D。8.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如下图(III线)所示,据此可知当时中国Failed to download image : http:/qbm-images.oss-cn-A. 面临美苏双重威胁B. 经济重心重大转移C. 周边国际形势缓和D. 实施经济赶超战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11、“自1964年起”“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等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在两极格局对峙的冷战背景下,中苏关系恶化,国际局势日趋紧张,即这时期中国面临美苏双重威胁,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省、自治区的国防等方面的建设,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这时期我国没有经济重心的重大转移,并且材料强调的是在中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等方面的基本设施建设,不属于经济重心转移,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国际局势的紧张,但没有涉及周边国际形势的缓和,C项错误;材料所述这时期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方面基本设施建设体现了来自美苏的威胁,与经济赶超战略无关,并且经济赶超主要是
12、赶超美英,D项错误。9.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中指出,雅典不仅维护了梭伦改革的原则,还向民主化方面继续跨出了一大步。这里的“原则”主要指A. 打破世袭特权的垄断地位B. 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C. 扩大民主政治范围和途径D. 满足工商业者和平民要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以后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利改革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原则,所以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10.文艺复兴的支持者和参加者主要是中上层阶级的人士。他们宣扬人的尊严和价值,并不包括劳动者在内,在他们看来,劳动者不过是“愚蠢无知
13、的群氓”。由此可知A. 文艺复兴不能代表劳动者的诉求B.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对立C. 人文主义思想并未产生实际影响D. 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文艺复兴的参加者和支持者”排除了劳动者,说明这场运动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答案为D项。A项,文艺复兴的主导者排斥劳动者,但不代表劳动者不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排除;B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排除。11.1932年,一位纽约市妇女给政府官员写信说:如果政府不能通过私有产业为我提供生计,那它必须利用公共途径和办法”。这表明A. 民众要求维持自由竞争B. 美国政
14、府主动干预经济C. 民众要求政府干预经济D. 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主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该市民要求政府利用公共途径和办法来为民众提供生计,及要求政府干预经济,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明显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民众的而要求,没有体现美国政府的做法,故B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经济危机影响12.“当柏林墙竖立之后,华盛顿感到舒了口气。虽然肯尼迪公开谴责这是对边界的野蛮封锁,但实际上认为柏林墙是结束柏林危机的转折点。”这是因为“柏林墙”的修建A. 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B. 遏制了苏联势
15、力进一步扩张C. 便利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D. 为美国组建北约提供了借口【答案】A【解析】【详解】“柏林墙”的修建作为缓冲,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故A项正确;“柏林墙”不能遏制苏联势力在其他地区的进一步扩张,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于1951年结束,而柏林墙开始修建于1961年,此时马歇尔计划早已结束,故C项错误;1949年北约建立,故D项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大交换:植物、动物、和人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1493年哥伦布把甘蔗带到美洲16世纪初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1510年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1555年中国出现最
16、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6世纪70年代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16世纪80年代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18世纪初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摘编自菲利普 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著世界一部历史材料二 十六世纪,原产美洲的农作物玉米传入中国。相比中国传统的稻、麦等粮食作物, 玉米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强,抗灾能力强,“但得薄土,即可播种” “虽山巅可植,不滋水而生” “盘根极深,西南山陡绝之地最宜”。在清代生产技术下,玉米亩产可增加10%左右。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玉米种植带动了遍布全国的开垦陡峻山岭的过程移民蜂拥进入了南部中国的浙江西北山区、皖南、云南、广西和贵州的山地。这些地区的,甚
17、至最南部的开化、广南和普洱三府中,曾以疟疾流行文明的原始森林,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已被湖南、湖北、四川和贵州的移民砍伐殆尽。 摘编自陈亚平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并简评哥伦布大交换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传人中国所带来的变化。【答案】(1)特点:交换内容丰富;涉及地域广泛。简评:积极:哥伦布大交换丰富了各地的物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变当地经济结构;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种的分布;加强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世界市场形成。 消极:带动了黑奴贸易,给亚非拉国家造成深重的灾难。 (2)变化:玉米引入中国
18、,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作物结构;提高粮食产量,缓解人口压力;促进西南等地区的开发和人口迁移;同时也带来土地过度开发和植被破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问题。【解析】【详解】(1)特点:由材料“哥伦布把甘蔗带到美洲”“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可归纳为交换内容丰富;由材料“中国”“巴西”“欧洲和中东”等信息可归纳为涉及地域广泛。简评:由材料“哥伦布把甘蔗带到美洲”“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等信息可知,哥伦布大交换丰富了各地的物种,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由材料“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等信息可知,哥伦布大交换改变了当地经济结构,丰
19、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材料“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等信息可知,哥伦布大交换改变了人种的分布,但也带动了黑奴贸易,给亚非拉国家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最后结合所学可从世界市场形成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2)变化:由材料“但得薄土,即可播种虽山巅可植,不滋水而生盘根极深,西南山陡绝之地最宜”并结合所学可知,玉米引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作物结构;由材料“玉米亩产可增加10%左右”可归纳为提高粮食产量,缓解人口压力;由材料“玉米种植带动了遍布全国的开垦陡峻山岭的过程移民蜂拥进入了南部中国的浙江西北山区、皖南、云南、广西和贵州的山地”可归纳为促进西南等地区的开发和人口迁移
20、;由材料“曾以疟疾流行文明的原始森林砍伐殆尽”可归纳为带来土地过度开发和植被破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问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诗一 神童诗 汪洙等宋代以及后世的补充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诗二 春愁 丘逢甲(清)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三 蝴蝶 胡适写于1916年8月
21、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结合中国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诗歌作品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历史中的某一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情节:诗一“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古代中国科举制的推行。 概述和评价: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且政府出于解决地方割据隐患的需要,宋代科举考试更进一步发展。如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在官场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加。 科举制的推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把选官
22、权由地方拿到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 础,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 从政,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阅读三首诗歌,从中提取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两个蝴蝶,1916年八月”等信息,选择其中一个确定下来;接下来明确指出,该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如科举制、马关条约或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于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本质和影响等进行描述和评价。整个解题过程注意按照要求,步骤清晰、信息具体、现象准确、论述科学、评价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