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特写的相关常识。2.品味“好新闻”的妙处。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1997 年 7 月 1 日,这是中华民族难忘的一天,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中华儿女关心,而且也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 1997 年 5 月 8 日,就有 778 家传媒,8423 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
2、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它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这篇短小的新闻特写,作者竟然为四人,最终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 1997 年新华社社级好稿。那么它到底好在何处,有着怎样的文学魅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品读与赏析。二、教学流程1、整体齐读(课前板书课题)针对学生朗读要有评价,新闻的朗读不同于诗歌,过分夸张,也不能太平淡,应该读出历史的分量和深度。-2-(1)学生初谈感受 此篇新闻好在何处?(2)教师板书学生感受标题结构材料语言此新闻符合所有新闻共有的特点报道及时内容真实准确语言简明思路清晰它真正具体好在何处?
3、2、“好新闻”好在哪里?(1)标题的深意别了,“不列颠尼亚”,与下面的标题相比,有何特别?日不落帝国,再见了相关背景链接不列颠尼亚(Britannia),也译作布列塔尼亚,是罗马帝国对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也是建立的不列颠尼亚行省的名称。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称不列颠女神,后演变为英国的化身和象征,成为英国的别称,敬称。“不列颠尼亚”号,这艘以大英帝国国号命名的游轮,是英国历史上第 87 艘王室游艇。1953 年至 1997 年间服役。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评选为世界上最大的游艇。1981 年,查尔斯王子与黛安娜王妃大婚时,曾以不列颠尼亚号作渡蜜月。18 世纪上半叶,詹姆斯汤姆森(James
4、 Thomson,17001748)创作了同名诗作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在他 40 岁的时候,即 1740 年,这首诗被托马斯阿恩(Thomas Arne)-3-谱曲改编成同名合唱歌曲,即英国海军军歌,同时也是英国国歌之一。当年正是唱着这首歌曲,英国击败了对手,称霸海上,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正是唱这首歌曲,英国进攻大清王朝,占领了香港等地。一箭三雕:游轮、英国、屈辱历史(双关)(注意引号的运用)倒装,强调永远地与耻辱离别,中国人重新站起来,历史的沉重感别了,有一种轻视与调侃,耻辱雪洗后的蔑视,与扬眉吐气。用敬辞称呼对方,显示大国气度与风范。(2)选材的巧妙检查预习作业(可投影学生作业)本文写了几次
5、降旗?不同地点的降旗有何不同的意味?港督府的降旗政权回归军营旁降旗军权回归交接仪式上的易旗主权回归(3)称谓的玄机对港督彭定康的称呼有哪些变化?这样变化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离任港督客观事实的叙述末任港督不会再有继任,最后一任,对个人而言末代港督标志一个时代的结束,对时代、世界、国家而言第 28 任港督用数字清楚的强调出这段漫长地殖民历史,让中国人深刻地铭记。(4)探寻新闻语言背后潜藏的情感与态度教师过渡的语言: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篇短小的新闻,它的字字句句似乎都有着深刻的内涵,表面看似简单的文字,底下却潜藏了作者深沉的民族情与自豪感。中国的百-4-年的耻辱在这些简洁的词语中得以清洗,中国人的宽容与大度在这些简单的字句中得以显现。在这篇别具特色的新闻报道中,你认为最别有深味的语句在哪里,并谈谈理由。教师补充冰山理论1932 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