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71540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咸阳百灵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二)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庸”辨析张岱年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作辨析。“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2、!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

3、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

4、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1. 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 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B.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C. 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D. 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2. 下面对“中庸”的解说

5、,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B. 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C. 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D. 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A. 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B. 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C. 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D. 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

6、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答案】1. B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B项,由“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推测不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强加因果关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解题时,要注意将选项代入原文进行比照。主要看选项与原文所阐述的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否一致;如果改变了,则要看是语言形式改变了,还是概念的本质特征改变了。然后,做

7、出准确判断和选择。C项,“过犹不及”能够体现出中庸的思想,但不能说“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A项,曲解了原文,“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但他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B项,“所有事情都有限度”与原文不符,扩大了概念的范围,应为“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C项,首先缺少前提“在一定的范围内”,另外“只有才”的表述太绝对化。故选D。(二)现代文阅读(13分)。孔

8、孟(有删节)黄仁宇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

9、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

10、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

11、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4.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由儒家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孔孟总是形影相随”这一主旨。B. 文章第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

12、有说服力。C. 文章第段说孟子没有孔子“犹疑”,主张性善来自先天,“斩钉截铁”用得形象而准确。D. 文章第段举四个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E. 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二人所处时代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5. 课文第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6. 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答案】4. CE 5. 所谓“紧张”,是指为尖锐、凶险的社会矛盾而生出的忧虑、痛心的情绪。 6. (1)在态度方面,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孟子则“凡事紧张”;(2)在人性善恶方面,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则主张性善

13、论;(3)在“礼”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礼”,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和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答题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先要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然后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证明了孔孟总是形影相随这一主旨”错,该项对选文的主旨分析有误。根据原文主要内容分析,

14、用比较具体的论据阐释了孔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不同。B项,“例证法”错,对论证方法分析有误,主要运用正反对比法。D项,选文第四节举四个例子证明的是作者的是作者的观点。故选AB。【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这道题的答题区间主要在第段,精读第段。该节主要内容是比较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回答作者说孟子“紧张”的意思,可以从阐述孟子的语句中提取概括,还要从对孔子的看法和事例的反面概括出“紧张”的内涵。本节说“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

15、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句中“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意思是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的意思是年老体弱的死了暴尸沟壑,年青力壮的背井离乡。“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结合以上孟子两句话的意思,他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这里,孟子看到了社会的凶险现象,主张人要有忧患意识,因为社会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让孟子产生一种忧患意识,产生忧虑、痛心的情绪。所以结合本段意思,第段中所谓“紧张”一词的含义是指为尖锐、凶

16、险的社会矛盾而心生的忧虑、痛心的情绪。【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分三点概括说明孔子和孟子的不相同。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第二节,“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概括为:在态度方面,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孟子则“凡事紧张”。第三节,“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而“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

17、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概括为:在人性善恶方面,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则主张性善论。第四节,“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概括为:在“礼”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礼”,孟子对“礼”

18、则不大重视。【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照抄原文的句子,也不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以再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

19、。三、古诗文阅读(48分)(一)阅读文言文一,完成各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

20、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两段文字分别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孟轲,驺(z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21、,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注比:为,替。耨:nu,锄草。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夺不餍 餍:满足。B.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悌:孝敬父母。C.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 务:努力从事。D.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序:依次序整理。8.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B. 夫谁与王敌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C. 南辱于楚 得复见将军于此D.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9. 下列六句话全属于孟子的仁政主张的一项是( )上下

22、交征利而国危矣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故曰:“仁者无敌。”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A. B. C. D. 10.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B. 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C. 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着书立说。D. 孟

23、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选文第一、二段所体现的即是这种思想主张。【答案】7. B 8. D 9. C 10. B【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B项,“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意思是“年轻力壮的人在有空的时候学习一些孝悌忠信的道理”,“悌”指尊敬兄长,“孝”指孝敬父母。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

24、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A项,第一个“乎”是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可以译为“吗”;第二个“乎”是语气词,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吧”。B项,第一个“与”是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同,和,跟;第二个“与”是连词,连接并列成分,和。C项,第一个“于”是介词,表被动,被;第二个“于”是介词,在。D项,两个“乃”都是副词,相当于“却”“竟”。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六句话全属于孟子的仁政主张的一项”,然后要抓住“孟子的仁政主张”这一提示信息,接着分析

25、所给的六个句子,可以采取排除的办法选出答案。“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是说明私利的后果;“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是说明实行“仁政”的具体措施;“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是说明孟子与弟子著书立说。都与题干“属于孟子的仁政主张”这一要求不合,所以可以排除包含这三个句子的选项。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B项,“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错误,并没有直接批评,从孟子的回答来

26、看,“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谈到梁惠王的时候,孟子假设君王施仁政的结果,谈到秦国楚国的统治者的时候,孟子直接点明他们的错误做法的结果,这是委婉指出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故选B。【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

27、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孟子晋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长途的辛劳而来,是不是将给我国带来利益呢?”孟子答道:“王何必非要说利呢?也要有仁义才行呢。如果王只是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呢?大夫也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封地呢?那一般士子和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有利于我自己呢?这样

28、,上上下下都互相追逐私利,国家便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里头,他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里头,他就拥有一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够多的了。假若他把义抛诸脑后而事事利字当先,那他不把国君的一切都剥夺,是不会满足的。从没有以仁存心的人会遗弃父母的,也没有以义存心的人会怠慢君上的。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惠王说: “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

29、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30、”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他以后又有邹先

31、生等学者。(二)(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

32、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移,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贼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

33、。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B.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C.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D.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B. “南面”指担

34、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C. “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D. 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B. 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诤。C. 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

35、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D. 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洛阳主簿王钧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答案】11. C 12. B 13. B 14. (1)吃着丰厚的体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2)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

36、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一句的意思是: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一职,他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制裁他,韦凑查问惩办,并杖杀了他,远近的人都佩服韦凑。其中,“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此处应断开,排除BD;“豪纵”和“数犯法”是并列成分,中间应断开,排除A;故选C。【12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

37、、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错,应为“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立”。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说法有误,原文为“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38、? ”,皇帝把事情交给大臣讨论,另外提到的两个大臣并不支持他。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食:吃;顾:顾惜;况:何况。第二句中,故:所以;辞:推辞。【点睛】参考译文: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年,出仕任婺州参军事。调任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认为他有才能,上表把他举荐给朝廷,他升任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一职,他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制裁他,韦凑查问惩办,并杖杀

39、了他,远近的人都佩服韦凑。后来他被召入担任相王府属官,当时姚崇兼任相王府长史,曾说:“韦子见识深远文思周详,我遗憾见到他太晚。”(韦凑)六次升官后任司农少卿。(后来因)冒犯宗楚客,他被贬任贝州刺史。睿宗即位,他迁到太府,兼任通事舍人。景云初年,皇帝建造金仙等道观,韦凑规劝皇帝,(他)认为:“正当农耕之月而兴建道观,虽然所需费用由公主出,但是高价雇人,那么被雇佣的农人就要舍弃耕作而接受雇佣,舍本逐末,恐怕天下有人会因此而忍受饥饿。”皇帝不听从。韦凑坚持诤谏,认为“万物生育之时,草木昆虫伤害太多,不符合仁君本意”。皇帝下诏在外朝详议。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说:“您为何竟敢这样呢?”韦凑说:“吃着丰厚

40、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朝廷因此减省了数以万计的费用。(韦凑)出任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年,皇帝要在靖陵建碑,韦凑认为古代园陵不立碑,又正值大旱不可兴工,(因)谏阻停止(立碑)。(韦凑)升任将作大匠。下诏恢复孝敬皇帝庙号为义宗,韦凑上谏说:“经传说:必须辨正名分。根据礼:祖有功,宗有德,宗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的,无不是统治天下,德化恩泽值得尊崇的人,这样的人列于宗庙的昭穆之中,因此说宗庙不毁。孝敬皇帝不曾即位,况且别立寝庙,没有称宗之义。”于是停止。(韦凑)升任右卫大将军,玄宗对他说:“依照旧制,每个卫大将军与尚书交替任职,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

41、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不久调任河南尹,封彭城郡公。正逢洛阳主簿王钧因贿赂被判处死罪,皇帝下诏说:“两台御史、河南尹放纵属吏侵吞牟利,春秋之义重在责罚主帅,应贬韦凑为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为通州司马。”很久以后,(韦凑)升任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防恢复,皇帝下诏赐予时服慰劳勉励他。等到他患病,皇帝派遣御医登门为他治疗。去世时,终年六十五岁。(三)(8分)诗歌阅读,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宿石头驿戴叔伦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15. 分析“寒灯”这个意象在诗中所起的作用。16.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什么样的心情?【答案】15.

42、 驿馆借宿,长夜枯坐,举目无亲,只有寒灯一盏,摇曳作伴,写出孤单客居,寒灯点出岁暮天寒,写出昏暗、凄冷,更衬出作者思家的孤苦零落的心情。 16. 处境:长期漂泊,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还独自滞留他乡逆旅,与亲人万里相隔,老境凄凉,身体多病,命运凄惨,诗人心中蕴蓄着无穷感慨、凄凉之清。心情:岁暮思家,孤苦冷落,含着辛酸的眼泪和无奈的苦笑,心情压抑、凄苦。【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分析寒灯这个意象在诗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到诗歌中找到“寒灯”这一意象,把握意象的特点,再分析这一意象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联。首先找到“寒灯”

43、这一意象,首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提出“寒灯”这一意象,其特点是“寒”,结合诗歌标题“除夜”可知,此时正处于岁末之时,天气寒冷,所以这“寒”先是点出岁暮天寒、昏暗凄冷这一特点;接着分析诗中人物的情境,诗歌标题“除夜宿石头驿”就已经点出诗人的处境,一年岁末,而自己却飘零在外,首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更是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所以这“寒灯”还与诗人的心境有关,衬托出诗人身在羁旅的孤苦零落以及思家之情。考生围绕这些来分析即可。【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什么样

44、的心情”,这里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处境,二是心情,然后浏览诗歌,借助诗歌的标题、诗中的内容来把握处境,体会心情。首先看诗歌标题,“除夜宿石头驿”交代了时间和事件,时间是“除夜”,即岁末,“宿石头驿”告诉我们,在这岁末之时,诗人本应与亲人在一起看,而此时却身在驿站,可见诗人身在羁旅;接着看诗歌内容,“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这些是交代自己的生活状况,“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则是交代自己的身体和年龄状况,前一句是说现在这个漂泊天涯的躯体,又如此之支离可笑,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后一句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一个既忧愁

45、,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来概括诗人的处境。接着来体会诗人的心情。从诗歌标题可知,此时恰值岁暮除夜之时,这本应是家人团聚的时刻,而诗人却独处驿站,独坐灯下,内心自然充满对家人的思念;“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身在旅馆,无人相问,只有寒灯为伴,可见内心之孤寂;“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种种生话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会引起悲感。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来概括诗人的心情。(四)名篇名句默写(每小题2分,共12分)。17.孔子用日月描绘君子过错

46、的句子是:_,_。曾子表达读书人为什么要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句子是:_,_。孟子主张如何教化百姓:_,_。孟子离娄下典型的劝人互敬互爱的句子是:_,_。_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富贵不能淫,_,_。【答案】 (1). 君子之过也 (2). 如日月之食焉 (3). 士不可以不弘毅 (4). 任重而道远 (5). 谨庠序之教 (6). 申之以孝悌之义 (7). 爱人者人恒爱之 (8). 敬人者人恒敬之 (9).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0). 贫贱不能移 (11). 威武不能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

47、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弘毅”“谨”“庠”“彘”“检”“贱”,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8.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 丰赡(zhn) 谄媚(chn) 畎亩(qun) 亟待解决(j) 畏葸不前(x)B. 孝悌(t) 恸哭(dng) 朝觐(jn) 揠苗助长(y) 猝不及防(c)C. 譬如(p) 哂笑(shn) 龟裂(gu) 强恕而行(s) 稗官野史(bi)D. 水獭(t) 秦桧(hu) 怵惕(ch ) 绚丽多姿(xun

48、) 放辟邪侈(ch)【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然后结合字形和字义来推测字音。A项,“丰赡”的“赡”应读shn,丰富充足;“畎”应读qun。B项,“恸哭”的“恸”应读tng;C项,“龟裂”的“龟”应读jn;“恕”应读sh。故选D。19.下列词语的书写,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布衣疏食 集腋成裘 偃旗息鼓 诛连九族B. 见危受命 流连忘返 因材施教 言不及义C. 囿于成见 忿忿不平 脉膊微弱 民生凋蔽D. 置若罔闻 察颜观色 愤世嫉俗 金壁辉煌【答案】B【解析】【详

49、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然后结合字义和字音辨析字形。A项,“布衣疏食”的“疏”应为“蔬”,“布衣蔬食”指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俭朴;“诛连九族”的“诛”应为“株”。B项,“见危受命”的“受”应为“授”。C项,“脉膊微弱”的“膊”应为“搏”;“民生凋蔽”的“蔽”应为“敝”。D项,“察颜观色”应为“察言观色”,“颜”应为“言”;“金壁辉煌”应为“金碧辉煌”,“壁”应为“碧”。故选B。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没有人不渴望幸福,但幸福究竟是什么呢?它不可琢磨,却又似乎

50、无处不在。不同的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B. 铁路部门关于解决一票难求的“表态”已多次食言,一票难求的问题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解决,人们拭目以待。C. 实行“问责制”以后,各政府部门分工更加细致明确。只要大家各行其是,各尽其责,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D. 由于楼盘前临碧水背依青山,环境十分优美,发售第一天便十室九空,销售场面十分火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琢磨,思考,考虑。句中是说幸福没有办法揣测,不合语境,应该用“捉摸”,“捉摸”,猜

51、测,预料;揣测的意思,多用于否定。C项,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是贬义词,而句中是褒义的语境,用于句中情感色彩不当。D项,十室九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而句中是说楼房卖得很好,属于望文生义。B项,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符合语境。故选B。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市环保局通过实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市区已基本杜绝了现场搅拌混凝土的违规现象,大气环境质量逐年提高。B. 疾控部门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判定这是一起由饮用不洁桶装水引起的以诺如病毒为主的感染性腹泻疾病。C.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续工作渐入常态,运行平稳,特别

52、是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续工作逐步正常化。D. 运输量对能源消费影响最大,无论是货物运输还是旅客运输,它的运输量是决定交通运输能源消费水平的最主要因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市环保局通过实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市区已基本杜绝了”结构混乱,前一句主语是“环保局”,句意还没有表达完整,下一句就另起话头,属于中途易辙,可将“通过”放在句首;B项,搭配不当,“引起”不能与“疾病”搭配,可将“疾病”改为

53、“疫情”;D项,表意不明,因为前面提到“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两种情况,所以后一句中“它”指代不明,删去“它的”。故选C。22.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句子。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1)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 ”(两个字 );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 ”;甚至还可用“ ”这样的句子来表达。(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

54、以说“互交白卷”、“ ”、“ ”、“ ”。(3)把下面4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并根据文意补写完最后的一句。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 ;杨朱的贵我人格,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 ;荀子的君子式人格, ;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 。锋芒毕露,正义在胸平和公正,循规蹈矩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答案】(1)败北、折戟;饮恨赛场、铩羽而归、屈居亚军;冲击冠军的努力付之东流 (2)平分秋色、难分伯仲、难决雌雄。(3) 美丽与洒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55、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在要求的指引下作答。本题共有三个小题,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得体性要求考生要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使用的语体。从所给示例来看,对于“比赛夺了冠军”这一情况,题干给出了多种说法,有直接表达为“夺冠”,有文雅的说法“折桂”、“夺魁”,有四个字的表述“成为擂主”、“传来捷报”,还有句子的表达“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那么第一个小题对于“决赛输了”这一情况,考生可以仿照示例进行拟写,关于“输”的文雅说法有败北、折戟,四个字的表述如饮恨赛场、铩羽而归、屈居亚军、功败垂成、前功尽弃

56、等,用句子表达如“冲击冠军的努力付之东流”“ 与胜利失之交臂”;对于“比赛平了”这一情况,也就是两方不相上下,可以用伯仲之间、旗鼓相当、平分秋色、难分伯仲、难决雌雄等来表达。第三个小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要求“把下面4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并根据文意补写完最后的一句”,这里又包括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类似于排序,考生需要结合横线前面提供的具体人格进行选择,如第一处强调“苦行侠人格”,这类人格一般是不求回报地去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为国为民,这与“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是一致的;如第二处强调“贵我”,所谓“贵我”即以我为贵,强调自我意识,这与“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

57、,不为也”是一致的;第三处强调“大丈夫”,突出志气、节操、作为,这与“锋芒毕露,正义在胸”一致;第四处强调“君子”,一般指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与“平和公正,循规蹈矩”一致,故顺序为。第二个问题属于补写句子,补写的内容是对庄子式人格的评价,结合“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远离的姿态”等信息可以看出这种人格的洒脱美丽,根据这个进行拟写即可。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依据要求作文。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德不孤,必有邻孔子。 道如何?德为何?千百年来一直促使仁人志士做深度的追寻和精度的定位-请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58、。【答案】例文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有违公认的社会准则,就会招来“缺德”的斥责声。德,泛指道德和品行,其含义延伸到不同行业,便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道德。做官要讲官德,教书要讲师德,经商要讲商德,写文章要讲文德,“白衣天使”要讲医德。每个公民都要恪守社会公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德,神圣的字眼,纯洁无瑕,不带任何物欲,不沾任何“铜臭”。据左传记载,鲁国大夫叔孙豹到晋国传授其立德思想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人活于天地之间,生生死死是自然规律,权势利禄也不过是过眼云烟,惟有立德可以彪炳千古,证明人生价值。这就是自古相

59、传的“三不朽”信仰。古人还有“富润屋,德润身”之名言,说的是富贵钱财只能充实一个人的房屋,道德品质方能修身养性。这些至理名言经受了千百年人生风雨的考验,今天更加熠熠生辉,成为人们修身、洁身、做人的“镜子”。被人们传诵一时的天津光荣软件公司的4个青年人,以浩然正气拒绝制作辱我国格的电脑游戏软件提督的决断,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表现了置民族大义至高至上的高贵品德。浙江余姚市一商场误收顾客13元后,不惜花费3000元在当地电视台做广告寻找买主,退还多收的钱款,商德之高尚传为美德。商品经济,物欲横流,金钱比任何时候都有“魔力”,圣洁的德同样受到铜臭的污染。笔者也曾耳闻:郑州街头的一家照相馆置民族气节和

60、祖国尊严于不顾,为了赚钱竟然向小学生推销“皇军照”。雷州海岸有人面对落水渔民的呼救却说出“先收费后救人”那种毫无人性的话,眼睁睁地看着12条生命被吞没。济南的一家医院竟有医护人员从一个癌症患者身上捞“油水”,借病人之名为自己开减肥药和补品,账却记到了患者头上,“白衣天使”的美名被肮脏的灵魂所玷污和亵渎。这些没有一丁点儿民族骨气“商人”,这些见死不救的看客,这些从垂危者骨里“榨油”的“医护人员”,金钱的诱惑使他们魂不附体,心中的道德防线成了“豆腐渣”。或许他们得到了满钵的财富,然而却丢失了人生最宝贵的金钱所买不来的品德。一位哲人说过,丧失了财富,可以说没丧失什么;丧失了健康,等于丧失了某种东西;

61、但丧失了道德就失去了所有。一个无德的人无疑是没有灵魂的躯壳,“缺德”二字赠予他们太确切不过了。归来兮,高尚的德。道德是民族精神的精髓,而民族精神是不朽的,愿德这根擎天大柱永远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让高尚的德永驻你我心中,让我们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话题作文。对于话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话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析话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审题】首先分析话题。“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动宾短语,考生需要思考如下问题

62、:何为“有道德的人”?如何才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何意义?可以借助这些问题打开思路。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社会公德简称“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与“私德”相对,这里的“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而“私德”则指个人品德、作风、

63、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那么作为有道德的人,在社会公德上定然会心怀国家、民族,会遵守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规矩,在个人品德上,定然是诚实守信,心存善念,在职业道德上定然是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的。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谈。接着分析材料,本题除了给出话题,还提供了一句有关道德的名言。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人能不断使道得以完善,道却不能使人得以完善;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这里展现道德之于人的价值。最后分析文体,材料要求写作议论文,

64、这就要求考生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有充足的论据。参考立意: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言行一致,谈吐文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尊老爱幼,不歧视弱势群体;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诚实守信,言出必践;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帮助他人,爱护群体;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心存善念。行文结构:首先由“德”的含义引题每个公民都要恪守社会公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然后正文部分采用正反对比论证,列举正面反面的事例在对比中凸显德之价值;结尾呼吁高尚道德归来,并以“让高尚的德永驻你我心中,让我们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呼应开头。素材:1. 究竟怎样才算有道德的人呢?“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做

65、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做善事,不能认为那是小事而就不去做它,也不能因为恶事很小而就去做。而我们应控制自己的私欲,不能被表面利益所迷惑,而做出违背道德伦理的事。2. 做人要讲道德,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高尚的人。记得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所以,道德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3. 其实想要有道德并不难,只要我们为别人做出一点一滴,许多人在一起的力量就像大海那么强大了,人人跨出了一小步,社会就会前进一大步。道德关系着我们的修养和我们的品质,我们必须拥有,我们只做了一点举手之劳,就有可能为别人开启一扇大门。4. 精神

66、的高雅在于思考那些善良和优美的事物。5.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林肯6.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契诃夫7.只有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才会有良好的社会公德。8.个人品德的修养的提升,在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理解别人的同时,也必然获得别人的尊重、关心和理解,从而推动社会公德的前行。9.只有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才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每一名员工都代表其所属职业的形象,其个人品德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对其职业道德的评价。10.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多是由于这些工作人员缺少个人品德的修养造成的。他们平时轻视自己的人格,不用个人品德来约束自己,因而也就不可能受到职业道德的约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