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纲考点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1(2013江苏单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 1948 年 8 月到 1949 年 8 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 20 批,其中有 119 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1949年的新政协会议旨在筹建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安排在港民主人士北上及民主人士参加筹备新政协的主要目的是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故
2、选A项。B项表述不当,民主党派恢复其各级组织主要由各民主党派自己进行,与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举动无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在1956年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于1953年,故C、D两项可排除。答案:A2(2013北京文综)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 BC D解析:从示意图可以看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故正确。此时处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故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正确。当
3、时尚未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未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错误。此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应是1954年之前的政府,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1956年,故错误。答案:A3(2012广东文综)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1954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和目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目的是为了用宪法规划我国的社会
4、主义发展方向,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的进程,故B项符合题意。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是共同纲领的目的和作用,A项错误;“双百”方针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是在1956年,C、D两项错误。本题易错选D项,主要原因是对相关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理解错误。答案:B4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建国初期政治制度的建设情况。从
5、中央政府成员的构成看,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得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支持和拥护,故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B项正确;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召开的,据此分析,A、D两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1956年提出来,C项错误。答案:B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解析:最早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是1947年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最晚建立的是1965年建立的西藏
6、自治区。答案:A考纲考点二祖国统一大业6(2012天津文综)“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根据时间信息判断历史事件。根据“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这一时间和“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的关键信息可知指的是澳门回归这一历史事件,这显示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
7、高,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故D项正确。A项属于政策保障;C项并非根本原因;B项指的是台湾问题,不符合题意。答案:D7(2012江苏单科)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台湾同胞发起返
8、乡运动说明他们期盼回大陆探亲的强烈愿望,故B项正确。台湾同胞期盼返乡探亲与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并无必然联系,故A项不符合题意。返乡运动并不能说明海峡两岸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故C项错误。1987年港澳尚未回归,故D项本身表述错误。答案:B8(2013江苏单科)(节选)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光辉业迹,已成定论。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 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事
9、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请回答: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 据材料,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国共两党合作的积极作用。第一小问要依据材料概括回答;第二小问要从材料体现的国共合作的传统、两岸文化、两岸关系的现状等方面总结,注意“积极因素”的限定。答案: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
10、。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切入点继往开来,续写华章,庆祝香港回归十六周年12013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16周年。回顾历史,正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促成了香港的和平回归,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曾经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解析: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
11、式来解决的问题。“一国两制”方案的付诸实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答案:D切入点主干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小张翻阅旧报纸,发现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特大粗黑标题报道:“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下列对此报道分析正确的是()A反映了中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的事实B“人民大宪章”应该是“共同纲领”的排版失误C“中国人民政协”应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误D“人民大宪章”的提法反映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解析: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因此被称为“人民大宪章”,D正确。答案:D切入点主干知识:民族区域自治31985年青龙满族自
12、治县成立,对此判断错误的是()A青龙满族分布比较集中B贯彻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C青龙县有权选择社会制度D保障青龙县满族当家做主的权利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题干中设民族自治县,说明该县某一少数民族人数众多,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有权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该少数民族有当家做主的权利,但是不能与国家政策法规相违背。答案:C切入点主干知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申纪兰,被称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化石” 。从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到2012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她是全国唯一的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申纪兰先后受到毛
13、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在周恩来总理家中作过客,和邓小平一起照过相,江泽民同志称她是“凤毛麟角”。胡锦涛总书记还亲自到西沟村看望过她,她还受到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亲切接见。下列事件她没有经历的是()A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五届人大首次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C曾经连续十年没有能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和辨别能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而不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会议。答案:B切入点主干知识:一国两制5“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
14、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A和平统一祖国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一国两制”原则 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九二共识”即“一中各表”,就是海峡两岸都承认一个中国,一个中国的含义各自表述,说明白点,就是大陆认为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方面认为是中华民国。答案:B切入点核心概念:认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
15、别行政区的差异6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解析: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答案:B切入点新史观:文明的民族性、多样性7“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
16、民主选举制度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民族自决权”、“民族大家庭”等信息是关键,只有B项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此相关。答案:B切入点以祖国统一政策为切入看党的政策的与时俱进8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要求。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此举的背景主要是()A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必然结果B一个中国的原则获得两岸认可C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D运用“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统一解析:B项与史实不相符;C项是告台湾同胞书体现的祖国统一政策的特点;D项与史实不符,“一国两制”是80年代提出来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意识形态斗争逐渐淡化, A项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