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70008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15届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把握线索 主干知识 核心解读 热点突破 演练提升).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中华民族进行了英勇不屈的反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民主。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两次鸦片战争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

2、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林则徐虎门销烟给了英国侵略者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是表面现象。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两场战争的目的一脉相承,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规模扩大,侵略区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攫取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程度加深;两次鸦片战争客观上反映了工业革命

3、后西方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两次鸦片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2马关条约内容“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错误理解:中国社会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在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在经济上是半封建的;中国沿海地区是殖民地社会,内地是封建社会。正确理解:半殖民地是失去部

4、分而不是失去全部国家主权;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主要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主要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从社会发展形态而言,中国成为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成为半封建则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表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洋务运动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八国联军侵华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一次集体侵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侵华一方面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具体表现在对人民基本生存权、

5、政治、经济上的破坏;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提不出正确的指导思想,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斗争方式落后。主题一鸦片战争的影响 结合以上史料,分析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影响(1)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

6、发展。(3)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总体促使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主题二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在鸦片战争结束几年后,英国又提出了哪些侵略要求?以此分析两次鸦片战争有何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继续(1)从背景看,都是发生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发展资本主义,列强竭力寻找海外市场。(2)从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3)从性质看,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4)从结果看,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2扩大(1)从目的看,第

7、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从战争过程看,侵略者的数量由英国变为英法两国,侵略时间由两年延长为四年,侵略范围由中国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侵入北京。(3)从影响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经济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主题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阅读本段史料应把握每段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第一段中“不以倭人为意”看出盲目自大缺乏预见;第二段中的“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是其战略失误;第三段最后一句话中过于强调军

8、事装备优劣;第四段中“使命不复存在”表明丧失了渤海的制海权;第五段中“坏蛋官吏的罪恶”则说明清政府的吏制腐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3)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史料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

9、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向朝廷汇报:“平壤之败,因由寡众不敌,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李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黄海战后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此后,舰队只是困守港口,北洋海军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力量,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综合以上史料,

10、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摘自2009年山东高考T29下图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们抗争示意图。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侵略到政治军事控制。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1侵华方式(1)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2)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3)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文化入侵。(4)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2趋势(1)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2)经济侵略日益加强的同时,不断渗透政治与军事控制。二、运用多种史观理解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摘自2014年绵阳模拟

11、1840 年起至1930 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 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屈勒味林英国史据材料,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并运用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革命史观。全球史观: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文明史观:通商口岸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运用多种史观理解近代通商口

12、岸的开辟革命史观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现代化史观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整体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史观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社会史观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

13、时代的重大事变。鸦片战争为什么爆发?国外学术界有的把它说成是单纯的“通商战争”,是为了打破中国对外贸易的限制;有的说是争“外交平等”,认为战争是为了争取在平等的基础上和中国打交道;也有的认为是“文化战争”,是东西两种文化冲突的结果。中国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归根到底是英国侵略扩张政策的产物,这也是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2013上海高考)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

14、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标准。A综观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大势,战前的半个世纪,既是世界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又是资本主义各国大力向海外扩张时期。为了争夺殖民地,扩大海外市场,资本主义列强彼此之间在世界各地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认清这种形势,鸦片战争为什么在这时发动,为什么中国的大门首先由英国打开,就不难理解了。 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5年30考)鸦片战争(8)第二次鸦片战争(7)甲午中日战争(8)八国联军侵华(7)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 (2013北京高考)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

15、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第一步:审题干定时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抓关键:“美国”获得了很多权益。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判断理由选项定位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只对英法两国进行军费赔偿干扰选项B进驻北京使馆区是辛丑条约的规定干扰选项C在华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干扰选项D天津条约签约国是中国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正确选项1(2013浙江高考)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B片

16、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解题提示:关键信息:“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答案:B2(2013新课标全国卷)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题提示:回答词:反映了;思维切入: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近代化,1861年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意味着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同时,清政府派遣了第一批驻外使节,打通了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答案:C3(2012北京高考)有西方

17、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解题提示:抓题眼: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关键信息:“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答案:B考点二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2012重庆高考)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

18、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第一步:审题干抓关键:关键信息“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判断理由选项定位A选项与材料史实不符错误选项B选项与材料史实不符错误选项C选项与材料史实不符错误选项D题干核心内容对应辛丑条约中的“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内容正确选项1(2012海南高考)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

19、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解题提示:回答词:主要原因;关键信息:“1870年前后”“教案频发”“民间传言”。答案:B2(2011新课标全国卷)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在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解题提示:思维切入: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违背中央

20、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此事件虽使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免于战乱,但同时也使得清廷威信扫地。答案:B3(2010新课标全国卷)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解题提示:关键信息:“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答案

21、:A(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利辛一模)从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一千文左右波动之后几十年里,银一两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出现的原因是()A资源稀缺,供不应求B国家管制,流通减少C西方侵略,白银外流 D滥发纸币,银贵钱贱解析:选C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银价激长。2近代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原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

22、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和自由,我方则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场“不能避免的”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影响是()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中国社会矛盾发生根本变化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D中国革命进入民主革命阶段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这场“不能避免的”战争是鸦片战争。由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经济结构、革命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3(2014石台检测)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23、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开放五个口岸 B要求设立公行C规定五口通商 D中国自开商埠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中“贸易通商无碍”,可判断C项正确。B、D两项与材料无关;A项说法不够全面准确。4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人民支持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珠江两岸居民不理解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不

24、理解本国反侵略斗争,“他们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说明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这反映了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意识极为淡薄。故选B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可排除;C、D两项不符合史实,均可排除。5.(2014涡阳调研)英国人费利斯比托在19世纪中期随列强侵略中国时曾拍摄了一组照片。右图是侵略者占领大沽炮台后的情景,此外还有一张北京雍和宫正门的照片,这组照片反映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B注意题目中的时间“19世纪中期”,据此可排除C、D两项;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侵略者并未占领大沽炮台,排除A项。故选B项。6(2

25、014湖北稳派强化训练)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C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可以判断这场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A、B两项与鸦片战争影响有关;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仍然维持着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没有削弱,排除D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向西

26、方学习由“器物”阶段转入“制度”阶段,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兴起,因此这场战争为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故C项为正确选项。7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选B从材料“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为资本输出,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工厂,故正确答案为B项。8“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已分生离同死别,不

27、堪挥泪说台湾”。诗句主要表达了诗人丘逢甲()A对甲午战败的苦闷与失望 B对马关条约的不满C对日本割占台湾的控诉 D要走上革命道路的志愿解析:选CA、B、C三项都与题干相关,但结合“割地”“台湾”等关键词可知C项与题干的对应性最强,排除A、B两项;D项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答案为C项。9.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

28、本输出为主解析:选A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这三次战争通商口岸开放由沿海向内地扩展,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是在甲午战争后,故B、C、D三项不正确。这三次战争反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10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A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C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材料“永禁或设、或入与诸

29、国仇敌之会”分析,意为禁止中国人加反帝活动,属于辛丑条约中的规定。A项,辛丑条约是在1901年签订的,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1(2014山东日照一模)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以近代化的视角认识该事件,以下正确的是()A外交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提升B体现了外交体制的近代化C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D表明清政府放弃闭关政策解析:选B本题从史观角度切入,注意题干中的“近代化”限制词。“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1901年改为外务部,并位居六部之首,逐渐演变为外交决策机构,B项正确;A、D两项无从体现;C项说法正确,但并不符合题意。12.(2014临沂

30、质量检测)“士绅和近代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群体中最有影响、最有活力的群体。他们的向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统治秩序的安危。可以说,辛亥革命就是知识分子包括士绅叛离和反对清王朝的一场政治运动。”下列事件中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活力”没有起促进作用的是()A义和团运动 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唤醒知识分子的“活力”。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4广东惠州四模)某同学对鸦片战争很感兴趣,为此他收集了当时中英双方军队的相关资料。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

31、学知识回答问题。清军英军武器清军使用刀矛弓箭和鸟枪,刀矛弓箭手和鸟枪手比例约是55;鸟枪的原型可追溯至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的葡萄牙火绳枪,枪长2.01米,射程约100米,射速12发/分钟清军使用的火炮,如同其鸟枪,可以追溯至明代。至鸦片战争,火炮使用的年限大多已经很长,清初铸造的比比皆是,甚至还有前明遗物英军使用两种军用枪:一是伯克式前装燧发枪,枪长1.16米,射程约200米,射速为23发/分钟,约在1800年后装备部队;二是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枪长1.42米,射程约300米,射速为34发/分钟,约在1838年起陆续装备部队英军使用的火炮在样式与机理与清军差不多,但制造工艺先进

32、,质量好,有瞄准器具,射击范围广,射程远,射速快火药清军制造的火药仍按照明朝末年配方,主要凭借经验的累积,以手工业作坊或工场生产英军制造的火药,按照1825年黑色火药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复实验确定最佳配方,由近代工厂生产军舰清军水师舰船有数百艘之多,基本特点是船的吨位小,船上安炮少,任务不是出海迎敌,而是近海巡缉,守卫海岸英国海军主要作战军舰仍为木质风帆动力,只有少量蒸汽动力铁壳轮船,军舰较大,吨位从百余吨至千余吨,火炮较多,从10至120门不等,机动性强兵力清军有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总兵力达80万,战争期间抽调到前线作战的兵力达10万人英军正规军约14万,国民军约6万,总兵力达

33、20万。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兵力约7 000人,后增兵,最多时达2万人据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1)有学者认为,清军使用的是自制的老式“洋枪洋炮”。“洋枪洋炮”出现在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是什么?(4分)(2)依据材料概括英军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请从非军事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2分)(3)茅海建先生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4分)解析:第(1)问,明朝末年,正值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时代,结合当时相关知识回答。第(2)问,可以从英军武器装备、作战能力、科技成果的运用等角度回答“特点”;从中国国情入手,联

34、系此时中国政治体制、经济特征、思想文化和外交特点等知识回答“原因”。第(3)问,从中国社会制度落伍于世界等角度回答“教训”;从“失败的教训”的启示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答案:(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进行殖民扩张,侵略中国;传教士来华带来新技术,出现早期“西学东渐”。(其中新航路的开辟必答)(2)特点:武器装备先进,近代化程度高,人数少,战斗力强,科技含量高,机动性强。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体制僵化;经济上,重农抑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文化上,八股取士、理学成为统治思想,造成思想僵化;科技上,传统科技重经验轻实验;对外方面,闭关锁国的政策、天朝上国的思维,导致中国逐渐落伍。(

35、3)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必须近代化,顺应世界潮流。理解:以史为鉴,敢于面对错误,反思错误,改正错误。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材料二近代中国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材料三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甲午一战,以三个战役为重心,但决战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6、(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句话的含义。(6分)(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蒋廷黻的观点。(8分)(3)写出甲午战争期间三个战役的名称。就近代化意义而言,甲午战争与前两次战争相比有何主要不同?(6分)解析:本题以近代史上的三次侵华战争及其影响为主题,考查学生对三场战争历史性影响的多角度分析,以及对历史材料的提炼及运用能力。第(1)(2)问要结合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进行回答;第(3)问中第一小问再认再现教材史实即可,第二小问要理解近代化的含义。答案:(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回答“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大门被打开”等均可)(2)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指:自认为是天朝大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外国人,视外国为夷。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指: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对华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3)黄海、辽东、威海卫战役。主要不同:两国近代化海军的出场与角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