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闵行区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496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A.分封制 B.礼乐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2.“这一文明存世的时间与中原王朝所处时代大致相近,但不论是玉器,是铜器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某同学研究的主题应是A.中国文化的整体统一性 B.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C.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排斥 D.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3.建县制,最早可以追溯的时期是A.西周 B.东周 C.秦朝 D.西汉4.清赵翼评价某一史学著作:“自此例一定,
2、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该著作是A.论语 B.史记 C.汉书 D.资治通鉴5.三国两晋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6.唐诗“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反映了A.丝绸之路的开辟 B.对外政策的开放C.军事实力的强大 D.建筑技术的高超7.“成祖简翰林官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文中评述的制度是A.内外朝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8.清朝前期采取的有利于西北地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A.设立宣政院 B.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C.设立台湾府 D.设立伊犁将
3、军9.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为何种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该条约A.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B.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C.使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D.损害了中国的关税主权10.上海租界经历了从华洋分处到华洋杂居的过程,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A.上海土地章程的订立 B.小刀会起义的影响C.城厢内外自治公所的成立 D.辛亥革命的影响11.李鸿章认为要改变中国贫弱的现状“必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企业体现“求富”这一思想的是A.安庆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发昌机器厂 D.轮船招商局12.胡适评价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
4、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13.下列选项中,能反映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特点的是A.东西互动、共同发展 B.源源而入、节节嬗变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制度救国、文化西化14.“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临时约法这一规定的实质意义在于A.实现国民一律平等 B.否定君主专制C.确立民主共和体制 D.结束封建统治15.右图所示天平由A到B的变化,主要是源于颁布了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大宪章 D.独立宣言16.历史学家帕尔默认为“18世纪后期整个大西洋文明都受到了具有相同目标的一场革命运动的涤荡”。“相
5、同目标”是A.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B.实现民族独立C.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D.废除君主专制17.“这项改革的影响之大,被人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国此,亚历山大二世获得了解放者的名号。”其中“这项改革”是指A.德意志统一 B.拿破仓帝国建立 C.美国南北战争 D.俄国废除农奴制18.有学者认为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现八方”的特征。其“心灵紧闭”的表现是A.制定“大陆政策” B.强化天皇制度、武士道精神C.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D.实行征兵制度、加强军事力量19.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发展是A.雇佣关系出现 B.手工工场出现C.自由资本主义产生 D.垄断组织形成20.右图漫
6、画所示局面最有可能出现在A.18世纪中期 B.18世纪末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期二、综合题(共60分) (一)思想解放与会变革(16分)21.请将下列口号或主张与相关史实一一对应(10分)(填写字母)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新文化运动 D.科学社会主义 E.启蒙运动口号或主张相关史实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人的灵魂获救依靠自己的信仰。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有理性,就有享有自由的权利。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知识和美德。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22.以下材料中,可以作为研究主张所引发的社会变革的直接材料是 (6
7、分)(填写字母) A.独立宣言 B.马赛曲 C.蒙娜丽莎 D.社会契约论 E.青年杂志(二)一花一世界(19分)棉花,将不同大陆联结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全球的故事。材料一 全球棉花贸易市场格局变化示意图(图中代表棉花生产、消费中心)图A、B摘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材料二 材料三18世纪英国纺纱厂 19世纪中期美国棉花种植园高中历史第四分册 电影为奴十二年剧照材料四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摘自郑观应盛世危言23.根据材料一,概括全球棉花贸易市场的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15世纪末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3分)24.材料二、三、四是对图B反映
8、的历史现象的佐证,请从史实的角度分别加以说明。(9分)25.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棉花创造的全球故事”?(7分)(三)士人精英(25分)知识分子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无论是传统士人还是现代知识精英,都要在时代洪流中作出择择。材料一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摘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摘自(北宋) 汪洙神童诗材料二 科举停废,则意味着希望的破灭。四民之首的士人不再以科举为指挥棒,而是各择出路:通过留学成为上层知识分子精英,旧学即废,全国上下转而崇尚新学,留学成为
9、读书人进阶的最好途径。然而有条件留学的知识分子毕竟还是少数,而这些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归国后往往成为上层精英,如胡适。投身实业,清朝末年,在“西潮”冲击下,“商”念来愈被提升到重要位置,与西方商战,追逐高利风行一时,很多具有传统功名的人转而投身实业,如清末状元张謇、孙家鼐。融入地方政权,成为清末自治运动的重要力量,山西士子刘大鹏。还有一部分人加入会堂,或投身于军事活动,因此传统士人的社会流向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出路更趋多样化。摘自何吉美科举制的存废与清末传统士人的社会流动材料三 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面对接踵而来的社会危机和历史巨变,积极思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走上历史的中心舞台发动了一场
10、又一场政治社会的革命。摘自康冀楠清末开封:河南省革命摇篮26.材料一中的“长策”指什么?如何理解“赚得尽白头”?(4分)27“科举停度,则意味着希望的破灭”,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28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不同时代“他们”的块择?(15分)闵行区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历史学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题号12345678910答案CBBBDBCDA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DBBSADBDd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21DAEBC(10分)22ABE(6分)23变化:全球棉花贸易市场从多极、分散
11、到逐渐向欧洲集中,世界贸易联系日益紧密。(2分)原因:新航路开辟(1分)24材料二:18世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棉纺织业新机器的发明、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力水平。技术革新与殖民扩张使其在全球棉花贸易竞争中获得优势。(3分)材料三:15世纪末以来,西欧国家通过三角贸易,贩卖黑奴至美洲种植园劳动。到19世纪中期,美国南部种植园生产的棉花,成为英国最重要的原料来源。(3分,若答“美国内战”的相关内容,得1分)村料四:鸦片战争后,随着门户被打开,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逐渐沦为英国棉纺织品的倾销地。(3分)25.“棉花的故事”是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化
12、的历史,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缩影。(2分)古代的棉花种植、纺织生产是在相互隔绝的环境中进行的,没有产生跨区域的影响力。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改变了棉花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2分)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逐渐确立了在世界的主导地位。18世纪英国开展工业革命抢得先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成为世界工厂。随着棉花贸易的发展及各国各地区间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世界范围内的地区分工初显: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品、美洲的原料(美国内战打断了棉花帝国的原材料供应链,迫使棉花资本主义寻求新的空间)、以及中国的市场。以歌洲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19世纪中后期逐步
13、形成。(3分)26.“长策”指科举制。(2分)作为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取士为普通士人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为此土人不借“尽白头”(2分)27.科举停废,士人入仕的主要道路被阻断,“希望”破灭了。(2分)在西学东渐大的影响下,部分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出路更趋多样化,留学、投身实业、加入地方政权、加入会堂或投身于军营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希望”并没有破灭。(4分)28.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式,评分观察要素是:观点、史实与材料、论述、组织(15分)参考观点: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既受时代的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学而优则仕成为他们奋斗的目标。科举制兴起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入仕做官“英雄尽白头”。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士人也逐步沦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大潮的冲击下,日益僵化和没落的科举制被废除,科举入仕的传统道路被阻断。在“希望”破灭时,士人价值取向趋向多样化,他们中的精英更是积极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发动一场又一场政治或社会的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