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树郭橐驼传一、教学目标:1、体会寓言的设事明理手法。2、理解柳宗元“为所当为不妄为”的养民思想。3、感受柳宗元的政治责任感。4、文言字词与句式积累。二、教学重点难点:柳宗元“为所当为不妄为”的养民思想。三、教学方式分析、诵读四、教学步骤:1、导入,柳宗元是和韩愈齐名的唐朝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参考】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捕蛇者说、 黔之驴除了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寓言创作上也颇有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带有寓言及政论色彩的传记文。【幻灯片出示课题】2、整体把握。本文主要写了什么?注音 齐读。齐读全文【关注学生是否有读错的字,断错的句,以便正音断句】提问学生:本文主要写
2、了什么?【引导】若用文中句子回答:“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板书】养树养民【明确】解读文章,了解文体很重要,我们可以从文体入手探讨作者想说什么。不过本文比较特别,思考与练习中说“这是一篇带有寓言及政论色彩的传记文”,郭橐驼种树的事迹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金圣叹称其为“此文纯是上圣至言,而以寓言出之”。我们可以从寓言的角度来探讨。寓言多是设事明理。【板书】设事明理3、从课前同学们的提问来看,问题多集中在3、4两节,事实上,第3节讨论养树,第4节讨论养人,读懂这两段,也便能明了作者意图了。 3、4两小节从形式上都是问答。但第3小节问者的话却没有写出来,想象一下,
3、如果你就是“问者”,你打算问什么问题?可以讨论1分钟。【学生讨论】(1)你为什么种树种得那么好?如果这样问,橐驼需要回答什么?【提示】选取原文句子回答(翻译:我不是能够让树活得长久而且长得茂盛,只不过能顺着树木生长发育的规律让它按照自己的习性去发展罢了。)(2)何以种树?其本舒,其培平,其土故,其筑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引导】但橐驼说的话不止这么几句吧?(3)种树的技巧和种树的体会和心得感悟是什么?如果问者这么问,橐驼会回答什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读至“非有能早而蕃之也”。】(译“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那样就能让树木保持自然生长的规律而按照本性生长了。)【引导】究竟应该怎么问
4、才能将橐驼的回答都涵盖在里面呢?(17)(4)为何他植者不若子?为什么其他人种树比不上你?为什么你比其他种树人高明?4、这样我们来研究一下关于他植者的句子。 (1)自由朗读: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2)释义: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
5、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拳:拳曲,伸展不开。勤:忧愁,担心,引申为“深”。爪:名词作动词,用指甲划破树皮。不我若:不若我,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为:语气词,表反问语气。小结:积累联想。(拳:拳曲,伸展不开。)句式推断。(勤:忧愁,担心,引申为“深”。)词类活用。(爪:名词作动词,用指甲划破树皮。)虚词语气。(为:语气词,表反问语气。)特殊句式。(不我若:不若我,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3)顺文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展示翻译,学
6、生自读】如果有与此相反的人,却又对树木爱得过于深厚,担心得过了头,(早晨看看,晚上摸摸?),已经离开了,还要回头看顾。更严重的,还用手指抓破树皮来检验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察看栽得是松是实,这样,树木的本性就一天天丧失了。虽然说是爱护树,实际上却害了树;虽然说是忧虑树,实际上却是仇恨树。所以(他们)不如我啊,我又有什么别的本领呢?”(4)赏味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句式整齐,流畅自然,朗朗上口。旦视而暮抚:互文手法。早上晚上都来看看
7、摸摸,或者夸张一点:从早上到晚上一直在观察树,抚摸树。已去而复顾:已经走开了却又回过头来再瞧瞧。想象一下场景:因为很想知道树成活了没有,就用手指抓破树皮来检验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察看栽得是松是实。且问:树皮破了,树会怎样?原本种好了,又去摇摇树根,如果捣土不严实会怎样?(5)诵读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爱之太恩,忧之太勤。太恩、太勤 重读。太字延长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前快后慢,想象场景。吾又何能为哉? 重读“何能”,语气词“为
8、哉”延长。小结:他植者勤虑害树,木之性日以离矣。因而比不上郭橐驼。对于重点句子,我们可以采用通读、释义、顺文、赏味、诵读五个步骤。根据句子难易,个别步骤可以省略。5、以上讨论的是种树,接下来讨论养民。 刘桓溪:种树与治民之间有何相似性?翻译“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其,语气词,表示推测语气。 像这样,那么与我从事的种树行当大概也有类似吧?“是”是这样的意思,那么当时官员是怎么做的呢?请找出相关语句。 旦暮吏来而呼曰: 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请用通读、释义、顺文、赏味和诵读五个步骤来自学这部分内容。(1)通读(2
9、)释义:勖x:勉励。而:通“尔”,你。缕:线,线头。指纺线织布。字:养育。遂:成,指喂大。豚tn:小猪。聚:使动用法,使聚集。(3)顺文: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缫你们的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打鼓招聚百姓,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4)赏味:句式短,语气急促,内容繁多。官员怎样告诉百姓这些内容?“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老百姓需要停下手中的活计来听官员说。甚至到达连吃饭的时间的没有。再问一句:如果官员不来督促,百姓会做什么?自然会注重衣食住行,种地得粮,织布得衣,养育孩子等。官员的政令所作所为实在是多此
10、一举。是不是官员不来督促,百姓就不耕不植,尤其是不养育自己的孩子。【背景】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言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为了扩大实力,各藩镇和中央都加强对百姓的控制,政令烦出,民不聊生。(5)诵读:语气急促。学生读一读,旁边同学评价。齐读。点评。治民和种树有何相似性?官员烦令扰民,他植者勤虑害树,二者有相似性。烦令扰民使得百姓不能安其身蕃其性,勤虑害树使得木之性日以离;种树和治民的相似性只有这些吗?戴方怡同学问:文中所说的官理到底指什么?【引导】这就要从橐驼的做法来推理了。橐驼养树勿动勿虑,那么是不是什么都不管?周天烨同学说:想要树好总要关心一下的吧?种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树可能会
11、没水,遭虫害。大家关注一下最后一节,“吾问养树,得养人术”,而题目是“种树”,养树的前提是其时也若子,可见从文本整体来说作者真正想说的是为所当为不妄为。刘玥:作者似乎认为不应过分关爱百姓,但不关心又不可以,度在哪里?橐驼种树标准:顺木之性得其天,那么,治民标准即安民之性蕃其生。不是不为,而是做有利于百姓的事。“吏为民役。 柳宗元送薛存义序”“贤者之作,思利乎人。 柳宗元全义县复北门记”浦起龙:特为良吏作官箴,诩诩讲惠政。我添加一句:亦为自我明心志,拳拳忧生民。本文写于永贞革新前夕,柳宗元在长安担任监察御史里行,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品秩不高却权限较广。柳宗元20岁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10年后任柳州刺史,在柳州期间,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子厚终其一生,不论穷达,皆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为理想,可叹,更可敬!6、总结:如何阅读文言文?v紧扣体裁:寓言设事明理;v赏读语段:通读、释义、顺文、赏味、诵读v把握结构,探究意蕴。板书: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设事 养树 勤虑害树 勿动勿虑明理 养民 烦令扰民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