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提升练(六)(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小题,共计50分)1.(2018山东枣庄质检)在河北石家庄市市庄村赵国遗址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说明()A.我国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B.铁农具已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C.东北地区耕作技术超过河北地区D.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使用解析材料“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反映了当时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已占主导地位,故选B。仅由材料不能得出A、C、D。答案B2.(2018云南昆明模拟)中国古代“广种未
2、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生产技术的成熟 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 D.生产效率的低下解析“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可见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尚未成熟,故A项错误;“广种未必多收”可见粮食产量不稳定,故B项错误;“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得出要求农业应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不应该粗放发展,故C项正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其目的就是要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故D项错误。答案C3.(2018广东珠海模拟)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
3、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朝代粮食亩产水平(斤/亩)全国耕地面积(亿亩)总面积北方南方秦汉117(全国)5.72魏晋南北朝122(北方),215(南方)3.851.9251.925隋唐124(北方),328(南方)6.423.213.21A.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B.北方经济盛极而衰C.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南方的粮食产量到隋唐时期大大超过北方,这说明南方逐渐得到开发,A正确。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D错误。答案A4.(2018山东菏泽调研)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4、”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南宋以后()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D.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不难得知,由于棉花于宋末元初传至中原地区,这直接导致了此后的古代中国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棉花逐渐取代木棉成为人们衣被的主要材料,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标志是南方人口的增多以及南方赋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而非棉花的普遍种植,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政府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这并不直接代表“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故D项错误。答案A5.(2017安
5、徽黄山模拟)下图表明古代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寒冷期,分别为:西周寒冷期、东汉南北朝寒冷期、两宋寒冷期和明清寒冷期。气候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以下结论合理的是()A.温暖期比寒冷期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B.寒冷期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大分裂C.明清两朝的兴衰受到当时气候的影响D.气候变化影响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解析“温暖期比寒冷期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和程度失当,故A项错误;气候因素不可能成为社会大分裂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明清两朝的兴衰受到当时气候的影响”,这同样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和程度失当,故C项错误;由于材料图表中的东汉南北朝
6、寒冷期和两宋寒冷期恰好属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时期,不难推断北方的严寒对于北民南迁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6.(2018河北唐山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B.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C.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D.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解析改革推动分封制的经济基础即井田制的瓦解,故A项错误;改革推动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改革肯定土地私有制,故D项正确。答案D7.(2018山东潍坊模拟
7、)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体现出当时的田庄()A.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 B.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答案B8.(2018湖北武汉调研)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收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这说明宋代()A.土地契约制度已比较完善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D.庄园经济迅
8、速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土地契约普遍存在,到南宋时更加简化,故A项正确;土地契约与自耕农数量无关,故B项错误;完全放开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庄园经济,故D项错误。答案A9.(2017河北模拟)下面是秦汉至明清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次数3754938745135 1055 344频率(次/年)0.851.72.75.3118.519.9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倒退危险D.明清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以来,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与频率不断增加,这反映了明清时
9、期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故选D。A、B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答案D10.(2018山东济南模拟)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从夏商周到宋元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中国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租佃制的发展,故A项正确。答案A11.(2018湖南长沙一中模拟)据记载,汉代鲁人“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
10、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材料反映出汉代()A.丝织业融入了百姓的生活B.出现男耕女织耕作方式C.民间丝织业市场逐渐扩大D.手工业受到政府的重视解析据材料“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可知,百姓生活与丝织业密切相关,故A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男耕”,排除B;C项材料未体现;材料没有提到政府的态度,排除D。答案A12.(2018福建泉州适应性考试)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一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11、)A.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解析由材料“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等信息可知,B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该窑产品面向市场,其不可能是官营手工业,排除C。D项“最早”在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答案B13.(2018北京海淀模拟)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A.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C.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解析秦汉时期国家对商业管理严格,故A项与史实不符,
12、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政府对商业买卖诉讼要依契约办事,反映出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在于商人冲突矛盾,而在于对市场的管理,故D项错误。答案C14.(2018重庆一中高考热身)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明清时期,苏州家训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与其他地区相比,苏州家训中“禁戒”尤多,尤其强调戒禁赌博、诉讼和酒色。这折射出当时苏州()A.社会秩序严重混乱 B.城市经济发展繁荣C.传统文化保存良好 D.社会风气积极向上答案B15.(2018辽宁丹东模拟)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
13、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繁荣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不能判断宋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早在两汉时期就实现了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这属于明显的史实谬误,故B项错误;政府出台涉外经济管理法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故C项错误;广州市舶条法的颁布和出台,有利于广州地区对外贸易的有序性与合法性,有利于更好地确保国内外商人的权益,从而促进该地区海内外贸易的繁荣,故D项正确。答案D16.(2017广西桂林模拟)下表为乾隆时期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
14、变化状况表。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 乾隆二十年(1755)以前 乾隆四十年(1775)数量 不超过20万石 30万石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解析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江浙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缩小,所以需要购买的粮食增多,故选C项。 答案C17.(2018广东汕头质检)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
15、大大增强。这说明()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佛寺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反映了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排除D项。答案C18.(2018福建莆田模拟)盐引是盐商合法贩盐的官方凭证。明朝政府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盐商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再把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获取利润。这反映了明朝()A.
16、食盐业被政府严格控制 B.政府对盐商采取扶植政策C.食盐市场出现官商勾结 D.食盐生产具有区域性特征答案A19.(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广东新语所载诗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诗说明()A.明清“海禁”政策导致白银大量内流B.闭关锁国政策下官营贸易的兴盛C.官营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D.清初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解析据材料“洋船争出是官商”“银钱堆满十三行”可知清初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故选D项。答案D20.(2018四川宜宾调研)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
17、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解析“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A项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反映了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状况,而不是海禁政策瓦解,海禁政策是明王朝长期推行的一种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据材料“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可知,在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继续推行,反映了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故C项正确;海禁政策是明王朝长期推行的一种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
18、共3小题,第21题22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2分,共计50分)21.(2018山东临沂模拟)(22分)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时间史料出处类别文帝三年货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汉书文帝记生产和消费并贷元狩三年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史记平准书生产和消费并贷本始四年遣使者振贷困乏汉书宣帝纪生产性借贷地结三年假田与贫民、贷种、食汉书宣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初元元年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汉书元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年份地区事由贷放措施赈贷物
19、康熙三年浙江海宁刮飓风、修海塘动款货币康熙五年广东旱灾动支通省积谷散赈谷物康熙十年淮扬民饥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粮米康熙三十七年江南海州等九州县水灾发常平仓谷谷康熙四十二年山东济南水灾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钱、粮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
20、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祇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6分)(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12分)(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4分)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
21、灾救济性质。(每点2分,6分)(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任意三点得6分)不能。(2分)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需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4分)(3)困境: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4分)22.(2017山东泰安期中)(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 宋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闵讴楚语,风帆雨楫
22、, 联翩方载,钲鼓镗。”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摘自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示例材料二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 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 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广州蕃坊, 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
23、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宋)朱彧萍洲可谈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的主要不同,从时空发展的角度指出北宋东京城市发展的趋势。(8分)(2)综合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及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答案(1)不同: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唐代长安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服务业发达,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夜市和早市进一步发展;北宋东京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代长安;唐朝长安位于西部关中平原,北宋东京位于中原腹地。(4分)趋势: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
24、城市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世俗化;政治中心逐渐东移。(4分)(2)特征:海外贸易发达,中外交流频繁。(2分)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手工业技术高超;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政府积极支持对外贸易,设置专门管理机构;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等航海技术的进步。(3分,任答三点即可)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有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对外关系;有利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3分,任选三点即可)23.(2017湖北孝感七校联考期末)(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
25、代中国近300年间,经济变迁很大。从明中叶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它的最后阶段,新的经济因素在萌生,传统的封建经济依然顽固。新旧交迭,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明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就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的。围绕转变中的明代中国经济,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说明。(12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解析围绕“转变中的明代中国经济”这一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明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答案表述和特征各3分,史实及说明各3分。 例:明代中后期农业有很大进步,由宋代“苏湖熟,天下足”被“湖广熟,天下足”所取代。 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方向发展。重视农田水利,从国外引进的甘薯和玉米广泛种植,粮食产量提高。 经济作物的栽培在规模上和品种上都有显著发展。棉花种植的推广,烟草、花生等新品种的引进。 民营手工业中,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买不尽松江布”,苏州“半城皆居机户”。 新兴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江南地区最为典型。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出现,徽商、晋商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新气象,主要分布在江南和东南沿海某些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