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60485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附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质量检测(二)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1975年10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悉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80多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2、,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长征精神是用血

3、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34师,原有7 000余人仅剩下90多人。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无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所信仰的事业。长

4、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以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情,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就应该经常检视自己可否拥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激情,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远离

5、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选自人民日报)材料二: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

6、,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征,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厚的典藏和精神光芒。B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

7、式的人,都对长征给予了最高的评价。C长征的伟大胜利,是由无数红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D红军长征就像播种机,在十一个省内散布了革命的种子,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解析:选AB项,“都”范围扩大,“最高的评价”不合文意。原文只是列举了一部分人对长征的正面解读。C项,强加因果,我们要铭记长征不只是因为长征牺牲了无数的红军官兵。D项,“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长征精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

8、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周恩来总理身患癌症期间与病魔相搏就是典型的例证。B长征精神展示的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和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C长征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用血与火熔铸的,是4支长征大军用生与死锻造的,是红军战士用苦与乐冶炼成的。D作为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最高体现的长征精神,即使在沐浴着杏花春雨的今天仍要读懂、汲取和弘扬。解析:选BB项,“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错误。被称作“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的是长征而不是长征精神。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1935年10月,毛主席率军在吴起镇一带歼灭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

9、,宣告了蒋介石“围剿”计划的彻底破产。B四川马尔康县党坝乡藏族喇嘛桑吉在红军经过阿坝地区时受到影响,参加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军长征。C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处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D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长征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解析:选D材料二的观点是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D项侧重概括的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4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长征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答:解析:本题以下定义的形式进行考查,实际是要求学生理解长征的含义,概括

10、长征的特点。从“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中可筛选出重要信息“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从“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中可筛选出重要信息“十二个月”“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是强调关键词“红军”。从“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中可筛选出关键词“新局面就开始”。最后将以上六个关键词用判断句的形式加以整理即可。参考答案:长征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历时十二个月,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余里行军,纵横十一个省,开启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伟大壮举(“伟大

11、行军”“伟大奇迹”亦可)。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答:解析:材料一中第一段是以周恩来总理病重期间的故事引出对长征的评述: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第二段介绍长征及其意义:长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从而引出“长征精神”。第三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分析论述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指出“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第四段分析长征精神的世界影响,“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第五、六、七段是从三个方面论述长征精神的主要特征。第八、九段联系当今现实,指出只有汲取长征精神,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

12、、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参考答案:首先以周恩来总理病重期间的故事引出对长征的评述,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分析论述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长征精神的世界影响,并从三个方面论述长征精神的主要特征;最后指出在当今时代只有汲取长征精神,才能在新的长征中取得更辉煌的成就。(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套不住的手赵树理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

13、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格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陈秉正的手确

14、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

15、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

16、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认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

17、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

18、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文本二:我也曾写

19、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

20、,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老农民的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B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的高度统一。C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D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

21、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解析:选DD项,“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错误。小说通过对陈秉正一双手的描写,赞扬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并没有批判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选项属于过度解读。故选D。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B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以小见大,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C套不住的手构思巧妙,老舍赞其以“手套”

22、串联情节,故事有起有落,让人意识到:这是一双普通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D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选BB项,“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错误。从文本二“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来看,老舍同志并没有拿本文与老农陈秉正传比较;同时老农陈秉正传是老舍假设的作品,并不真实存在。故选B。8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答:解析:由“手掌好像四方的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看,运用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

23、手进行特写,展现出他作为劳动人民勤劳的一面。由“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看,运用语言描写,通过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以及刚拿到手套时的感慨,表现了他为了方便劳动而顾不上自己的手,体现他对劳动的热爱,质朴、爽利。由“刚走过公社门口他认为机会不可错过”“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未免对不起他们”看,运用心理描写,他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由“

24、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看,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以及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秉正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参考答案: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体现了他对劳动的热爱,质朴、爽利。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

25、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侧面衬托: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秉正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9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6分)答:解析:从读者层面来看,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令人产生好奇心,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情节的发展来看,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先是家人为保护他的手而买手套给他,然后他为了干活而忘戴手套,接着丢了手套返回去找,最后回家后归

26、还手套。“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从手法上来看,小说运用了伏笔照应的手法,文章一开篇就交代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最后交代他粗糙的手都是因为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的劳动人民形象。从结尾的设置来看,小说的结局突转。他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参考答案: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

27、者的阅读兴趣。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将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最后交代他粗糙的手都是因为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结尾突转。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人,太穆皇后从父兄也。父炽,隋太傅。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

28、,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拜秘书郎。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诸兄更谓威曰:“昔孔子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名位不达,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久之,蜀王秀辟为记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称疾还田里。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高祖入关,召补大丞相府司录参军。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高祖常谓裴寂曰:“叔孙通不能加也。”武德

29、元年,拜内史令。威奏议雍容,多引古为谕,高祖甚亲重之,或引入卧内,常为膝席。又尝谓曰:“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威登此职。今我已为天子,公为内史令,本同末异,乃不平矣。”威谢曰:“臣家昔在汉朝,再为外戚,至于后魏,三处外家,陛下隆兴,复出皇后。臣又阶缘戚里,位忝凤池,自惟叨滥,晓夕兢惧。”高祖笑曰:“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及寝疾,高祖自往临问。寻卒,家无余财,遗令薄葬。谥曰靖,赠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日,诏太子及百官并出临送。(节选自旧唐书窦威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

30、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B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C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D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解析:选D结合句意可知,“多获罪”的主语为“府僚”,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数陈得失”为“忤旨”的原因,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D。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1、A射策,主试者提出问题,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叫作“射”,按所射的策上的题目作答,即射策。B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C赠,指古代皇帝为所有获得功绩的官员及其亲属赐予官爵或荣誉称号。文中是指皇帝对窦威加封官职。D内史,中央官制,周时开始设置,战国时掌管“大内”之官,主管租赋与财务。中书省长官在隋朝称为内史令。解析:选CC项,“为所有获得功绩的官员及其亲属”属于范围不当,由“寻卒赠同州刺史”可知,皇帝是在窦威死后追赠他为同州刺史的,所以“赠”应是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赐予官爵或荣誉称号”。12下列

3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窦威性情沉稳,博览群书。窦家世代勋贵,以武勇著称,子弟都喜爱武艺,但窦威却偏好文史,因此诸兄都称赞他为“书痴”。B窦威不慕权贵,坚守道义。当时他的兄长都通达显贵,窦威仍甘做闲散官;蜀王杨秀征召他做官,他因杨秀多不守法,称疾还田。C窦威多识旧仪,官至显位。当时天下初定,五礼荒废,窦威博学多识,制定了诸多规章制度,受到高祖赞誉,官至内史令。D窦威为官清廉,享受殊遇。他去世之时,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遗言让家人简单安葬他。下葬之日,高祖下诏书让太子及百官为他送葬。解析:选AA项,“诸兄都称赞他为书痴”理解错误,由文章“诸兄哂之”中的“哂”字可知,

33、诸兄并非称赞他,而是嘲笑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威奏议雍容,多引古为谕,高祖甚亲重之,或引入卧内,常为膝席。译文:(2)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译文:参考答案:(1)窦威奏议时仪态文雅,多引用古事说明事情,高祖很亲近器重他,有时将窦威引入卧室,常常与他促膝长谈。(2)近来见关东人和崔氏、卢氏结亲,还自我夸耀,你家世代为帝王亲戚,不也是很高贵吗?14窦威深得唐高祖荣宠,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3分)答:解析:紧扣“窦威深得唐高祖荣宠”这个中心,在文中寻找有效信息加以概括即可。参考答案:唐高祖领窦威入卧室,促膝长谈;窦威卧病,唐高祖

34、亲自前去探望;窦威去世时,唐高祖下诏让太子和百官前去送葬。参考译文: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人,是太穆皇后的堂兄。父亲窦炽,是隋朝的太傅。窦威家世代都是功臣显贵,几位兄弟都崇尚武艺,而窦威专心研习文史,意志专一,自我坚守。兄长们都嘲笑他,称他是“书痴”。隋内史令李德林主持科举,他参加射策考试,考中甲科,被授予秘书郎的官职。窦威任期满后应当升迁,他却坚守原职不愿调任,任秘书郎一职有十多年,他的学业更加精进。当时各位兄长都因军功官运通达显贵,交往结识豪门权贵,宾客很多,但窦威的官职仍是闲散官。各位兄长又对窦威说:“过去孔子积累学问成了圣人,在当时仍然生活窘迫,漂泊失意到那样的地步,你效仿这种做法,又

35、想追求什么呢?功名地位不显达,原本也应该是这样了。”窦威笑笑没有回答。过了很久,蜀王杨秀征召他担任记室一职,因杨秀做事大多不守法,窦威自称有病返回乡里。等到杨秀被废位放逐后,他幕府中的官吏大多获罪,只有窦威因为有先见之明而得到保全。大业四年,窦威多次升迁官职至内史舍人,因为多次陈述朝廷得失违背了皇上的旨意,被改任为考功郎中,后来因事获罪免职,返回京城。后高祖进入关中,征召窦威补任大丞相府司录参军一职。当时军队刚刚建立,五礼(指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荒废。窦威博学多识,很熟悉以往的礼仪,朝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都是他制定的,禅让继位的文书他也大多参与起草。高祖常对裴寂说:“叔孙通也不能超过窦

36、威呀。”武德元年,窦威担任内史令一职。窦威奏议时仪态文雅,多引用古事说明事情,高祖很亲近器重他,有时将窦威引入卧室,常常与他促膝长谈。又曾经对他说:“过去周朝(北周)有八柱国的贵位,我的家人和您的家人都担任过八柱国这一职位。现在我已是天子,您任内史令一职,我们其实是同一本源,只是衍生出来的末流不同而已,竟这样不平等了。”窦威拜谢说:“臣的家以前在汉朝时做过两次外戚,到了后魏,三次是外戚,陛下您成为皇上,我家又出了皇后。臣又攀附为外戚,忝列朝廷,自认为是滥竽充数,早晚都很谨慎害怕。”高祖笑着说:“近来见关东人和崔氏、卢氏结亲,还自我夸耀,你家世代为帝王亲戚,不也是很高贵吗?”等到窦威卧病时,高祖

37、亲自前去探望。不久窦威就去世了,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遗言让家人简单安葬他。谥号称靖,追赠同州刺史,加封为延安郡公。下葬那天,高祖下诏让太子及百官一起去为他送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出塞(其二)杨素注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注杨素: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本诗作于隋朝建立后,诗人抗击突厥,战功显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

38、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出塞”为题写自身出塞征战感受,是唐边塞诗的重要内容。这首诗歌可谓开启盛唐边塞诗派先河。B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出塞的原因、出塞路途的遥远,“握手”即“携手”,指送别之地,情感激昂慷慨。C诗歌五到十二句抚今追昔,描写古战场的萧瑟,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担忧和对治世良臣的渴望。D十三、十四句中的交河、阴山都是抗击匈奴的古战场,诗句在时空转换中凝练地展现了军旅生活的动荡。解析:选CC项,“对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担忧”诗中无表现。此诗描绘古战场,主要表现军旅生活的动荡。故选C。16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忧国不忧身”直抒胸臆

39、,表现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牺牲自我的爱国奉献精神,情感豪迈。“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这几句抚今追昔,描写古战场的萧瑟,“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交河、阴山都是抗击匈奴的古战场,诗句在时空转换中展现了军旅生活的动荡。以上诗句表现对军旅生活动荡艰辛的感慨。“雁飞南入汉”以南飞的雁的形象表现对中原乡土的怀念,“风霜久行役”中“久”字表现了戍边时间之长,蕴含了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参考答案:“忧国不忧身”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古战场的萧瑟,交河、阴山的变换表现对军旅生活动荡艰辛的感慨;“雁飞南入汉”“风霜久行役”表现了久戍边地的怀乡之情。(三

40、)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自勉。(2)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3)墨子在兼爱中最后总结“兼相爱”“交相恶”的后果是:,。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3)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在

4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红色文化虽然形成于革命时期,但红色文化也要与时俱进。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要让青年学生认同进而理解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不断流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色文化资源“可敬、可亲、可学、可用”。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B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

42、要内容是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C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D把中华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解析:选AB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作主语,与前句衔接不紧密。C项,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文段括号的前后文都是以“红色文化”为陈述对象,故括号处“红色文化”应放在句首,与前句衔接更紧密。选项中的“红色文化”未放在句首位置。D项,逻辑错误,“中华文化”内涵范围大,“红色文化”内涵范围小,故不能把“中华文化软实力”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故选A。19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一水护田将绿绕,

43、两山排闼送青来。B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解析:选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本体是“遗迹”“文物”,喻体是“教材”。A项,“水”的“护”,“山”的“送”,赋予山水以人的动作,故运用了拟人手法。前后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词义相对或相关,为对偶手法。B项,前后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词义相对或相关,为对偶手法。C项,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是“涛”,喻体是“雪”。D项,落红“护”花,这一动作是人才具有的,故运用了拟人手法;不说“落花”,而说“落红”,用“红”这一色彩,代指“花”,是特征代整体,故为借代手法。只有C项

44、与文中句子手法相同,故选C。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答: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其一是“认同进而理解”语序不当,应改为“理解进而认同”;第二处是“流入新的时代特色”搭配不当,把“流入”改为“注入”。参考答案:要让青年学生理解进而认同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色文化资源“可敬、可亲、可学、可用”。(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疫苗只能预防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如13价肺炎疫苗无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EV71疫苗只能预防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_;同理,还有5价轮状病毒疫苗、9

45、价HPV疫苗等。疫苗可保护绝大多数人避免发病。由于受种者个体差异、免疫应答功能等原因,_,如有较小部分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产生乙肝抗体或产生抗体滴度较低,无法检测出来。大量研究表明,接种疫苗后即使发病,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其患病后的临床表现会轻很多。此外,与儿童相比,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感染各种疾病的风险更大,有的成年人,即使儿童时期接种过疫苗,抗体水平也可能会随年龄增长而降低。_,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乙肝疫苗,等等。成人疫苗需自费接种,“花小钱,防大病”,何乐而不为?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答:

46、解析:第一处,根据上文“13价肺炎疫苗无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和后文“同理”可知,“EV71疫苗只能预防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后应该填写“无法预防其他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第二处根据下文“如有较小部分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产生乙肝抗体或产生抗体滴度较低”可知,该处应该填写“可能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一类的句子;第三处,根据上文“有的成年人,即使儿童时期接种过疫苗,抗体水平也可能会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和后文“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可知,此处应该填写“成人也应该接种疫苗”一类的句子。参考答案:无法预防其他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可能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成人也应该接种疫苗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

47、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答:解析:文段共三个自然段,每个段落要用一个否定句进行中心意思的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疫苗只能预防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故用否定句概括为“疫苗不能预防所有同类型的疾病”;第二段主要内容是“疫苗可保护绝大多数人避免发病”,故用否定句概括为“疫苗不能保护所有人避免发病”;第三段主要内容是“成年人也需要接种疫苗”,故用否定句概括为“成年人不能忽略疫苗的作用”一类的句子。参考答案:疫苗不能预防所有同类型的疾病疫苗不能保护所有人避免发病疫苗接种不是儿童“专利”(或:成年人不能忽略疫苗的作用)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48、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100年前,有一群青年,他们乘着小小的“红船”,劈波斩浪,抒发人生壮怀100年后,有一群青年,他们驾驶时代的“巨轮”,凯歌前行,挥洒青春豪情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时空可以穿梭,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在两种身份中任选一种,给对方写一封邀请函,请他们到自己身边来做客,彼此了解,彼此激励,共谱青年与祖国、青春与时代之华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首先要

49、审题,注意所给材料和任务指令。所给材料涉及两个角度,据“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100年前,有一群青年,他们乘着小小的红船,劈波斩浪,抒发人生壮怀”可知,其一即20世纪的新青年,为中国谋新生的第一批共产党员们。据“100年后,有一群青年,他们驾驶时代的巨轮,凯歌前行,挥洒青春豪情”可知,其二指21世纪的时代新青年。可见是以“青年”为母话题,可以引申出“救国救民”“发展”“责任(担当)”“爱国”“激情”“奋斗”“希望”等子话题。任务指令: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时空可以穿梭,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在两种身份中任选一种,给对方写一封邀请函,请他们到自己身边来做客,彼此了解,彼此激励,共谱青年与祖国、青春与时代之华章。可见体裁为邀请函(信),对象为百年前后的两辈青年。跨越百年,两群青年有明显的差异:百年前的青年为了祖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而百年后的青年为了祖国承前启后,勇担使命,开创未来。考生在选择身份时,要关注到这种差异性。不同时代下的两群青年又有着明显的共同点:他们都用青春谱写了青年与祖国、青春与时代的华章。参考立意:(1)百年青春心向党,矢志建功新时代;(2)隔离时空的誓言;(3)百年中国梦,两代青年心连心;(4)永恒的使命,不变的初心。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