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51343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1-2022学年宁德市同心顺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座号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填入答案卷中。3考试结束,考生只将答案卷交回,试卷自己保留。一、单项选择题(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百舸() 寂寥(lio) 放号(ho)B揳(xi)入 罅(xi)隙 着(zhu)恼C木讷(n) 讪(shn)讪 瘪(bi)三D蹩(bi)脚 檄(x)文 孱(cn)头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通假现象及解释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A.虽有槁暴 有:同“又”,又一次。B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同“三”,多次。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D.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蚓无爪牙之利A全不相同B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和现在的用法相同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吾师道也 耻学于师 孔子师郯子 小学而大遗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吾从而师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B/C/D/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君

3、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师不必贤于弟子。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

4、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5、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B.士大夫之族 族:类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D.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彼童子之师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不必贤于弟子8.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句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B.巫医,古

6、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为人治病。C.六艺,指儒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项技能:礼、乐、射、御、书、数。D.经传,指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与解释经文的书的合称。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论今。B第二段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说明教师没有阶级区别,没有年龄界限,道之有无是择师的标准。D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

7、性。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二)诗歌鉴赏(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小至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残,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注)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元年居夔州时所写,此时杜甫的生活比较安定。小至:冬至日的前一天。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是说冬至到来,白昼变长,阳气渐舒,这就意味着春天也即将到来。B第三句写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以多绣几根彩线,显示出节气的变化。C颈联描写了春日景致,岸边柳条嫩绿,山中腊梅迎寒开放,充满生机。D全诗围绕“小至”来写,

8、叙事、写景、抒情三者兼备,富有生活情趣。1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1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_,_”。(2)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沁园春 长沙中能充分表现他拥有此大志、气概的句子:“_,_”。(3)劝学中“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5)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

9、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

10、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

11、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

12、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

13、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拿来主义)1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送去主义”是近代中国继“闭关主义“之后实行的另一种对外政策,过去的“闭关主义”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B送去主义者先是送古董,送画,后是准备送活人,能够只是送出去,可见送去主义者的“丰富”和“大度”。C在当时“送去”是“摩登”,送去主义者与自

14、诩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的哲学家尼采一样“发了疯”。D送去主义者不给后代留下一点东西,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的子孙只好磕头贺喜,向别人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破立结合,至段立中有破,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至段破中有立,对“拿来主义”做正面、直接、具体的阐述。B文章第段阐述了“抛给”和“送来”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抛给”即“送来”;第段列举了他国“送来”的大量事实。C第段中文章以“大宅子”设喻论证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批判了“孱头”“昏蛋”“废物”等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D第段重申“拿来主义”的主张并对拿来主义

15、者提出要求,指出要区别对待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对建设民族新文化重要且紧迫。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对外开放,不实行“拿来主义”,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B八十多年前,帝国主义国家“送来”;八十多年后,它们仍有可能给我们“送来”。C否定或者肯定传统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都不利于创造新时期自己民族的新文化。D失去“运用眼光,自己来拿”的要旨,“拿来主义”就不能批判继承,推陈出新。(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林子深处张炜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

16、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太”念“大”,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可近处的青草全被人割光了,不进林子深处行吗?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一路上,也不知踢散了多少露珠儿。太阳升起来了,光芒透过树隙,像一把长长的剑。小鸟儿就像不闲嘴儿的小姑娘,吵死人了!还是老野鸡性子缓多长的时间才叫一

17、声“喀喀嗒”呀!二兰子总是这样:不管心里多么不痛快,一进了这林子就变得高兴了。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她很想扬起脖儿喊一句,听听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她知道,树林子能把声音传出老远、拖得老长,树林子真好哩!可她憋住了,她要赶去割草呢。她只瞅着脚下的草叶儿,急急地走。她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那草棵里面还有花

18、哩,红一朵,黄一朵,二兰子先拣一朵大的插在头上,然后才解了绳儿,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小鸟儿在头顶“喳喳”地叫了几声,清甜的空气直往鼻孔里扑,二兰子高兴极了!她盯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呀,满林子都喊哟!二兰子听到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在林子里还引起了一阵“啦沙沙沙”的震动。二兰子恣得闭上了眼睛,一溜睫毛显得格外长、格外密。她大仰着脸儿,眼也不睁,嘻嘻笑着又喊一遍,“大刀唻,小刀唻”她喊完了,大气儿也不出,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大树林子绿蒙蒙

19、的,多宽敞啊!这回的尾音拖得特别的长。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大姑娘唻,小姑娘唻”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当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才从灌木丛里走出来。不过她一颗心还在“怦怦”跳着,胆怯地向着河西岸望去一团绿色又一团绿色,苇行、灌木,遮得严严实实,哪里看得见啊!不过这声音却是蛮嫩气,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遍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这天,她只默默地割草,连大声“哼”一句也不敢,生怕河西岸听见似的。割成了一大捆儿,她就无声

20、地扛起来,踏着那林中小路儿回家了。以后的早上,她每每来到林子里,刚要弯腰割草,就会听到河西岸那人在喊。“喊吧,喊吧,有谁理你才怪!”二兰子在心里说着,下狠劲儿割着草,头也不抬。割呀割呀!割得草叶堆成小山,老牛吃得肚儿圆;割呀割呀,一口气割了十天。十天里有十个早晨,有十次踢散那林中小路上的露水珠儿,也有十次听到那河西岸的呼喊。呼喊,呼喊,显你小伙子嗓子脆啊!显得你小伙子甜咪嗦嗦啊!二兰子烦他。她这会儿开始后悔了:一个姑娘家,干吗在树林子里乱喊呀?你就不知道这树林子特怪能让声音大上几倍吗?二兰子以后割草时,故意用心听那鸟儿吵嘴这就能忘了那个小伙子的声音。可是几天之后,她突然觉得这无边的林子里好像少

21、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呢?花也在,草也在,鸟儿也在,手里的镰刀也在少了些什么呢?她干活不勤快了,再也无心割草,默默地贴站在一棵大杨树上,伸出镰刀刮那衰死的老皮儿她刮着刮着猛然记起了:是少了他那喊声哩!他从河西岸走了吗?他回不去了?他怎么就一连这多天不喊哩!二兰子扛着草捆儿回家,走在路上都没劲儿。她是太累了。早上回到林子里,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喊了一句:“大刀唻,小刀唻”树林子哟,树林子哟!树林子又把这声音传走了,那尾音儿不消不失,颤颤悠悠,像琴!像箫!像笛!像鼓!二兰子料定这声音是那千千万万片叶子传动的,要不它们怎么老是唰唰地动呀?她半个脸贴在树干上,她等河西岸那个声音。正在她

22、的心急急跳动的时候,那声音果然又一次传过来了“大姑娘唻,小姑娘唻”那尾声在林中回荡着,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仍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奏出的和声二兰子一动不动地谛听着,抿着嘴角。她四周都是高入云天的大树、蓬蓬勃勃的草木。她谛听着,渐渐觉得自己也溶化在一片无垠的绿色里了二兰子笑了。二兰子蹲在地上了。二兰子解了草绳儿。二兰子挥起雪亮亮的镰刀了。这个姑娘真能割牛草!(选自张炜林子深处的声音,有删改)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语言质朴,富有乡土气息,如“肚子比碾砣还大”“宽板板,长溜

23、溜”,同时又不失美感,如“那尾音儿像琴!像箫!像笛!像鼓!”B二兰子的形象非常立体、鲜活,对于老人们的告诫,她表现得天真胆大,“还从没有迷过路”又能从侧面看出她的心细机灵。C文章最后写尾声悠悠不绝,草木蓬蓬勃勃,绿色无边无垠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语句既交代了情节发展的走向,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D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二兰子心灵世界的成长过程:由开始的“潜意识”发展到了后来的“主观意识”,越来越有主动性。18.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二兰子三次呼喊“大刀唻,小刀唻”时的心理状态。(6分)19.小说节选部分的题目把把“林子深处的声音”改为“林子深处”,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4、(6分)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9分)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

25、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B你如果不听,他就不会恼,只

26、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C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D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3分)A千方百计 潜移默化 窃窃私语B处心积虑 耳濡目染 窃窃私语C千方百计 耳濡目染 窃窃私议D处心积虑 潜移默化 窃窃私议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B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C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D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五、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

27、客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地深深怀念。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声音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请认真阅读上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2021-2022学年宁德市同心顺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座号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填入答案卷中。3考试结束,考生只将答案卷交回,试卷自己保留。一、单项选择题(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

28、项是( )(3分)A百舸() 寂寥(lio) 放号(ho)B揳(xi)入 罅(xi)隙 着(zhu)恼C木讷(n) 讪(shn)讪 瘪(bi)三D蹩(bi)脚 檄(x)文 孱(cn)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字音辨识的能力。A项放号(ho),B项着(zho)恼,C项瘪(bi)三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通假现象及解释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A.虽有槁暴 有:同“又”,又一次。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同“三”,多次。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D.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辨识通假字的能力。“参”没有通假现象。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

29、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蚓无爪牙之利A全不相同B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和现在的用法相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中,“学者”,古义: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今义不同。中,“传道”,古义:传授古代圣贤的学说;今义:宗教家宣传教旨,布道。古今义不同。中,“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很多人。古今义不同。中,“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今义不同。中,“不必”,古义:

30、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古今义不同。中,“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恶势力的帮凶。古今义不同。故选A。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吾师道也 耻学于师 孔子师郯子 小学而大遗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吾从而师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B/C/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了解常见的此类活用现象,比如,名词做动词,名词做状语,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翻译: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翻译:孔子以郯子为师;小、大

31、: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翻译: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翻译: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翻译: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翻译:我跟从他,以他为师;日:名同作状语,每天。翻译: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故选C。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师不必贤于弟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辨识闻言特殊句的能力。例句为状语后置句,

32、B选项为定语后置句。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6

3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B.士大夫之族 族:类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D.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答案A 解析:“风尚”。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彼童子之师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不必贤于弟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A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其”,是代词,他们(君子);“其可怪也欤”中的“其”,是语气词,

35、其欤是固定搭配,意思是“真是/难道啊!/吗?”;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B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彼童子之师”中的“之”,是助词,的;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那些孩子们的老师”;C项,“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中的“而”,是连词,可是、反而、却,表转折;“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而”,是连词,可是、反而、却,表转折;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

36、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D项,“不拘于时,学于余”中的“于”,是介词,被;“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于”,是介词,比;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故选C。8.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句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为人治病。C.六艺,指儒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项技能:礼、乐、射、御、书、数。D.经传,指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与解释经文的书的合称。答案C 解析:“六艺”为“六经”。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7、,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论今。B第二段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说明教师没有阶级区别,没有年龄界限,道之有无是择师的标准。D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38、项,“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错,文章第三段列举了孔子的例子,整段话的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我们从“圣人无常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可以知道,本段引用孔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向老师学习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老师的地位的重要性。故选D。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9、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5分)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5分)答案:不明句读(1分),不解疑惑(1分),有的向老师学习(1分),有的不向老师学习(1分),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1分)。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1分),老师也不一定超过学生(1分),懂得道理有先有后(1分),学术技艺各有专门学习或研究(1分),像这样罢了(1分)。(二)诗歌鉴赏(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小至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残,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注)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

40、元年居夔州时所写,此时杜甫的生活比较安定。小至:冬至日的前一天。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是说冬至到来,白昼变长,阳气渐舒,这就意味着春天也即将到来。B第三句写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以多绣几根彩线,显示出节气的变化。C颈联描写了春日景致,岸边柳条嫩绿,山中腊梅迎寒开放,充满生机。D全诗围绕“小至”来写,叙事、写景、抒情三者兼备,富有生活情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

41、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描写了春日景致,岸边柳条嫩绿,山中腊梅迎寒开放”赏析有误,“小至”说明诗句描述的是冬日景象,颈联中的“待”“将”“欲”都说明是即将进入春天,但春天还没有到来。颈联描写的是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故选C。1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冬至这一节气的到来和眼前景物让诗人联想到了故乡,诗人内心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3分);想到故乡和异乡的景物没有什么不同,诗人举酒尽兴,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享受生活的情怀(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清楚诗

42、句中哪些写景,哪些写事,哪些写情;其次要结合整首词弄明白作者的感情是什么,进而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题虽问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但仍要结合全诗来理解。律诗的结尾一般直接表明诗人的思想情感,但也是在前面写景叙事的基础上进行。全诗紧紧围绕“小至”这一时令,叙事、写景、抒情,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首联是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颔联承接首联第一句,写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用来测时令变化的律管已飞出了浮灰,预示着新的节气到来。颈联写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的梅花冲破严寒将要绽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尾联写眼前景物唤起了

43、诗人对故乡的回忆,诗人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体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和乐观豁达的胸襟。(三)名篇名句默写(11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_,_”。鹰击长空,鱼翔浅底。(2)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沁园春 长沙中能充分表现他拥有此大志、气概的句子:“_,_”。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3)劝学中“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

44、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5)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

45、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

46、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

47、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

48、,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拿来主义)1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送去主义”是近代中国继“闭关主义“之后实行的另一种对外

49、政策,过去的“闭关主义”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B送去主义者先是送古董,送画,后是准备送活人,能够只是送出去,可见送去主义者的“丰富”和“大度”。C在当时“送去”是“摩登”,送去主义者与自诩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的哲学家尼采一样“发了疯”。D送去主义者不给后代留下一点东西,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的子孙只好磕头贺喜,向别人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A项,过去的“闭关主义”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错误,“导致”强加因果,文章中没有这个推理。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破立结合,至段立中有破,批判“闭关主义”

50、和“送去主义”;至段破中有立,对“拿来主义”做正面、直接、具体的阐述。B文章第段阐述了“抛给”和“送来”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抛给”即“送来”;第段列举了他国“送来”的大量事实。C第段中文章以“大宅子”设喻论证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批判了“孱头”“昏蛋”“废物”等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D第段重申“拿来主义”的主张并对拿来主义者提出要求,指出要区别对待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对建设民族新文化重要且紧迫。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立中有破”“破中有立”两句位置颠倒,应该是至段破中有立,至段立中有破。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对外开

51、放,不实行“拿来主义”,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B八十多年前,帝国主义国家“送来”;八十多年后,它们仍有可能给我们“送来”。C否定或者肯定传统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都不利于创造新时期自己民族的新文化。D失去“运用眼光,自己来拿”的要旨,“拿来主义”就不能批判继承,推陈出新。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意的能力。C项,“否定或者肯定传统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不合文意,文中用“放一把火烧光”“接受一切”说明“完全否定”“完全肯定”,此处缺少限制词,表达不准确。(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林子深处张炜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

52、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太”念“大”,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可近处的青草全被人割光了,不进林子深处行吗?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一路上,也不知踢散了多少露珠儿。太阳升起来了,光芒透过树隙,像一把长长的剑。小鸟儿就像不闲嘴儿的小

53、姑娘,吵死人了!还是老野鸡性子缓多长的时间才叫一声“喀喀嗒”呀!二兰子总是这样:不管心里多么不痛快,一进了这林子就变得高兴了。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她很想扬起脖儿喊一句,听听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她知道,树林子能把声音传出老远、拖得老长,树林子真好哩!可她憋住了,她要赶去割草呢。她只瞅着脚下的草叶儿,急急地走。她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

54、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那草棵里面还有花哩,红一朵,黄一朵,二兰子先拣一朵大的插在头上,然后才解了绳儿,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小鸟儿在头顶“喳喳”地叫了几声,清甜的空气直往鼻孔里扑,二兰子高兴极了!她盯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呀,满林子都喊哟!二兰子听到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在林子里还引起了一阵“啦沙沙沙”的震动。二兰子恣得闭上了眼睛,一溜睫毛显得格外长、格外密。她大仰着脸儿,眼也不睁,嘻嘻笑着又喊一遍,“大刀唻,小刀唻”她喊完了,大气儿也不出,

55、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这回的尾音拖得特别的长。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大姑娘唻,小姑娘唻”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当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才从灌木丛里走出来。不过她一颗心还在“怦怦”跳着,胆怯地向着河西岸望去一团绿色又一团绿色,苇行、灌木,遮得严严实实,哪里看得见啊!不过这声音却是蛮嫩气,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遍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这天,她只默默地割草,连大声“哼”一句也不

56、敢,生怕河西岸听见似的。割成了一大捆儿,她就无声地扛起来,踏着那林中小路儿回家了。以后的早上,她每每来到林子里,刚要弯腰割草,就会听到河西岸那人在喊。“喊吧,喊吧,有谁理你才怪!”二兰子在心里说着,下狠劲儿割着草,头也不抬。割呀割呀!割得草叶堆成小山,老牛吃得肚儿圆;割呀割呀,一口气割了十天。十天里有十个早晨,有十次踢散那林中小路上的露水珠儿,也有十次听到那河西岸的呼喊。呼喊,呼喊,显你小伙子嗓子脆啊!显得你小伙子甜咪嗦嗦啊!二兰子烦他。她这会儿开始后悔了:一个姑娘家,干吗在树林子里乱喊呀?你就不知道这树林子特怪能让声音大上几倍吗?二兰子以后割草时,故意用心听那鸟儿吵嘴这就能忘了那个小伙子的声

57、音。可是几天之后,她突然觉得这无边的林子里好像少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呢?花也在,草也在,鸟儿也在,手里的镰刀也在少了些什么呢?她干活不勤快了,再也无心割草,默默地贴站在一棵大杨树上,伸出镰刀刮那衰死的老皮儿她刮着刮着猛然记起了:是少了他那喊声哩!他从河西岸走了吗?他回不去了?他怎么就一连这多天不喊哩!二兰子扛着草捆儿回家,走在路上都没劲儿。她是太累了。早上回到林子里,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喊了一句:“大刀唻,小刀唻”树林子哟,树林子哟!树林子又把这声音传走了,那尾音儿不消不失,颤颤悠悠,像琴!像箫!像笛!像鼓!二兰子料定这声音是那千千万万片叶子传动的,要不它们怎么老是唰唰地动呀

58、?她半个脸贴在树干上,她等河西岸那个声音。正在她的心急急跳动的时候,那声音果然又一次传过来了“大姑娘唻,小姑娘唻”那尾声在林中回荡着,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仍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奏出的和声二兰子一动不动地谛听着,抿着嘴角。她四周都是高入云天的大树、蓬蓬勃勃的草木。她谛听着,渐渐觉得自己也溶化在一片无垠的绿色里了二兰子笑了。二兰子蹲在地上了。二兰子解了草绳儿。二兰子挥起雪亮亮的镰刀了。这个姑娘真能割牛草!(选自张炜林子深处的声音,有删改)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语言质朴,

59、富有乡土气息,如“肚子比碾砣还大”“宽板板,长溜溜”,同时又不失美感,如“那尾音儿像琴!像箫!像笛!像鼓!”B二兰子的形象非常立体、鲜活,对于老人们的告诫,她表现得天真胆大,“还从没有迷过路”又能从侧面看出她的心细机灵。C文章最后写尾声悠悠不绝,草木蓬蓬勃勃,绿色无边无垠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语句既交代了情节发展的走向,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D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二兰子心灵世界的成长过程:由开始的“潜意识”发展到了后来的“主观意识”,越来越有主动性。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手法能力的试题。C项,“交代情节发展的走向”属于过度解读,根据对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的理解,此处属于环境,对

60、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直接作用。18.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二兰子三次呼喊“大刀唻,小刀唻”时的心理状态。(6分)第一次呼喊:内心情绪的释放。在家中不被重视的压抑,进入林子的喜悦,青春的躁动,这些情绪都寄托在了这呼喊中。(2分)第二次呼喊:对自我的探寻和对自由的向往。“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意味着她对自我的存在进行着寻找:“大树林子绿蒙蒙,多宽敞啊”暗示了她对自由的向往。(2分)第三次呼喊:对爱情的渴望。“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由此可见二兰子渴望着对方的回应。(2分)【解析】本题考查通过对文本中主人公特定环境下的心理分析能力。注意结合对文本中特殊的情节,抓住小说中人物的

61、心理。例如本文中二蓝子前两次呼喊 “大刀唻,小刀唻”,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二兰子高兴极了!她盯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所以这是一种安然惬意的心理。第三次呼喊是二蓝子等待河对岸的声音,因此可以看出其对爱情羞涩的追求的心态和心理。19.小说节选部分的题目把把“林子深处的声音”改为“林子深处”,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观点一:好,故事发生在林子深处,人物活动场景设定在树林深处,是小说情节展开的重要背景。林子生机勃勃,自然原始,有助于衬托二兰子充满青春激情、单纯美好的形象特征。林子

62、象征爱情的萌动、生命的张扬与作者表现青春悸动、凸显人性之美、彰显原始生命力的主旨吻合。林子有一种生命的自然美,更有一种未知的神秘美,文章更有诗意。观点二:不好。小说的线索和重点描绘的是林子深处的声音,声音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几次呼喊和与此相关的心理活动完成的。声音是人物与林子与他人沟通的手段。声音象征着生命的律动与张扬,象征着青春激情和自由,声音使林子有了活力,更彰显林子的神秘美和自然美。(只答“好”与“不好”不给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是否改动的探究能力。考生要注意抓住题干的要求:小说节选部分的题目把把“林子深处的声音”改为“林子深处”,你认为这样处

63、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考生要先明确观点,例如:不可改动。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赏析标题,“林子深处的声音”与“林子深处”相差的是“声音”,从文本中可以理解为是小说主人公对“声音”的期待,同时也是对爱情和自己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是不能题目的。总之,这类试题要先明确观点,然后要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理由。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9分)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

64、在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

65、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B你如果不听,他就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C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D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你如果不听”语序不当,“如果”应置于主语“你”之前,排除B、D两项;第二

66、处是“渗出叹息的悲悯”搭配不当,应是“渗出悲悯的叹息”,排除A项。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3分)A千方百计 潜移默化 窃窃私语B处心积虑 耳濡目染 窃窃私语C千方百计 耳濡目染 窃窃私议D处心积虑 潜移默化 窃窃私议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结合“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分析,应选用“千方百计”。“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濡目染”, 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结合“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分

67、析,应选用“潜移默化”。“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窃窃私议”,背地里小声议论。结合“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分析,选用“窃窃私语”。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B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C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D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根据关联词的使用情况来看,C、D两项,关联词语“虽然”位置不当,因为复句中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之后, “虽然”“但”共用同一个主语,因此“他们”要放到“虽然”前面。另外,根据语境“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此处语意重心是在肯定后人的价值,强调后人从阅读中受益,故选B项。五、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客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地深深怀念。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声音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请认真阅读上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答案略,评分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