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统一后,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还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C)A强化北方防务 B打击强宗富豪C防止割据再现 D建立专制皇权解析:据材料“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弱化地方,兵权收归中央,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据材料“以弱天下之民”可知不仅是加强北方防务,故A错误。秦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故B、D错误。2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规定:
2、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玉印称“玺”;只有玺才能使用玉料,这些都是皇帝专用的,其他人不得使用。这从根本上说明了(D)A秦始皇实行暴政 B秦始皇实行思想文化专制C秦始皇进行文化创新 D秦始皇树立专制皇权权威解析: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这些特有的称谓都突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和专制权威。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3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
3、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B)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解析: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文化专制政策,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根据“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可知秦始皇是为了解决地方割据攻战,所以其采取的措施是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攻打匈奴和修筑长城都是秦始皇稳定北方边境的措施,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C、D项。4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C)A社会稳定军事人员缩减 B太尉一职实为后
4、人杜撰C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 D皇帝兼任太尉以掌军权解析:本题考查专制主义的强化。秦朝皇权至上,太尉虚设,是为巩固专制集权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与史实不符,排除;太尉是秦朝设置的重要中央官职,并非后人杜撰,B项错误;皇帝不用兼任就能掌握军权,D项错误。5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郡、县主官都由中央任免。以后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据此可知(B)A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统一的政权要求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C地方自主权受到了压制D这一做法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解析:材料中“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表明,自秦
5、以后地方主官由中央任命成为定制,这反映出在统一政权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答案为B项。A项,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的表述与材料中“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主官的任命,不是地方自主权受到了压制,排除;D项,“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是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导致的,只要是在封建社会就不可能消除,排除。6秦统一全国后采取的措施中被称为“非常有效且持久的国家统一的黏合剂”的是(D)A确立皇帝制度 B统一货币C统一度量衡 D统一文字解析:根据材料中“有效”“持久”“统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政令的畅通、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且秦统一的文字经
6、过数次修改后一直存在至今,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并没有“持久”的存在,故排除。7范文澜中国通史载:“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坑孟派儒生,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皇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议论政事。”作者认为秦始皇(B)A焚书坑儒只是针对儒家B采取多种措施维护统治C依旧借助儒家治理国家D积极推行法制,依法治国解析:根据“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皇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议论政事”可知,秦始皇并非完全废止儒家思想,只用法家一种思想治国,体现秦始皇采取多种措施
7、维护统治,故B正确;根据“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可知,焚书坑儒不是只针对儒家,排除A;材料反映秦始皇采取多种措施维护统治,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不能体现“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议论政事”,排除。8史记载:“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C)A六国贵族是亡秦的主要力量B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C秦朝的灭亡与夏、商、西周一样是由于统治者暴虐无道D司马迁记载上述史实是要歌颂汉武帝治国有方解析:材料列举了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是统治者暴虐无道,秦
8、的灭亡和这三者一样也是由于统治者暴虐无道,故C项正确。因为秦统治者的残暴专横,陈涉才会揭竿而起,人们纷纷响应,最终使得秦朝灭亡,排除A。材料论述秦朝的灭亡与夏、商、西周一样是由于统治者暴虐无道,而非主要强调秦灭亡的直接原因,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汉武帝治国的内容,而是强调统治者暴虐无道导致政权灭亡,排除D。9贾谊过秦论中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下列对“一夫作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A“一夫作难”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B“一夫作难”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C“一夫作难”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初D“一夫作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解析:依据题干“一夫
9、作难而七庙隳(hu),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可知,“一夫作难”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故A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于公元前209年,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末,不是公元前3世纪初,故C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故B、D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10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D)A陈胜、吴广要求夺权B人民的要求C到渔阳戍边不能按期到达D秦王的暴政,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人民无法生活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秦王的暴政,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
10、,人民无法生活,被迫起义,D项符合题意;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C项不符合题意;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A、B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排除。11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D)A军事制度 B法律制度C政治制度 D文化心理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及相关史实分析可知,二人仍以“秦民”自称,说明秦朝的统一并未彻底消除各地之间的文化、心理隔阂。这在二人心
11、里或许就是一大心结,同时,也怕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拒绝。由此可知,该推论的研究视角从属于文化心理层次,故正确答案选D。A、B、C三项均不正确。12楚汉战争时,刘邦入关后曾与关中人民约法三章,稳定局势,但是项羽凭借军事实力自封为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相国萧何拾取秦律“宜于时者”作律九章,以安后方。据此可知(C)A民本思想帮助刘邦统一天下B楚汉战争导致了社会的动荡C楚汉战争推动了秦律的发展D项羽仍然保留了分封意识解析:“约法三章”“萧何拾取秦律宜于时者作律九章”等均体现了楚汉战争推动了秦律的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民本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
12、料强调的是楚汉战争导致了秦律的发展而非导致了社会的动荡,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霸王、汉王和分封制度无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贾谊过秦论材料二:材料三: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六国
13、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戍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2)材料二、三所显示的这些史实在战乱纷繁的春秋战国时期能出现吗?在秦朝能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阐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答案:(1)支持(拥护、欢迎)态度。原因:秦朝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政治前提,符合人
14、民向往和平的愿望。(2)不能。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大;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量。(3)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社会秩序。消极影响: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如焚书坑儒。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结合材料“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原因应结合秦统一前后社会状况的变化
15、从政治、经济以及人心所向等角度来归纳。(2)第一小问结合史实不难得出;第二小问应从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等角度进行分析。(3)依据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要辩证地看待其影响。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明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记材料二:秦术戾儒,厥民斯酷。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唐司空图铭秦坑材料三: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章碣焚书坑请回答:(1)简要分析上述材料对“焚
16、书坑儒”的基本态度和论据。其中哪些材料的观点基本相同?(2)材料二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正确?(3)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答案:(1)材料一认为“焚书”是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度自由的必然结果,不应过分谴责秦始皇,只是手段过于狠毒;材料二认为“坑儒”是秦始皇残酷迫害儒生的重大暴政;材料三认为“焚书”“坑儒”并未起到维护秦统治的作用,因为灭秦的刘邦、项羽并不是儒生。材料二、三持否定态度,观点基本相同。(2)材料二认为秦亡的原因是“坑儒”,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秦亡是由秦朝多种暴政行为共同造成的,并非只是由于“坑儒”。(3)该政策的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
17、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其主要作用却是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学术的自由交流。解析:(1)由材料“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可见材料一认为“焚书”是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度自由的必然结果,由材料“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可见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由材料“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可见材料二认为“坑儒”是秦始皇残酷迫害儒生的重大暴政。由材料“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可见材料三认为“焚书”“坑儒”并未起到维护秦统治的作用,因为灭秦的刘邦、项羽并不是儒生。通过对比,可知材料二、三对“焚书坑儒”持否定态度。(2) 由材料“秦儒既坑,厥祀随覆”来看,作者认为秦亡的原因是“坑儒”。实际上,秦朝多种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朝灭亡。(3)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但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文化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