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50308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1. 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A. 石制农具B. 青铜礼器C. 宫殿遗址D. 家畜遗骨【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夏朝。A项,石制农具的出土,表明夏朝的农业生产尚处于原始阶段,并无长足进步,与二里头是否能成为夏都并无关系。故A项错误。B项,青铜礼器的出土,表明夏朝已经开始了对矿物的提炼和对金属的使用,说明其早期的手工业获得较大发展,因此青铜礼器的出土代表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二里头遗址是否是

2、夏都并无关系。故B项错误。C项,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的情况下,只有作为王都的地方,才有可能建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结合所学知识,二里头遗址的宫城,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其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许多形制为后世沿用,号称“中华第一王都”,所以宫殿遗址最能作为支撑二里头是夏都的证据。故C项正确。D项,家畜遗骨属于人类采用动物毛肉之后的废弃物,在人类历史上,随处可见,与二里头是否作为夏都并无关系。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考点: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遗址

3、【名师点睛】从历史上来看,夏代的文明需要用考古的形式来确认。中国曾经开展过夏商周的断代工程,二里头文明也就是在此次活动中被确认为夏朝的遗迹,也证明了史料中记载的夏朝的存在。在考古过程中发现的宫殿遗址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夏朝已经出现了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形式,也将夏朝的历史初步确定在约公元前2070年。2. 传说古代先王在每年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主要说明了A. 中央集权B. 规范法度C. 皇权至上D. 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详解】秦始皇嬴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这实质反映了皇权至

4、上的特点,故C项正确;A是侧重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意不符;B主要是从法律规范角度阐述;D主要是皇帝权力来源的阐述,不符合题意。3.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直接原因是明代A. 废宰相权分六部B.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C. 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明成祖废除宰相,直接统领六部,因此地位上升,故A正确;BCD不是直接原因,排除。4.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

5、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唯一条件B. 分裂动荡后专制权力不断被强化C. 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加强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伴随着每一次分裂之后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旧加强一次,直到清代达到顶峰,故C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分裂并非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排除B;专制制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其基础是经济发展水平,故D错误,排除。【点睛】由题目的设问角度“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可知,本题的切入口在于要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整体发展历程来予以考查。5. 雅典公民对于政治事件的表决常

6、常在政治领袖演说之后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政治领袖总是试图运用演说术说服民众接受自己而不是他人的提议。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A. 少数人的民主B. 城邦至上C. 多数人的暴政D. 主权在民【答案】D【解析】【详解】古代雅典通常先由政治领袖演说,后进行公民表决,政治领袖多运用演说术说服民众接受自己的提议等,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主权在民,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A项错误;城邦至上与公民决定政治事件,政治领袖总是试图运用演说术说服民众接受自己的提议等不符,B项错误;多数人的暴政与材料主旨不符, C 项错误。6. 古罗马帝国屋大维统治时,开始授予某些法学家以解答祛律之特

7、权,也即他们的解答由于特许而具有特殊权威,成为罗马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此推理A. 罗马法的发展具有一定专制特点B. 罗马帝国皇帝享有法律的解释权C. 法学家对万民法的研究较为深入D. 对法学解读助推了罗马法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某些法学家以解答祛律之特权,也即他们的解答由于特许而具有特殊权威”说明罗马法学家解读有助于罗马法的发展,D正确;专制特点不符合罗马法特点,A错误;B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7. 有学者评论说,英国革命创造的法律制度,虽已初步搭好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大体框架,但是这个框架的严重缺陷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它太缺乏对“平等”价值的关怀。评论者的主要依据应是A. 国王

8、仍掌握着行政实权B. 分权制衡机制仍不完备C. 参政权受财产资格限制D. 议会的立法权有名无实【答案】C【解析】【详解】英国法律制度对公民参政权有财产资格的限制,使得许多公民无法行使参政权,不能体现对“平等”价值的关怀,故答案为C项;国王仍掌握着行政实权与缺乏对“平等”价值的关怀无关,排除A项;分权制衡机制是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对“平等”价值的追求无关,排除B项;议会拥有立法权,排除D项。8. 参与制订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基于对“人性黑暗”的认识,1787年宪法A. 推行两党制B.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C. 规定总统连任不

9、超过两届D. 实行三权分立【答案】D【解析】【详解】两党制不是1787年宪法的内容,故A错误;1787年宪法并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而是建立了联邦制,故B错误;1787年宪法并没有规定总统不可以超过两届,故C不符合史实;材料中的“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指的是为了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三权分立符合上述要求,故选D。9. 长期以来法国教育被教会把持,而在1879至1899年期间,法国时任教育部长费里亲自选定中小学教材,如选用共和主义史家拉维斯反映爱国观点的法国历史作为历史课本;选用民族主义作家戴鲁莱德的士兵之歌作为全国中小学传唱歌曲。费里这一做法A

10、. 化解了共和派与保皇派的矛盾B. 培养了科学理性的人才C. 消除了教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 巩固了民主共和的成果【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的“选用共和主义史家拉维斯反映爱国观点的法国历史作为历史课本”这一内容可知,费里这一做法有利于巩固民主共和的成果,故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就意味着共和派与保皇派矛盾的基本解决,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培养科学理性人才”的问题,故可排除B;依据材料可以看到费里这一做法减小了教会在教育方面的影响,并不能消除教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可排除C;【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0.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

11、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A. 领事裁判权B. 开放通商口岸C. 片面最惠国待遇D. 居住及租地权【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大概意思是说,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规定,如果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该交给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11. 有一学者指出,“乙未以后,北洋新军肇建,维新运动大起,革命运动亦萌芽于海外,而戊戌、庚子之变继起于中枢”,中国政局这一系列巨变都与某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这一历史事件应是A. 鸦片

12、战争B. 洋务运动C.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 甲午中日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的描述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出这一事件应该是中日甲午战争,因为此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康梁掀起维新变法,孙中山在海外开始建立兴中会宣传革命思想,故本题选D项。A、B、C与题意不符合。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日甲午战争影响12. 有学者针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一个条款指出,“他们只要交纳5%的关税,就能通过条约口岸中的任何一个口岸,运进洋货或输出土产;他们只要再交纳进口税额的一半,作为子口税,就能把洋货运至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这一条款

13、A. 使列强控制了清政府财政大权B. 有效减少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C. 适应了列强商品输出的需要D. 加速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后清政府大借外债,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材料只涉及“交纳关税”,故A项错误;“针对中国近代某条约”,与“各国间的贸易壁垒”无关,故B项错误;“只要交纳5%的关税,就能通过条约口岸运进洋货或输出土产就能把洋货运至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表明是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市场,故C项正确;经济近代化主要表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13. 学者马勇认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

14、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以下对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A. 弘扬了民主意识B. 实现了民族独立C. 结束了专制独裁D. 确立了民主宪政【答案】A【解析】【详解】辛亥革命是我国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因此也没有实现民族独立、结束专制独裁,其所建立的民主共和也是徒有虚名,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宪政。而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却是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选A项。点睛: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君主专制,但并未根除专制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所以在清王朝灭亡后旧军阀的统治也是专制独裁的。14. 1927年10月

15、,国民党在纪念辛亥革命宣传中提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这一态度旨在A. 巩固和扩大革命统一战线B. 突出辛亥革命反帝的内涵C. 有意淡化民生主义的宣传D. 委婉承认辛亥革命的失败【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突出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革命和民权革命,故B项正确;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意味着国共合作的失败,故A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材料未涉及民生主义不是有意淡化,故C项错误;材料是肯定辛亥革命,故D项错误。15. 一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

16、政党;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谈的历史事件是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国民革命D. 抗日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说明通过这场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强大,“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说明是人民的大革命,故C项正确;A没有发动群众合;B此时中共还没有成立;D此时中共已经走向成熟。16. 有学者认为,“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面,中国人民对它的抗击活动也就相

17、应地局部或全面展开。中国政府抗战是八年,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点相比,上述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A. 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B. 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C. 八路军在抗战中的作用D. 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战应是十四年,即从1918年开始,这能更客观公正地反映中国战争的全程,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A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抗战的时间,并不涉及抗战的艰难,B错误。材料没有论及八路军的作用,C错误。17. 从1872年到1893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不同文字的版本写了七篇序言,这些序言针对

18、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改或完善。这表明马克思主义A. 基本原则不断变化B. 成为各国革命的指导思想C. 理论来源逐步扩大D. 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这些序言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改或完善”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补充、修改或完善,故D正确;材料反映马克思、恩格斯不断补充、修改或完善共产党宣言序言,没有体现基本原则变化,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成为各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表述太绝对,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C错误。18. 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的政府不

19、叫政府,而叫人民委员会,政府官员不叫部长,而叫人民委员,而且规定政府干部的工资不能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政府干部可以随时撤换等。下列属于这些措施体现的主要理念的是A. 无政府主义B. 发展私人经济C. 阶级调和D. 人民当家作主【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人民委员政府干部的工资不能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政府干部可以随时撤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防止官僚主义和特权阶层的形成,体现了阶级调和的理念,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无政府主义的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主张发展私人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不能说明人民当家作主,故D项错误。故选C。19.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20、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规划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A. 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民族自治区B. 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C. 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D. 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答案】B【解析】【详解】可用排除法,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共同纲领,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的,排除ACD。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得出,共产党在新中国

21、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故B正确。20. 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下列对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的是A. 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者首先应复兴西方古典法律制度B. 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C. 权利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D. 立法从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借鉴出“摸着石头过河”【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分析和迁移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市

22、场经济的法律制定应从西方古典法律制度中吸取经验而不 是简单复兴,因此A表述不合史实;由材料信息及已学史实可得出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制定应具有相应的自主权利,提倡私法精神就是要在中国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中,特别是在契约法律中规定一定数量的任意性规范,因此C不合题意;罗马法的制定是在高度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法也不应是“摸着石头过河”,应改变“重实践,轻理论”,因此D不合题意;由材料中的信息可推断出复兴罗马法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且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法治建设21

23、. 1954年4月29日,法国解放报发表文章指出:“亚洲的重要力量全部显示出来了。”文章所评述的事件及其重要成果是A. 毛泽东访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 日内瓦会议达成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协议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基本准则D. 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答案】B【解析】【详解】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该会议达成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决议,故B正确;A是1950年;C是1953年;D是1955年,时间均不符合。22. 尼克松说:“我知道使我们(中美)走到一起的原因,是我们都认识到世界的新形势,是我方认识到

24、重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策,以及我们的政策。”材料中“世界的新形势”指( )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苏关系恶化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相关史实,结合70年中美关系改善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中苏关系恶化,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由此可知正确,故选D;AB选项不全面,故排除;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23. 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

25、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 银幕上美苏文化较量B. 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C. 冷战波及到文化领域D. 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答案】C【解析】【详解】由二战后初期,美苏在柏林中心分界地带,建立众多影院并播放精心拍摄的电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在本质上体现了美苏冷战发展到了文化领域里,C项正确;美苏文化较量只是表象,A项不符合题意;二战后初期,东西柏林间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紧张对抗的最前线,没有“文化共建”的基础,B项错误;冷战的大背景下,没有传媒领域的文化认同,只有意识形态的对立,D项错误。24. “支持我们担当国际领导的支柱是我们的民主思想和

26、价值观所产生的力量因此,全世界走向民主和自由市场的走势有利于促进美国的利益”。材料反映了美国A. 致力于推进人类民主化进程B. 积极承担领导世界的职责C 打着“民主”旗号谋求霸权D. 致力于推动全球一体化【答案】C【解析】【详解】“我们担当国际领导”指的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意图,“全世界走向民主和自由市场的走势”说明美国打着“民主”和“自由”的口号谋求世界霸权,故项正确。美国的目的显然不是推进人类民主化进程,故项错误。积极承担领导世界的职责是美国谋求争霸的表面现象,故项错误。材料的目的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并不是致力于推动全球一体化,故项错误。25. 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

27、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利。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A. 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B. 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C. 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D. 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经济区域化趋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一带一路”反映出区域经济合作程度的加强,材料信息说明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了新兴国家以及东欧、中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增强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中国远还未达到能够主导世界政治格

28、局的程度,故B项错误;设问要求从政治史的角度分析,故C项错误;旧的世界殖民体系已经解体,故D项错误。点睛:审题能力试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的基本能力,通常要从设问和时空两个角度来审题,审设问是为了明确答题的方向,审时空是为了明确答题的范围。该题的设问限定是“政治史角度”,由此排除了迷惑项C项。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计50分)26. 罗马法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

29、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资料来源:【1】罗马法词典【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

30、信三封【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问题:(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原因【答案】(1)一手史料:【2】、【3】;二手史料:【1】、【4】(2)陈述:、;评价:、(3)示例:从社会层面来说,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大量战俘沦为罗马奴隶,奴隶在人口中的比例剧增,引发了释奴的现实需求;从法学层面来说,作为罗马法学思想基础的自然法思想,肯定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为释放奴隶提供了理论依据【解析】【详解】(1)我们一般将材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

31、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十二铜表法和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都是在当时编纂出来的,是一手史料。罗马法词典和古代罗马史都是后人整理的是二手史料。(2)本题考查是对陈述和评价的区分。所谓的陈述就是叙述历史事实,往往引自历史材料,考古事实,没有任何的个人态度和观点蕴含其中;所谓的评价,就是结合历史事实给出评价者的观点和态度,因此往往具有主观意味。材料中、是对法律条文的一种直接引述,没有任何的个人态度和观点。、是根据、做出的分析,得到的结论。(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将眼

32、光放在教材上,联系罗马社会的社会背景,分析各个因素对这一事件的影响。从经济角度、政治角度、社会角度和思想文化角度来分析。在这些角度分析过后,我们要进行筛选,找出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罗马历史中重要的就是法律,所以一定要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名师点睛】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虽然是奴隶制社会的法律,但却是建立私有制和简单商品经济基础之上,对保护私有制和简单商品经济的一切重要关系都有明确而详尽的规定。在法学家的努力和推动下,这一法律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立法技术高超,而且能够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使其更趋完善。因此,它能为保护私有财产和调整商品经济关系提供一种现成的

33、法律形式,包含在其中的一些原则,例如自由人在私法范围内的平等地位,契约以双方当事人同意为主要条件和无限制所有权等,很适合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就是罗马法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27. 从专制走向民主是世界人民共同选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在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与之相应的制度特点是专制。但工商业发达的古代希腊却出现了民主政治。材料二:1788年6月21日,新罕布什尔州的代表大会以57比46的票数批准了,“费城制宪会议”提出的联邦宪法,落实了需要9个邦批准的规定,美利坚合众国喷薄而出,成为一个法律实体。麦克洛斯基美国最高法院材料三: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

34、,九夏沸腾,生灵涂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公权之全国,立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清帝逊位诏书(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的三个原则(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民军起事”是什么事件,并分析其历史意义?【答案】(1)中国:皇权至上,皇位独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西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2)联邦制

35、:三权分立;主权在民(3)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所学,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方面,因此君主专制方面的特点主要是以皇权为中心,皇权至上,皇位独尊,皇位世袭。中央集权方面的特点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根据所学得出,主要是直接民主,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2)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三个原则分别是联邦制原则,即地方服从中央,地方保留一定自治权;三权分立原则,即行政、立法、司法分立;主权在民

36、原则,即总统以议员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3)事件:根据材料出自清帝逊位诏书可知,“民军起事”是指辛亥革命。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8. 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对抗、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历史阶段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的延续,新时期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其标志如下:(欧洲的)“边缘化”,指的是移至“侧翼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材料二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3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欧洲的“边缘化”?(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别指出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东山再起”的原因。(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西

38、欧是如何摆脱“卒子”地位的?(4)对于将要形成的世界格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答案】(1)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2)原因:东欧:苏联的扶持(或走人民民主道路);社会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或经互会的成立或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西欧:美国的扶持(或固守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或杜鲁门主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存在(或建立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或马歇尔计划)。(3)两极格局之下出现多极化趋势。西欧各国致力于恢复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39、各国加强合作,建立欧洲共同体;随着实力的增强,欧共体国家在外交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逐步摆脱美国控制。(4)认同: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主要表现为若干大国实力和影响的增强,并在国际舞台上共同发挥重要作用。如美、俄、日、中等大国都有可能成为多极格局中的一极。不认同:虽然当今世界还是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但区域集团组织在推动和平衡多极化格局中正在发挥、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欧盟的崛起并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联系战后世界格局可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2)联系美苏冷战进行回答,西欧受到美国的帮助,东欧受到苏联的帮

40、助;(3)抓住“20世纪70年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多极化的出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崛起的原因在于,西欧各国致力于恢复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各国加强合作,建立欧洲共同体;在外交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逐步摆脱美国控制。(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考点: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点评: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的主角综合国力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根本上取决于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复习本单元时,要重点联系必修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必修2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还可适当联系必修2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3中“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等。【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