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47389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霞浦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一、基础知识考查(共16分,每小题2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他的话_,大家感觉到他是在回避要害问题。(2)面对着不知何时又会来袭的敌人,战士们_。(3)诗人把竹子比作_、高风亮节的君子。A. 闪烁其词 翘首以待 明哲保身B. 含糊其辞 翘首以待 洁身自好C. 闪烁其词 严阵以待 洁身自好D. 含糊其辞 严阵以待 明哲保身【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辨析词语可从词义、词性、轻重程度、适用对象、范围大小、感情色彩等角度考虑。辨析成语则主要考虑是否存在望文生义、用错

2、对象、褒贬误用、自相矛盾、搭配不当、用词重复、谦敬错位、不合语境等问题。成语,贵在积累,重在运用,方可得在考场。闪烁其词:形容说话吞吞吐吐、遮遮掩掩、躲躲闪闪。含糊其辞:之说话不明确,不清晰 。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翘首以待:形容殷切盼望。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明哲保身: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整顿土地市场的同时,国土资源部开始从饱受争议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手了。新的土地政策能否严厉执行,必将对楼市泡沫形成打压之势。B. 周五

3、大盘整体呈现止跌并逐波走高,给长期低迷的股市注入了活力,也使愁眉不展的股民脸上有了几分笑意。C. 这份政府工作报告将对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做出详细部署,而眼下海内外最急于知道的是,今年中国政府会找到哪些良策来应对经济日益加剧的下行压力。D. 中国史学家在世纪之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辨析能力,显示出相当高的学术含量,从对外国史学的一般性介绍走向研究和判断的层面,从而为中外史学家的真正对话提供了可能和前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

4、分。本题中,A项,“新的土地政策能否严厉执行,必将对楼市泡沫形成打压之势”不合逻辑,前面说的是“能否”,是两种情况,而后面“形成打击”则是一种结果,属于两面对一面。B项,“呈现止跌并逐波走高”成分残缺,“呈现”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走高”后加“的态势”。 D项,结构混乱,前面句子的主语是“中国史学家”,而“显示出含量”的主语应是“著作”,句子偷换主语,应在“显示”前补出主语“其著作”。故选C。【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

5、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幼而不孙弟B. 拜送书于庭C.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D. 连辟公府不就【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

6、,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通假现象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本题中,A项,“幼而不孙弟”中“孙弟”同“逊悌”,敬顺兄长。B项,“拜送书于庭”中“庭”同“廷”,朝堂。C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中“孰”同“熟”,仔细。D项,没有通假,故选D。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君子泰而不骄(平和,安适) 谨庠序之教(认真对待,重视)以乱易整,不武(轻视) 臣请就汤镬(接受)B. 阙秦

7、以利晋(侵损) 比诸侯之列(并,列)舍相如广成传(舍弃) 果引张胜(招供)C. 相如因持璧却立(后退) 扶辇下除(殿阶)施发关机(拨动) 阴知奸党名姓(暗中)D. 如惠语以让单于 (谦让) 徒以口舌为劳(只,不过)幸蒙其赏赐(希望) 加以老母系保宫(关押)【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本题中,A项,“以乱易整,不武”中“易”如解释为“轻视”,则与语境不合,这句话是说“用混乱去替代整齐划一的局面,这是不勇武的”,“易”意思是“替代

8、”;B项,“舍相如广成传”中“舍”如解释为“舍弃”,则与后面的“广成传”不合,这句话是说“安置相如住在广成宾馆”,“舍”意思是“安置”;D项,“如惠语以让单于”意思是“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句中“让”意思是“责备”。故选C。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匿怨而友其人 箕踞以骂曰B. 臣之壮也 皆白衣冠以送之C.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空以身膏草野D. 秦兵旦暮渡易水 发尽上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古代

9、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本题中,D项,“旦暮”和“上”都是名词作状语。A项,“匿怨而友其人”中“友”是名词意动,把当作朋友;“箕踞以骂曰”中“箕”是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B项,“臣之壮也”中“壮”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壮年,壮年人;“皆白衣冠以送之”中“白衣冠”活用为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C项,“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10、”中“怪”是形容词意动,对感到奇怪;“空以身膏草野”中“膏”是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故选D。6.下列各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老而不死,是为贼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 为降虏于蛮夷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 于予与何诛 何以女为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组”,然后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再结合选项中的句子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中,C项,“为降虏于蛮夷”是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正常语序应为“于蛮夷为降虏

1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的宾客”。A项,两句都是判断句,“老而不死,是为贼”中“为”表判断;“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中“非也”是否定判断的标志。B项,两句都是被动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中“见于”表被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中“为”表被动。D项,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于予与何诛”应为“于予与诛何”;“何以女为见”应为“以何见女为”。故选C。7.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是( )A.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译文:到郊外去旅行的人只要带三顿饭,吃完三顿饭就回家,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去旅

12、行的人,头天晚上就要舂米做好干粮;到千里外去旅行的人,要用三个月积聚干粮。这两只飞虫又懂得什么呢?B.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译文: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C.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译文:卫律说:“你因为我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即使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D.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译文:(汉)顺帝初年,(张衡)又转任两次,又做了太史令。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他所担

13、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C项,“因”,介词,通过,“君因我降”,你通过我的关系投降;“为”,动词,结为;“计”,计策,安排;“虽”,即使;“尚”,还。选项把“君因我降”翻译错误。A项,“适”,动词,到;“莽苍”,指迷茫的郊野或原野;“反”同“返”,返回;“犹”,还;“果然”,古今异义,饱饱的样子;“之”,代词,这;“何知”,宾语前置,应为“知何”。B项,“恐”,担心;“其”

14、,代词,代蔺相如;“破”,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破,撞碎;“乃”,就;“谢”,道歉;“固”,坚决;“案”同“按”,查看,查明;“予“,给。D项,“再转”前添加主语“张衡”;“再转”,转任两次;“为”,动词,担任,做;“当世”,当权者,执政者,权贵之人;“居”,担任;“辄”,总是;“积年”,多年;“徙”,提升,升迁。故选C。8.下列对课文的内容或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一文体现了感性与理性、趣味性与学术性的完美统一。文章以唐宋间“士”(“雅”)与“民”(“俗”)的分化嬗变为主线,结合社会外因与文学内因的发展,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做了深入细致地论述。B. 走马

15、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诗人岑参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C. 苏轼的定风波一词中,词人以自然界的风雨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反映了词人在政治风雨中的坦然与旷达。D. 扬州慢一词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词人姜夔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内容、手法的把握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课文的内容或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四个选项,把握这些选项针对的篇目以及考查

16、的具体方向,再与文本进行比对即可。本题中,D项,“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词人姜夔使用了比喻的手法”错误,不是比喻,应为拟人的手法,“厌言兵”的主语是“废池乔木”,这是物,而“厌”“言”是人的情感和行为,这是把“废池”“乔木”当作人来写,使用拟人的修辞。故选D。二、古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

17、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呜,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

18、,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节选自明史傅珪传)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

19、/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 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

20、是A. 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B. 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C. 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D. 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1、(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答案】9. B 10. A 11. C 12. (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解析】【9题详解】试题分析:断句的方法很多,比如虚词标志法,句意断句法等等。但是作为人物传记中的叙述语句,最好先抓人物事件,这句话主要讲傅珪参与修撰,因此而被降职和升官的历程,意思是:“说会典成于刘健等人,靡费很多,降参与修撰者的官,傅珪降为修撰,不久因孝宗实录修成,晋升左中允,再次晋升至翰林学士,历

22、任吏部左、右侍郎。”然后做语法分析,即可得到答案。同时选择题,可以比对排除。所以选B。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土地、户籍”等职事归户部掌管。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11题详解】试题分析:“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错误,原文是“遂矫旨令二人致仕”即“(权贵)假托皇上诏命,让两个人辞去官职”需要对照原文,并对原文相应语句做翻译,错误往往在细微处。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

23、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1)句比较简单,翻译中注意通顺即可。权幸,权指权贵,幸指宠幸,这里是被宠幸,这是课本中的常用实词,如阿房宫中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句同样不难,只状语后置“如雍言”需要注意。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文翻译】傅珪,字邦瑞,河北保定市清苑县人。明成化二十三年的进士,改任庶吉士。弘治年间,授予编修职务,不久又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成大明会典,升任左中允。明武宗即位后,因为东宫恩赐,升为左谕德,充当(为皇帝讲解经筵的)讲官。编纂修撰孝宗实录。当时朝中文人不趋附刘瑾,刘瑾憎恶他们。说刘健等人编成的会典,浪费了很多(

24、钱财),削减参与编修者的官职,降傅珪为修撰,不久因为孝宗实录编成,升任左中允,再升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替费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的事务与其它各部比较相对疏简,但从傅珪开始多次直言谏诤,章奏就多了起来。皇帝喜好佛教,自称大庆法王。西域僧人求百顷田地作法王下院,皇帝的亲笔命令下到部里,说大庆法王的命令与圣旨等同。傅珪假装不知道,坚持上奏说:“谁是大庆法王,敢与皇帝并列,是对皇帝大不敬。”皇帝下诏不过问,求田之事也最终停止。傅珪闲居时类似少言不会说话的人,到担当大事时,毅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人不能改变,最终因为这(样的个性)忤逆权贵佞臣而离职。教坊司乐官臧贤请求换牙牌,式样要做

25、得像朝廷官员的一样,又请求重新铸造他自己的方印,傅珪阻止没有实行。臧贤成天在阉党面前诽谤傅珪,盼望着除去傅珪。御史张羽奏报云南灾情,傅珪趁此竭力陈说四方灾害已经到了可怕的地步。正德八年五月,(有官员)再次奏报四月灾情,傅珪于是进言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发生)灾害六十九次。自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雷鸣,天降冰雹,辰星坠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总共四十二次,加之水涝旱灾不断,灾害没有像这样严重的。”极力奏陈有十件事是当时社会弊病,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认为忤逆,阉党就假托皇上诏书命令二人退休。长安和洛阳两京的言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

26、。傅珪归家三年,御史卢雍称赞傅珪在位时有古大臣风范,家里没有积蓄,每天为吃饭发愁,乞求发放每月的禄米和仆人每年的食米,以表示朝廷对官员的优待。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傅珪去世,终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录入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节选自明史傅珪传)(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莎衣宋 杨朴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注】莎衣:即蓑衣。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直饶:犹纵使,即使。绶:系印纽的丝带。金

27、章:金质的官印。1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绿软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点明质地轻柔。B. 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C. 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D. 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脱豪放。14. 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13. D 14. “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尽管紫绶、金

28、印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解析】【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

29、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颈联写到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错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乱堆渔舍晚晴时”不是渔舍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而是在晚晴时,归棹拢岸拿蓑衣,乱堆蓑衣。故选D项。【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考生应先明确诗句中“伊”所指的对象,再分析诗句中表达的情感。从诗中来看,本题虽然是针对尾句设题,但考生需要关注全诗,要想知道“未肯轻轻博换伊”中“伊”所指的对象,需要对诗歌的标

30、题以及诗歌的内容有所把握。本诗的标题是“莎衣”,即“蓑衣”,而诗歌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本诗中,“莎衣”是诗人放旷不羁、自由洒脱、清高脱俗的品性和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权贵的志趣的写照。诗歌尾联说“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

31、轻轻博换伊”,意思是“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由此可知诗句中的“伊”指的是“莎衣”,但此处的“莎衣”有了象征意义,即“隐居生活”,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

32、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赏析:这首诗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 它是胜过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这两句为全诗定

33、下了基调,表现了淡泊清高的情韵。在本诗中,“莎衣”是诗人放旷不羁、自由洒脱、清高脱俗的品性和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权贵的志趣的写照。颔联叙渔人披蓑衣。这两句意思是:在那芦苇的婆娑影子里,在那浮动的水气中,披着蓑衣 卧在渔船之上;在那如盖的莲叶影里,在那清幽的荷香中间,披着蓑衣御着雨。这一联写得有意境,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雨溅珠玉,一叶扁舟,渔人蓑衣,这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描绘这么一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忧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的向往。诗人之所以要叙写渔人披蓑衣的情景,就在于借此表现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因此这里的景愈美,也

34、就显得人愈雅,从而对比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混浊,披上蓑衣,就能超然尘外,就可归返自然,诗人对蓑衣是非常喜爱的。颔联既直接描写主人公身披莎衣,驾扁舟畅行江湖,或卧或立,穿蒹葭,闻荷香,又以朦胧烟雨和蒹葭之影、菡萏之香等景象作烘托,充分体现了主人公放旷不羁、自由洒脱的心性。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在两种情况下脱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堆放在渔舍里。这显然是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以上三联都集中笔墨于写蓑衣。首联系总起,二三两联分写,一写“披”,一写“脱”。“披时风景如画,“脱”时神情活现。写“

35、披”,景是动,人是静;写“脱”,景是静,人是动。一“披”一“脱”,两相对照,把诗人对这种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披沥无遗。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不关心”。诗人面对宋太宗而拒绝受官, 正和他不愿将蓑衣换官服的思想行为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其思想情操。这就表明,这首莎衣,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由于要和“紫缓金章妙对举,因而诗人改变了自楚辞渔父以来一贯咏渔翁的写

36、法,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从而构成“换”的关系, 构思新巧。在前三联极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泻出正题,是点峭传神之笔,足有千钧万解之力。(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5.补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在世人都称赞他时却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非难他时也并不因此面沮丧,只因他能够做到“_,_”。(2)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表明自己无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句子是:“_,_。”(3)郦道元三峡中,写到了三峡两岸晴初霜旦之时高猿长啸的奇景,“_,_”是当地渔者用歌声对此现象的描述。(4)苏轼在江城子中,写到梦回故乡,夫妻相见,没有久别重逢的唧唧我我,而是_,_!表现了“此

37、时无声胜有声”的悲痛!(5)在望月怀远中,诗人通过连续的两个动作描写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夜不眠的实情实景的句子是_,_。【答案】 (1). 定乎内外之分 (2). 辩乎荣辱之境 (3). 苟全性命于乱世 (4). 不求闻达于诸侯 (5). 巴东三峡巫峡长 (6). 猿鸣三声泪沾裳 (7). 相顾无言 (8). 惟有泪千行 (9). 灭烛怜光满 (10). 披衣觉露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辩”“苟

38、”“闻达”“沾”“惟”“滋”等。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有组织的集市,大约出现在殷朝。史记平准书云:“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但在发掘周代以前城市遗址时,多见手工业作坊,还没有明确、固定的市场。东周后期列国兼并,一方面迎来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另一方面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共同催化了城市内的手工业作坊和商肆集中的“市”的发展。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封闭结构的“市”。随着国家统一及其带来的人口激增,“市”不断壮大。发展至大一

39、统的汉代,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更有东西两市遥遥相对;商人需具备市籍,且只准在市内按业设肆交易,并需缴纳市租。唐朝盛世,商业繁荣,大都长安则更进一步发展,对东西两市采用严格、集中的市制,把整个“市”划分为九区,中心区设有市署。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是官府以命令行之,并设有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监督和管辖着上市商品、度量衡、交易契据以及价格的评定、市税的收缴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逐渐不限于两市,在两市附近,已有手工业者和商人摆摊、设店售货,甚至出现了夜市;与此同时,各行业商人形成联合组织,使城中出现了许多经营日用商品的“

40、行”或“市”,并逐渐形成以之为中心的“街市”。这些变化自下而上地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市制。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其以宫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结构,更是推动了街市的发展。到了北宋末年,东京沿街大量出现商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场景就是例证。至此,街市的分布彻底改变了以往集市严格控制、集中市肆的方式。商肆沿街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这更符合城市人民的生活要求,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许多商市集中在某一街道或街道某一段,为了补充商业街的不足和便于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有的城市还在城门附近设置草市;还有在大型建筑内定期举行的集市,比如开封的相国寺就定期举办庙会,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摘

41、编自中国古代城市市肆发展初探寿劲秋、马宁)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集市贸易历史上,最早的有组织的集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以物换物。B. 周代以前并未见明确固定的市场,至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第一个封闭结构的“市”。C. 唐代后期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由下而上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市”。D. 繁华的商业街、城门附近的草市、定期举办的庙会都表现了对传统集市的彻底突破。1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时空为顺序,清晰完整地梳理了我国古代集市诞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B. 长安的“市”的不断发展,论证了“市”是伴随着国家和经济的

42、发展而壮大的。C. 文章结合了商业活动、行业组织和交通结构等因素,分析“街市”发展的原因。D. 文章例证丰富,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艺术作品等方面展现了“市”的变迁。1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从集市贸易发展的历程来看,城市的建设对“市”的发展、变迁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B. 唐代后期商人们自发组织夜市、街市,可见当时的商业活动已脱离官府的管辖和限制。C. 官府主导的“市”并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逐渐成为了对“街市”的补充。D. 从“市”到“街市”,不仅是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更是传统集市被逐步瓦解的过程。【答案】16. D 17. A 18. D【解析】【16题详解】本

43、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最早的有组织的集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以物换物”错误,选项偷换概念,原文表述是“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有组织的集市,大约出现在殷朝”,可见“以物换物”并非是有组织的集市。B项,“出现了第一个封闭结构的市”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原文表述是“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封闭结构的市”,并没有称其为“第一个封闭结构的市”;C项,“唐代后

44、期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由下而上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市”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原文表述是“这些变化自下而上地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市制”,其中“这些变化”包含了不再限于两市的商业活动(包括夜市)以及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故选D项。【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文章以时空为顺序”中“时空”一说错误,文中未体现“空间”顺序;另“清晰完整地梳理

45、了”中“完整”说法也欠妥,本文时间范围仅至宋代,并非整个中国古代。故选A项。【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最为重要的影响”错误,从文中来看,还有另一重要因素“手工

46、业和商业迅速发展”,选项中“最为重要”欠妥;B项,“唐代后期已脱离官府的管辖和限制”错误,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包括了东西两市、夜市和街市,而文章第二段在阐释东西两市的市制时,提到“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是官府以命令行之,并设有市税的收缴等”,可见东西两市仍在官府的管辖之内;C项,“官府主导的市并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逐渐成为了对街市的补充”错误,文中提及“草市”是对“商业街市”的补充,而没有提及官府主导的“市”是对“街市”的补充。故选D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

47、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48、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

49、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康乡长的忙侯发山南湾村地处偏僻,山里没什么矿藏资源,村里也没一家企业,是石庙乡有名的穷村。别的地方早几年都奔上了小康,这个村的温饱却还解

50、决不了。几十年来,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一如过去的山清水秀,没什么变化新上任的康乡长到任后,听说了南湾村的情况,就抽个双休日下乡了。南湾村村主任老贵喜出望外,以为又是康乡长来给他们送扶贫款救济物资的。谁知康乡长一分钱也没给他捎,一壶油也没给他带,而是让他领着去山上、河边瞎逛。老贵不知道康乡长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遂心一横,只管吊着脸说村里的小学校舍破破烂烂该补了,说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该修了,说他老贵在村委多年的工资没得过一分康乡长也不搭话,任由老贵哭穷。这时,他看到小河边几只嬉水的鸭子,就两眼放光,说老贵,村里养鸭的不少吧?老贵点点头,说康乡长,村里人都拿鸭屁股当摇钱树哩,鸭蛋也不舍得吃,

51、都攒起来拿到镇上换油盐酱醋了。康乡长点了点头,没说话。中午在老贵家吃饭时,老贵又厚着脸皮提出让乡里帮助南湾村脱贫。康乡长说老贵,乡里也有乡里的困难这么着吧,你先帮我个忙,只要这个忙你肯帮我,我一定让南湾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康乡长的话音刚落,老贵就激动得差点把手里的饭碗撂地上,说乡长让我帮啥忙?康乡长微微一笑,说老贵放心,这个忙你一定能帮上,我想要一些鸭蛋。老贵松了一口气,说这个没问题,我现在就让老伴去村里弄。康乡长摆摆手,说不急不急,我要的多。你们村多少户人家?老贵迟疑了一下,说不多不少二十户。康乡长说每户三百个,总共六千个。老贵吃了一惊,心说这么多?但他也只是愣怔了一下,权衡利弊后,便拍

52、着胸脯保证,说好,没问题,康乡长你可说话算数?康乡长就肃着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村里的老少爷们知道这件事情后,不用老贵过多地做思想工作,都开始把鸭蛋给康乡长攒了起来,半月时间,老贵根据各户报的数字,算出已经有六千个鸭蛋了。康乡长闻讯就又驱车去了南湾村。出乎老贵的预料,康乡长竟得寸进尺得陇望蜀,说再麻烦老贵一下,把六千个鸭蛋全孵成小鸭,官大一级压死人。老贵心里窝火,但他没别的办法,只好满口应承下来。六千个鸭蛋全部孵成小鸭可是个难事,村里没地方不说,也没资金去折腾。但老贵和他的村民们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谁家的鸭蛋谁家负责孵成小鸭,各人作各人的难。老贵感动得差点掉眼泪,真想跪到地上给老少

53、爷们磕几个响头。过了一段时日,小鸭出来了,康乡长得到消息后,说老贵这样子,你们把这些小鸭给我养大了吧,到时候再跟我联系我不会亏待南湾村的,我说过的话算数。老贵只有唯唯诺诺地答应下来,心里却骂康乡长不是东西,说他的胃口也太大了,心也太黑了。南湾村的老少爷们却没难为老贵,还是老办法,谁家的小鸭谁家饲养。因为他们心里有盼头,记挂着康乡长的承诺,所以把这件事情看得很重。大伙儿唯恐把鸭养糟了,怕康乡长不兑现他的承诺,都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把鸭养好:把盖房的木料拿出来,建起了结实的鸭舍,实行囤养;一改过去让鸭自己出去找食儿的饲养方法,也开始给鸭喂起了饲料;购买了养鸭资料,开始学习养鸭技术又过了一段时间,老贵挨

54、家挨户看了看,小鸭都长成了大鸭,一个个肥嘟嘟的,很茁壮。老贵就骑个破自行车到乡里,找到康乡长说小鸭都长成大鸭了。康乡长喜出望外,连声说了几个好。随后,康乡长打了个电话,放下电话后就兴奋地对老贵说,明天我们先去看看。第二天,康乡长就去了南湾村,随他去的还有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村里到处都能听到鸭的聒噪声,构成一片热闹的喧声。到村民家里看过鸭,康乡长和戴眼镜的中年人都十分满意。康乡长对老贵伸出大拇指,说祝贺南湾村成为我们乡的养鸭基地!老贵糊涂了,如坠云里雾中。那个戴眼镜的中年人说话了他说老村长,我们集团是生产加工“北京烤鸭”的我刚才看了大家养的鸭,符合我们公司的相关要求,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按照市场价

55、格,明天我们来车装运。老贵看看康乡长,看看那个戴眼镜的中年人,似乎还没明白过来。康乡长笑了,说老贵,这下南湾村的老少爷们可都有事做了吧?今年乡的扶贫款可就没你们村的事了。那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对老责说,接下来我们要签定一个长期的供销合同,但你们要扩大养鸭规模,保证长年给我们供货老贵和在场的村民总算明白过来了,不由地鼓掌叫好,老贵说谢谢康乡长!谢谢康乡长!谢我什么?你们是猪八戒啃猪蹄,自己分享自己的果实,要谢该谢你们自己!康乡长的脸笑得像一盘盛开的向日葵。(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6期)1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康乡长第一次去南湾村,并没给村里送来扶贫款救济

56、物资,表明康乡长要改变以前扶贫靠财物的做法,决心彻底解决南湾村的贫困问题。B. 康乡长第二次去南湾村竟要求把六千个鸭蛋全孵成小鸭,老贵感到憋气,这样写为下文康乡长带领戴眼镜的中年人来村中收鸭子做了很好的铺垫。C. 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叙述起来没有平铺直叙,而是运用了抑扬的手法,层层铺垫,读起来别有情致。D. 小说塑造了一个勤政爱民、善于动脑、责任心强的公仆形象康乡长,他在考察村里时便动了让村民养鸭致富的脑筋,并想尽办法让村民付诸实施,最终获得成功。20. 小说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1.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中南湾村村主任老贵的心理变化历程。【答案】19. A 20

57、.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开篇写南湾村的偏僻和没有变化,突出其贫穷。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南湾村的贫穷是因为没有找到好的致富路,从而为下文康乡长让村民养鸭致富做铺垫。引出小说的主人公康乡长。 21. 心理变化过程:欣喜失望激动恼怒高兴。开始老贵喜出望外,以为乡长来送扶贫款、救济物;得知乡长什么也没带时,很失望;乡长许诺会让村人致富,老贵十分激动;听到乡长要求把鸭蛋孵出鸭子,再把鸭子养大时,感到窝火愤怒;最后明白了乡长的良苦用心,高兴地鼓掌叫好。【解析】【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

58、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决心彻底解决南湾村贫困问题”分析不正确。从原文来看,康乡长第一次去南湾村是为了寻找扶贫项目,在实地考察之后发现了养鸭可以帮村民致富,他是希望能给南湾村找到一条好的致富之路。说“决心彻底解决南湾村贫困问题”文中没有依据。故此题答案为A项。【20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答出“说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既考查分析小说结构的能力,又考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小说开头段写了南湾村的情况,属于环境描写,介绍了“南湾村地处偏僻”,“是石庙乡有名

59、的穷村”,“温饱却还解决不了”,极力突出南湾村的贫穷,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从结构上看,介绍南湾村情况,引出康乡长到访,首段起到了引下小说主人公的作用;村里没有矿藏也没有企业,表明这里还没有找到好的致富道路,起到了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的作用。【2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小说中南湾村村主任老贵的心理变化历程”,考查的是鉴赏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找出有关老贵心理描写的段落和语句,结合上下文分析。康乡长第一次到南湾村时,老贵“喜出望外”“以为又是康乡长来给他们送扶贫款救济物资的”;得知“康乡长一分钱也没给他捎,一壶油也没给他带”,他便“吊着脸”“哭穷”,表明

60、他内心是失望的;当康乡长说“我一定让南湾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老贵“激动得差点把手里的饭碗撂地上”;鸭蛋准备好了,康乡长又要求“把六千个鸭蛋全孵成小鸭”,老贵“心里窝火”,非常愤怒,觉得康乡长得寸进尺;鸭子长成,康乡长为鸭子找到水路,南湾村找到了致富之路,老贵和村民“鼓掌叫好”,高兴地感谢康乡长。依据这些信息,考生可总结出本题答案。【点睛】第2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就是段落大意,结构上主要看这一段在文章中的位置,如果在开头,可是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为全文奠定一种感情基调,与下文作对比,也可以是交待有关背景,与结尾呼应等;如果在中间,在结构上的作用都是过

61、渡、承上启下;如果是在结尾,一般都是对文章的总结、深化、升华,是对全文主旨的概括。四、语言文字运用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年要对社会问题绝望,是因为他没有认识社会的情况。当然,青年们所痛恶的,是社会上腐旧的势力。然而那腐旧的势力,是多么脆弱呀!倘使加以有组织的攻击,真如_,毫不费力。不过现在一般青年的对付的方法,实在太不聪明了。青年们只_,视旧社会如异类,一切不加研究,不加干涉。这样,旧社会自然不会崩溃。只要青年人冲锋进去,对旧社会的一切加以充裕地认识,新社会就可以在旧社会的原址上建立。生在中国的社会里,有点科学知识的青年实在是天之骄子呀!他们到处可以发展自己的才能。在科学

62、发达的国家,社会上人才_,哪里有这般容易?所以我以为在中国能读几年书的青年,都是十分福气的,他已经是社会中_的人才!只有读不起书的穷人,那才真苦呢!目下有知识的青年,还要自暴自弃,那真才是不会做人!( )。倘使支配不了,那就得先求诸己。所以我高呼:有知识的青年分子快起来!去建造你们理想的新社会!2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摧枯拉朽 作壁上观 如鲫过江 凤毛麟角B. 摧枯拉朽 置身事外 彬彬济济 凤毛麟角C. 势如破竹 置身事外 如鲫过江 寥寥可数D. 势如破竹 作壁上观 彬彬济济 寥寥可数2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只要青年人冲锋进去

63、,对旧社会的一切加以深刻地认识,新社会就可以在旧社会的原址上建立。B. 只要青年人冲锋进去,对旧社会的一切加以深广地认识,新社会就可以在旧社会的原址上建立。C. 青年人只要冲锋进去,对旧社会的一切加以充分地认识,新社会就可以在旧社会的原址上建立。D. 青年人只要冲锋进去,对旧社会的一切加以深入地认识,新社会就可以在旧社会的原址上建立。2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青年有科学的知识,无科学知识的社会便可以被支配来造福社会。B. 青年可以支配无科学知识的社会来造福社会,因其有科学知识。C. 青年有科学的知识,便可以支配无科学知识的社会来造福社会。D. 青年有科学的知识,便

64、可对无科学知识的社会起支配作用来造福社会。【答案】22. B 23. A 24. C【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的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势如破竹: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根据语境说的是“腐旧的势力”,故用“摧枯拉朽”较为合适;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作壁上观:比喻坐观成败,在旁不协助任何一方,带贬义。根据语意说的是青年的不关心,所以用“置身事外”较为合适;彬彬济济:形容人才盛多的样子。如鲫过江:形容赶时髦的人很多,但多含有盲目跟风之意,带贬义。语境是指人才多,所以用“彬彬济济”较

65、为合适;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寥寥可数:形容很少,数得出来。根据上下文语境,指的是人才少,所以用“凤毛麟角”较为合适。故答案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根据“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第一分句的关联词放在第一个主语后”的规则,C和D可以排除;“深广”搭配“认识”不当,故可以排除选项B。故答案选A。【2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衔接和连贯的能力。这是

66、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选项A “造福社会”的主语应为“青年”而不是“无科学知识的社会”。根据括号后的“倘使支配不了”一句,选项B语意不连贯。选项D相比选项C语言不够简洁,故答案选C。【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

67、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25.下面是X市X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匠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三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

68、,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语文匠编辑部:我是X市X中学学生张晓,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女生。久闻你刊大名,决定向你刊投稿。现奉上作品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拔冗回示为谢!此致敬礼!张晓2018年7月6日【答案】(1)“作品”改为“拙作”或“拙笔”(2)“拜读”改为“指正”(3)“务必”改为“能”或“能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X市X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匠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三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是否得体。本题中,“作品”错误,“作品”,

69、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的并能以某种有形的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而此处是中学生张晓对自己蒙茶飘香的称呼,应使用谦辞“拙作”或“拙笔”,这二者一般是对自己作品的谦称;“拜读”错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或授某某人指点,此处是让对方,谦敬不当,应改为“指正”,“指正”,谦辞,用于请人对自己的意见或作品加以批评修正;“务必”,指一定,必须,态度过于强硬,可以改为“能”“能够”,表达一种希望。【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

70、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五、写作(共60分)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票房口碑双丰收。人们为“中国科

71、幻文学迎来了春天”兴奋不已,但刘慈欣说:“除了我之外,别人都比我兴奋。”他感慨在这个读图时代,文学正在加速衰落,中国的科幻文学其实与世界还差得很远。刘慈欣从小就爱读红楼梦等名著,他的小说承袭了古典小说中的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方法。他不愿住在大城市,认为大城市生活时尚丰富,会影响到自己对科学神秘感的探究和想象力的发挥;他和外界联系很少,认为相对封闭的环境可以沉淀心灵。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文体特征鲜明。【答案】远离浮躁,淡定做人刘慈欣的作品获得“雨果奖”后,面对荣誉淡然处之,依然不忘追求自己的文学理想,这种不为名利所累,潜心创作的精神值得褒扬;老舍无惧岁月的风雨

72、,做一棵静静矗立的树,活出不卑微、不倨傲的自己,令人崇敬。面对荣辱,他们淡然处之,远离浮躁,活出了本真淡定的境界 。因为看淡名利,刘慈欣把精力放在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写作上,且无怨无悔。他为良心写,为真正的读者写,为自己的灵魂写作。他拥有了荣誉,但不为名利所累,依然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活出了真实的自我。远离浮躁,淡定做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钱钟书,一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有一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开出16万美元的高价,邀请他去讲学,该大学只要求他一周授课一次,每次40分钟。如此优厚的待遇,令人惊羡,可钱钟书却不为所动,做了一个远离浮躁,淡定处世的人。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73、,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确实,人活于世,追求名利是一种常态。生命的美在于它的丰富和无限可能,如果仅仅被“名利”二字一叶障目而忘却了生活的意义,这样的名利形同枷锁。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整日算计自己的名利得失,活在焦虑之中不可自拔。对于名利,没有得到时想尽办法得到它,得到后又担心失去,为此惶惶不可终日。这样浮躁的人是难以真正体会到活着的轻松自在的,又何谈什么幸福呢?他们的生活即使拥有了华服广厦、功名利禄也依然不能感到幸福。过重的名利心也使人们的心理失衡,对于做好自己的事业也没有半点好处。可见,拥有一颗平常心是多么重要!以平常心做人,以进取心做事。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拥有了一种正确的处世态度。既不会因为不期而

74、至的表扬盲目自大、忘乎所以,也不会因为外界无端的非议而自惭形秽甚至自甘堕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忠于自己,始终能够做真实的自己,远离浮躁,淡定做人。愿我们能够在得失、成败面前坚守自己的信仰,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宠辱不惊,获得心灵的宁静。不为外物所累,心无旁骛地做自己喜欢且真正有价值的事,平静自如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敬畏中,体会活着的真谛与幸福的滋味,活出充满魅力的自我。远离浮躁,淡定做人,坚守本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

75、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所给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考生既要就事论事,又要就事说理,既要有鲜明的态度,又要有深度的思考。材料表面是在谈一种文学现象,其实是在通过文学现象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考查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审题】首先浏览材料,找出主要对象,应该是刘慈欣;然后分析材料的主要内容和出题人的情感态度,材料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刘慈欣获得的成就以及他的处世态度,这前后内容之间显然是因果的关系,他处世的态度应是他获得成就的原因。刘慈欣今天能有如此非凡的成就,得益于他从小就爱读红楼梦等名著,并将古典小说中的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方法融入自身的作品中,

76、也就是说他继承了传统的、精华的东西,而不是搞怪求新。同时,他不愿住在大城市,是因为大城市尽管时尚丰富,方便快捷,但种种诱惑干扰会让他难以静下心来,凝神聚力,他的创作就无法处在一个安静、封闭的环境中,会让他心浮气躁,会影响到他对科学神秘感的深入探究和想象力的发挥,而沉淀心灵、远离诱惑、除掉杂念、全神贯注是一个作家,乃至所有成功人士创造辉煌的重要法宝。读图时代的欣赏乃至创作方式、趣味的感官化、趣味化、表面化,其实是时代浮躁、肤浅、素养低、品位低、急功近利的表现,文学欣赏其实只是表现之一。而刘慈欣的成功也告诉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的东西,而不是去赶时髦,搞怪求新,标新立异,不仅能帮助其在文

77、学创作上取得成功,也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适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材料还告诉我们:远离浮躁,杜绝诱惑,抛弃杂念,做到沉淀内心、全神贯注、凝神聚力,这是所有真正成功者的人生法宝。考生根据刘慈欣获得成功的原因以及表现进行立意即可,如“远离城市,追求宁静”“生活的宁静与探究想象力”“沉淀心灵与成功”“沉淀心灵,为生命摆渡”等。供选立意有:从社会层面入手,以文学欣赏或创作为突破口,论述现实中人们看待事物或做事情时的浮躁、肤浅、素养低、品位低、急功近利的表现、危害等,谈出自己的认识、建议等;从继承传统文化入手,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的东西,而不是去赶时髦,搞怪求新,标新立异,才能打好坚实的基础,获得

78、真知灼见,从而给自己、他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从如何成功入手,远离浮躁,杜绝诱惑,抛弃杂念,做到沉淀内心、全神贯注、凝神聚力,这是所有真正成功者的人生法宝;面对成就、功绩、荣誉,不是沾沾自喜,满足现状,而是冷静反思,看到不足,充满忧患意识,这是一个有追求者不断创造辉煌的真谛。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亮丽的标题远离浮躁,淡定做人,最常见好用的拟题技巧是巧用四字短语成对偶或对仗结构。其次由材料而引出话题明确自己的观点态度。正文主体部分先从陶渊明、屠呦呦、刘慈欣、钱钟书、村上春树等事例中列举两个作为正面事例,再联系现实举出反面事例,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远离浮躁,静下灵魂”之必要,结尾回扣开头,并再次点题

79、,首尾圆和。素材:汪国真言:尽管我有时也祈求一个让生命辉煌的时刻,但是我更乐意让心灵宁静而淡泊。马德曾说: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沉藏在地上,不为尘世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海子: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雨果:被光荣引入歧途,不幸便应运而生。周国平:每个人的灵魂,都有一个核心。马德:虚荣的人为了这点荣光和浮华,透支掉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可最后发现,自己得到的只是一个空虚外壳。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

80、,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但历史没有掩埋智慧的光芒,2015年10月5日,全世界见证了属于她的光辉时刻。科学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既可以满足个人的好奇心和对发现的兴趣,也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给人民带来福祉。但现在是越来越多地将科学发现与金钱,地位,利益挂钩。使得潜心钻研的人少了,弄虚作假的人多了;低调务实的人少了,逐名逐利的人多了。屠呦呦获奖无疑在拷问着我们的灵魂。适用主题:潜心研究,扎实做事;低调务实与喧哗浮躁淡泊可以沉淀心中的浮躁,过滤思想的杂质。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能让人在生活中安之若素,幸福而从容。人生要学会沉淀。静下心来,沉淀经验,沉淀心情,沉淀自己!让生命在运动中

81、得以沉静,让心灵在浮躁中得以宁静。要懂得沉淀自己,花于无声处绽放最美,人于宁静里凝香愈浓;不要过于矫饰,与其华贵外表,不如优雅谈吐,容颜与时俱逝,内涵伴你不老;不要惯于张扬,为人不愠不火为上,做事不急不躁乃佳;不要频频回头,眷恋常是伤心毒药,忘却竟是疗心良方。【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

82、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