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深刻理解孟子的“性善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教学重点:1.重点讲授第1则、第6则。2.学习和掌握重点字、词、句。教学难点:1.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2.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自己的潜能。学法指导:导学法、诵读法、交流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
2、的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的孟子。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二、检查自学情况1、请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误。孺子 怵惕恻隐 铄 荑稗 强2、 多媒体归纳重点字词句和特殊句式。(讨论)、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 “不忍人之心” 应如何理解?、“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其中的“扩而充之” 应如何理解?、 第段中“乐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该怎样理解?三、诵读课文,理清思路1-2则都提到“四端”学说。第3则指出人和禽兽的区别及仁义根于内心。第4则说明仁义根于内心,只有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然后才能达到仁义之境。第5则选文中,孟子用了一个奇妙的比喻来说明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像没长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第6则说“自暴”和“自弃”都是不可取的。不居心于仁,行不由义是可悲的。四、 研读探究思考探究1:刚才我们提到的“四端”学说即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四端”是哪四个呢?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4、,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内涵 恻隐,就是怜恤、同情。 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辞让,就是推让、谦让。 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 端,就是发端。 思考探究2: 那这四端是孤立存在的吗?不是。他们是统一的整体。“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就是说人有仁义礼智,就好像人有四肢一样。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便不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一个人失去仁义礼智,便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思考探究3: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仅仅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还不够,还需要“扩而充之”。 即在自身所固有的仁
5、义礼智的基本素质上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 孟子认为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要“扩而充之”。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上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要“存之”。“四端”人皆有之,只要用心追求,加以扩充就能得到仁义礼智。 要“求”之。讲究仁义礼智,追求美好人性,就可以成为宽大为怀的仁者、遵礼作乐的长者,明辨是非的智者! 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反躬自问,诚实无欺,宽容大度,推己及人。 要“熟之”。仁的价值就在于使它成熟。 要不“自暴自弃”。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怎能舍弃?五、延
6、伸探究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六、总结教学: 我们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还要品味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孟子说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仁义礼智”的发端,我们只有不断地向内心求取,扩而充之,使它发扬光大,这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七、板书设计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四心”“四端”“四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教学反思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篇目。诸子的思想深奥,文言词语难懂,篇目又都是节选,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难度。我在教学中尝试着将古人的思想与古代故事、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古代思想家思想感悟,另一方面在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们的思想也受到了教育,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