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史重难点练习(通用版)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自1950年到1952年底,我国农产品采购价格提高了21.6%,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提高了9.7%。工农产品比价平均指数以1950年为100,1952年则为90.3。这一变化说明我国当时()A.土地改革推动了工业化B.农业生产有了快速发展C.城乡间的经济联系加强D.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缩小2.下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宣传画。从图中可以反映出()A.经济建设结构特征B.对外政策开放程度C.国民经济进展状况D.工农联盟得到巩固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
2、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 )A. 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B.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C. 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D. 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4.1965年至1975年,西北、西南等三线地区共完成基建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这()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C.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D.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5.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的两件不大不小的事件,使中国开启了新的纪元,这就是广东农民的逃港潮和安徽农民的包产到户。这两件
3、事表明( )A.时代需要对外开放B.改革开放的序幕被揭开C.对内改革势在必行D.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6.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省政府为国有企业改革颁行大量文件,结果却成效不大,国有企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60.69%下降到199年的不足109%;而省政府从未专门下发过文件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却成了浙江经济的主体。这说明了()A.国有企业改革停滞不前B.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C.民营经济成为经济主导D.政府行为起决定作用7.据统计,1981年与1952年相比,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3倍。1981年,全国城乡人均消费水平,扣除物价变动因素比1952年提高1倍多。这一事实表明(
4、)A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B计划经济促进了社会进步C经济政策调整提高了生产效率D中国政府成功抑制了物价8.改革初期,政府因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因此在设置首批经济特区时采取了折中做法,选择了既有地理优势,但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又不会过于重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表明()A.改革初期尚未实现思想解放B.意识形态阻碍中国改革开放C.中国改革开放在审慎中推进D.特区设置首先考虑地理位置9.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
5、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10.1984年国庆,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此口号()A.拉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B.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开始C.提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D.体现经济特区创新的实干精神11.下表为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其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 29.28 74.
6、92 5.38 9.58 17.01 1988 28 773.52 95.58 372.55 623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B.城乡一体化已逐步实现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经济结构趋于均衡合理12.21世纪初有学者指出:“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获得各种信息需要代价;制定、下达、执行和反馈计划需要成本;不同主体之间利益难以达到高度一致;计划人员的理性非常有限。”该论断意在强调()A.经济建设中市场的主导作用B.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优势C.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无序性D.计划经济理论的合理性13.邮票,常常以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
7、史人物、文物古迹、文化典籍等作为题材,以小小的“方寸之地”承载着往昔的历史。下列三张不同年份发行的邮票,见证了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迁。这些变革都()A. 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B.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党的路线C. 促进了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D. 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2.答案:C解析:第一步:审题干时空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第二步:解读图片信息得出正确选项据左图中的文字信息“国际闻名的中国手工业,已迅速恢复,景泰蓝、织錦、花边、草帽辫、地毯等都已大量出口”可知其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手工业发展情况;右图中的文字信息“
8、工人的工资有很大增加,东北职工工资增加了百分之二百六十,失业问题已基本解决”及图片中冒烟的烟囱等可知其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的发展状况,而手工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第三步:错误项剖析材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手工业、工业的发展状况,但并未说明其在经济建设中的比重,也没有体现当时农业发展的情况,无法得出经济建设结构方面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仅左图文字涉及手工业的对外出口信息,反映了对外开放情况,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部分反映,错误;材料是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而工农联盟是指由工人阶级在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同劳动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结成的革命联合。D项与
9、题干内涵不符,错误。3.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中西部,而沿海均是空白。其主要原因是当时处于两大阵营对峙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新中国,为了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同时也便于接受苏联对中国援助。AB两项符合题意,但是B项包含A项,故B项正确。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发展缓慢,故C项排除。D项不是主要意图,应排除。4.答案:D5.答案:C解析:广东农民的逃港潮是因为生活困难,安徽农民的包产到户是为了促进生产,解决生活困难,这表明当时对内改革势在必行,故C正确;安徽农民的包产到户不能体现需要对外开放,故A错误;十一届三
10、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故B错误;虽然安徽农民的包产到户是经济事件,但不能由此得出国家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故D错误。6.答案:B7.答案:C解析:提炼材料的关键词“消费”,结合史实分析,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农业生产丰收,农民收入增加,促进了城乡市场的活跃。C项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根据题干所述,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还看不出来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A不选;计划经济更多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B不选;物价问题在题干中没有提及,不选。8.答案:C解析:据材料“政府因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因此在设置首批经济特区时采取了折中做法,选择了既有地理优势,但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11、又不会过于重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反映了在选择首批经济特区时的标准,即该地区有地理优势的同时也要属于非过于重要的地区,说明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审慎中推进,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实现了思想的解放,A项与题干“改革初期”的时间信息不符,错误;材料中的“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采取了折中做法”是为了稳步推进改革开放,即已经冲破了意识形态的阻碍,B项错误;材料反映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在选择特区时地理位置和重要程度是兼顾考虑的,而非“首先考虑”地理位置,D项错误。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意在考査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B、C两项与史实不符,
12、D项内容出现于20世纪80 年代中期,B、C、D三项均排除;从题干信息可知,与1975年相比,1980年的多种农作物产量有很大提高,这与中共中央要求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故A项符合题意。10.答案:D解析: A. 拉开经济体制改革序幕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但是题干的时间是1984年,是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故A项错误。;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才提出,与题干时间1984年不符,故B项错误;C. 改革开放是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和计划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唯一标准,所以说改革开放是提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说法是不
13、正确的,故C项错误;D. 根据题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可知,体现了深圳经济特区创新的实干精神,故D项正确。11.答案:C12.答案:A解析:据材料“计划经济条件下获得各种信息需要代价;制定、下达、执行和反馈计划需要成本;不同主体之间利益难以达到高度一致;计划人员的理性非常有限”的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是获取信息需要代价,二是计划经济在操作的各方面需要成本,三是不同主体的利益很难高度一致,四是计划制定人员不一定完全从理性出发,这说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在实际操作上存在许多方面的困难,而与计划对应的市场调节则一定程度可避免或减轻以上问题,因而该作者意在通过强调计划经济的局限性来表达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的观点,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明确说明计划经济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B项“指令性计划的优势”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题干主旨强调的是计划经济存在的局限性,并未涉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无序性,C项错误;材料中学者的观点说明计划经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强调计划经济具有合理性,D项错误。13.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不论是人民公社还是改革开放,都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D正确;人民公社没有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A排除;人民公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不是与时俱进,B排除;人民公社反而降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C排除。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