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偏远的农村至今流传着赶牛耕地的口令:“驾、驾”(往前走),“吁、吁”(站住),“喔、喔”(右拐),“过、过”(左拐),耕牛会依照口令有条不紊地帮助农人完成耕作。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A. 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B. 农民训练牲畜的技能C. 耕牛是人们的好朋友D. 铁犁牛耕的生产状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赶牛耕地”等字眼体现的是用牛耕地,即反映了我国古代的铁犁牛耕的生产状态,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涉及男耕但未涉及“女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2、选项B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用牛耕地这一种生产方式而非耕牛是人们的好朋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赵国邯郸以冶铁成业的郭纵、以煮盐起家的猗顿,在秦国继承家业开采丹砂矿的寡妇清都是很有名的手工业主。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 “工商食官”的局面已被打破B. 秦国和赵国的手工业最发达C. 政府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D. 私营工商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是“工商食官”的,而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私人也可以从事这些经营,即“工商食官”的局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被打破,选A是符合题意
3、的,正确;材料只是反映私人也可以这些手工业从事未反映手工业是否发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政府当时是抑商的,不会重视商业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在中国古代官营工商业才占据主导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 下表为唐代江南东道(今江浙地区)交纳贡赋中丝织品的种类表,据此可知当时润州衫罗、水纹绫、方纹绫、鱼口绫、绣叶绫、花纹绫湖州御服乌眼绫苏州八蚕丝、绯绫常州红紫绵巾、紧纱等越州宝花罗、花纹罗、白编绫、交梭绫、十样花纹绫、花纱、吴绢A. 丝织品成为民众主要衣料B. 丝织业劳动分工细密C. 实物税逐渐取代了货币税D. 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
4、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丝织品的种类繁多,也反映了劳动分工是非常细密的,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丝织品成为上层人而非民众主要衣料,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税收的取代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些都是缴纳的贡赋而非商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4. 唐代白居易有诗云:“商人重利轻别离,前夜浮梁买茶去。”元杂剧窦峨冤中窦娥断然拒绝高利贷者张驴儿死缠烂打的追求。这表明A. 诗词的史料价值非常低B. 农商矛盾是基层社会的焦点C. 商人的社会认可度较低D. 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得到普及【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商人重利轻别离、高利贷者张驴儿”等字眼均是强调
5、商人的缺点,均是反映了对商人的不认可,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说法绝对,诗词的史料价值并非都非常低,不符合题意,排除;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才是基层社会的焦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古代中国婚姻不是自主恋爱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5. 某同学搜集到明代的土地登记簿“鱼鳞图册”,册中将土地山塘挨次排列绘制成图,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负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该图册是A. 明朝政府奖励从荒的证据B. 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C. 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D. 明朝为限制租佃关系发展而公布的地契【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既然“鱼鳞图册”是土地登记
6、簿,那么该图册也就是土地所有权的依据,同时也是征收赋税的依据,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耕地而非荒地,也就不是奖励垦荒的证据,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该图册是土地登记簿而非地契,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鱼鳞图册”是土地登记簿。6. 观察下面根据明朝农书整理的数据,它反映出当时江南的农业A. 革新了农耕技术B. 农业工具落后C. 农业经营市场化D. 注重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肥料和灌溉所占比例高反映了重视施肥和灌溉,是精耕细作的表现,选D是符合题意的,
7、正确;材料不涉及技术革新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工具投资比例低而未体现农业工具落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农业经营市场化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看清投资比例的大小。7. 明清时期,”九省通衢”的汉口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剧增17倍,外来人口构成了市民的主体。叶调元有竹枝词云:“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这反映出汉口A. 社会生活习俗有了重大变化B. 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C. 官府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D. 列强入侵推动了商业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方面强调了汉口
8、城市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九分商贾一分民”等字眼又强调了强调汉口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社会生活习俗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官府推行重农抑商而非“工商皆本”的政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列强入侵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分成两层意思,既强调了市镇规模大又强调了市镇的商业功能。8.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人,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结论是A.
9、中国家庭手工业走向衰败B. 中国民族纺织工业迅速发展C. 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D. 中国传统纺织品完全商品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侵略下家庭纺织业走向衰败,也就体现了中国家庭手工业走向衰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民族纺织工业迅速衰败而非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非已经解体,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中国传统纺织品的衰败而非商品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9. 1866年,左宗棠创办马尾造船厂时奏称:“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轮船成则漕
10、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这说明他创办此厂的主要目的是A. 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 筹集资金以充海军军费C. 加强海军海防建设D.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答案】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马尾造船厂的企业性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10. 陈旭麓认为洋务派不是新生的力量,然而,洋务运动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接生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A. 嫁接了西方资本主义方式B. 推动政府发展民族工业C.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D. 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洋
11、务运动的客观作用,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洋务运动是维护封建统治并未嫁接西方资本主义方式,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洋务运动未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未推动政府发展民族工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洋务运动遭到顽固派的激烈阻挠并未营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1. 下表是近代中国境内工业统计资料,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18721894年18951913年商办设厂数53463资本(千元)469790801资本所占比重9.6%41%官办和官商合办设厂数1986资本(千元)1619629469资本所占比重33.1%13%A. 洋务运动破产B. 列强侵略减轻C. 产业结
12、构变化D. 政府政策调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而导致的,即政府调整了政策导致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洋务运动破产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列强是加强侵略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产业结构变化的表现而非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从材料中的1894年、1895年等时间判断出本题考查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12.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通过了工厂内迁的提案。从1938年到1942年底内迁厂矿共计639家,器材12万多吨,技工1.2
13、万余人;以机器、纺织为主。这一举措A. 目的是改变中同近代工业布局B. 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展开C. 一定时期内促进后方工业发展D. 导致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内迁在客观上改变了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也在一定时期内促进后方工业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目的是保护民族工业避免战火而非改变中同近代工业布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举措和民主革命无关,也不会推动民主革命在全国展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举措也和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无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清抗战期间民族工业
14、的内迁的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13. 土地改革之后,有些地区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贫困农户不得不出卖刚分得的土地。毛泽东认为:为了防止少数农户又走向贫困化,为了阻止农民卖田卖地,唯一的办法就是搞合作化。这里的“合作化”是指A.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B. 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 包产到组、包产到户D. 开展大规模城市化运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之后的“合作化”是指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互助合作的合作社,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选项A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是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而和土地改革无关,选项C不
15、符合题意,排除;土地改革和城市化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4. 清朝“预备立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保护民权、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材料表明A. 习俗演变受到政治环境影响B. 传统习俗转变为西方礼仪C. 礼仪革新为了维护革命成果D. 政体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习俗演变的变化是由于受到清朝“预备立宪”的影响,即政治环境影响了习俗演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传统习俗未转变为西方礼仪,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
16、除;材料反映的是预备立宪而非革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政体革新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演变而非思想解放,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5. 杨乃武案发生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案发伊始,社会舆论对杨乃武极为不利,但申报扭转了这一局面,清统治者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使杨乃武案昭雪平反。这说明报刊A. 发挥了引导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B. 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办刊宗旨C. 对司法案件审理起了决定性作用D. 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社会舆论压力”等字眼意在强调报刊能够起到引导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申报是一份综合性报刊,维护公平
17、正义并不是办刊宗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决定性”,夸大了报刊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政治立场和态度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6. 地理大发现揭开了海权时代的序幕,激起欧洲人海外殖民的热潮。下图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七区。“戊”区纷纷独立建国,必须脱离哪些国家的统治?A. 英、法B. 荷、比C. 西、葡D. 德、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区主要是在南美洲,南美洲是西、葡的殖民地,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戊”区不是英、法的殖民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戊”区不是荷、比的殖民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18、戊”区不是德、俄的殖民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7. LS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预示了世界历史的全球性阶段的来临。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里,欧洲人凭借他们在海外活动中的领导能力,上升到世界首位。”“这一时期”是指A. 1300至1499年B. 1500至1763年C. 1765至1900年D. 20世纪上半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时期,大致在1500至1763年,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时间上不属于新航路开辟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时间上不属于新航路开辟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时间上不属于新航路开辟时
19、期,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8. 下图为公元1801年至1881年间某一国家城乡人口逐年百分比例。这个国家最有可能是A. 俄国B. 中国C. 英国D. 西班牙【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出现了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的现象,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而非俄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而非中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而非西班牙,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9. 19世纪以来,英国曼彻斯特人的生活由过去的看“日头”的随意性向着看“钟点”转变。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钟表制造
20、业发达B. 学饺教育的发展C. 社会风俗的影响D. 工业化进程加快【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即工业化进程加快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养成了“时间观念”,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转变的主要原因和学校教育毫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生活方式的影响而非社会风俗的影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0.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兴的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被称为“科学工业”,这主要反映了A. 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B. 企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科学管理C. 新兴工业对工人科学素养要求高D. 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2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工业”反映了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反映了科学已经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了反映了科学和技术的结合而非企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科学管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是自身正确但也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1. 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失去了公平性B. 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经济的包围封锁C. 苏俄人民
22、强烈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 苏维埃俄国当时的社会性生产力的水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本因素要从生产力水平、经济水平之类的角度去解释,即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是由苏维埃俄国当时的社会性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根本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也不是根本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1921年苏俄人民强烈要求恢复经济而非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2. 1929年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工业生产下降40.6%,倒闭的企业数达14万家,失业率为32%。罗斯福新政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这此措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23、A. 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B. 保障工人权利维护社会稳定C. 兴办公共工程稳定社会秩序D. 加强救济工作提供社会保障【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其实也是生产与消费之间出现了矛盾而导致的,而挽救经济危机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核心其实也就是在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不是核心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是核心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核心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将一系列基础工业和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法国将能源部门、保险部门、金融部门和一些大公司改知阔家接管。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设立的国有
24、企业从战争结束的7个迅速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114个;美国政府也创力、了一些国有企业。这表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A. 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B. 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C. 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D. 兴起了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收归国有、国有企业”等字眼表明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在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资本主义国家不实行计划经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确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问题
25、,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4.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发表联合公报,强调“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和谐包容、市场运作、平衡和可持续的合作原则”。以下国际组织与其精神相似的是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 世界银行C. 欧洲共同体D. 世界贸易组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贸易组织主张自由贸易、市场运作等,所以与材料中的精神相似,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和材料中的精神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银行是联合国经营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机构,和材料中的精神也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共同体是一个
26、区域性组织,也和材料中的精神也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5. 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已经同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同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发出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这表明中国A. 找到了应对美国挑战的道路B. 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C. 致力于建立新的区域化集团D. 开始主导经济全球化【答案】B第II卷注意事项:1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2作答选考题时,请考生务必将所选题号用2B铅笔涂黑,答完题后,再次确认所选题号。二、非选择题:共50分。第26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
27、都必须作答。第29、3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必考班: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3都城名称面积(平方公里)重要发现东周王城9.20制铜、陶等手工业作坊,房址,宫殿遗址等曲阜鲁国故城10.00房址,制铜、陶等手工业作坊,宫殿遗址等临淄齐国故城18.00(大城面积)大城内有排水系统、街道、手工业作坊等宫殿区位于与大城相连的小城湖北楚国都城(郢都)15.96制铜、陶等手工业作坊,房址,宫殿遗址等河北燕下都(燕国都城之一)32.00宫殿、手工业作坊及居民区摘编自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材料二开宝末,议迁都于洛。晋王(即后来的宋太宗)言:京师屯兵百万,全籍汁渠潜运东南之物蟾养之
28、,若迁都于洛,恐水运艰阻,阙于军储。邵氏闻见录引王禹僻建隆遗事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东京梦华录卷三(l)材料一中表3为考古发现的东周王城和部分诸侯国都城规模。提取材料一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东周时期的社会变化(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答案】(1)各大诸侯国都城面积远大于周王城,表明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增强,分封制受到冲击;宫殿都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少城),附近有官府手工业作坊,出现了大城,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宫殿区、居民区和作坊区
29、的划分,“里坊制”城市布局模式产生。(2)北宋东京对汁河漕运的依赖更加严重,说明南方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汴河漕运兴旺发达,与南方及海外的经济贸易交流规模超过前代;坊市制打破,市场活跃,城市服务业发达。【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东周时期的社会变化主要包括政治方面分封制度的瓦解、经济方面手工业作坊的发展、城市建设方面“里坊制”城市布局模式的出现等。(2)从材料二的具体内容来看在回答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时应该主要突出经济中心的难移问题、海外贸易空前活跃的问题、市坊制度问题以及城市里的服务业发展的问题。27. 阅读材料,完成下
30、列要求。表4年份进出口总金额进口金额出口金额1978206.4108.997.51985696.0422.5273.519901154.4533.5620.919952808.61320.81487.820004742.92250.9249220038509.94127.64382.3200825632.611325.714306.9201238671.218184.120487.1201443015.319592.323422.9国家统计局根据海关统计数字从表4中提取有关中国对外贸易的一条信息,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一:观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
31、贸易迅速增加。阐释: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的逐步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示例二:观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由逆差变为顺差且呈现出逐步扩大趋势。阐释:实施改革开放,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是产生外贸顺差的根本原因;人力资源丰富,市场大,有利于吸纳国际产业转移,出口贸易增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扩大了贸易顺差。示例三:观点:改革开放之初,我闰对外贸易主要足逆差。阐释:初期我国工农业落后,出口创汇能力十分有限;现代化建设的进行,迫切需要大规模引进技术和外资;改革开放程度低,对外开放地区较少;人们思想观念落后。
32、【解析】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楚。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观点是非常多的,但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观点进行解答,例如,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就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观点。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60年1851年,英国初步城市化完成期间,大量失业工人生活居住条件恶化,死亡率上升,社会贫畜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1875年英国第二次通过公共卫生法),1945年制定工业分布法;1952年制定城镇发展法。194
33、2年,威廉贝弗列奇发表社会保险及关联服务的报告,提出了建立以医疗保健和国民教育为核心的全国性社会保险制度的主张。受到长期处在城市化社会问题困扰的英国政府的赞许。1952年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更是推动政府实行一种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摘编自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向东南沿海城市。尽管很多地区近几年连续增加农民工的工资,但工资收入并不是这些青年流动者考虑的唯一因素。除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外,城市中的公共政策、医疗卫生服务、生活质量和社会文化环境等,都是吸引青年人的重要条件;为了孩子的教育留在城市,也成为相当多年轻流动父母选择在城市中居留的原因。而东部
34、沿海地区在这些方面无疑具有相讨优势。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l)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政府为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的认识。(3)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吸引农村年轻劳动力的条件。【答案】(1)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城市建设;推行“福利国家制度”。(2)保障了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较好的社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也存在弊端,加重了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3)较高的工资收入;城市中优越的公共政策、医疗卫生服务、生活质量和社会文化环境等
35、;优质的教育资源。【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英国政府为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在材料一很容易找到,例如根据材料一有很多法律就可以总结出制定法律法规依法治理城市,材料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则体现了推行“福利国家制度”的措施。(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的认识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解答,好的方面突出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不足的地方突出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养料一批懒人等。(3)从材料二的具体内容来看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吸引农村年轻劳动力的条件基本可以照抄材料,例如,高工资收入、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36、、城市中的公共政策、医疗卫生服务、生活质量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均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选考题:请考生从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9.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大唐新语载:“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洛阳城南门,亲自临试。”成绩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任以要职。二是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性成令自举”,准许官吏、百性自己推荐自己,以免荐举有所遗漏。三是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即由州县保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科目增多了,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起贞观年间增加了一倍以上;而且还首创殿试制度此外,还下诏修订氏族制,规定“
37、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中国通史隋唐部分(l)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改革的影响。【答案】(1)打破资格门第,重用贤才;实行自荐制度;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录取人数;创立武举和殿试;提升庶族官僚的地位。(2)扩大了统治基础;完善了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发展;进一步打击了旧门阀士族;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武则天改革的措施要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主要包括重用人才、自荐制度、科举考试科目增多了,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首创殿试制度等具体的措施。(2)武则天改革
38、的影响主要突出积极方面的影响,在回答时可以按照上一问的措施分别进行回答,例如,“重用人才、自荐制度”这个措施壮大了统治者的力量,扩大了统治基础,再例如,科举考试科目增多了则会使科举制度进一步的完善等。30.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漫画“A chain of friendship”(1914年7月Brooklyn Eagle)IF YOU TOUCH ME, ILL 你要是向我动手我就IF YOU MAKE A MOVE, ILL 你要是动一下,我就 IF YOU HIT THAT LITLE FELLER,ILL 你要是向那小孩动手,我就IF YOU STRIKE, MY FR
39、IEND,ILL老兄,你要是出手,我就IF YOU HIT HIM :你要是打他IM THERE IF YOU CANT 你要是不行的话,有我。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西方社会,更主要地在思想意识上体现出它的巨大影响。将原先的盲目乐观打碎了,整个西方社会跌入了恐惧、失望、悲观的精神陷阱。美国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痛心疾首地说:所有像光荣、荣誉、勇敢或是光芒这类抽象的颂词,一旦被放到村名、路名、河名、军队编号和日期这些具体的名字旁边,变得讨厌极了,简在是令人欲呕。(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一场地区性战争如何于1914年演变成一场大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40、,指出一战后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变化及其影响【答案】(1)西方列强结成军事同盟,履行条约义务;世界基本形成整体,各地区联系日益加强;20世纪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2)变化:由一战前的乐观自信到恐惧、失望、悲观。影响:和平主义思潮泛滥,西方国家实行绥靖政策。【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问其实就是回答出一战的原因,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例如,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一战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2)一战后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变化其实就是回答出一战的危害,在回答此问题时主要突出一战前人们是非常乐观自信的,而一战的危害使人们普遍恐惧、失望、悲观,此问在材料中的“跌入了恐惧、失望、悲观的精神陷阱”即可找到答案。影响则主要突出“恐惧、失望、悲观”则必然导人们热爱和平,必然导致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甚至二战前为了和平而不惜实行绥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