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基础巩固11956年我国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铁锛(一种工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这处古墓应不早于()A夏商 B春秋战国C秦汉 D隋唐2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A耧车B翻车C筒车D风力水车3曲辕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具改进史上的一大突破。曲辕犁最早出现在()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4荀子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A扩大耕地面积 B一年多熟制C增加
2、从业人口 D精耕细作5汉书食货志载:“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材料反映了()A农家生活自然祥和 B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C小农生活的艰辛 D牛耕的使用与推广能力提升6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原始农业 B个体农耕C千耦其耘 D自然经济7“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8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
3、根本因素是()A皇权专制 B等级观念C自然经济 D社会习俗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国史概要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太湖地区农业史(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2
4、)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答案精析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B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铁锛”,即铁农具,而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此墓不会早于春秋战国时期。2B耧车属于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故A项错误;“脚痛腰酸,高田车进低田出”说明是依靠人力的灌溉工具,故B项正确;筒车是依靠水力,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风力水车依靠风力,不是人力,故D项错误。3C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故C项正确。4D扩大耕地面积材料中未提及,故A项错误;一年多熟制与材料主题不符,故B项错误;增加从业人口,材料中未提及,故C项错误;荀子认为好好种田,可以亩产
5、“数盆”体现了重视农业的耕作方式,也就是精耕细作,故D项正确。5C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由于劳动力分散、生产工具简单,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且在封建政府的重压下,小农劳动强度大,生活极其艰辛,故选C项。6C原始农业属于生产部门,与方框中所要填写的农业经营方式不一致,故A项错误;男耕女织即个体农耕是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后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不得不集体劳作,千耦其耘就是奴隶集体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7A材料中的“垄作法”“代田法”“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体现了我国
6、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故选A项。8C图示信息与皇权专制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等级观念不是材料中图片反映的根本内容,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男尊女卑”“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等信息可知根本因素应该是封建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社会习俗与图示信息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9(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耕犁的改进更适合江南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2)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影响: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解析第(1)问根据东汉“二牛抬杠”(耦犁)到唐代曲辕犁回答农业的发展概况,可以联想到犁耕区域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第(2)问需要紧扣材料,根据阅读、理解说明耕作变化的表现和原因。“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一问需要思路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