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6 好的故事 第二课时 分层作业作业分类作业内容分层要求基础类1.选词填空。幽雅优雅(1)这里环境()恬静,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2)他那种()的风度是任何人都模仿不了的。瘦削瘦弱(3)缺吃少穿的生活,使他愈加显得()了。(4)他()结实,红头发,有一双目光锐利的蓝眼。2.以下哪一句不是比喻句,请打上“”(1)老师仿佛是一盏灯,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2)抬头看到小鸟愉悦地飞着,仿佛预示着我今后快乐的生活。()(3)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4)蓝蓝的天空仿佛是一片没有尽头的大海。()3.品析句子,完成练习。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
2、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下列对“昏沉的夜”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B作者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 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C作者两次提到“昏沉的夜”,是为了强调他看见好的故事是在昏沉的夜里。必做题提升类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好的故事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鸟桕(bi ji),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若的衣裳
3、,和尚,蓑(shui su)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囚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cn cn)差(ch c)如夏云头,镶若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yn yn)。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
4、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l c)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时代背景】此文写作于1925年,当时中国军阀混战,极其混乱,帝国主义趁机迫害,百姓生活苦不堪言。(1)用“”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2)这是一篇描写_的文章,在其中,“我”看到“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文章主要表现了鲁迅先生对_。(3)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赏析不正确的是( )A“都”指代的是前面列举的一系列内容以及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即“我”坐船时所看到的一切景和人。B“倒影”展现出大面积相对静止的景物画面。C“夹带
5、了闪烁的日光”表现了斑斑点点的动态之美。D“荡漾”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萍藻游鱼,表达“我”看到此情此景的异常兴奋之情。(4)作者觉得所见的故事是“美丽,幽雅,有趣”的,而且是分明的。第_自然段为我们描绘了故事的“美丽”,第_自然段为我们描绘了故事的“有趣”。(5)结合时代背景,下列对“好的故事”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好的故事”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B作者希望现实生活中所有苦不堪言的人都拥有和他梦境中一样美好的生活。C“好的故事”指在梦中发生的一件具体的事,作者希望现实生活中充满这样的事。D表达了作者启示人们毁掉“黑暗的夜”,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
6、。必做题拓展类6.点亮思维“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是作者想象的。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这个故事很 选做题自我评价今天我收获了_颗星,我已经积累了_颗星,真棒啊,继续努力!教师评价参考答案:基础类:1. 幽雅优雅 瘦弱 瘦削2. (2)(3)3. C提升类:4. (1)划去bi shui cn ch yn c(2)梦境 对美好理想的追求(3)D(4)(5)C拓展类:5. 示例:这个故事很美、很美!我坐在小船上,没有滑动船桨,小船却能自由滑动,好像有生命般向前滑行,我没有恐慌、仿佛是我本来就设计好的一样。小船来到两山之间的水道,两岸的景色美极了,有形状各异的山石、树叶深浅不一、树冠粗细不同、大小各异、品种繁多的树间或隐或现、点点滴滴掺杂着些许野花,黄色、红色、白色、粉色、在绿色的映衬下,在微风的吹动下,像些许蝴蝶、迎风飞舞。它们好像在向我招手、在向我微笑!我贪婪的欣赏在眼前的美景,大口大口呼吸着略带花香、草香的空气。这天然的氧吧是住在喧嚣城市中的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突然,一声鸣笛把我从朦胧中惊醒,眼前的一切都消失不见了,故事结束了。我依然要面对城市中喧嚣的生活,我无奈地笑了笑。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