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氏之子类文阅读知识点: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一、课内阅读(一)(2021春陕西渭南五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理解。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甚聪惠_(2)孔君平诣其父_(3)乃呼儿出 _2下列对杨氏之子回答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杨氏之子巧妙借助“姓氏”幽默地回应了孔君平。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C杨氏之子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D杨氏之子否定了孔君平的话,说明他不尊重长辈。3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说
2、说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答案】1同“慧”,聪明。 拜访。 就,于是。2A3杨氏之子是一个机敏、懂礼貌的孩子。他由孔君平的姓想到孔雀,委婉地否定了孔君平“此是君家果”的说法,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敏和有礼貌。【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1)甚聪慧:非常聪明。故“惠”同“慧”,聪明。(2)孔君平诣其父: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故“诣”的意思是拜见。(3)乃呼儿出: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故“乃”的意思是于是,就。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正确,通过阅读可和,当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杨氏子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进行了反驳,使孔君平无言以对。B.有误,杨氏之子的回答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没有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C.有误,杨氏之子的回答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没有指出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D.有误,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可知虽然否定了孔君平的话,但是又不失礼貌。故选A。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面对孔君平的玩笑话反应机敏,立即将“孔雀”与“孔家家禽”联系在一起回敬了孔君平。从中可以看出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明、机智、幽默的孩子。 【点睛】参考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
4、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二)(2023春五年级课时练习)深入分析。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4将原文补充完整,并给加点字注音。5用“ ”画出文中的中心句。6读读比比,在停顿恰当的句子后面画“”。(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
5、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7注音并解释下列字词的含义。(一)孔君平诣其父” _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_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二)甚:_ 惠:_乃:_ 设:_ 未闻:_夫子:_8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多选题)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不是自己家的果子。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还保留着对长辈的尊重。9文中“_”可以体现杨氏之子“甚聪惠”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4甚聪惠ywi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5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6(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2)未闻/孔雀/
6、是夫子家/禽。()7y ,拜访 sh,给看gu,水果 ji qn,家中的鸟shn,非常 hu,同“慧”聪慧 ni,于是、就 sh,摆放 wi wng,没有听说 f z,对男子的尊称8ABD9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既表达出对“此是君家果”的反驳,语气更委婉,没有对客人不尊重,突显杨氏之子“甚聪惠”。【解析】4考查对课文的背诵能力和字音。杨氏之子的原文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息。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诣:y,拜访。为:wi,替,给。5此题考查的是中心句。所谓的“中心句”一般存在句子的开头或者结尾,起概括文
7、章主要内容的作用。这篇短文的意思是:在梁国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杨氏子非常的聪慧,因此中心句就是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其聪惠。”6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的停顿。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1)根据句子“
8、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的意思:梁国杨氏的儿子,九岁,非常的聪明,可断句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2)根据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意思: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可断句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7考场字音和字词的含义。理解字词的意思时,应该结合句子来理解。孔君平诣其父: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诣:y ,拜访。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这是你家的水果。示:sh,给看。果:gu,水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家禽:ji qn,家中的鸟。甚聪惠:非常的聪明。甚:shn,非常。甚聪惠:非常的聪明。惠:hu,同“慧”聪慧。乃呼
9、儿出:于是叫梁氏之子出来。乃:ni,于是、就。为设果:给孔君平摆上水果。设:sh,摆放。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未闻:wi wn,没有听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夫子:f z,对男子的尊称。8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完成本题要结合问与答的内容去分析。孔君平看到杨梅就联想到孩子的姓,而杨氏之子并没有被难倒,以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更妙的是,杨氏之子并没有生硬地回答,而是采用了否定方式,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的意思,婉转对答,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故选ABD。9考查对古文的理解分析能力。通过阅读
10、可知,杨氏子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正话反说,既体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杨氏之子借题发挥,反驳客人的说法,体现杨氏之子的智慧。【点睛】参考译文:在梁国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二、类文阅读(一)(2023春五年级课时练习)比较式小古文阅读。【甲】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1、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丙】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选自世说新语夙惠)【注释】令方:使成方形。10阅读上面三则短文,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补全下列对话。【甲】孔君平指着杨梅给他(杨氏之子)看,说道:“这是你家
12、的果子。”杨氏之子听出了话外之音,说:“_”【乙】谢朗(兄子)说:“(白雪纷飞)好像是把盐撒到空中一样。”谢道韫(兄女)说:“_”【丙】有人问何晏:“你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自己待在方框中,这是为什么啊。”何晏便说:“_”11上述三加短文中的孩童都言行不凡,请选择其一,仿照示例,简要分析点评。【示例】我选择谢道韫,我这样点评:自信的她把纷纷飘落的白雪比作凭风起舞的柳絮,比喻精妙,令人称颂,这表现出她不俗的文学才情。备选人物: 杨氏之子何晏我选择_,我这样点评: 【答案】10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这是何家的房子。11何晏 他在地上画了一个方形称作自家的房子,实际
13、上是委婉地拒绝做魏武帝的儿子。这样做既不得罪魏武帝,又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出他的聪明才智。【解析】10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意思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家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子是个聪慧、能言善辩的孩子。“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思是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这句话把纷纷飘落的白雪比作凭风起舞的柳絮,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漫天飞舞的情景,更给人以想象和美感,让人有一种春天即将到
14、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何氏之庐也。”的意思是这是何家的房子。对权势者的恩宠,年仅七岁的何晏,没有恃宠而骄、姿意妄为,而是用十分巧妙的办法画地自处,意在告诉对方,自己原本出生于什么姓的家庭,自己就姓什么,绝不会改变。用这样的方式让对方明白自己对家族传统尊重的意愿,不可谓不聪明!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短文中三个孩子都非常聪明,如:杨氏之子,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
15、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点睛】参考译文:甲:在梁国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乙: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丙:何晏七岁时
16、,聪明至极,曹操非常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的府第里,曹操想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何晏于是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自己待在里面。别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说:”这是我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后,立即派人送他回去了。(二)(2021春全国五年级专题练习)阅读理解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注】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文义:文章的义理。欣然:高兴的样子。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公大
17、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n),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1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括了谢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地点“_”、人物“_”、事件“_”等要素。13“儿女”一词古今意义不同,今义指儿子和女儿,古义指_。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未若柳絮因风起。 15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哪一个更好呢? 【答案】12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与儿女 讲论文义13子女,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14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15示例:“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写出了雪花飘
18、舞的轻盈姿态,充满美感。【分析】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12考查获取信息的内容。仔细读文,容易从中得到答案。13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把古文中的字词变成了现代的词语。解答此类题需要识记,“儿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14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要解释出关键字词的意思。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19、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15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撒盐空中差可拟”是实像,而“柳絮因风起”一喻更好,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充满美感,意境更好。(三)(2022春全国五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钟氏之子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有汗?”毓对曰:“A。”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对曰:“B。”【注释】令誉:好的名声。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敕:皇帝召见。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16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填入
20、文中A、B两处。A_B_17解释下列加点词。(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_(2)卿何以不汗_18翻译下列句子。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19阅读上文,试用自己的话说说主人公的聪明主要体现在哪里。 20通过这篇文章,简单分析两个孩子的特点。 【答案】16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17年轻 为什么18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听说后,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能带你的两个儿子来让我见见吗?”19能够从容不迫巧妙地回答魏文帝的问题。20钟毓:忠厚老实。钟会:调皮能言、聪明机灵。【分析】译文:钟毓、钟会小的时候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听说后,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能让
21、你的两个儿子来让我见见吗?”于是他们奉皇帝的命令进见。钟毓脸上有汗,皇帝问他:“你脸上为什么会出汗?”钟毓回答说:“我见到您,感到紧张,所以出了很多汗。”皇帝又问钟会:那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我因为见到您而紧张,连汗也不敢出。”16此题考查语句填空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上下文作出判断。从“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有汗?”可知,A处应填写“战战惶惶,汗出如浆”;从“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可知B处填写“战战栗栗,汗不敢出”。17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
22、见的实词。(1)句意: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少:小时候(2)句意: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何:为什么18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语:对说句意: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舔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19此题考查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面对魏文帝的问题,两人巧妙作答。20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他们说的话来分析,毓“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他
23、老实忠厚;而会则答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略带有调皮之意。(四)(2020春全国五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理解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注释: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舍:舍弃,抛弃。不,通“否”。委:丢下,舍弃。引:拉。顾:回头看。21文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去:离开乃:就,于是B去:去掉乃:才C去:离开乃:才D去:去掉乃:就,
24、于是22选出下列句子意思正确解释。(1)待君久不至,已去。( )A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B您等了我父亲很久他却还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C我父亲没有等您,已经离开了。D我父亲等了您不久,已经离开了。(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A朋友感到生气,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B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C朋友感到高兴,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D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A和别人相约同行,却相互推诿后离开了。B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
25、人先离开了。C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和其他人先离开了。D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委托别人来,自己先离开了。23选一选,在括号中填上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A陈太丘的朋友B元方C陈太丘(1)( )过中不至(2)( )去后( )乃至24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_和_两个人,通过对比描写,突出了_聪明、勇敢、识礼、有节,_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的性格特点。【答案】21C22A B B23A C A24元方 陈太丘的朋友/友人 元方 陈太丘的朋友/友人【分析】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
26、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21此题考查字义的掌握。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22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解题时,借助给定注释帮助理解句子。2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式中的省略句。(1)“过中不至”意思是过了中午还没到,没到的是“友人”,所以省略的内容是“友人”。(2)“去后乃至”意思是离开后朋友
27、才到,即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所以省略的内容分别是“陈太丘”、“友人”。2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文中主要是写元方和陈太丘的友人的对话,从而反映二人的性格特点,所以主要人物是元方和陈太丘的友人。通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看出元方的聪慧、直率、知书达理。通过“过中不至”看出友人的不守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出友人的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看出友人能知错就改、有羞耻心。(五)(2021春全国五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与理解。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注释】
28、尝:曾经。瞳子:瞳仁。25联系句子,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1)尝月下戏( )A戏弄B演戏C玩耍,游戏(2)不然( )A不错B不对C不像26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是怎么回答的呢?请你用现代的话写一写。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会更明亮呢?”徐孺子答道:“_。”27和杨氏子一样,徐孺子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智慧,那么他的回答智慧在哪里呢?请写出你的理解。 【答案】25C B26不对,就像人眼中没有了瞳仁,没有它一定什么都看不见。27徐孺子对于别人的看法没有盲目地赞同,而是机智地运用眼睛来打比方,相当形象和巧妙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分析】译文: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让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慢慢地说:“不是这样的。比如人的眼睛里有瞳孔,如果没有瞳孔一定看不见。”25参考译文,可知这两个字的含义。26根据原文和译文,可知徐孺子的回答。27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拓展,徐孺子没有在第一时间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赞同,反而用了眼睛来做比喻进行反驳,让对方能理解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