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谢太傅(f)俄而雪骤(zhu)B.谢道韫(wn)大兄无奕(y)C.差可拟(ch)尊君在不(b)D.友人惭(cn)太丘舍去(sh)答案1.AB项,谢道韫(yn);C项,差可拟(ch),尊君在不(fu);D项,太丘舍去(sh)。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与儿女讲论文义(3)俄而雪骤(4)未若柳絮因风起(5)陈太丘与友期行(6)下车引之(7)太丘舍去(8)去后乃至(9)尊君在不(10)元方入门不顾答案2.(1)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文章的义理(3)不久,一会儿(4)不如,不及(5)相约同行(6)拉,牵拉(7
2、)舍弃(8)才(9)同“否”(10)回头看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2)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今义:(3)太丘舍去古义:今义:(4)相委而去古义:今义:答案3.(1)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子女(2)趁、乘 因为(3)离开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4)舍弃 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4.新考法下列对两篇文章中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语境,用组词的方式解释文言字词是理解文言文的一种常用方法。咏雪一文中“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差”字,可以组词为“差不多”。B.文言文中“之”字作代词是一种常见现象,要根据上文语境去推断其具体指代的内容
3、。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下车引之”的“之”指代的是元方。C.“即”字的甲骨文字形为“”,本义是“人面对食器靠近去吃东西”,后来引申出“靠近”“立即”等意思。咏雪一文中“即公大兄无奕女”的“即”是“靠近”之意。答案4.C 咏雪一文中“即公大兄无奕女”的“即”是“就是”的意思。5.在括号内补全下面句子中的省略成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B.“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一句中“日中”指正午时分。C.2021邵阳中考改编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4、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D.2021威海中考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答案5.友 友 太丘 友6.C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一、阅读咏雪,回答问题。(10分)1.下列对咏雪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是指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B.“俄而雪骤”中的“骤”字描写出大雪的急促,衬托出屋内的温馨。C.“欣然”描写出谢安高兴的心情,他与家人们高兴地谈论文章的义理,其乐融融。D.咏雪通过叙述家庭聚会中咏雪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答案1.A“
5、儿女”在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2.2022北京海淀期中文中描写人物虽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同学们可以用朗读的方式读出人物的特点。你准备怎样去朗读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说说你的理由。(2分)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2.【答案示例】“未若”要重读,速度稍慢。因为这样读能够把谢道韫内心的自信、从容表现出来。(2分。朗读方式1分,理由1分)3.咏雪一文中,两次描写了谢太傅的表情,但对兄子胡儿和兄女道韫的表情却并无着墨。请仿照“公欣然曰”,在“胡儿曰”与“兄女曰”的“曰”之前各增补一个词语,并简要说明所反映的人物心理。(2分)答案3.【答案示例】胡儿 示例1:窃喜曰,反映出他喜形于色,自以为胜
6、券在握的心理。(1分)示例2:慨然曰,表现他的踌躇满志,又有点骄傲自负。(1分)兄女 示例1:悠然曰,表现出她淡定而又自信的心理。(1分)示例2:笑曰,表现出她的自信和与家人咏诗的喜悦。(1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结合文章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言之成理即可。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咏雪一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陈善和嘉锡各持怎样的观点。(4分)宋陈善扪虱新话卷三云:“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起,此鹅毛雪也。然当时但以道韫之语为工。予谓诗云:相彼雨雪,先集维霰。霰即今所谓米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嘉锡按:“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选自世说新语笺疏)答
7、案4.【答案示例】陈善:两人的诗句各有千秋,是针对不同形态的雪所作的比拟,不能用优劣去评价。(2分)嘉锡:两人的诗句各有千秋,但谢道韫的诗句更有情调,也更雅致。(2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信息提取。结合陈善的话可知陈善认为两人的诗句各有千秋,是针对不同形态的雪所作的比拟,不能用优劣去评价;结合“嘉锡按: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可见嘉锡认为两人的诗句各有千秋,但谢道韫的诗句更有情调,也更雅致。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回答问题。(10分)5.2022北京昌平期中改编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4分)答案5.【答
8、案示例】陈元方的“方正”表现在: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每点1分)【解题思路】“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词严。所以可从“信”“礼”“理”等角度作答。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却“入门不顾”。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3分)7.比较咏雪中的谢道韫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陈元方,你更欣赏谁?说出你的理由。
9、(3分)答案6.【答案示例】示例1:没有失礼。(1分)陈元方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表现出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再者,对一个七岁的小孩子不应求全责备。(2分)示例2:算是失礼。(1分)虽然友人做错了事,但他知错就改,元方应该给他一个机会。此外,小孩子应该尊重长辈,不应“入门不顾”。(2分)【解题思路】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写出观点并说明理由即可。7.【答案提示】有观点,以文章内容作依据或支撑,言之成理即可。(3分)一、2022温州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甲】咏 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10、“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乙】谢安怜翁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注】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剡(sh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绔:裤子。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遣:打发。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俄而雪骤 骤:(2)撒盐空中差可拟 拟: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未若柳絮因风
11、起。1.(1)急(2)相比(每空1分)2.不如说像柳絮乘风起舞。(2分。关键词:未若、因风)答案 3.阅读两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补全下面的对话。(2分)小君:读了上面这两则短文,我发现两篇文章都抓住了语言描写。小峰:你说得没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往往最能展现人物的形象。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我从甲文中感受到了童年时的谢道韫是一个的人,从乙文中感受到童年时的谢安是一个的人。3.聪慧(或:才思敏捷)善良(或:富有同情心)(每空1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根据甲文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可以看出,谢道韫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想到用柳絮来形容纷飞的雪花,可见她是一个聪慧、才思敏捷的人;根
12、据乙文中的“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和“阿奴欲放去邪?”可知,谢安劝自己的哥哥放过那个老人,可见他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答案4.你赞同这两篇选文中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吗?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3分)4.【答案示例】赞同。甲文中“公大笑乐”表现了谢安毫不掩饰自己对谢道韫的赞赏;乙文中谢奕听了弟弟的话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听从弟弟的意见,改变脸色并放了老翁。这两个人都表现了对儿童的尊重、爱护,关心儿童的感受。(3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自由表达观点的能力。此为开放类试题,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乙】谢安怜翁谢奕做剡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犯了法,谢奕就
13、用让他喝烈酒(的方式)来惩罚他,老头已经喝醉了,还不让停。谢安当时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在哥哥谢奕的身边坐着,劝道:“哥哥,老头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谢奕神色平和下来,说道:“你是想放了他吗?”谢安点了点头,于是谢奕就把老头放了。答案二、2022郑州第四十七中学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
14、与友期行)【乙】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有删改)【注】收:逮捕,拘押。中外:指朝廷内外。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画地为界,琢钉其中。遽:惶恐。冀罪止于身: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徐:从容。进:进言。大人:对长辈的尊称。寻:不久。【丙】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有删改)【注】谢豫章:谢鲲,谢仁祖的父亲。自参
15、上流:能够参与到名流的交谈之中了。坐:通“座”,座位。尼父(f):孔子,字仲尼,所以常被尊称为“尼父”。父:同“甫”,古代男子的美称。别:明辨,区分。5.下列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与友期行 字里行间 祸不单行B.过中不至 雨过天晴 矫枉过正C.下车引之 呼朋引伴 引经据典D.入门不顾 瞻前顾后 顾影弄姿5.DA项,同行/行列/到来;B项,过了某个时间/过去之后/超过(某个范围和限度);C项,拉,牵拉/牵引,招引/援引,引用;D项,回头看。答案6.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待君久不至,已去。7.揣摩友人与元方的对话,你觉得友人的话适合用怎样的语气去读?任选一
16、句,并谈谈你的理由。(3分)(1)“尊君在不?”(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6.(我的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不到,已经离开了。(2分。关键词:待、去)7.【答案示例】(1)适合用友好(恭敬)的语气。因为“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友人此刻来赴约,见到元方,出于礼貌,他友好(恭敬)地询问。(2)适合用愤怒的语气。友人得知陈太丘已经离开,于是勃然大怒,用“非人哉”这种污蔑性的语言评价太丘,认为太丘的做法对他是一种不敬。(任选其一,语气设计合理1分,理由2分,共3分)答案8.世说新语中收录了很多令人称道的儿童的故事,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具体说说这些儿童令人称道的原因。(4分)8.【答案示
17、例】他们在面对长辈(询问、质问或夸赞)时,都明理懂事,从容镇定。元方见到父亲的友人时尊称其为“君”,即使友人失礼,也依然能有理有节地进行反驳;孔融之子面对父亲被逮捕的形势,依然能面无惧色,镇定从容地向父亲进言;谢仁祖面对长辈们的夸赞,依然能保持头脑冷静,恭敬地回复,不被赞誉之词冲昏头脑。他们都有深厚的人格修养和文化积淀。元方掷地有声的反驳中,包含了他对诚信待人、礼貌待人等为人处世之道的坚守;孔融之子用“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的形象化比喻,显示出他与家人生死共存、大义凛然的风范;谢仁祖巧用“尼父”与“颜回”来回答长辈们的称赞,体现出他诚恳谦逊的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答对任意一点,并能分别结合三则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共4分)答案【参考译文】【乙】孔融被捕时,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两个孩子仍然像原来那样在玩琢钉的游戏,完全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孔融对(前来执行逮捕任务的)使者说:“(我)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孩子能否保全?”两个孩子从容进言:“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不久(拘捕两个儿子的)差役也到了。【丙】谢仁祖八岁的时候,父亲谢鲲带着他送客。此时(谢仁祖的)言谈已经显示出超群的领悟,能够参与到名流的交谈之中了。大家都赞扬他,说道:“他虽然年纪小,却是座中的颜回呀!”谢仁祖答道:“座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分出谁是颜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