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 衣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歌背景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大致说来,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认为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第二,认为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奋起反抗的歌声。诗歌赏析这是一首秦地的军中战歌,大概写的是奉周王之命抗击犬戎的事。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了秦国军民
2、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其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歌颂了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就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自主检测理解性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_,_。”(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起行动的句子是:“_,_。”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阅读练习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因为有“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B.这首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表达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答案:C 解析:“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的感情”分析有误,这首诗表现的是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3.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慷慨赴敌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