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届历史一轮复习政治史重难点练习(通用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左转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这一现象表明()A.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B.诸侯争霸战争连绵不断C.“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D.国家政治秩序受到挑战2.顾炎武曾在日知录卷七“士何事”条说:“春秋以后,游士日多。战国之君遂以士为轻重,文者为儒,武者为侠。呜呼,游士兴而先王之法坏矣!”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血缘贵族政治特权被打破B.官吏选拔制度逐渐完
2、善C.学在官府的格局已经瓦解D.法家思想受到诸侯重视3.有学者评述某项制度的实施: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该制度()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D.有效地控制了诸侯国4.西周时期,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主,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这样做的目的是()A.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B.维护贵族等级秩序C.构建家国一体的政局D.强化尊祖敬宗观念5.公元前489年,田恒自立为齐相,掌握齐国国政。八年后,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
3、齐平公,后田恒的后代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先秦诸侯斗争激烈B.宗法制遭到破坏C.周王任命各国官吏D.礼制的不断发展6.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征是()A. 通过构建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B. 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巩固统治C. 通过分封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D. 将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结合强化王权7.春秋时期,弑君、逐君之事层出不穷,社会舆论也多见怪不怪。时人评论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这表明春秋时期()A
4、.官僚政治得以确立B.周礼丧失规范社会功能.C.选官制度发生变革D.社会阶层关系变化显著8.有学者认为商周祭祖动机不同,前者出于对祖先神秘而伟大的神性力量的尊崇和敬畏,祈求得到祖先的保佑;而西周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该学者认为从商到周祭祖动机的变化反映了()A.商代政治具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神秘色彩B.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特点C.西周的祖先崇拜已经取代了商代的神灵崇拜D.商、周两朝都崇尚对祖先的崇拜9.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周朝时,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华文化 “人本”色
5、彩逐渐加强B.神权政治色彩得到淡化C.神权遭到王权冲击D.中华文化具有一定民主色彩10.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11.殷商时期,巫风弥漫,祭祀鬼神的现象相当普遍;西周时期,当政者认为,执政必须注重重民众需求即使上帝百神和先公先王也曾是考虑民众愿望的“至上神”。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A.祭祀对象发生变化B.民本思想逐渐显现C.平民地位有所提升D.族权色彩日渐浓厚答案以及
6、解析1.答案:D解析:材料中郑国“取温(王室领地)之麦”“取成周之禾”是对分封制的挑战,故D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出分封制崩溃,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诸侯的争霸战争,故B项错误;C项错在“开始”。2.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的血缘世袭的世卿世禄制瓦解,士阶层地位上升,血缘贵族政治特权被打破,故选A项;选官标准从血缘世袭变为军功受爵,但不能说明官吏选拔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学在官府是相对于学在民间、私学兴起而言的,本题未涉及教育制度,排除C项;本题未体现法家思想,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7、知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但未能形成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B项正确;确立贵族世袭特权的是宗法制,故C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的离心力很强,不利于周王对地方诸侯国的有效控制,故D项错误。4.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宗族关系,不是君权神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 ”说明是为了维护贵族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家国一体,故C项错误;D项是材料现象的体现,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5.答案:B解析: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维护的是分封制的等级秩序,材料反映的是卿大夫夺位的政变,打破了分封制的等级制度,本质是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
8、,故B项正确。6.答案:D解析:材料只提出分封制和宗法制,没有强调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贵族等级特权,故A项错误;只涉及宗法制,故B项错误;只涉及分封制,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的立嫡之制可以看出是宗法制,封建子弟之制可以看出有分封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了将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与王权的结合,故D项正确。7.答案:B解析:秦朝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根据题干“春秋时期,弑君、逐君之事层出不穷”“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可知,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说明周礼丧失了规范社会的功能,故B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选官制度的变化,故C错误;题干信息不能说明社会阶层关
9、系变化显著,故D错误。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春秋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结合所学宗法制可知,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显著的宗法性、道德性,这说明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本身正确,但不能说明商周祭祖动机的变化本质,排除。西周的祖先崇拜是发展了商代的神灵崇拜,故C项“已经取代了”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商周祭祖动机的不同,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9.答案:A解析: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人每遇事必示鬼神、问吉凶;周朝提出“敬天保民”,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表明对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上的
10、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对鬼神敬而远之。这一变化表明中华文化中“人本”的色彩逐渐强化,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神权政治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神权是为王权服务的,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具有民本色彩,但不具有民主色彩,故D项错误。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楚国兼并周边地区,楚国国君要求周王提升爵位等级被拒,随后自封为武王,这说明分封制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礼乐制度走向瓦解,但当时这一制度仍还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宗法制遭到破坏,但“开始解体”的说法不当,故C项错误。11.答案:B解析:A祭祀对象发生变化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依据材料“西周时期,当政者认为,执政必须注重重民众需求即使上帝百神和先公先王也曾是考虑民众愿望的“至上神”。可以得出西周统治者民本思想逐渐显现,正确;C西周时期平民地位并未提升,排除;D材料并未体现族权色彩日益浓厚,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