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江省杭州市绿城育华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我与地坛》.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20396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绿城育华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我与地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浙江省杭州市绿城育华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我与地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浙江省杭州市绿城育华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我与地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浙江省杭州市绿城育华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我与地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我与地坛同步练习(节选)【必做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坍圮()熨帖()蝉蜕()济贫扶弱()B.猝然() 隽永()恍惚() 强人所难()C.恪守() 灼热()譬如() 捋胡须()D.祈求() 教诲()怒号() 亘古不变() 2.选出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A.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必竟太真实了,以至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B.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致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的。C.我放下书,这么大一坐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D.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

2、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B.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C.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D.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使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B.只是到了这时候,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C.谁曾会想到,刚出生三个月的他,突然一场灾难性的厄运降临到他

3、身上。D.园子衰败但他并不荒芜。5.根据提供的句子,再仿写两个句子。(不能再用乐器来写)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志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亲是。母亲是。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雏鹰如果害怕折翅,那它永远不能高飞;钻石如果害怕琢磨,那它永远不能生辉。答:【选做题】1.地坛以什么样的特点给了作者什么启示?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写母亲和地坛景物的作用?3.本文两部分各自的小标题可以定为什么?这两部分又是如何统一在“我与地坛”这个题目下面的?4.史铁生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

4、,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不是简单的“车辙”和“脚印”?为什么?我与地坛同步练习(节选)答案【必做题】 1答案:C解析:A“熨”应读,“济”应读;B“隽”应读;D“亘”应读。 2答案:D解析:A必竟毕竟,以至以致;B致少至少;C坐座。 3答案:D解析:应为“急于求成”,想要马上成功的意思。而“心想事成”多用于祝福。 4答案:B 解析:A缺少主语,可去掉“使”;C语序不当,“突然”放到“厄运”之后;D语序不当,应为“荒芜但并不衰败”。5. 答案:黑暗中的一颗明珠,当你不辨方向时,一束柔光会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困难中的一根拐杖

5、,当你脚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答案: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你所做的和能做的就是如何让这个过程更精彩。6.答案:溪流如果屈服于沙石,那它永远不能汇聚于江海;小鸟如果屈服于风雨,那它永远不能翱翔于蓝天;航船如果屈服于波涛,那它永远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运用关联词“如果那”,另选话题,内容贴切。选做1.地坛以什么样的特点给了作者什么启示?探究:地坛看似沉寂、荒凉、古旧,但并不衰败,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作者在地坛中受到强烈的心灵震动,作者觉得:“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

6、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意思是说,生不该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应顺从自然。“我”虽然残废了,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生活下去的信心。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写母亲和地坛景物的作用?探究:作者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

7、己的生命的。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3.本文两部分各自的小标题可以定为什么?这两部分又是如何统一在“我与地坛”这个题目下面的?探究:从内容上看,文章两部分的标题可以分别拟为“我与

8、地坛”和“我与母亲”,看似不相关,但作者却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两部分联系在一起。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写“我”在地坛中的思考,写地坛给“我”的启示。而第二部分是回忆母亲,是母亲的爱让“我”坚强,这两者都给了作者力量,因而对于作者来说,它们同等重要。另外,作者在双腿残疾之后,经常到地坛里面去,而此时的母亲也默默地送儿子去地坛,或到地坛去寻找,文章的最后提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园子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我,母亲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我,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活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二者至此合而为一,统一在“我与地坛”这个题目之下。4.史铁生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不是简单的“车辙”和“脚印”?为什么?探究: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有着象征意义的。作者通过在地坛的长期静思,参悟了人生的意义,因此,“车辙”可看作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然而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每一次挣扎都带给母亲忧虑和哀伤,是母亲目送他走过这条长长的路,因此,“脚印”又可抽象为母亲在那个阶段所起的作用。文苑小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