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历史同步新增分方案岳麓版必修二精练:单元质量检测(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19514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历史同步新增分方案岳麓版必修二精练:单元质量检测(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历史同步新增分方案岳麓版必修二精练:单元质量检测(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历史同步新增分方案岳麓版必修二精练:单元质量检测(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历史同步新增分方案岳麓版必修二精练:单元质量检测(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历史同步新增分方案岳麓版必修二精练:单元质量检测(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9历史同步新增分方案岳麓版必修二精练:单元质量检测(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9历史同步新增分方案岳麓版必修二精练:单元质量检测(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9历史同步新增分方案岳麓版必修二精练:单元质量检测(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质量检测(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 如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列宁在办公室接见上访农民的情景。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征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2“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为此,苏维埃政府采取的具体对策是()A推行余粮征集制B实行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D取消农产品义务交

2、售制3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4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对社会主义所持的是怀疑态度,而1934年第二次来到时,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的精神。”维尔斯说这句话的主要着眼点是()A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B西方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 D苏联与西方暂时处于和平共处状态5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说过:

3、“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或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冷战”局面开始形成B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C殖民体系开始瓦解D经济危机破坏严重6史学家艾伯特林德利指出:“罗斯福先生是正当美国旧制度一败涂地之时就任总统的。”这里的“旧制度”是指()A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B自由资本主义体制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 D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7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C复兴工业

4、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8“虽不时有人试图翻案,直陈罗斯福新政中所存的种种弊端,但更多人认为正是坚持了凯恩斯路线,深陷经济大萧条中的美国才得以拔出泥潭,有能力迅速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熊熊炮火。”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A在经济政策上存在许多漏洞B避免了法西斯国家的攻击C保障工人生活,缓和社会矛盾D大规模干预经济,增强应对危机能力9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兜售繁荣一书中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代人时间里,美国经济就像是一种魔力经济。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美国普通工人的实际收入、普通家庭的实际收入、人均消费等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翻了一番。但在1973年,魔力消逝了。”“魔力”是指()A

5、自由放任B国家干预C科技进步 D知识经济10肯尼迪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A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B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D推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11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121990年10月,戈尔

6、巴乔夫指出:“只有市场与全社会的人道主义方向相结合,才能保证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财富的公正分配、公民的社会权利和社会保障、自由和民主的扩大。”对其言论理解正确的是()A旨在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造势B主张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众利益相结合C这一改革思路将会加速苏联的解体D说明苏联已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项目1918年1929年1930年1934年1937年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1.657.085.9233.3243参加集体农庄的户

7、数(单位:百万户)0.021.06.015.718.5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0.13.923.671.493.0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不详14.933.687.499.1材料二(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以上摘自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材料三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5%。第二阶段为7

8、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材料四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1)材料一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

9、因。(4分)(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4分)(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6分)14美国农业部门口的标牌上写到:“农业:加工、制造业的基础。”全美仅有2.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却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确切地说在大萧条爆发前,农业就处于慢性危机之中。1929年,农业人口收入只有273美元,而全国人均收入为750美元,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

10、比重由1919年的16%下降到10年后的8.8%。除黑人劳工外,没有人比农场主在大危机中遭受的打击更大。农场主在1932年实现的净收入比1929年少了1/3;农产品的价格跌落了50%。二十世纪早期,政治上提倡小政府、经济上主张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上反对极权政治的传统保守主义盛行,把农业放到了与工业同等竞争的位置,把粮食生产当成是农场主、农民个人的事,而把农业的特殊性、尤其是美国农业的特殊性置于不顾,政府的措施收效甚微。到大萧条时期,农业问题雪上加霜,农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严重。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

11、,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也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那些正在债务中挣扎的农场主们也不明白为何要控制种植,他们对农业调整议案也抱有戒心。1936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中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终止实施该法。材料三1936年2月29日在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同时,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则停止耕种,并转租给国家,由政府拨专款支付租金。材料四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新的法案除

12、了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建立了农产品常平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1)根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农业危机和大萧条之间的关系。(4分)(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原因。(6分)(3)依据材料二、三和四,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为什么说1938年制定的农业调整法更加成熟?(6分)(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

13、新政时期调整农业政策的特点。(4分)单元质量检测(三)1选B据“1921年”可知应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实行的余粮征集制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在此背景下,1921年,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粮食税取代原来的余粮征集制,故选B。2选B从材料中看,当时农民反对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之后,苏维埃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故选B。3选C从材料中“能雇佣劳动力”“列宁”等信息可以判断讲的是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故选C。4选C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34年”和所学史实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

14、救命稻草,罗斯福新政中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就是借鉴社会主义苏联的经验,由此可知C项正确。5选D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西方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西方各国政府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制定出比较得当的措施来解决危机,这些国家的人民对于自己国家的制度也逐渐产生了怀疑,故D项正确。6选B面对严重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结果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因此“旧制度”是指自由资本主义体制。故选B。7选A罗斯福新政规定全国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有利于稳定国内商品价格,减轻农民负担;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15、,使“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A项正确。8选D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坚持了凯恩斯路线”并结合相关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强化了政府在经济调整中的作用,从而使政府增强了应对危机的能力。故选D。9选B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对经济的干预政策,使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美国到20世纪70年代,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发展放缓,由此可知B项正确。10选B从材料信息可知,肯尼迪认为,在“自由社会”里,能够帮助众多的穷人,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即实行该政策的本质目的更在于保全少数的富人,这体现了福利政策的实质,故选B。11选C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修补补,并未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故C项符合题意

16、。12选B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已认识到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并切实采取一些措施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他认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民众的利益紧密相连,主张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维护民众的利益,故选B项。13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发展历程。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从速度、规模上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可从解决粮食困难、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提出的奋斗目标即可看出错误所在;第二小问从改革措施中列举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呈现下降、甚至停滞趋势;第二小问从指导思想、对外政策、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第(4)问

17、,第一小问,据材料四反映的问题可知是进行经济改革;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结。第(5)问应从对改革艰巨性的认识、民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政策制定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关系等各方面归结。答案:(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2)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举例: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3)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

18、;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4)目的: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衰退和停滞局面。错误: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5)启示: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14解析:第(1)问,从“慢性危机”“遭受的打击更大”来总

19、结两者之间的关系。第(2)问,材料二的农业政策是“限额耕种”,材料三则增加了“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可看出其变化。第(3)问,从信息“得到政府津贴”“农场主休耕补贴”“公司负担差价”可以看出其目的是对价格的控制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原因从材料可知与当时解决生产过剩问题有关。第(4)问,从新政政策、手段的变化角度来思考总结。答案:(1)农业慢性危机是大萧条出现的因素之一,大萧条加剧了美国的农业危机。(2)变化:从单纯限制生产转向限制生产和保护环境相结合。原因: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3)目的: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原因:限制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过剩农产品产量;干预农产品流通市场,建立农产品常平仓,稳定农产品价格。(4)特点:从自由放任转向全面干预;通过国家立法干预;从干预农业生产领域扩展到农产品流通市场领域;政府加强对农业的补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