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1.如图分析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 NaHCO3 与乙中产生的乳酸反应,使乙的 pH 稳定在 7.357.45B. 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被利用需穿过 3 个磷脂双分子层C. 甲、乙、丙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 肝细胞、甲、乙三部位 O2 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由图中物种转换关系可知: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三者共同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
2、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无氧呼吸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故血浆中不会产生乳酸,故NaHCO3 与乙(血浆)中产生的乳酸反应,使乙的 pH 稳定在 7.357.45,A错误;B、乙(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液需要穿过两层膜(即一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甲(组织液),然后穿过细胞膜进入肝细胞(细胞质基质)被利用共需穿过 3层生物膜即3个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C、甲、乙、丙共同组成了细胞生活内环境,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C正确;D、氧气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由乙甲肝细胞,因此肝细胞、甲、乙三部位 O2 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D正确。故选A。
3、2. 人体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A. 血浆B. 组织液C. 淋巴D. 血液【答案】B【解析】【详解】肌肉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故从组织液中吸收葡萄糖,B正确。故选B。【点睛】要注意不同细胞的内环境不同,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比如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3.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B. 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亦然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的多少,水分多则渗透压大【答案】D【解析】【分析】1、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
4、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融资微力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过来荣威越少,溶液浓度越低,溶液渗透压越低。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详解】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A正确;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亦然,B正确;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90%以上来自钠离子和氯离子,C正确;D、在组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的各种无
5、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明显优势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钠离子和氯离子,D错误。 故选D。4.人体内各种理化性质的稳定依靠的是各器官的协同配合,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体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B. 人的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参与也有激素调节参与,但血糖调节只有激素调节参与C. 人看到酸梅流口水属于条件反射,在此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D. 人体长期缺碘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通过反馈调节会使人出现甲状腺肿大症状【答案】D【解析】【分析】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
6、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在反射活动中,传递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是单向的。【详解】A、人体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液不是内环境,A错误;B、人血糖调节主要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B错误;C、人看到酸梅流口水属于条件反射,在此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离体的可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机体内部不管是神经纤维上还是神经细胞之间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D、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元素,人体长期缺碘会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从而使得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故通过反馈调节会使人体内
7、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增多,进而使人出现甲状腺肿大症状,D正确。故选D。5.如图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a、b分别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的稳态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参与B. c可表示渗透压,当饮水过少,血浆渗透压升髙导致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升髙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主要与HCO32、HPO42等离子有关D. 内环境稳态是指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
8、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分析题图: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A和B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的主要理化特性包括温度、pH、渗透压,因此c和d可以为温度和渗透压。【详解】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共同维持,A错误;c可表示渗透压,当饮水过少,血桨渗透压升高导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升高,而抗利
9、尿激素的合成器官是下丘脑,B错误;血浆pH在7.357.45之间,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使其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C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具体表现是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D错误。【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6.下列过程中,不存在激素调节的是A. 在血糖调节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B. 在体温调节中,气温降低会促进肝脏等器官产热增加C.
10、 在水盐调节中,饮水不足、失水过多会导致尿量降低D. 在呼吸调节中,CO2 会刺激脑干的呼吸中枢兴奋【答案】D【解析】【分析】水盐平衡的调节。【详解】A、在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分泌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会使血糖降低,血糖降低后胰岛素的分泌会减少,故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A正确;B、在体温调节中,气温降低会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肝脏等器官使产热增加,该过程存在激素调节,B正确;C、在水盐调节中,饮水不足,失水过多,会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降低,即存在激素调节,C正确;D. 在呼吸调节中
11、,CO2 会刺激脑干的呼吸中枢兴奋,从而使呼吸运动加强加快,该过程没有涉及激素调节,D错误。故选D。7.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神经调节快、范围局限,体液调节持久、范围广泛B. 神经能够影响激素分泌,激素也能够调控神经兴奋性C. 神经递质和激素都需要通过体液运输来实现信息传递D. 神经递质、激素在完成信息传递后都会被靶细胞灭活【答案】D【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的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12、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脑的发育。2、动物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只有体液调节。【详解】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A正确;B、神经调节能够影响激素分泌,激素也能够调控神经性调节,B正确;C、激素和神经递质都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前者使的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后者起调节作用,C正确;D、神经递质、激素在完成信息传递后都会被灭活,但神经递质不是被靶细胞灭活,D错误。故选D。8.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
13、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B. 甲的含义是汗液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C. 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涉及的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D. 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无氧呼吸的强度【答案】C【解析】【分析】寒冷条件下与炎热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详解】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存在于皮肤,A错误;B、甲过程要减少散热,因此甲可表示汗腺分泌减少和毛细血管收缩,B错误;C、寒冷条件下,乙过程要增加产热,因此乙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C正确;D、骨骼肌战栗时增加有氧呼吸的强度,而不是无氧呼吸,D错误;故选:C。【点睛】熟悉体温调节的过程是分析判断的
14、关键。9. 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有冷觉和温觉感受器B.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C. 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D. 汗腺活动加强都与体温调节有关【答案】B【解析】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只有温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只有在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才会产生兴奋,A错误;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B正确;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不能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只是冬天散热方式与夏天不同,散热速度不同而已,C错误;汗腺活动不一定都与体温调节有关,D错
15、误。【考点定位】体温调节【名师点睛】特别提醒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点:(1)体温调节的有关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但主要是甲状腺激素。(2)“寒战”指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是增加产热的有效途径。(3)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4)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使代谢加强,产热增多,这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另外,下丘脑还可通过有关神经调节使骨骼肌战栗、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等,这属于神经调节,故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在高温环境中,
16、也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同时,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从而使体温维持稳定。10.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 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B. c、d 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C. 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 e 激素D. 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d表示肾上腺素;e表示抗利尿激素。【详解】A、当受到寒冷刺激
17、时,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故a、b、c三种激素的分泌量均会增加, d 激素的分泌也会增加,A正确;B、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物质代谢,故c、d 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B正确;C、e为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激素,故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 e 激素,C正确;D、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D错误。故选D。11.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某同学在剧烈运动中大量出
18、汗后,其机体内发生的以下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提高,重吸收水量增加,排尿量减少B.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提高,重吸收水量增加,排尿量减少C.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重吸收水量增加,排尿量减少D.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重吸收水量增加,排尿量减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在剧烈运动中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增多,由垂体后叶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排尿量减少,以维持机体渗透压正常A正确;BCD错误故选:A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
19、节12.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下列有关人体内糖代谢及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糖类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其原因是活细胞中糖类的含量比脂质的高B. 血糖在满足氧化分解供能的前提下,可以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C. 在调节血糖方面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拮抗作用D. 糖尿病病人也可能血糖正常,尿液中不含糖;正常人也可能血糖偏高,尿液中含糖【答案】A【解析】【分析】1、血糖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以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升血糖的激素2、血糖平衡的调节由咦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
20、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种激素间是桔抗关系。【详解】A、糖类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是因为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糖类的氧化分解来提供,而与其含量高低无关,A错误;B、血糖在满足氧化分解供能的前提下,可以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B正确;C、在调节血糖方面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拮抗作用,C正确;D、糖尿病病人也可能血糖暂时正常,尿液中不含糖;正常人也可能因为一次食糖过多导致血糖偏高,尿液中含糖,D正确。故选A。13.HIV 能通过 T 细胞表面的 CCR5 受体蛋白(由 CCR5 基因编码)入侵 T 细胞。某医疗团队从一名天生抗 HIV 且 CCR5 基因异常的捐献者身上取得骨髓,并将其移植到一名
21、患有白血病并感染 HIV 十多年的患者身上,结果不但治愈了该患者的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其身上所有的 HIV。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可通过增殖与分化产生多种血细胞B. HIV 不侵染 B 细胞的原因是 B 细胞内没有编码 CCR5 蛋白的基因C. 捐献者感染 HIV 后可通过体液免疫清除该病毒D. 艾滋病患者肿瘤发病率大大升高,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下降【答案】B【解析】【分析】1、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症,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是往往是由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22、。2、HIV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从而引起人体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病。3、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详解】A、捐献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通过增殖与分化产生多种血细胞补充到患者的血液中去,A正确;B、HIV 不侵染 B 细胞原因是 B 细胞内编码 CCR5 蛋白的基因不能表达,B错误;C、捐献者的T细胞表面无CCR5 蛋白,HIV无法识别,故HIV不会进入T细胞内,可通体液免疫清除该病毒而不会引起细胞免疫,C正确;D、艾滋病患者肿瘤发病率大大升高,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下降所致,D正确。故选B
23、。14.如图表示病毒HIV造成艾滋病的病程,显示人体内产生免疫力与HIV出现的情况。此外在临床上,初期与潜伏期时并无病症出现。试问在潜伏期时要如何采样与检测来判断病人是否已被感染() A. 采取口腔黏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B. 采取口腔黏液直接测定HIV抗体的存在C. 采取血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D. 采取血液直接测定HIV抗体的存在【答案】D【解析】【分析】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的T淋巴细胞,破坏人体的免疫力,初期人体的免疫能力很强,会杀死大多数的艾滋病病毒。【详解】据图分析,在潜伏期时血液中HIV浓度较低,口腔粘液中艾滋病病毒更低,采取口腔黏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极其困难,A错误。抗体主要存于
24、血清中,口腔黏液中很难测定,B错误。从图看出潜伏期内血液中HIV的含量很低,不容易采取血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C错误,在图中潜伏期,机体对HIV的免疫反应较强,机体产生较多的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因此采取血液直接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D正确。15. 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A. 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B. 效应T细可诱导靶细胞凋亡C. 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会发生过敏反应D. 再次接触同种抗原,记忆细胞分化成浆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答案】B【解析】机体主要依靠神经调节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效应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裂解,B正确。人只有在第二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才会出现过敏
25、反应,C错误。浆细胞无法释放淋巴因子,淋巴因子由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释放出来,作用于B细胞,D错误。【考点定位】免疫调节16.下列关于免疫异常疾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过敏反应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引起的一系列反应B.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C. 因为过敏反应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D. 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答案】D【解析】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是抗体分布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引起这些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的一系列反应,A错误;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风湿性
26、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有些过敏反应严重时也会危及生命,如药物过敏,C错误;艾滋病患者最终由于免疫功能丧失,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D正确。17.当人体内 T 细胞过度分化为效应 T 细胞时,T 细胞可与某些特定的体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进而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比如胰岛 B 细胞被裂解而导致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会偏高B.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C. 坚持口服胰岛素能够有效治疗这种疾病D. 注射免疫抑制剂能够缓解该病的病情【答案】C【解析】【分析】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
27、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2、据题意可知: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因为自身免疫反应而被破坏,导致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该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详解】A、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血糖会偏高,A正确;B、根据题意分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C、胰岛素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酶催化水解,失去药效,故坚持口服胰岛素不能有效治疗这种疾病,C错误;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故注射免疫抑制剂能够缓解该病的病情,D正确。故选C。18.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28、.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蛋白B. 神经细胞可完成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表达C. 神经细胞在代谢过程中有水的产生和消耗D. 参与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的物质都是生物大分子【答案】C【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2
29、、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形成突触前膜,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受体蛋白位于突触后膜,A错误;B、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所以不能完成遗传信息的复制,B错误;C、神经细胞在有氧呼吸代谢过程中有水的产生和消耗,C正确;D、参与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的物质有的是小分子物质,如乙酰胆碱,D错误。故选C。19.在某动物的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到损伤
30、,而其它部位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该动物将表现为( )A. 有感觉,肌肉有收缩反应B. 失去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C. 失去感觉,肌肉有收缩反应D. 有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反射弧组成和功能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反射弧功能的理解能力。【详解】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如果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它部位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递到神经中枢,形成感觉;但由于传出神经受损,神经中枢传出的兴奋不能到达效应器,肌肉无收缩反应,D项正确。【点睛】能不能产生感觉要看兴奋能不能传递神经中枢,而能不能产生收缩反应,要看兴奋能不能到达效应器。20.如图所示为反
31、射弧的模式图(a、b、c、d、e 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兴奋只能从 d 传向 b,不能由 b 传向 dB. 切断 d,刺激 b,不会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C. 兴奋在结构 c 和结构 b 的传导速度相同D. 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a是效应器;b是传出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入神经;e是感受器;I是突触前膜;II是突触后膜。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详解】A、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即兴奋只能从 d 传向
32、 b,不能由 b 传向 d,A正确;B、切断 d(传入神经),刺激 b(传出神经),效应器依然会作出反应,B正确;C、兴奋在结构 c (突触)处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结构 b(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C错误;D、是突触后膜,其上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正确。故选C。21. 如图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B. 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D. 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痛觉【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
33、反射弧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兴奋传导、传递原理及识图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详解】A、由图示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推出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为突触,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若发生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和正常,否则,反射弧不完整、不正常,A正确;BC、兴奋的传递过程中发生了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有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B、C正确;D、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兴奋能传到,但不能传到大脑皮层,D错误。故选D。22.下图甲、乙是膜电位的测量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描述的是图甲的是()可以测量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可以测量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
34、转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 B. C. D. 【答案】B【解析】灵敏电流计的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甲),此状态下可以测得静息电位,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即;灵敏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如图乙),可以测得动作电位,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即,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两个图中电流计两端连接的部位,如甲连接的是膜外和膜内,测量的是静息电位。23.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应的电流,则膜外
35、与膜内电流方向为()A. 膜外ba;膜内abB. 膜外ba;膜内baC. 膜外ab;膜内abD. 膜外ab;膜内ba【答案】A【解析】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兴奋首先传到a点,此时a点变为外负内正,而b点还是外正内负,所以膜外电流方向ba,膜内电流方向ab,故选A。24. 下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共同构成突触B. 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C. 由于只能由释放并作用于,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 作用于,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A正确;是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B正确;是神经递
36、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作用于,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故选:D。25.下列生理活动不能在突触小体中发生的是A. 丙酮酸氧化分解B. 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 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答案】B【解析】【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借助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详解】A、突触小体内含有线粒体,丙酮酸可以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A不符合题意;B、在突触小体
37、内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符合题意;C、兴奋在通过突触进行传递时,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C不符合题意;D、神经递质释放时,发生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D不符合题意。故选:B。26. 下列结构中存在突触的是一个神经元内 脊髓大脑皮层树突轴突轴突树突轴突细胞体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内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突触概念的掌握。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结构。只要涉及不同的神经细胞之间的接触,就会有突触这种结构。突触种类有树突轴突、轴突树突、轴突细胞体等。考点:突触概念的掌握点评:可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突触的
38、概念。27.如图所示,灵敏电流计的两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的膜外表面。刺激图中处(为 AB 的中点),电流表能够发生两次方向相反偏转有几处A. 一处B. 两处C. 三处D. 四处【答案】B【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此时兴奋部位的钠离子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神经纤维膜内外相邻的部位形成电位差,这样兴奋就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2、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首先在突触前膜内形成递质小炮与前膜融合并释放出来到突出间隙中,再作用于突出后膜上的受体,使离子通道开放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
39、的。【详解】刺激时兴奋先传导到A处电流表发生一次偏转,因为在突触处兴奋只能由右向左传递,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递到B处,因此刺激时只能发生一次偏转;刺激时与刺激的结果完全相同,因此刺激也只能发生一次偏转;刺激时兴奋先传导到B处,电流表发生一次偏转,兴奋通过突触结构传递到A处,电流表又发生一次偏转,因此刺激时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与刺激完全相同,因此刺激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故选B。【点睛】熟练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突触间的传导过程以及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8.如图为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电极(b,c),并且将这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40、)A. 刺激 a 点肌肉会收缩,这是一种反射活动B. 刺激 a 点,电表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C. 只有在 b 点左侧刺激,才能观察到电表指针向左偏转D. 静息时,电表指针没有偏转,说明 b、c 两点电位相等【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活动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详解】A、刺激 a 点肌肉会收缩,这不是一种反射活动,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B、刺激 a 点,电表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错误;C、因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无论在 b 点左侧
41、还是在c点右侧刺激,均可观察到电表指针向左偏转,C错误;D、静息时,坐骨神经膜外是正电位,膜内是负电位,不存在电位差,电表指针没有偏转,说明 b、c 两点电位相等,D正确。故选D。29. 下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是,婴儿经常尿床的相关中枢是B. 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C. 某人因撞击损伤了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D. 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和中的某些中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1是下丘脑,2是脑干,3是大脑皮层,4是小脑,5是脊髓。成年人有意识憋尿是在大脑皮层,婴儿经常尿床的相关中枢是不受高
42、级中枢的调节,只是低级神经中枢的脊髓的参与,应是因为3,故A错误。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故B正确。脑干中有呼吸中枢,故C正确。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能支配低级的神经中枢,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识别能力。30.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B. 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C. 记忆是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D. 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听懂和讲话,但不能写字
43、【答案】A【解析】【分析】下丘脑中有水盐平衡中枢、血糖平衡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还具有分泌功能,下丘脑还有控制机体生物节律的中枢;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详解】A、一个神经中枢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像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故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A正确;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B错误;C、记忆是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C错误; D、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听懂以及会写字,但不能讲话,D错误故选A。【点睛】数量掌握高级神经中枢的活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1.下列有
44、关生长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进行极性运输,不能进行非极性运输B. 生长素由专门的器官产生,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C. 生长素和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D. 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种子的形成,从而形成无子果实【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产生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分布部位: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的种子和果实;运输:横向运输:植物受单侧光、重力、离心力等作用时,在胚芽鞘尖端会出现横向运输极性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单向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
45、输;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韧皮部,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详解】生长素在成熟茎的韧皮部可发生非极性运输,A错误;植物激素不是由特定器官产生的,生长素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都可以合成,B错误;生长素与靶细胞结合后可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C正确;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涂抹未受粉的雌蕊,促进子房发育,可以获得无子果实,D错误。32.如下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实验一证明生长素的产生依赖光照B. 实验二证明顶端产生的生长素能向下运输C. 实验三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分布不均D. 实验四证明造
46、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是生长素【答案】C【解析】【分析】1、向光性的原因是:在单侧光照射下,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的部位发生横向运输向背光侧转移,导致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促进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促进生长慢,从而出现向光性弯曲。2、上述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尖端也是感受光刺激的位置,而且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起到了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详解】A、据图分析:图一实验条件下,两个胚芽鞘都发生了生长,但是尖端见光的胚芽鞘发生了向光弯曲生长,该实验证明植物胚芽鞘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而不能证明生长素的产生依赖于光照,A错误;B、实验二中无尖端的胚芽鞘没有放琼脂
47、片,有尖端的胚芽鞘放置了琼脂片,因此并不能证明生长素是尖端产生的,也有可能是琼纸片中的,B错误;C、实验三中实验自变量为尖端所放置的位置,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分布不均造成的,C正确;D、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较弯曲的原因,来自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错误。故选C。33.下列图解是研究植物向光性与生长素之间的关系,其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时,应设置的实验组为 b 和 c 对照B. 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因时,应设置 c 和 a 对照C. 当探究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时,应设置 c 和 e 对照D. 上述实验
48、中,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同一物种的胚芽鞘【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研究植物向性运动与生长素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分析和对实验设计基本原则的理解。【详解】A、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是尖端感受光的刺激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因此应选择有尖端和无尖端的两组,故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时,应设置的实验组为 b 和 c 对照,A正确;B、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外因是单侧光的照射,应选择有无单侧光的对照,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因时,应设置 c 和 a 对照,B正确;C、若探究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时,应设置 d 和 e 对照,用锡箔纸盖住尖端和尖端下端,C错误;D、实验必须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
49、,故上述实验中,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同一物种的胚芽鞘,D正确。故选C。34. 下列有关“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不同,促进生根的效果即不相同B. 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组之间可形成相互对照C. 可以用较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插条的基部D. 该实验前需做预实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由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因此在生长素类似物最适浓度的两侧,会找到促进生根的效果相同的一个低浓度和一个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A项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
50、的浓度,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组之间可形成相互对照,B项正确;因一般情况下,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所以可以用较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插条的基部,C项正确;为了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该实验前需做预实验,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35.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枝条生根的情况如图甲,图乙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顶芽和根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甲表明
51、在没有外源激素的作用时,扦插枝条也能生根B. 图乙中表示的是根部,因为根对生长素更敏感C. 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D. 图乙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而图甲则不能【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及其实验,要求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曲线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详解】图甲表明当外源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为0时,根的数量大于5条,说明在没有外源激素的作用时,扦插枝条也能生根,A正确;因为与芽相比,根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图乙
52、中表示的是顶芽,B错误;图乙中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C错误;图乙和图甲都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错误。36.荷兰学者温特于1928年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块上,约12 h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并进行了相关的对照实验。该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证明的问题是()A. 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B. 影响生长的物质自顶端向下运输C. 该物质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D. 单向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答案】D【解析】【分析】实验过程及现象:实验组: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
53、脂块上,将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对照组:将空白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详解】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置用尖端处理的琼脂块,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而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置空白琼脂块,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说明胚芽鞘顶端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从顶端向下运输,对胚芽鞘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即ABC正确;该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无法说明单向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D错误。故选D。【点睛】根据题干的信息,明确该实验的自变量,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本实验的结论
54、即可。37. 已知生长素在X、Y两种浓度下对该植物茎段生长的影响均为促进作用,且x浓度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y浓度的生长素,又已知x浓度不是最适浓度。假设最适浓度为z,则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可能性有( )A. 2种B. 3种C. 4种D. 不确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已知x浓度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y浓度的生长素,根据生长素的作用机理,x可能大于或者小于y;又因为x浓度不是最适浓度,假设最适浓度为z,则x可能大于或者小于z,所以x、y、z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是zxy、yzx、xzy、yxz,故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
55、系的能力。38. 图是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曲线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根的向地性实验中,若测得的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a,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cB. 茎的背地性实验中,若测得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a,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在acC. 顶端优势现象中,若测得顶芽生长素浓度为a,则侧芽生长素浓度应大于cD. 无论是根的向地性还是茎的背地性都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根的向地性实验中,若测得的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a,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a,且对生长的效应小于a,故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c,A正确;B、茎的背地性实验中,若测得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
56、为a,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a,且促进生长的效应大于a,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在ac,B正确;C、顶端优势现象中,若测得顶芽生长素浓度为a,则侧芽生长素浓度应大于a,且对生长的效应小于a,则侧芽生长素浓度应大于c,C正确;D、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的向地性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没有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故选:D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39.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产上常用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双子叶农作物中的单子叶杂草B.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所起的作用是为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从而直接参与细胞代谢C
57、. 施用生长调节剂时需要考虑施用时间、处理部位、药物残留等D. 生长素均匀地分布于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中,且作用表现出两重性【答案】C【解析】【分析】1、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2、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施用生长调节剂时
58、,要综合考虑施用的目的、药物效果、药物毒性、药物残留、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在施用时,还要考虑施用时间、处理部位、施用方式等。【详解】A、由于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生产上常用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A错误;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所起的作用是为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从而对细胞代谢做出调节,B错误;C、施用生长调节剂时需要考虑施用时间、处理部位、药物残留等无关变量的影响,C正确;D、生长素集中分布于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D错误;故选C。【点睛】熟练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0.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
59、. 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促进无尖端的胚芽鞘生长,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B. 解除植物顶端优势可采取去除顶芽的方法C. 从植物体获得的植物激素2,4D可促进果实的生长D.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适宜浓度时,预试验的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答案】B【解析】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促进无尖端的胚芽鞘生长,由于没有对照组,实验无法说明是生长素还是琼脂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A错误;解除植物顶端优势可采取去除顶芽的方法,B正确; 2,4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不是植物体内产生的植物激素,C错误;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适宜浓度时,预试验的目的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
60、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D错误。【考点定位】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和植物激素的应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名师点睛】本题极容易错选A,主要是忽视实验设计和结论的得出必须依照对照实验原则。第卷非选择题41.如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_(填标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填标号)。(2)如果该图为肝脏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患肝炎时,则 B 端与 A 端的液体相比,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等。(3)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 O2、CO2 扩散的模型(如图所示,说明
61、: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 扩散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 CO2 扩散方向;不考虑 CO2 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_【答案】 (1). 与、与 (2). (3). 二氧化碳、尿素、谷丙转氨酶 (4). 【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分别是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血管壁,含有蛋白质最多的是血浆,A端为动脉端,B端为静脉端,当患肝炎时,经过组织细胞的代谢,B端与A端的液体相比,明显增加的物质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和尿素,能直接相互交换的是血浆和组织液,细胞内液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详解】(1)图中、分别是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血管壁,含有蛋白质最多的
62、是血浆,能直接相互交换的是血浆和组织液,细胞内液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2)A端为动脉端,B端为静脉端,当患肝炎时,经过组织细胞的代谢,B端与A端的液体相比,明显增加的物质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和尿素,由于肝炎导致肝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的通透性增强,导致血液中谷丙转氨酶的含量也上升。(3)氧气由成熟红细胞携带扩散到血浆后再到组织液最后到肝细胞内,二氧化碳扩散的方向正好相反。【点睛】熟练掌握体液的成分的组成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最后一空是易错空,学生会因为考虑不周全而出错。42.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况下物质代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1)
63、随着禁食时间的推移,人体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仍然保持稳定状态,对血糖含量变化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有_。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述激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调节的方式是_,这种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 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2)下图为人体在禁食且安静条件下,体内三种物质含量变化。据图分析血游离脂肪酸含量升高的原因是_。(3)根据所学血糖来源和去路的知识,写出上图中在 AB 段水平时,血糖的主要来源和去路。_。去路:_。【答案】 (1).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2). 神经-体液调节 (3). 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血糖含量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64、导致血游离脂肪酸含量升高 (4). 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5). 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解析】【分析】血糖来路和去路血糖平衡的调节【详解】(1)在血糖平衡调节中,对血糖含量变化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其中降血糖的激素是胰岛素,升血糖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上述激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这种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 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2)据图可知: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原因是血糖含量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导致血游离脂肪酸含量
65、升高。(3)禁食后血糖的主要来源有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的去路有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其中氧化分解是主要去路。【点睛】熟练掌握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以及其中涉及的激素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3.信号分子是生物体内不同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物质,如动物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和分泌激素.这样的细胞位于_(部位)。(2)神经递质是由神经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它作用的靶细胞可以是另一个神经细胞,也可以是_;神经递质可以使靶细胞兴奋或受抑制,若抑制靶细胞,则靶细胞的膜电位及变化是_。(3)淋巴因子是由_分
66、泌的,它作用于 B 细胞,B 细胞同时在_的刺激下 ,增殖、分化形成_。(4)信号分子发挥作用之前需要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有的需要穿过靶细胞膜,有的则不需要.如神经递质_(填“需要”或“不需要”)穿过靶细胞膜。【答案】 (1). 下丘脑 (2). 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 (3). 外正内负的状态更加强 (4). T淋巴细胞 (5). 抗原 (6). 浆细胞 (7). 不需要【解析】【分析】1、下丘脑中有水盐平衡中枢、血糖平衡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还具有分泌功能,下丘脑还有控制机体生物节律的中枢。2、多细胞生物中有几百种不同的信号分子在细胞间传递信息,这些信号分子中有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衍生物、核苷
67、酸、胆固醇、脂肪酸衍生物以及可溶解的气体分子等。根据信号分子的溶解性分为水溶性信息和脂溶性信息,前者作用于细胞表面受体,后者要穿过细胞质膜作用于胞质溶胶或细胞核中的受体。3、体液免疫过程【详解】(1)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和分泌激素,这样的细胞位于下丘脑。(2)神经递质是由神经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它作用的靶细胞可以是另一个神经细胞,也可以是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神经递质可以使靶细胞兴奋或受抑制,若抑制靶细胞,则靶细胞的膜电位及变化是外正内负的状态更加强。(3)淋巴因子是由T淋巴细胞分泌的,它作用于 B 细胞,B 细胞同时在抗原的刺激下 ,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
68、出抗体,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团和沉淀。(4)信号分子发挥作用之前需要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有的需要穿过靶细胞膜,有的则不需要,如神经递质不需要穿过靶细胞膜。【点睛】熟练掌握信息分子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4.单侧光照射水稻的根和茎,结果如下图甲所示。请回答:(1)请在乙图中标出甲图中 A、B、C、D 对应的位置。 _(2)单侧光和重力对根部生长素的分布影响相反。某兴趣小组欲用水稻幼苗作为材料进一步探究单侧光和重力对根部生长素分布影响程度的大小,供选实验装置如图丙、丁所示:不适合本实验的装置图是_,理由是_。请根据选择的装置预测实验结果:a.如果_,说明单侧光
69、和重力对根部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力相同;b.如果_,说明单侧光对根部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力小于重力;c.如果_,说明单侧光对根部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力大于重力。【答案】 (1). (2). 丙组 (3). 由于丙图装置是旋转的,所以重力对根部的生长素的分布无影响 (4). B组根部向下弯曲生长,A组根部水平生长 (5). B组根部向下弯曲生长,A组根部向下弯曲生长,但其弯曲程度小于B组。 (6). A组根部向上弯曲生长,B组根部向下弯曲生长。【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
70、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详解】(1)根据图甲可知:茎具有向光性生长的特性,根具有背光性生长的特性。结合茎和根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以及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可知茎部A侧生长素浓度低于B侧,且B侧生长素对茎的促进作用大于A侧;根部C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D侧,D侧生长素对根生长具有抑制作用,(2)由于丙图装置是旋转的,所以重力对根部的生长素的分布无影响,其不适合作为探究单侧光和重力对根部生长素分布影响程度大小的实验装置。图丁B组属于对照装置,其根部一定向下弯曲长。a如果单侧光和重力的影响力相同,则B组根部向下弯曲生长,A组根部水平生长;b如果单侧光的影响小于重力,则A组中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远地侧,根部向下弯曲生长,但其弯曲程度小于B组,c如果单侧光的影响大于重力,则A组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近地侧,根部向上弯曲生长。【点睛】熟练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征,并且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