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20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2013西城模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解析:本题关键在于读取关键词信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重新焕发生机”,综合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出符合题意的是C项。而A、B、D三项都是具体的单方面的表现。答案:C2(2014杭州月考)“全会对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十个月的工作表示满意。所
2、有这一切,都为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准备了良好条件。”这段文字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的公报。关于这次重要会议的正确说法有()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ABCD解析:由“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可判断此次会议应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错误。故答案为A。答案:A3(2011江苏卷)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3、)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解析:从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的性质,排除C项。这一变化过程并没有涉及土地的用途和规模,排除B、D两项。这个变化过程中,只是将土地使用权从合作社转移到公社,再转移到农民个人手中,因此A项为正确答案。答案:A4(2014河南高考适应性测试)1991年底到1992年,社会上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了国有企业思想动荡。这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奋斗目标B国有企业改革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C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D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理念解析:砸“三铁”
4、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再保留 “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说明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机制转型,故选B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A项与材料信息中的时间不符。C项中的“开始”不正确,1984年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全面展开;D项中的“完全接纳”与史实不符。答案:B5(2013广东检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解析: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变革农村的土地经营方式和产品
5、的分配方式,这是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并非“唯一”,故A正确,B、C、D错误。答案:A6小明在探究性课题“中国特色的改革”学习中搜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根据上述这些图片资料,他得出这样一些结论,正确的是()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由试点到全国推广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ABC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体制改革,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搞清这四幅图片之间的联系,图一是农村群众自发改革,图二是中央肯定改革,图三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图四是政治体制改革,根据备选项可知,均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答案:D7(2013江苏调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有()海南长江三角洲珠
6、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AB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海南是1988年设置的经济特区,故不正确,排除含的A、C、D三项,正确答案选B。答案:B8(2013沈阳模拟)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信息不包括()“一夜崛起的城市”深圳特区(20世纪80年代)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上海浦东新区(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21世纪初)A.改革开放推动中国部分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方向发展B中国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中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伟大成就D中国对外开放是逐渐加大步伐,稳步前进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准确记忆知识与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7、。从三幅图片可以反映出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我国不断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大批城市发展起来,甚至成为国际大都市,所以图片能够反映A、B、D项。C项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深圳特区是在1980年开放的、上海浦东是在1990年开放的,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是C。答案:C9(2014泰安期中)下图为“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示意图”,对此图的理解正确的有()率先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渐开放到东部沿海地带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ABC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8、过程。注意对外开放的时间和各阶段内容。1980年开放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故答案为A。答案:A10(2013南通月考)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解析:“根本性突破”即和以往经济体制根本不同。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项正确。C、D两项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B项不属于经济体制的根本性突破。答案为A。
9、答案:A11(2014泰安模拟)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解析:A项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应排除;B项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首次提出,也应该排除;D项是在2001年,属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故排除。所以正确选项是C项。答案:C12(2014黄山七校联考)2011年12月11日,胡锦涛同
10、志在某论坛上高度评价某事件,称其“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该事件是指()A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现代改革开放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相关信息“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应该是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故选D。答案:D13(2014湖北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
11、购。定购以外的粮食、棉花可以自由上市。如果市场粮价低于原统购价,国家仍按原统购价敞开收购,保护农民的利益。生猪、水产品和大中城市、工矿区的蔬菜,也要逐步取消派购,自由上市,自由交易,随行就市,按质论价。放开的时间和步骤,由各地自定。放开以后,国营商业要积极经营,参与市场调节。今年,国家将以一定的财力物力支持粮棉集中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整产业结构,还决定拿出一批粮食,按原统购价(费用按财政体制分担)销售给农村养殖户、国营养殖场、饲料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等单位,支持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业等产业。困难的地方可以赊销。对乡镇企业实行信贷、税收优惠。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
12、项政策(1985年1月1日)材料二:新中国就业与经济社会结构表(19492009)单位%就业人口占全国比重增加值占GDP比重农村农业农村非农业城镇正规城镇非正规农村农业农村非农业城镇正规城镇非正规1949年86.215.314.474.0058.355.3124.2412.101957年81.045.4713.050.4440.585.2952.751.391979年69.257.0623.660.0428.195.7465.980.092009年37.6522.4515.5724.3310.2626.9332.8329.98注农村非农业人口,包括国营农垦、社队企业或乡镇企业从业者,农村个体工
13、商户。城镇正规人口,包括城镇国营或国有单位、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新兴单位(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投资单位、外商投资单位)从业者。城镇非正规人口,包括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工等。摘自胡鞍钢、马伟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实质。(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推进城镇化的实践给我们的主要启示。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
14、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可知政府对主要农产品由统购派购改为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结合“定购以外的粮食、棉花可以自由上市”;政府引导 “调整产业结构”,“对乡镇企业实行信贷、税收优惠”等信息进行概括。注意不要完全照抄材料信息。这些措施改变了单一计划经济模式,使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据此回答“实质”。第(2)问从材料二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传统农业与工业结合,传统农村与城市结合的经济社会结构;1979年以后,呈现多元经济社会结构趋势。联系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成就回答“原因”。第(3)问可以从坚持多种经济结构;立足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不断改革开放,改善民生等角度回答。答案:(1
15、)对主要农产品由统购派购改为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合同以外的允许自由出售;政府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在农产品交易中引入竞争机制等。打破单一计划经济模式。(2)主要趋势:由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传统农村与现代都市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多元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城市化迅速发展。(3)坚持经济结构多元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断改革创新。14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
16、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恩格斯材料二:“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列宁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材料四: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
17、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杰里本特利(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2)材料三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阶段。(3)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应明确“新时期”的含义。第(3)问,应首先明确观点,其次对观点进行论证,论证要群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答案:(1)恩格斯认为,当生产资料全部被社会占有时,将不存在商品生产,计划将会取代市场;列宁认为商品货币关系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2)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阶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