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月夜沈尹默沈尹默第一单元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提升审美情趣。新课导入同学们学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他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文题解读“月夜”二字言简意赅,点明了全诗描绘的主
2、要内容一个“月光朗照”的“夜晚”的景象,既富有朦胧美,又引人遐想。写作背景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整体感知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赏析: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分别写动态的“霜风”和静态的“月光”。“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
3、诗中却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整体感知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赏析:“顶高的树”反衬了“我”身形的渺小;“并排立着”写“我”与树并立的状态;“没有靠着”强调“我”不攀不附,表现了“我”的独立自主。简单两句,一个在严寒中卓然独立的“我”的形象跃然纸上,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独立、自由的意识。四句诗均以“着”收束,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合作探究1、描绘诗歌中的画面。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霜风猛烈地吹着,月光明亮地照着,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合作探究2、品读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意象象征意义霜
4、风、月光树并排立着的“我”和树没有靠着的“我”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五四运动”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处境。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根基深厚。思想的并立追求独立,象征着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合作探究3、月夜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解析:“我”是一个“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合作探究4、从哪里能看出月夜这首诗有“新中有旧”的特点?解析:月夜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从形式上看,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
5、齐。从风格上来说,诗歌使用的是传统咏物寄怀的手法。合作探究5、沈尹默的月夜与艾青的树,都写到了“树”,它们各有什么作用?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艾青树)解析:月夜中的“树”是“我”的陪衬,通过“树”衬托了“我”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艾青树中的“树”是诗人着力描写的意象,是抒情的凭借,通过“树”赞颂了既独立向上,又生死相依的团结战斗的精神。文章主旨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表达了诗人在冷冽的环境中不惧朔风、不畏寒霜、不倚仗高树,追求自由、独立的情怀。文本特色简洁含蓄,内涵深刻丰富。本诗语言简洁、含蓄。四句诗只是简单地描绘画面,没有抒情与说教的内容,却鲜明地塑造了“我”在寒风中卓然独立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深刻丰富的内涵:以“我”的形象,表达了当时新一代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独立自由的渴望。